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俄入侵東北與當地軍民的反抗
從順治年間就開始的羅刹(沙俄)問題,到康熙二十多年還沒得到解決。由於清朝入關,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中原。清軍在鎮壓李自成起義軍後,又與魯王、唐王等明朝殘餘力量進行激烈鬥爭。局勢剛一穩定,緊接著吳三桂發動的三藩之亂,又讓清政府折騰了八年。三藩剛一平定,清軍緊接著進兵台灣,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終於征服了台灣,完全鏟除了殘明力量。這才來關注東北日益緊迫的羅刹問題了。
我們在前文已介紹過沙俄軍隊的一些情況。當康熙帝回過頭來關心羅刹問題時,沙俄軍隊已經越過黑龍江,並以雅克薩城為據點,在其周圍種地屯糧,設立了軍事據點。
雅克薩是女真語,意為“涮塌了的江灣子”。雅克薩原為達斡爾族敖拉氏的住地。位於黑龍江上遊左岸,今漠河縣境內的額木爾河口對岸。東臨鄂爾格河;西瀕波羅穆克河;西北山巒起伏,森林密布;西南黑龍江滾滾流過,對岸是古塔城,是額木爾河流入黑龍江之處。不管是從呼倫貝爾還是從外興安嶺方向進入黑龍江流域,雅克薩是必經之路,地扼水陸要衝。所以雅克薩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中俄矛盾也集中於此。
沙俄原先是歐洲不大的公國,與中國並不接壤。13世紀時成為了蒙古帝國的一部分。14世紀中後期開始逐漸擺脫了蒙古人的統治。1546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莫斯科公國從此被稱之為沙皇俄國,簡稱為沙俄。1552年,沙俄滅喀山汗國,開始向東擴張。1581年,沙俄依靠一個叫斯特諾夫的巨賈,入侵西伯利亞,至1584年完成了對西伯利亞地區的占領。據英國人拉夫斯坦著《俄國人在黑龍江》記載,1587年沙俄建托波爾斯科;1604年建托木斯克;1619年建葉尼塞斯克;1632年建雅庫茨克;1633年在阿爾丹河支流阿姆加河附近建了阿姆金斯克堡;1634年在阿爾丹河附近建了努恩斯克堡;1638年建鄂霍茨克。沙俄在雅庫茨克設立了特別督軍轄區,俄國政府任命戈洛文為第一任督軍,從西伯利亞抽調395名哥薩克兵、30名木匠、2名鐵匠和2名翻譯,在雅庫茨克駐防。占領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地區後,沙俄的對外擴張已觸及外興安嶺。
俄國人以這些軍事據點為基礎,繼續向東探索新土地和尋找金銀礦。他們派商人跟土著居民進行貿易,以此為掩護,另派哥薩克去掠奪。哥薩克人繼續經過雅庫茨克,在勒拿河流域建立了許多俄國移民堡。
為了了解到關於黑龍江的準確信息,俄國政府於1639年又派出一支30人的哥薩克人探險隊。他們從鄂溫克人口中了解到結雅河流入石勒喀河,石勒喀河又流入阿穆爾河(黑龍江),這是俄國政府了解到的有關黑龍江的情況。
1642年,雅庫茨克駐軍從二百餘人增加到了三千多人。成為了沙俄入侵黑龍江的首要據點。1643年戈洛文派遣132人組成的武裝部隊,在波雅爾科夫的率領下,前往黑龍江地區。他們越過外興安嶺,來到精奇裏江之源勃良塔河和烏木列坎河,並且在烏木列坎河口建立寨堡,在此紮營過冬。波雅爾科夫不僅到處掠奪,而且還綁架了達斡爾頭目多普狄烏爾做人質,逼他供出有關結雅河、石勒喀河以及注入這兩條河旁側支流的情況和銀礦、銅礦等情況。後來,達斡爾人頑強抵抗,武裝部隊因糧食斷絕被迫撤退。
