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狼心理:把明白藏在深處(4)(1 / 3)

其實,《 三國演義 》中的空城計本來是不存在的,諸葛亮的智慧並不像《 三國演義 》所說的那樣神乎其神,那麼神通廣大,他當初的知名度,也沒有那麼大,這一切皆源於晉代,有一位崇拜他的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鐵杆粉絲,一共寫了五篇文章,關於空城計的文章,是其中的第三篇。於是,空城計在他誇大其詞的宣傳下,以訛傳訛地傳到至今,同時也把諸葛亮推向了智慧和神者的巔峰,而那個人就是郭衝。

的確,在東晉王隱撰《 蜀記 》中,記載了郭衝說的諸葛亮隱沒不聞於世的五件事,其中第三件事便說,諸葛亮屯於陽平,派魏延率主力東向作戰,自己隻留下一萬兵馬守城。狡猾的司馬懿卻避開蜀軍主力,率二十萬兵馬徑直撲向陽平。待消息報來,魏軍距城已經隻有六十裏了,離城和主力會合或讓魏延回軍救援,都來不及了。這時,眾人驚惶失措,諸葛亮卻“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司馬懿疑心有伏兵,就“引軍趣北山”。

但是,裴鬆之很早以前就對這個“空城計”做過辨析,就說明不可能有這件事。理由是,諸葛亮初屯陽平時,司馬懿還在宛城為荊州都督,不可能與諸葛亮交鋒。後來他由此攻蜀,又值霖雨,也沒有打成,在這前後,就再也沒有在陽平交兵之事。何況,司馬懿率兵二十萬,就算懷疑有伏兵,也不至於退軍,他可以就近駐紮設防。還有,諸葛亮也不會讓魏延領重兵單獨行動呀。

還有一部分人說,空城計其實是趙雲的事,而羅貫中把它附會到諸葛亮身上。曆史上趙雲確有空營退曹兵之事。而諸葛亮的空城計,就很難經得起考證。

按《 三國演義 》的說法,兩軍的軍力懸殊是很大的,有說司馬懿帶了二十萬大軍的,有說司馬懿帶了十幾萬大軍的,反正至少十萬。這麼多人馬,司馬懿把這個小城圍起來不就可以了,等幾日看看動靜再說。至於他掉頭就走,似乎不能僅僅用“多疑”二字作為司馬懿突然撤兵的惟一理由。那樣,似乎總顯得過於草率了,況且也難圓其說。隻要是一個中等智商的人,稍微地去想一想,就會有很多辦法可以對付諸葛亮。比如,派出一支小部隊先行攻入城去試探一下;或幹脆先將城包圍起來再說(反正他司馬懿手下帶著那麼多人,而當時蜀正遭慘敗,已不可能組織起任何強大的反擊了),倒要瞧你諸葛亮彈琴,究竟能彈到什麼時候?

但是司馬懿沒有,這些措施一樣也沒有!這些個連我們普通人都能想得到的、顯而易見的現成辦法,那一向以能征善戰且老謀深算著稱的司馬懿,竟然都沒有想到。麵對眼前的那座小小空城,司馬懿所做出的惟一反應居然是——退兵!實在是太不正常了!而這反常行為的背後,除非是隱藏著什麼不為人道的玄機,不然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說明了。

司馬懿在麵對“空城”時的反常舉措,或許隻有在那小小“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間裏,我們才能尋找到合理的解說。

很多人都知道,司馬懿一生的仕途,可謂是大起大落,充滿著艱險。他經常會遭到他人嫉妒,因此就有很多政敵,做事時通常會受到多方的牽製。曹操在世時,一向對司馬懿很有戒心。他曾對華歆說:“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曹丕即位後,司馬懿一度被新主重用,青雲直上,做官做到了驃騎大將軍。後來到曹睿做皇帝時,司馬懿領兵與諸葛亮對壘,在戰場上成為諸葛亮的勁敵。戰場上的數度交鋒,諸葛亮是充分領教過司馬懿的厲害。中國人的“聰明”就體現在,打仗也好,競爭也罷,不喜歡憑“實力”,不喜歡靠“真本事”。好比這諸葛亮吧,他就不太願真刀真槍地去跟司馬懿幹。這諸葛亮每每遇到強勁敵手時,通常更喜歡跟對手搞陰謀。這不,他僅是利用曹睿對司馬懿的猜疑,稍稍使了那麼點兒壞,就把這堂堂的司馬大將軍拉下了馬!

諸葛亮先使出“反間計”的壞點子,他派人到洛陽等地散布司馬懿謀反的謠言,同時又四處張貼司馬懿興師廢君的榜文告示。曹睿信以為真。而朝中司馬懿的那班同僚們,像很多人這種時候通常都會表現的那樣,紛紛地對他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真正肯替他求情說話的人是非常少的。幸虧大將軍曹真可惜司馬懿是個難得人才,上奏力保,司馬懿才僥幸撿了一條命。但他那顯赫的職位自然是保不住了,他也隻好回家養老去了。

風雲變幻,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屢敗曹軍,曹魏全軍上下,沒有一個人是諸葛亮的對手。眼看著,曹魏的江山危險了,而諸葛亮離夢想也不遠了。

有的時候事情就是這樣的耐人尋味,國家的危機,對某些人來說,反倒是件好事,是機會。這說法看似荒謬,卻被曆史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著。司馬懿的複出,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魏國麵臨著的嚴重危機,使魏主決定重新起用司馬懿。而那本來已打算著要老死家鄉的司馬懿,在曹魏國難當頭之際,居然戲劇性地時來運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