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2)

東北是我國重要的邊疆地區之一。它所處地理位置獨特,與中原相距最近;地域遼闊,南北貫通,無門庭之限;生態資源豐富,可耕可牧可漁可獵。這裏,自古以來就是遊牧、漁獵及農耕諸民族世代生息的家園,相互角逐的舞台。

東北地區的肥土沃野,培育出一代代強族,不斷崛起,雄飛中原,如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先後占有北方半壁,或一統天下。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東北長久處於戰略地位,不斷給中原王朝以強大影響,甚至決定其盛衰或興亡。

東北之重要,朝鮮李氏王朝中有識之士作出這樣的評論:“天下安危常係遼野:遼野安,則海內風塵不動;遼野一擾,則天下金鼓互鳴……此所以為中國必爭之地,而殫天下之力守之,然後天下可安也”(《遼東大野記》)。

中國人感同身受,也作出了同樣的判斷。明朝鎮守遼東的巡撫王之浩說:“遼……中國得之,則足以製胡;胡得之,亦足以抗中國。故其離合實關乎中國之盛衰”(《全遼誌·序》)。

所謂“遼”“遼野”,確指遼東,相當今之遼寧省境。在清以前,東北還沒有一個整體性的統一名稱,隻有遼東為曆代所通用,或指為行政區劃,或用為地區名稱。在遼東以外,即今吉林、黑龍江兩省,除少數民族建立政權,有過短暫的行政區劃名稱,並無一個與遼東並列的通用名稱。故上述引文中的“遼”,亦泛指東北。古人洞察東北的戰略價值,其識見當不在今人之下。

至清,尤重東北,更遠勝曆代。東北為清朝的發祥地,還是滿洲及其先世的古老故鄉。清朝視東北為其“根本之地”,而盛京則是“重中之重”。清入關後,設盛京為陪都,並開始在東北區劃設治。先於盛京設將軍衙門,幾度更名,最終定為鎮守盛京等處將軍衙門;順治十年(1653年),再設寧古塔昂幫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改稱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五年(1676年)將軍徙駐吉林烏拉(今吉林市),不久改為吉林等處將軍衙門。吉林之名,沿用至今。黑龍江地區尚未設治,歸於吉林將軍衙門管轄。30餘年後,遲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為反擊沙俄入侵,正式設黑龍江等處將軍衙門,標誌清在東北基本完成行政設治。一改曆代在此兩個地區所行的羈縻之策,正式派將軍、設首府,駐八旗,收賦稅,納入到國家行政管理體製,在中國編年史上,第一次真正實現了中央王朝對盛京、吉林、黑龍江地區即東北的完全統一。直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東北三將軍衙門改設行省,比同內地,以東三省總督統轄。從而完成了管理體製與內地“一體化”的曆史變革。

比較曆代統治東北,唯清代統治最長久,以其完善的管理體製,實行一係列治邊措施,推動並加速了東北社會的變遷。特別是近代以來,東北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領先於諸邊疆,成為最富庶的邊疆地區。不言而喻,清代東北二百多年中所發生的變化,無不與一代代東北三將軍的有效管理及其實踐息息相關。這就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即以東北三將軍為研究對象,展開係統而深入的研究,用以闡述有清一代東北曆史與文化演變的曆史進程,有助於揭示東北地區的曆史真相。

東北地方史學者對東北史的研究已經作出了顯著的成績,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對東北三將軍的研究尚未啟動。在東北三將軍衙門存續的二百二十多年中(最早建將軍衙門的盛京將軍已達二百五十多年),任此職位的將軍幾近400人。除個案研究,尚缺乏“群體性”研究。例如,將這些將軍們的生平事跡寫成傳記,即是其中之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的學者們捷足先登,率先包攬有清一代120多位黑龍江將軍,編纂《清代黑龍江將軍叢書》,打開此項研究的新局麵,開了一個好頭,足以起到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