1650年(清順治七年),一個叫哈巴羅夫的俄國獵人在雅庫茨克長官的支持下,率70人的武裝隊伍,到達黑龍江,對黑龍江駐防情況進行了細致的了解。第二年,哈巴羅夫再次侵入黑龍江地區,當地達斡爾人紛紛逃跑。後來達斡爾人在五十多名清兵的支持下進行殊死反抗,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敗。俄軍大肆屠殺達斡爾人。當年11月,俄軍占領雅克薩。次年,哈巴羅夫以雅克薩為據點,繼續向四周擴張,到處燒殺掠奪。清政府因無力派兵去征討,隻好采取讓當地居民內遷的措施。把居於雅克薩至精奇裏江一帶的鄂溫克人、鄂倫春人和達斡爾人內遷至嫩江、鬆花江和額爾古納河以及呼倫貝爾地區。與此同時,也與俄軍有過幾次小規模的戰鬥。
1651年10月,哈巴羅夫率隨從進入烏紮拉村。他們抓捕當地首領為人質,強行收稅,激起了當地土著居民的強烈反抗。當地群眾向清政府報告了俄軍慘無人道的行為。1652年2月12日,清政府派寧古塔處昂邦章京海色和捕牲翼長希福等,率清軍官兵600人,攜帶六門大炮以及火槍和陶土罐地雷,趕往烏紮拉村,沿路群眾紛紛助戰。3月24日,清軍逼近烏紮拉村,出其不意,用大炮猛烈轟擊敵堡,在睡夢中的哥薩克人亂作一團。俄軍眼看就要全軍覆沒了,這時,海色高喊:“不許再燒,不許再殺,要抓活的。”清軍用炮轟出了一個缺口,準備衝進去,俄軍在缺口處架炮反擊,清軍傷亡慘重,被迫撤軍。俄軍隨後也撤離該地,赴黑龍江上遊一帶。此次戰鬥中當地人和清軍損失約為1600多人,損失慘重。
後來清政府追究烏紮拉村損失慘重的責任,海色被判以死刑,希福被革職。此次戰鬥哈巴羅夫也被打傷,俄軍倉皇逃退。這次戰鬥為清軍和當地老百姓聯合作戰奠定了基礎。
1654年,俄國派出斯捷潘諾夫任新的達斡爾土地總管。他繼續沿著黑龍江燒殺掠奪,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6月中旬,清政府派出輕車都尉明安達禮自京師統兵抗俄。這次清朝出兵700多人,乘坐大、小船20隻,在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率領下,攜帶弓箭、土炮、鳥槍和土炸藥罐等出征。
清軍到離鬆花江三日路程時與俄軍相遇。清軍占據有利地形進行戰鬥,最後俄軍彈盡糧絕被迫撤退。
1655年春天,清朝政府再次派出明安達禮率1000多人征討俄軍。由於清軍糧食補充不濟,隻得撤退。此次出兵在一定程度上遏製住了俄軍侵略勢頭,進一步加強了清軍與當地群眾聯合抗戰的基礎,同時也了解到了俄軍軍事實力。從此,清軍再也不輕舉妄動。不久,清軍就把軍事基地從寧古塔轉移到了吉林烏拉。
1657年到1658年的冬天,斯捷潘諾夫率400多人沿黑龍江而下到尚堅烏黑,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沿岸居民飛報清朝駐防軍寧古塔梅勒章京(副都統)沙爾虎達,希望得到清軍保護。沙爾虎達立刻率領一支武裝很好共有45隻船的船隊出擊,朝鮮火槍手也參加了這次戰鬥。在當地居民配合下,選擇尚堅烏黑險要地帶,埋伏在江邊、山上,俄軍船隊進入伏擊地,埋伏在岸邊和山上的清朝軍民引發火炮和鳥槍,拋出滾木礌石,箭弩飛磺一起向敵船飛去,霎時,俄軍的船隊或中彈起火、楫摧帆折,或撞裂船傾、流水自橫,俄軍船隊一片混亂。由於清軍占據了有利地勢並得到當地群眾的支持,斯捷潘諾夫的船隊遭到重大傷亡,急忙撤離尚堅烏黑向黑龍江逃命。次年,順治十五年(1658年)7月10日,沙爾虎達率1400餘兵在鬆花江和牡丹江彙合處(今依蘭縣附近),在鬆花江庫爾汗河之間與斯捷潘諾夫率領的俄軍展開激戰,此戰打擊了俄軍的侵略勢頭。尚堅烏黑,滿語意為白石。學者認為該地點位於鬆花江下遊右岸,西南距依蘭縣120裏,東北距佳木斯90公裏,現屬佳木斯市郊的山音所在地。
