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狼崇拜:以才能橫天下(1)(1 / 3)

諸葛亮,謀士之失

提起諸葛亮,人們就會想起空城計、草船借箭等等奇事。可以說,諸葛亮是智能的化身,人們心中的偶像,而且還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鞠躬盡瘁的典範。諸葛亮幾乎已經成了人們心中完美的代表。然而,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這個賢與能渾然一體的偶像身上,也並非沒有人生敗筆可尋,比如他的連年北伐,徒而無功,隻是勞民傷財。

北伐曹魏,統一中原,是諸葛亮在《 隆中對 》裏早就提出的目標。公元227年,一切準備就緒,諸葛亮向劉禪上了《 出師表 》,對後方的政治、軍事作了妥善的安排後,率領老將趙雲、魏延及年輕將領馬謖等,統率二十萬大軍進駐漢中,伺機北伐。

公元228年春,曹丕病死,諸葛亮乘機出兵漢中,自己帶領大軍直撲曹魏據守的祁山,同時又派老將趙雲、鄧芝帶領偏師從斜穀出發揚言攻打湄城。然後,進攻曹魏中心城市長安。由於蜀軍經過2年多的養精蓄銳,準備充分,而曹魏準備不足,蜀軍很快攻下祁山,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降蜀,使曹魏朝野震動。

魏明帝曹睿馬上命令大將軍曹真率領15萬大軍由長安出發,馳援湄城,智勇雙全的名將張郃領5萬精兵星夜截擊諸葛亮部隊,曹睿自己也親自到長安坐鎮。

諸葛亮命參軍馬謖守要地街亭,迎擊魏軍。結果,馬謖自恃精通兵法,不遵守諸葛亮的部署,私自上山,被魏明帝打得大敗,失了街亭。與此同時,趙雲、鄧芝也出師不利。諸葛亮見此,隻好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回到漢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自貶三級。但是,此時諸葛亮並不甘心,於是著手準備再次北伐。

公元228年冬天,曹魏大司馬曹休在石亭被東吳打敗,關中的主力東下救曹休。諸葛亮乘機殺出散關,包圍戰略要地陳倉,由於曹魏大將軍曹真早料到諸葛亮必定會有此舉,所以,事先讓智勇雙全的將軍郝昭領3000兵馬守陳倉。由於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再加上郝昭在上任後準備了大量的滾石、油脂、火箭等物資,還加固了城牆。蜀軍在強攻了20多天後還沒有攻破。由於蜀軍糧草不足,加上曹魏名將張郃也帶領大軍前來支持郝昭,諸葛亮隻得率軍退回漢中,第二次北伐也以失敗而告終。

公元229年、231年,諸葛亮又分別進行了北伐,雖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戰鬥的勝利,但是始終未能與魏軍主力決戰,而且,因為糧食運輸的問題,均無功而返。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發動了最後一次北伐。此次北伐,諸葛亮用了三年的時間作準備,他還設計了木牛流馬來運輸糧草,並且和孫權約好同時伐魏。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從斜穀出兵,在五丈原與司馬懿相對峙。為了進行長期作戰,諸葛亮決定分兵屯田,使屯田兵與渭水沿岸居民雜居,一起農耕。

此時,司馬懿采取堅壁拒守的對策,不論諸葛亮怎樣激將,都堅守不出。由於軍旅生活的艱辛和勝利遙遙無期,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漢大軍以楊儀為主帥撤退,魏延斷後。魏延與楊儀不合,魏延先南歸燒閣道,為楊儀所敗,在和兒子逃回成都的路上被馬岱所殺。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又以失敗而告終。

諸葛亮的一生可分為兩個27年,他27歲前都在隆中隱居,走出臥龍崗後,全麵主持劉漢集團27年。其中在最後8年中,他工作的重心就是北伐曹魏,先後幾次出兵,直至公元234年征戰途中病逝在五丈原。盡管《 三國演義 》對“六出祁山”不吝筆墨予以描繪、褒讚,但無情的事實卻告訴我們,諸葛亮的北伐行動一無所獲,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其實,諸葛亮北伐注定是不能成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麵的原因:主觀方麵,諸葛亮天才地設計了立足荊州、西圖巴蜀的戰略藍圖,蜀漢才能以最弱的力量,周旋於吳魏之間,鼎足之勢方成。諸葛亮畢生鞠躬盡瘁,他的政治手腕我們也都有領教,令人欽佩,但諸葛亮的不足和失誤也十分明顯。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相當高的,但陳壽又說了這樣幾句話: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意思是說諸葛亮的特點是擅長治軍,用兵穩重,但“短於應變”,不懂得出奇製勝,不能算是一位成功的軍事家。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諸葛亮並沒有像曹操那樣成功地指揮過官渡之戰,為統一中原奠定堅實基礎,也沒有像周瑜那樣指揮過赤壁之戰,一舉促成了政治格局的確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更主要是表現在攻城掠地的局部戰爭上,打小仗時,他可以神機妙算玩弄對手於股掌之中,而在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中,在需要政治家的大局觀、大智能及縱橫韜略的政治大對決中,諸葛亮常常比對手略遜一籌。

在人才問題上,諸葛亮也有失誤。諸葛亮不顧劉備“馬謖不可大用”之戒,重用馬謖,此舉除表明諸葛亮對馬謖的偏愛外,又說明其用人不當。而在蜀中缺俊才的情況下,諸葛亮又不該殺馬謖。身為宰相,對百官應量才使用。馬謖屬智謀之士,任先鋒統兵未必勝任,但作為高級幕僚可盡其才。諸葛亮用人失當,殺馬謖足以塞其責,卻使蜀中失一良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