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東方的清帝國與橫跨歐亞的俄羅斯帝國角逐東北,新滿洲、索倫諸部等當地土著居民在兩股力量的擠壓下陷入戰火。在這過程中,黑龍江地區是最主要的角逐戰場。薩布素的故土成為了前沿陣地。這裏戰火不熄,硝煙不散。各土著民族遭逢戰亂,顛沛流離,背井離鄉,不斷地路過薩布素家門口,或往北或往南遷徙躲避。薩布素多少次看著這些淳樸可愛的人們攜老扶幼的遊蕩不定,不停地歎息。他心裏很明白,再這樣下去大清北部江山難保,其世世代代成長的故土也難保。凶悍的哥薩克騎兵在步步逼近,寧古塔將軍束手無策,幾次出兵失利。清帝此時哪有精力顧及黑龍江,吳三桂興兵雲南,各省紛紛響應,弄得康熙帝焦頭爛額。薩布素每當登高眺望,一籌莫展,難道大清就這麼完了?滿洲龍興之地,老罕王十三副鎧甲起兵打下的北部疆域就這麼完了?從18歲到28歲,從筆帖式到驍騎校,商人的惡毒,漢人的學問,索倫人的勇猛,滿洲貴族的傲氣,哥薩克人的囂張,他都曆曆在目。他喜愛練武,漢人的劍術和滿人的箭術他都很精通。喜愛讀書,尤其喜歡讀《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他盤算著,鑽研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何對付哥薩克,如何對待索倫,薩布素有一套方案正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切刻不容緩。但中原始終戰火不熄,硝煙滾滾。他期待著清政府下令出兵征討羅刹,可是清政府始終沒有消息。康熙九年(1670年),寧古塔將軍衙門接到一份詔書,命令巴海將軍出擊俄羅斯入侵者。當時眾人喜憂參半。喜的是皇上終於管這事了,憂的是兵力不夠,皇上又沒發大兵前來征討,叫將軍自籌兵力。當時寧古塔駐軍還不足千人,怎麼去對付這些凶悍的哥薩克。皇上命令當地流人都充軍從征,但問題是這些個文弱書生能打仗嗎?這麼一支軍隊豈不是烏合之眾?還好,當時巴海年輕氣盛,有膽量,又有得力助手薩布素。巴海平時跟流人關係特別好,保護了好多有學問的流人,規定他們隻要交了一定的費用就可以不用上戰場。對於這場戰鬥,《清實錄》《平定羅刹方略》等重要史料都不見記載。在陳儀撰寫的《薩布素傳》中略有提及。這一重要史實在有名的流人詩人吳兆騫的著作中得以留存。他有詩吟詠了這場戰鬥。
烏孫種人侵盜邊,臨潢通驚驚烽煙。
安東都護按劍怒,麾兵直度龍庭前。
牙前大校五當戶,吏士星陳列嚴鼓。
軍聲欲掃昆彌兵,戰氣遙開野人部。
卷蘆葉脆吹長歌,雕鞬弓矢聲相摩。
萬騎晨騰響朱戟,千帳夜移喧紫駝。
駝帳連延亙東極,海氣冥濛際天白。
龍江水黑雲半昏,馬嶺雪黃暑猶積。
蒼茫大磧旌旗行,屬國壺漿夾馬迎。
料知寇馬鳥獸散,何須轉鬥摧連營。
甲辰春四月,將軍巴公乘大雪夜襲烏龍江畔。
陳儀《薩布素傳》記載,“三年以驍騎校擊鄂羅斯於黑喇蘇密,有功,署防禦。”寥寥20個字,其他史料都沒有記載。但具體時間、地點和細節如何不得而知。
高文風先生在《中俄黑喇蘇密之戰——讀史劄記》一文中利用大量俄文、日文資料與漢文資料進行了綜合研究。日本學者根據旅行記發現所謂的黑喇蘇密就是喀爾眉;時間是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至五月之間;來入侵的是一小撮俄國匪徒,而不是沙俄特意派來的正規軍。俄文史料記載當時俄軍躲進樹林裏,清軍找不著,此時恰好下了一場雪,清軍根據腳印很快就摸到了俄軍的線索痛擊俄軍,並且進行追擊大獲全勝。
黑喇蘇密之戰由於地處偏遠,在清政府中並無特別重要影響,但在這場戰鬥中,薩布素發揮的作用得到了肯定,於是他被提升一級,當上佐領。
薩布素雖然在黑喇蘇密之戰痛擊俄軍,一舒心頭焦慮鬱悶,但沙俄入侵始終不斷,尤其是當地土著居民的住地漸漸被沙俄蠶食。麵對步步逼近的沙俄勢力,邊防形勢越來越嚴峻。薩布素的內心始終未能平靜。他深知,當地土著居民,正在成為兩股勢力征服或爭取的對象。隻有爭取他們的支持才能決定戰爭的勝利,才能保得住大清北部江山。雖然薩布素認識到了爭取土著居民的重要性,但是清政府征服政策的消極性正在消解土著民族的向心力。