1659年,沙爾虎達死,清廷命其子巴海為寧古塔昂邦章京,派他去肅清精奇裏江和黑龍江上遊一帶的俄軍殘餘勢力。
1660年,斯捷潘諾夫的殘餘勢力在黑龍江下遊的古法壇村附近活動。當地赫哲、費雅喀人迅速向清軍報告。巴海接到情報後,立即出兵征討。清軍在征討過程中招募大量群眾入軍,同時也要求流人入伍從征。當時著名流人詩人吳兆騫作《奉送八大將軍東征羅刹》來動員大家抗戰。當年秋天,清軍到黑龍江下遊古法壇村附近,伏擊了入侵的俄軍,並招撫費雅喀部15個村子。至此,在黑龍江流域的俄國侵略軍基本上都被清朝和當地老百姓聯合起來肅清了。順治年間的這幾場戰鬥當中打死的俄軍至少有1500人。
1661年以後,俄國雖然放棄了黑龍江的殖民活動。但是有一名叫車尼哥夫斯基的波蘭逃犯卻在雅克薩站住了腳。從此俄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殖民活動。到1682年為止,俄國在黑龍江地區的活動主要在黑龍江上遊的雅克薩和其附近村莊。
二、雅克薩之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國內局勢基本穩定,解決羅刹問題擺到清廷日程。《平定羅刹方略》記載,順治九年(1652年),寧古塔昂邦章京海色率軍在烏拉村抗擊羅刹,失利。順治十二年(1655年),明安達禮自京師去討伐俄軍,稍有戰果,但由於糧餉匱乏而撤了軍。順治十四年(1657年),鎮守寧古塔等處昂邦章京沙爾虎達大敗俄軍於尚堅烏黑。十五年(1658年),再次大敗俄軍於鬆花江與牡丹江兩江之間。十六年(1659年),沙爾虎達死,其子巴海繼任將軍。十七年(1660年),巴海率軍在古法壇村大敗俄軍,但還是中途撤了軍,沒能徹底消滅俄軍。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後,認為戰勝敵人是因為列祖列宗顯了靈,決定親自赴盛京祭告祖先。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帶著皇太子,從東長安門出發。四月十一日康熙帝到盛京,謁見了太祖太宗陵。五月二日過柳條邊到吉林烏拉,向南遙拜長白山。在巡察過程中,他了解到了黑龍江地區的局勢,認識到了羅刹問題的嚴重性。他第一次見到了薩布素,聽取了薩布素等人的對俄策略。同時,他也看到了當地居民的“落後”,要求巴海將軍進行教化。他在盛京“問俗”又“觀兵”,征討羅刹一事也是他在東巡盛京後真正決定的。
康熙帝回到京城後提出征討羅刹,但遇到了好多大臣的反對。如著名理學家李光地為首的一批學者認為,雖有強鄰敵國侵略,也應偃武修文。也有人說:“征羅刹之舉,諸臣鹹謂地勢最遠,輸餉最難,故皆不願。”康熙帝力排眾議,決定出師驅逐羅刹。
據《清實錄》《平定羅刹方略》等記載,羅刹肆虐黑龍江邊境,還擅自侵入精奇裏江一帶,築城盤踞。清政府曾派人勸阻,但俄軍仍以雅克薩城為巢穴,在周圍耕種漁獵。並侵擾索倫、赫哲、費雅喀、奇勒爾居民,掠奪人口,實際上已經威脅到清朝對當地的控製。如果聽任不管,清朝疆域將不斷受到蠶食。於是康熙帝覺得非用兵不可了。
盡管此前曾多次出征羅刹,但戰果不明顯。康熙帝意識到清軍雖然有能力去肅清在黑龍江地區的俄軍,但今天把俄軍趕出去了,明天還會回來,反複不停。要保住戰果,必須要守住黑龍江,守不住黑龍江,攻打羅刹的事隻能是徒勞無功。他吸取以往的經驗,決定在黑龍江、呼瑪爾兩地建立木城與敵軍對壘,又調烏拉、寧古塔1500名官兵永戍黑龍江,在當地屯田駐守,做長期戍守計劃。康熙帝知道薩布素熟悉當地情況,並且身經百戰,有豐富的經驗,於是任命年富力強的薩布素為黑龍江將軍。
