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狼心理:把明白藏在深處(4)(2 / 3)

司馬懿是何等人。經曆過大起大落,他何嚐不明白,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能臨危被任命為“平西都督”,從某種意義來說,要全靠諸葛亮的“功勞”。因為在滿朝的文武當中,隻有他司馬懿可在疆場上與諸葛亮一比高低。有諸葛亮一天在,他司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敵就奈何不了他。而如果哪天諸葛亮一旦不在了,或許他也就會跟著垮台了。

在“空城”裏虛張聲勢的諸葛亮勢單力薄,這時雖然是殲之滅之的大好時機,但老於世故、深謀遠慮的司馬懿,這時候卻不能不去考慮許多戰場之外的東西,比如,一旦魏軍大獲全勝滅掉蜀國後,自己個人的生死存亡。很顯然,一旦抓住了諸葛亮,魏國麵臨的大敵也就不複存在了。既然魏國不再有致命的死敵,自己也便失去了獨特的價值,或許就會在動不動就激烈地“內耗”的朝廷中,再一次被政敵們置於死地。

事情往往是這樣的,很多東西不是幹不成,而是當事人考慮到各自的某些切身的利害,有意地去設置障礙,成心地不願去幹成它!在傳統與現實中,形形色色的“內耗”,也向來都是一道異常可怕的“風景”。老於世故的“人精”司馬懿,又如何敢無視之?斷然地決定不進“空城”,放宿敵諸葛孔明一馬,豈不是同時也就為自己留出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這或許才是司馬懿最終沒有派兵去拿下那唾手可得的“空城”,眼睜睜放走宿敵諸葛亮的原因吧?

“七擒孟獲”恐非史實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特別在《 三國演義 》的加工和渲染下,更在讀者麵前展開了一幅奇異而絢麗多彩的畫卷。在《 三國演義 》之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情節,也要數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了。

《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經過充分準備後,親率大軍由安上(今四川省宜賓市所屬屏山縣城)出發,經蠻夷司(今屏山縣新市鎮)南渡瀘水(金沙江),迅速平定了雲、貴廣大地區夷人的叛亂,鞏固了蜀漢的後方。對於蜀漢政權的穩定來說,這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具有重大意義,也為其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圖謀統一中原的努力創造了條件。

在《 三國演義 》中,這次南征是諸葛亮後期軍事生涯裏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羅貫中對它的描述極盡功力,稱得上繪聲繪色。尤其是對貫穿於整個南征過程的“七擒孟獲”,更是不惜筆墨,記敘得波瀾起伏、跌宕婉轉。說的是劉備病逝白帝城後,蜀國南邊相繼發生叛亂。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經過充分準備後,親率大軍南渡瀘水(金沙江),迅速平定了雲、貴地區的叛亂,鞏固了蜀國的後方。在這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南征中,諸葛亮為了達到“攻心為上”的目的,七次抓住孟獲,又七次放走了他,孟獲最終心服口服。

查目前所能見到的有關“七擒孟獲”的曆史記載,乃《 諸葛亮傳 》中注解部分,該注引用了習鑿齒所著《 漢晉春秋 》的一段文字:“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素為夷漢所服,乃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蜀軍營陣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陣,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送至滇池,南中平。”

晉代的常璩所寫的《 華陽國誌 》,其中的《 南中誌 》有這樣一段敘述:“亮渡瀘,進征益州,生虜孟獲,置軍中問曰:我軍如何?獲對曰:恨不相知,公易勝耳。亮以方務在北,而南中好叛亂,宜窮其詐,乃赦獲使還,合軍更戰。凡七虜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思反善。亮複問獲,獲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

但《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 出師表 》及當時率軍首領《 三國誌·蜀誌 》卷十三《 李恢·呂凱傳 》都沒有直接記載。而北宋的《 資治通鑒 》則提到:孟獲被“七擒七縱,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這顯然是從《 華陽國誌 》中采納而來的。到底是陳壽以後的史學家發現了新資料,彌補了《 三國誌 》的不足,還是他們僅僅根據傳說而記入史冊的,有待史學家進一步深究。

在裴氏之後的一千多年裏,不斷出現關於諸葛亮“七擒七縱”的爭論,民間輿論多是支持“史有其事”的,但專家學者們顯得比較冷靜些。清代刻印的《 通鑒輯覽 》從時間性上對這個傳說提出了否定:“七擒七縱,為記載所豔稱,無識已甚。蓋蠻夷固當使之心服,然以縛渠屢遣,直同兒戲,一再為甚,又可七乎?……且彼時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豈宜屢縱屢擒,耽延時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從史實上看,這個觀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當時的戰略格局是,曹魏經過赤壁之敗,急欲報一箭之仇;東吳借蜀國國喪之機,也想乘勢西進,將“國弱主幼”的西蜀扼殺。雖然諸葛亮憑藉著超人的大智大勇,通過縱橫捭闔,達到了“安居平五路”的初步目的,但強兵壓境的局麵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為了“挽狂瀾於既倒”,諸葛亮必然會把軍事重心放在北向上,采取“以攻為守”的策略,以北伐來拓展生存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從益州出兵到滇中平亂,隻有四五個月時間,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軍事家,親自統兵布陣,絕對不可能為了一人一地的得失而去無限期地拖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