部分索倫達呼爾人始終遊離於兩股勢力之間。在他們的記憶中,當年皇太極率大軍威脅過索倫部首領博木博果爾,索倫部人很清楚這些人是惹不起的,便稱臣納貢。清朝又進一步要求他們改穿清朝官服,要求他們南遷種地,不允許他們再狩獵,他們也不得不接受。皇太極一死,攝政王多爾袞態度突然轉變。一天,多爾袞派人送來了一份詔書說,大清要入關作戰了,要求索倫部提供大量人馬。首領博木博果爾即便調集所有男丁還不夠這個數字。他心裏很清楚,這意味著索倫部麵臨著滅頂之災。他知道,要麼去給大清賣命,要麼一反了之。與其恥辱地為別人而死,還不如光榮地為本部利益而戰死。於是博木博果爾奮起反抗。清軍不得不調集大軍進行圍剿,雖然損失慘重,但寨堡還是被攻破了。清軍發了瘋似的衝了進去,揮動著馬刀,見人就砍,一個個營寨被攻破了,清軍一次次進行著屠殺,殺完再放火燒毀營寨。索倫人被燒死、砍死無數。索倫部另一首領與博木博果爾不和,暗中給清軍通風報信,然而此時他的隨從也沒被放過。他躲避在山林裏,最後無奈率二百多人出來投降。此時,清軍又調整策略,收納幸存者,於是又有更多的幸存者陸續趕來,這些人眾先後被編入了八旗。
清軍圍剿一過,俄國勢力又一步步逼近,威脅著索倫人的生存。此時他們也沒辦法,也照樣不能反抗,一部分人幹脆脫離清朝投奔俄國以躲避戰亂。
有一天,有人送來了一份詔書說,天朝軍隊馬上就要開過來了,要掃除這些俄國人,我們都是一家人,應該共同對付這些俄匪。我們滿人跟索倫人語言和風俗都相似,我們都是一家人,而那些俄國人是魔鬼般長相,野獸般野蠻,殘忍又愚昧無知,是一群沒開化的野人。索倫人相信了清朝的蠱惑,他們埋伏在山林裏,當哥薩克騎兵進入埋伏圈,一聲令下,百箭齊發,哥薩克騎兵人仰馬翻。打了勝仗的索倫人無不興高采烈,高高興興地等著清軍來接應。在約定的地方等了許久,不見清軍影子,卻等來了大批沙俄軍隊。他們把索倫人團團圍住,大肆屠殺,又放火焚燒營寨。索倫人被俄軍捆綁在一起,他們的孩子們也被捆綁在附近,活活被火烤死。在這場兵燹中,索倫人遭到了空前的劫難。
康熙帝深知暫時沒有力量跟俄羅斯爭奪百姓,目前能夠做到的是要牢牢控製住已歸附百姓,不至於再讓俄羅斯搶去。於是清政府做出決定,讓一部分歸附居民南遷。一方麵可以更好地控製歸附者,另一方麵也可以借此增強清朝的兵力。通過讓這部分人眾南遷耕種以增收糧食,減輕清政府負擔,真可謂兩全其美之策。
康熙帝的計劃能順利進行嗎?薩布素參加了執行這項計劃的行動。
據《薩布素傳》載,康熙九年(1670年),皇帝下詔讓寧古塔將軍巴海,遷烏蘇裏烏拉(烏蘇裏江)瓜爾察部至寧古塔。將軍派協領布朗阿保護這部分人遷徙。薩布素當時是防禦,也在協助布朗阿進行遷徙工作。把老百姓遷出來雖然可以讓他們免受俄軍的騷擾,但同時也讓他們脫離原先的生活方式,背井離鄉,寄人籬下,失去自由,給八旗官兵當奴,這些在深山野嶺狩獵過自由自在生活的人民當然不願意。布朗阿把這些人送到半路,突然以驍騎校昂吳為首的部分百姓發動反抗,不僅拒命不前,還殺死了官兵三人,射傷了布朗阿。一時軍中大亂。薩布素長期駐守邊地,熟悉他們的情況,此時也隻有他才能迅速平定叛亂,妥善地處理好這事。薩布素一方麵率兵去鎮壓,一方麵安撫人心,剿撫並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更多的人開始支持薩布素,昂吳更加孤立,在對抗中最終戰敗,僅以身免。隨後被烏蘇裏烏拉人抓起來獻給了薩布素。昂吳被斬。薩布素此次處理變亂顯示了他的應變能力,得到康熙帝賞識。康熙十二年(1673年),薩布素以功遷升協領。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決定遷諾羅西喇心處新滿洲至寧古塔。有了以往經驗教訓,薩布素妥善安置了這些新滿洲人眾。
讓薩布素才幹得到康熙帝賞識的是受清廷委派參加長白山瞻禮。
長白山,位於東經127°40′~128°16′,北緯41°35′~42°25′之間的地帶,分布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和白山市撫鬆縣境內,號稱關東第一山,如今是中朝兩國的界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萬年鬆,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長白山”之名源自滿語意譯,“白頭山”之名也源自女真人——據朝鮮《李朝肅宗實錄》載:“長白山,胡人或稱白頭山,以長白故也。”今中國稱“白頭山”習慣指其主峰,而韓、朝將“白頭山”指代為整個長白山脈。長白山主峰海拔2691米,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總麵積8000餘平方公裏。北起吉林省安圖縣的鬆江鎮,西至撫鬆縣鬆江河旅遊開發區,東止於和龍縣境內的南崗嶺,南部一直伸到蓋馬高原。長白山是圖們江、鴨綠江、鬆花江的三江發源地,一望無際的林海,以及棲息其間的珍禽異獸,風景聞名中外,1980年長白山被列入聯合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