康熙帝明白,要守住黑龍江就得在當地駐紮軍隊,軍隊是要吃糧食的,當時的黑龍江幾乎沒什麼耕地,尤其是氣候不太適合耕種。當地土著居民都靠捕魚和打獵為生。軍隊要吃糧,恐怕就得要從內地運了。要保證這麼長的補給線幾乎是不可能的,清政府決定排除困難也要在黑龍江地區種糧。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打仗,這是要頭一個解決的大問題。熟讀兵書的康熙帝自然對此非常重視。為了了解敵人的情況,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康熙帝派郎坦和彭春率參領、侍衛、護軍等200多人,以圍獵捕鹿為名,前往尼布楚、雅克薩一帶偵察,讓薩布素率烏拉、寧古塔兵,畢力克圖等率科爾沁兵來護送和協助偵察。
郎坦,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吳拜之子,在14歲時就被授予三等侍衛。順治時進二等侍衛,後又因功晉升為一等侍衛。康熙二年升為佐領,遷護軍參領。十三年,升為正白旗蒙古副都統。次年,調本旗滿洲副都統。在鎮壓李自成餘部戰爭中立有大功。
彭春,滿洲正紅旗人。曾祖為何和禮,是清朝開國元勳。順治九年襲父一等功。康熙十五年(1676年),從軍平定吳三桂,授正紅旗蒙古副都統。二十一年調本旗滿洲副都統。
參領,又稱甲喇額真,八旗每旗下設五個參領,為正三品大員。侍衛是一些由皇親國戚中優秀青年組成的隊伍,分好幾個等級,主要任務是護送皇帝出行。護軍是保衛宮城的八旗軍。康熙帝把他最信任的人和宮廷裏最優秀的武士都給派過去了,可見康熙帝對這次偵察活動的重視。
偵察活動本來是個秘密行動,但這麼多人浩浩蕩蕩也去做秘密活動,實在不容易。俄軍若看到這麼多全副武裝的軍隊趕來,肯定認為是要來打仗了。為了消除俄軍的疑慮,康熙帝要求他們到了打虎兒(達斡爾)、索倫部之後,派人去尼布楚,說我們是來捕鹿的,沒有別的意圖,請俄軍別誤會。
在捕鹿的同時,詳細觀察陸路遠近情況。沿著黑龍江打獵,一直到雅克薩城下,勘察雅克薩城位置、周圍環境、駐軍等各方麵情況。到俄軍駐紮之處,俄軍肯定不敢出來作戰,如果出來贈送糧食,那就收下並回贈適量的東西。
康熙帝還交代,萬一俄軍出戰,不要輕易交鋒,可以帶領軍隊退去,我另有方案。他特別囑咐,回程自黑龍江至額蘇裏的舟行水路,以及從額蘇裏至寧古塔的道路,要讓隨行參領、侍衛同薩布素一起詳細視察清楚。
但據俄方檔案記載,薩布素一行此次活動早被俄軍察覺,11月份郎坦帶領800人②的隊伍浩浩蕩蕩直抵雅克薩城下,並且殺了周圍的俄國農民和獵戶,情報活動本該隱蔽,動靜越小越好,但清軍動靜如此之大,還殺俄國居民,存心是在向俄軍挑戰。當然俄國人對清軍的行蹤和目的有所察覺,急忙加固城防。
郎坦等回來後,向康熙帝彙報了偵察情況。他說,羅刹久居雅克薩,仗著他們有木城。如果我們發兵3000人,攜紅衣大炮20具,就可以攻取。從興安嶺穿行過去,雖然沒有什麼高山險峰,但森林叢雜,道路彎彎曲曲。到冬天下雪的時候,雪層會形成又厚又硬的殼,夏天遇到下雨天,道路會變得滿是泥濘,很難行走,隻有輕裝才行。走水路從雅克薩到璦琿城,從黑龍江順流行船,隻需要半個月,在兩岸都需要挽夫,如果逆流行船,估計需要三個月時間。通過水路來運糧餉、軍器輜重比較方便。現在有大船40艘,小船26艘,需要再增造小船50多艘。
