孫策與太史慈不認識之前,原本是敵人,經過幾番打鬥孫策對太史慈武藝十分欣賞,就用計活捉了太史慈並親自為其鬆綁。太史慈要求回去收拾殘兵,按常理當時的孫策應該滿心疑慮地擔心,這是否是太史慈的逃脫之計,而孫策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就是孫策的用人之道。
以此而論,孫策真曠世之英主也,是真正能成大業的英雄。孫策所交的朋友當中,以周瑜最為有名。周瑜文武雙全,不肯輕易和別人攀交,但他對孫策的感情超過了親兄弟。孫策為他的弟弟孫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為他留下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孫策深受人民歡迎,人們不叫他孫將軍,而親切地稱他“孫郎”。一個人能賢德至此,安能不成就大事?孫策硬是在這種困境下白手起家,最終雄踞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創建了東吳的基業。
曹操深知孫策強盛,歎曰:“獅兒難與爭鋒也!”曹操不僅僅讚許地長歎一聲,還為了不和孫策發生兵戈之爭,將曹仁之女許配孫策幼弟孫匡,使兩家結為姻親,以牽製孫策。這就說明曹操不僅從心裏佩服孫策,而且對孫策迅速崛起的勢頭還有三分懼怕呢!
孫策在占據了江東之後,還雄心勃勃地想向北發展。他趁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的時候,準備偷襲許都,把漢獻帝抓在自己手裏。正在調兵遣將準備糧草的時候想不到出了一件意外的事。
原來,孫策攻下吳郡的時候,殺了那裏的太守許貢。許貢手下的門客跟孫策結下了仇。有一次,趁孫策上山打獵的時候,他們埋伏在樹林裏放了一支暗箭,射中了孫策的麵頰。孫策受了重傷,請醫生治療也沒有用,病勢越來越重。孫策自己知道不行了就把部下張昭等找來囑咐,說:“現在我們這裏已經有了人馬地盤,可以跟人家較量一番,希望你們好好輔助我弟弟。”
可歎“小霸王”孫策!二十六歲的年華,縱橫四海、轟轟烈烈,但卻是短暫的一生。
董卓,無德無能的野心家
董卓,隴西臨洮人。董卓年幼時非常勇武,膂力過人,能左右馳射。少年從軍,曾任涼州兵馬掾,後被涼州刺史段炯推薦入京,因與羌胡作戰有功,先後升為軍司馬、郎中、廣武縣令並曆任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巳校尉。漢桓帝末年,董卓官拜羽林郎。靈帝中平元年(184年)當黃巾起義時,朝廷任命董卓為中郎將,但兵敗後被革職。後因西涼韓遂起兵,朝廷再次命董卓為將討之。
短短的一段話,董卓少年時的風範躍然紙上。從這段話上來看,董卓年輕時還是一個行俠仗義的人。但後來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成了一個禍國殃民、人人得而誅之的奸臣,一個真真正正的野心家。
宦官十常侍作亂,董卓受何進之詔帶兵進京,他的女婿李儒對他說:“這次奉詔進京,是難得的一次機會,我們何不派人上表,名正言順地進京,這樣對我們以後的大事必有好處。”董卓聽了大喜,於是寫奏章上表,表文大概意思為:竊聞天下所以亂逆不止者,皆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之故。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毒。臣敢鳴鍾鼓入洛陽,請除讓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何進收到表文後,紛紛給各位大臣看。
侍禦史鄭泰勸道:“董卓乃豺狼也,要是讓他進京,必然後患無窮!”
何進聽後不悅道:“侍禦史大人這般多疑,何以成大事。”
盧植也勸何進道:“植素知董卓的為人,其人麵善心狠,要是一旦進入朝廷,必會生出禍端,不如讓他好好鎮守西涼,以免日後生靈塗炭。”何進不聽,鄭泰、盧植皆棄官而去,朝上的大臣也去了大半。何進派人在澠池迎接董卓,董卓令手下兵士嚴陣以待,隨時待命。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董卓還沒到京城,何進因不聽袁紹、曹操所勸,被張讓等人殺。後世之人有詩歎曰:漢室傾危天數終,無謀何進作三公,幾番不聽忠臣諫,難免宮中受劍鋒。何進確實是有勇無謀之人,又不聽別人的忠言,他的死也是理所當然。
當京城大亂時,董卓乘勢以勤王的名義入洛陽。
董卓決定廢少帝而另立陳留王劉協為天子,便采納李儒的建議,在溫明園大排宴會,遍請百官。當時,董卓已是權傾朝野,在朝為官之人,自然害怕董卓,不敢得罪他,都早早地到了。董卓在暗處看到百官到了,然後徐徐到園門下馬,帶劍入席。酒過三巡,董卓便下令停止飲宴,撤去樂隊,按劍厲聲道:“我有一言,請眾官靜聽。”
百官不知他到底要說什麼,都停止了喧嘩側耳靜聽。
董卓說:“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足以勝任,如今少帝劉辯懦弱無能,陳留王劉協聰明好學,比他強多了,可以繼承大位,我想要廢少帝改立陳留王劉協,各位大臣認為如何?”說罷,按劍怒視文武百官。他說這話的意思仿佛有與百官商量的餘地,但他的表情卻好像在告訴文武百官:我說的話就是聖旨,你們不從也不行,就算是有意見,我看你們誰敢說出來,敢反抗我的隻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