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三將軍中,黑龍江將軍居於特殊地位。首先,黑龍江將軍所轄之地,與中央王朝政治中心相距遙遠。無論是遠古,還是清以前,無論是清代與沙俄劃界前,還是劃界後,黑龍江流域都被稱為我國東北的“極邊”之地。
古代交通不便,鞭長莫及,一旦發生不測之事,難以迅速得到中央王朝的指令,如需支援,也難以迅速到達。這使黑龍江將軍之處事,較之盛京、吉林兩將軍更難。其次,這裏自然條件雖說資源豐富,但氣候更嚴酷,冬季漫長而寒冷,生存條件遠不如盛京與吉林兩地區優越。以致地廣人稀,除遊牧、漁獵等少數民族外,長期以來,漢人少見。這又使黑龍江將軍為政之難,又難於盛京與吉林兩將軍。第三,更難更具危險性的是與沙俄為界,直麵野蠻、貪婪,也更具侵略性的沙俄,其處境遠比盛京與吉林兩將軍更嚴峻。與沙俄分界,是在沙俄入侵我國東北黑龍江地區之後,清軍首度激戰雅克薩,才迫使沙俄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與清朝簽訂《尼布楚條約》,是為中國曆史上首次與毗鄰的國家劃分邊界。自此,黑龍江遂成為名副其實的邊防重地,在此任職的一代代將軍們也置身於邊防最前線,負有守土之責,亦比盛京、吉林兩地區的將軍更重;辦理外交、解決與俄的各種邊務問題,又多了一份重要職責。
顯而易見,研究黑龍江曆任將軍們的實踐活動,其內容尤為豐富,特別是在抗擊沙俄一次次入侵的鬥爭中,更見英雄本色。如,首任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軍反擊沙俄侵占我國的雅克薩,建樹功勳;至近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當沙俄大舉進攻,壽山將軍組織軍民奮起抵抗。在兵敗之後,憤然自臥棺材,吞金自殺殉國,死得十分慘烈。他們中,還有一些將軍為治邊、開發邊疆作出了顯著的業績,因而推動黑龍江地區的經濟向前發展。當然,並非個個將軍皆英雄,實際上,也有庸懦之人,亦有不廉不清之輩。如同其他群體一樣,黑龍江將軍群體,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他們的將軍生涯,各種實踐活動,都在《叢書》的各個將軍的傳記中得到了充分的評述。認真總結他們治理邊疆的正反兩個方麵經驗教訓,充分認識他們的品質作風,對於當代人,確有參考與借鑒的重要價值。
這部《叢書》,較為翔實地展示了各個將軍在黑龍江的曆史活動,如把他們各自在黑龍江的曆史相互銜接起來,就組成了一部清代黑龍江地區的全史。若想了解該地區的曆史,或想了解每位將軍的生平事跡,這部叢書值得一讀。同時,它也為史學工作者研究清代黑龍江地區史提供了新思路。
黑龍江齊齊哈爾地方曆史學者首次編纂這部大型人物傳係列,頗具創新的學術意義。但這僅僅是開始,有待於展開深層次的學術研究,給予每位將軍以準確的曆史定位,給予他們以中肯的評價。若想達到這一目標,進一步深入挖掘史料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將軍們在黑龍江任職,他們向朝廷的奏疏必然不少。除了《清實錄》略有記錄,大都保存在黑龍江省檔案館與北京第一曆史檔案館。無疑,這些難以計數的檔案,是研究黑龍江將軍的重要的史料來源。在這方麵,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期待齊齊哈爾地方史學者繼續努力,為地方文化的發展作出多方麵的貢獻。
叢書編纂成功,可喜可賀。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