康熙帝聽了彙報後對議政王大臣說:據郎坦等人講,攻取羅刹非常容易,發兵3000人就足夠了。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打仗不是什麼好事,還是先等一等。從寧古塔調兵1500人,並製造船隻和軍艦,發紅衣炮和鳥槍,再派去會使用這些武器的人去教習。黑龍江、呼瑪爾兩處建立木城跟俄軍對壘,看情況,尋找機會進攻。駐軍所需軍糧,從科爾沁十旗和席北烏喇官屯約可獲得12000石,可維持3年。而且我兵一到,馬上進行耕種,是不會感到糧食匱乏的。黑龍江城離索倫村不遠,五天就能到,其間設一驛站,等我軍到精奇裏江,叫索倫接濟牛羊會更好些。這樣,羅刹就不能納我逃犯,而他們的逃亡者可以絡繹來歸,羅刹就自然不能長時間堅持。基於這樣的判斷,他命令寧古塔將軍巴海、副都統薩布素率兵去駐黑龍江、呼瑪爾。
對於這麼多糧食是怎麼來運輸的呢?康熙帝為此做了細致的部署。他專門給大學士覺羅勒德洪等人下了一道諭旨:運烏喇軍糧,從遼河順流而下。運到等色屯(今吉林梨樹縣鄧子村),用蒙古力量陸路運到伊屯門。從伊屯門裝上船順流運到鬆花江比較好。內府佐領囤積的糧米很充足,需要用眾多的屯丁之力運到遼河津要,再裝上船運,還有準備好多樁木。如果遇到淤淺地帶就得束水(所謂的束水就是船運行到河水比較淺的地帶無法通行時,通過築堤,減少河床寬度,來增加水的深度和流速,靠河水本身的力量來推動船隻,衝散泥沙),糧米或在等色屯、伊屯門、伊屯口或在峨河口築倉庫收貯。船如果在邊內,我兵來衛送。如果在邊外由蒙古兵來衛送。少載些糧米,多準備些勞力,讓船行駛得輕便些。如果兩條水路被阻塞,就通過陸路酌情派車去拉。船準備要設計成什麼樣,需要多少糧食和錢等你們跟戶部、工部和理藩院以及郎坦看著圖再詳細討論吧。
勒德洪等人建議在巨流河渡口造船60艘,船長3丈(9米多),寬1丈(3米多)就可以了。每艘船裝米100石(7噸),用水手6名,至於水手要馬上派民夫操演。從運糧那天開始,每人每個月發1兩銀子,運到的糧在巨流河渡口、等色屯築倉庫收存,全部交給奉天將軍大臣等監管。船如果在邊內,酌量派盛京官兵衛送;如果在邊外,從等色屯到伊屯門派蒙古官兵車輛通過陸路來繼續運送。所派蒙古官兵車輛,理藩院另行決定。在伊屯門等地築倉庫存米,並在伊屯河造船、運船,運到鬆花江全部交給留鎮烏喇副都統。
康熙帝認為討論的還不夠周詳,於是分別派內府營造司郎中佛寶和戶部侍郎宜昌阿等人,用瀛台通州船載米來試驗。又命令盛京刑部侍郎噶爾圖等人,從巨流河(今遼寧新民附近)到等色屯,調查遼河深淺。寧古塔副都統瓦禮祜等人,從伊屯口到伊屯門(今吉林依通縣)、伊吞口河口調查水勢。噶爾圖上奏說:遼河可以行駛三丈長的船,請在這裏試吧。可以在巨流河渡口造60艘船。瓦禮祜上奏說:伊屯河可以行駛三丈長五尺寬的船。在吉林,伐木造100艘船吧,可以從伊屯河運米到鬆花江。在伊屯門、伊屯口,築倉庫收存。康熙帝同意了他的建議,又下諭旨說,以前薩布素來奏文說,明年六月前軍隊就要吃糧食,你們也得用,剩下的都保存下來。康熙帝為此又下一道諭旨:六個月後所要用的糧食,運到黑龍江和鬆花江交彙處,命令他們出來迎取。現在應該在烏喇造大船50艘,或者用薩布素等人所留蒙古、席北米,或者用盛京所發的米,按人口運過去。
烏喇、寧古塔軍隊都很貧乏,能出征者才占一半,用來當運輸挽夫又用來當兵,恐怕會讓他們更加困苦。在烏喇、席特庫的八家獵戶,停止狩獵一年。讓他們來當運輸挽夫,可以讓軍隊稍微舒緩一下。黑龍江、鬆花江交彙處,從吉林順流而去,薩布素等人,從你們駐兵的地方,順流而來,水路遠近相等。等到明年春天冰層融化時,就運到兩江交彙處,令薩布素等人,用官兵船前來迎取。
在康熙帝親自安排下,從盛京到黑龍江之間,建立起來的長達五千裏的運輸線。其主要路線是從巨流河口到遼河上遊的等色屯,為奉天將軍監理、盛京兵護送船隻有百艘;從等色屯到伊屯門,通過陸路用車來運送,由蒙古軍護送;由依屯河(今依通河)入鬆花江,順著鬆花江進入黑龍江,溯黑龍江到達璦琿城。由留鎮烏喇副都統負責,為水陸聯運。從兩江交彙處溯黑龍江到璦琿,用80艘船運,共五條長達千裏的運輸線。並派人在各段實地勘察道路遠近,河水深淺,打造船隻,征召夫役,疏浚河道,築立糧倉,配置防兵等。
