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黑龍江大家並不陌生,翻開中國地圖很快能找到其位於我國東北部。黑龍江群山林立,河流密布,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我國有名的旅遊勝地,不管是炎熱的夏季還是寒冷的冬季,總是遊人不絕。黑龍江景點多如繁星,令遊客流連忘返。當您踏上這塊黑土地,漫步於眾多景點中時,不知有沒有在寧安縣月牙河河畔留下腳印?如果您曾到此造訪,不知印象如何?
有人可能會說,那不就是個衣冠塚嗎!不錯,這裏雖然是衣冠塚,但黑龍江將軍的故事就是從這裏開始的。這裏埋藏著一段傳奇,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赫赫有名的薩布素將軍。雖然薩將軍的遺體並未安眠於此,但它帶著薩將軍的威嚴,帶著薩將軍的光輝偉績,莊嚴矗立了三百七十多年。這不僅讓後人引以為榮,同時這裏也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多少代邊疆兒女為之感慨,為之涕下。
徜徉在薩將軍安息之地,緬懷薩將軍坎坷的經曆和傳奇的人生,您才會理解當地老百姓對薩將軍的深厚感情。如果您對這座將軍墳深藏的曆史感興趣,別忘了還要去渤海鎮興隆寺前的廣場看看。那裏的薩將軍墓碑,刻有著名詩人吳兆騫懷念薩將軍的詩文。詩雲:
彤墀詔下拜輕車,千裏雄藩獨建牙。
共道伏波能許國,應如驃騎不為家。
星門晝靜無烽火,雪海風清有戍笳。
獨臂秋鷹飛鞚出,指揮萬馬獵平沙。
薩將軍在當地是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他的故事在黑龍江和吉林一帶廣為流傳,薩將軍成為了富察氏兒女引以為榮的英雄先祖,化作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領袖,世代傳誦。首任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的傳奇故事,為民間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那麼曆史中的薩布素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說薩布素是清代黑龍江首任將軍,是因為在此之前,黑龍江並沒有將軍製度。至於黑龍江省的出現,是清末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以後的事了。
那麼之前黑龍江地區建製是怎麼演變的呢?黑龍江將軍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設立的呢?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清代黑龍江建製的沿革,以便理解今天黑龍江格局的形成。
黑龍江地區,顧名思義,地以江命名。“黑龍江”之名最早出現於《遼史》。黑龍江真正成為地區之名,並且被有效統治是在清代。但清代的黑龍江並不是現在的黑龍江省。清代的黑龍江與現在的黑龍江省有很大區別:第一,在清代前中期黑龍江不是省,而是將軍統轄地區。第二,清代的黑龍江並不像現在這麼繁華。清代的黑龍江除了一些駐軍和少數當地土著民族之外,並沒有多少人,物產與經濟就更不用說了。第三,清代的黑龍江將軍轄區和現在的黑龍江省管轄範圍有很大不同。翻開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清代卷》黑龍江部分就會知道當時的黑龍江屬將軍管轄,下轄三個副都統區和一個總管轄區,後增至七個副都統區。
《清朝文獻通考》記載,黑龍江將軍轄區東部、東北部和東南部都與吉林接壤,西部與外蒙古接壤,西南與內蒙古接壤,北部和西北部與俄羅斯接壤。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在清朝黑龍江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均與吉林接壤。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吉林是在黑龍江南部。而且現在的黑龍江省北部是以黑龍江為界的,但當時的黑龍江卻是以外興安嶺為界。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不得不再度回顧曆史尋找答案。
黑龍江流域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居民。最早是肅慎人活動地帶;秦漢時被匈奴控製;漢末鮮卑在此興起;魏晉時有勿吉活動於此;隋朝時黑水靺鞨居住在這一帶;唐朝曾是黑水都督府轄地;遼國時這裏屬上京管轄;金國設蒲與路統治;這裏是元朝開元路轄境;明朝曾設努爾幹都司進行控製;後來這裏一直是女真、索倫、赫哲等民族遊弋漁獵之地。
清以前盡管曾在黑龍江等邊遠地區設府、設司進行控製,但這種控製多流於形式,實際上這些地區與中原王朝關係並不穩定。當中原王朝強大時,當地土著居民則表示順服,接受中原王朝冊封,中原王朝也“委托”當地首領進行管轄,不過當地社會結構並無多大改動。清朝以前的中原王朝沒能在當地進行實際有效的統治。很多時候當地首領隻是為了貿易需要而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當中原王朝衰落時,當地首領則脫離其控製,恢複原有不羈的姿態,始終保持半獨立狀態,這種狀況直到後金統一東北才發生根本性改變。
黑龍江流域曾是遼、金、元明時期女真“內地”,因而被滿洲視為肇基之地。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都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政權。1621年4月,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沈陽。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改族號女真為滿洲,後來清王朝也被稱為滿清。1644年清軍入關,遷都北京,作為其老家的關外幾乎荒蕪,僅留少數兵丁駐防,內大臣何洛會受命留守盛京。順治元年(1644年)八月,清朝設盛京總管管轄整個東北地區。盛京總管下設寧古塔、熊嶽、鳳凰三城總管,分轄各城。鳳凰和熊嶽在遼東,寧古塔在開元以北的牡丹江上遊。順治二年(1645年)正式設寧古塔總管,管理吉林和黑龍江地區。順治三年(1646年),清廷晉升盛京總管為昂邦章京,為正一品。順治十年(1653年)七月,寧古塔總管晉升為昂邦章京,與盛京昂邦章京平行,東北地區由兩總管分治。康熙元年(1662年),盛京總管與寧古塔總管同時改稱將軍,“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康熙四年改稱奉天將軍,乾隆十二年改稱盛京將軍)與“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乾隆二十二年改稱吉林將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於抗俄需要,在寧古塔將軍轄區內增設“鎮守璦琿等處將軍”(即黑龍江將軍)。至此,東北地區建立起三將軍製度,曆經二百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