四月初八日,按清廷命令,烏喇、寧古塔官兵開往黑龍江、呼瑪爾。在開始行動之前,尚書伊桑阿為造船去了寧古塔。康熙帝命令他傳旨給巴海等人:“軍隊到黑龍江,應該駐紮在哪兒,詳細討論後再告訴我。”不久,巴海等人上奏:黑龍江、呼瑪爾距雅克薩城遼遠。如果在兩處駐兵,兵力會被分散,防禦起來比較困難。而且過雅克薩有尼布楚等城。羅刹倘若水陸運糧,增兵救援,就更難辦了。還是乘他們還沒來得及大量儲備時,快速進行征剿。等造完船,過七月初旬,如果能抵達雅克薩,立即親率大兵直接逼近城下,宣讀諭旨進行招撫。或者駐紮墨克頂等地,馬上派兵到雅克薩宣讀諭旨,順便觀察一下他們形勢如何,再討論進軍的事。烏喇官兵所乘馬匹恐怕長途征戰會疲勞,不能快速奔跑。索倫離墨克頂近,另選肥馬五百匹,送到呼瑪爾河口,酌量發給官兵用比較好。
議政王大臣等人經過討論後批準了巴海的意見。康熙帝也下諭旨說,所討論的進征羅刹的軍務不能疏忽。烏喇、寧古塔兵沒經過征戰,不熟悉軍隊紀律。將軍巴海和副都統官兵又相互不和。讓巴海留守烏喇。薩布素、瓦禮祜以副都統名義率兵前往,不必授為將軍。按照所討論的那樣,七月份軍隊一到,馬上進攻,亦屬未可。等抵達後,根據形勢來奏請,可以進兵時候,京城每旗精減50人,加上犯罪人員,委授誇蘭大參領。再派將軍由陸路直趨,5天就可到達。我兵到冬季時進攻,乃能有濟。如果今年冬不便於攻取,到來年夏天令烏喇、寧古塔兵或駐或撤等到時候再決定。據郎坦建議,從蒙古去要馬,還不能馬上得到。可以選兵部、上駟院肥馬2000匹在本年七月之前,發到索倫地方牧放。等到禁旅軍到了以後,留下他羸弱的馬,換上所準備的肥馬前往。康熙帝讓郎坦、彭春等人再行確議。議政王大臣回複康熙帝稱,皇上諭令深中事宜,應當遵守。但是前麵又命令暫時停止攻取,相機舉行之旨,尤為切當。烏喇、寧古塔兵,不必要去往墨克頂。勘得黑龍江、呼瑪爾之間額蘇裏地方可以藏船。而且有種田的舊遺跡,可以命令大兵建立木城在此駐紮。等伊凡回到羅刹後,再商量派京師兵,或撤烏喇、寧古塔兵。
讓巴海留守烏喇,薩布素、瓦禮祜統兵前進,從索倫處預備馬匹,全都應遵旨。額蘇裏、索倫村莊之間,應該設4個驛站。命令去往索倫部的理藩院大臣來負責這件事。康熙帝批準了這個建議。
經過幾番反複討論,清朝對俄用兵方案基本敲定。在這次康熙帝親自過問的軍事行動中,薩布素擔任了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
康熙帝原先是準備讓巴海率寧古塔兵去參加這場戰爭的,但在一係列準備工作當中,發現巴海跟薩布素存在著矛盾,不能讓他們同時去做這事,這樣會相互掣肘。同時也發現,巴海才幹不如薩布素,薩布素滿漢兼通,讀過《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對漢人的用兵方法比較熟悉,人又謙恭,其用兵策略頗受康熙帝的賞識。據陳儀著《薩布素傳》記載:“指圖言可圖狀附郎坦”,也就是說對如何攻取雅克薩城薩布素給郎坦出了一套很好的方案,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而巴海是猛將沙爾虎達的兒子,之前多次率兵討伐過羅刹,但戰果不明顯。他也許是仗著自己是老將,老資格,戰術也傳統,沒有長進,總是擺老將的架子,讓皇帝派去的官員很不滿意。尤其是在康熙帝要求在呼瑪爾河璦琿建城永戍時,巴海將軍不但不同意,反而要求朝廷快速派兵過來把俄軍滅了。這種輕率的態度可能讓康熙帝感到不高興。康熙帝終於決定派薩布素去討伐羅刹,讓原打算留守寧古塔的副都統瓦禮祜也跟著一起出征,反而讓老將巴海留下來守寧古塔。
康熙帝的這一決定意義非常重大。不僅批評了巴海的建議,收回了議政王大臣決議,否定了立即出兵收複雅克薩的冒險行動。更為重要的是決定派兵常駐黑龍江,意味著黑龍江將軍製度的確立。徹底改變了以往的抗俄政策,傳統的抗俄政策是派兵過去驅逐潛入當地的俄軍。但是在黑龍江一帶活動的是一些流氓無賴,甚至流放犯。連俄國政府都控製不住這些人,他們當中許多人不領取俄國政府發的薪水,而是通過在當地收稅或掠奪來維持生計。對這些人,你今天把他驅趕出去了,明天還會來,反複無常。對付這些人的最好辦法是長期駐兵當地,隨時遏製其入境。康熙帝經過一番思考後,準備把這任務交給薩布素,但是他還要再考察一番。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馬喇等人報告說,索倫總管博克等人所獲羅刹人以及軍前招降者中,共選出5人,遵旨送到京師。剩下的26人,都迫於大兵,也開始投降了。索倫離羅刹比較近,不太適合久留,應該一起押送過去。
議政王大臣等討論後提出意見,認為可以把這些人送到京師交給戶部安插。給博克等所抓獲宜番(伊凡)、米海羅莫羅二人賞賜衣帽,送到薩布素處放還。請令理藩院寫信,讓宜番(伊凡)帶著回去。理藩院致信應該這麼寫:以前派孟額德等人曾跟你們定有協約,雙方都不收納各自的逃跑者。要求把去年逃到(你們那兒去)俄國的根特木爾歸還給清朝。說俄國背棄和約,侵入我邊境地,擾害打虎兒索倫。對費雅喀、奇勒爾人進行燒殺掠奪。現在要興兵問罪,永駐額蘇裏。如果你們離開我們邊境,回到本土,歸還逃跑者,我們可以罷兵。不然,我們也會收納你們的逃亡者。即往來之人,亦必擒戮等語。康熙帝批準如此辦理。
上文出現的叫伊凡的是俄國人,是從俄軍那兒逃過來的俄國逃兵,懂滿文滿語,成為當時重要的翻譯。康熙帝跟俄國人交往經常讓薩布素找伊凡把滿文書信翻譯成俄文再送過去。除此,要跟俄國人交往,朝廷裏凡是有洋人使節就讓他們充當翻譯。也就是說,在清政府認識當中,隻要是洋人都通俄語,以為所有洋人的語言文字都是相通的。可見清廷當時對西方各國認識的淺薄。
九月初九(公曆10月28日),副都統薩布素根據進兵、運輸的實際進展情況,向清廷報告,冬季時進兵征剿,炮具等軍需物資,運輸起來非常艱難。倘若遇到大雪更是不方便。今年冬季可以暫時駐額蘇裏,等到來年四月冰雪融化了,就可以去攻打雅克薩城。
康熙帝命令議政王大臣討論。議政王大臣認可了薩布素的提議。康熙帝經過審視也同意采納薩布素來年四月的進攻計劃,並下諭旨說,我軍永久駐守在額蘇裏。應該派烏喇、寧古塔兵五六百人,打虎兒兵四五百人,在明年秋季帶家屬同行。設立將軍、副都統、協領、佐領等官,有助於鎮守。明年運席北(錫伯人屬地,位於科爾沁)各地方糧米到額蘇裏。如果隻用獵戶,必定會延遲。薩布素他們已經領取了來年六月前的軍糧,現在又停止在額蘇裏,應該派薩布素軍前效力的部分水手,通過陸路直接派往席北。等到來年冰雪融化時,跟獵戶一起協助運輸。可不可以這樣做,讓郎坦通過驛站快速去薩布素那兒進行商量。
不久薩布素上奏報告,額蘇裏地方今年七月就下了雪。烏喇、寧古塔兵的家屬,如果令來年秋天遷移,恐怕地寒霜早,種莊稼不會有所收獲,難以用來糊口。應該在來年春天,就近遷移打虎兒兵五百人,先去額蘇裏耕種。
根據他們秋收情況,再遷家屬。以烏喇、寧古塔三千多軍,分為三班。將軍、副都統等人,輪流統領駐防。
議政王大臣經過一番討論,批準了薩布素的報告。康熙帝又下諭旨說:
如果按薩布素等所奏言的去做,兵丁頻繁去更戍,必然會使士兵們感到困苦,這不是什麼長久之策略。應該在黑龍江建城永久防守,預備炮具和戰船。令在呼瑪爾設立斥堠。從黑龍江到烏喇,設立10處驛站,驛夫50人。遇到有緊急情況,乘蒙古馬快速跑過去報告。尋常事情也通過這10個驛站去完成。由水路陸續運糧,積貯在黑龍江。軍隊到了,就可以待兩年,仍然要設將軍副都統來統領。如果羅刹船從黑龍江而下,我們水軍尾擊非常容易。再加上黑龍江地勢遼闊,按照內地設立10處驛站,又安置家屬,這樣一一加以規劃,羅刹會自然窮蹙而投降。下令派遣理藩院郎中額爾塞去跟薩布素商量後再報告。
事實上清政府對如何保衛東北疆土、保護歸屬邊民,戰略上遊移不定。經過平定三藩、攻取台灣之後,清朝也確實需要與民休息,何況蒙古準噶爾與清政府對峙於西北的情勢不容輕忽。此時如果發動大規模反擊沙俄的戰爭,恐怕不僅清朝兵力、物力要承擔較大壓力,而且其他反抗勢力一旦趁機起事,就會危及清朝統治。
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總有其不同凡響的過人之處。康熙帝審時度勢,毅然決定永戍黑龍江,這一方案對清帝國版圖產生曆史性影響。作為將領,許多人不願離開已有家產的戍地,前去開辟滿目榛莽新區。可是薩布素長期生活於邊地,對父老鄉親遭羅刹侵擾的切膚之痛感同身受。他願意執行康熙帝永戍黑龍江的方案,因而得到康熙帝的賞識。
薩布素作為具體執行人,他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推行永戍計劃。當實際情況與朝廷計劃出現矛盾時,他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要讓決策人了解實情。薩布素隨後上奏說,永久駐戍黑龍江各方麵事務,皇上下諭旨說得已經是很周詳了,全部按照命令去做就是了。但來年遷移再加上築城屯田人力不夠,請求征發烏喇、寧古塔兵500人協助築城。活一幹完馬上打發回去。康熙帝不同意,說烏喇、寧古塔兵要調往別處,不能發往黑龍江。作為解決方案,可以讓副都統穆泰率盛京兵600人在來年三月抵達你們那兒。築城的工具都一起帶過去。其餘都按以前商量的去做。
京兵長途跋涉後,工作效率究竟如何不能預期,所要消耗的軍糧卻需要額外準備。當然,康熙帝調烏喇、寧古塔兵關係其他戰局和意圖,這已經超出薩布素考慮範圍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一月,吏部尚書伊桑阿向康熙帝報告:奉命商量往黑龍江運糧的事,我們商量在烏喇造船50艘,除將軍薩布素所發水手150人,再派200名烏喇兵,400名獵戶,等到明年冰融時,把伊屯口、席北的米每船裝50石,再加上副都統穆泰帶來的兵三月吃的糧食也應運到黑龍江。二十四年(1685年),應該運的,由前項水手、添發烏喇兵600名運送。
康熙帝答複說,應當增造船艦,而且運兩年的糧食。二十四年的不用再運送了。這個問題再進行商量,確定下來以後再聽通知。不久伊桑阿又上奏說,兩年的糧食,一次性全部都運完,50艘船不夠用,應當再造30艘。每條船設運丁15人,總共需要1200人。除薩布素處所發水手150人外,再派烏喇八旗獵戶690名,寧古塔兵360名,選有才能的協領等官督運黑龍江。康熙帝表示同意,並指示,所發獵戶很多,讓總管席特庫帶著一起去。兵丁、獵戶、水手各給一個月的軍餉。
到此,康熙帝攻打羅刹人的準備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但大軍還不能馬上派過去,這顯然讓薩布素有些著急了。他三番五次地上奏建議皇上馬上出兵,因為這事實在刻不容緩。俄方陸續有人趕來投降,當地土著居民知道清朝要派大兵過來,已經開始抗俄鬥爭了。若不趕緊派兵過來支援,俄軍眼看就要進行報複性反攻了,僅靠當地少量兵力是無法抵抗的。
實際上俄國人在集市上通過來貿易的達斡爾人已經聽說中國要派大兵來攻打雅克薩,極為恐慌,全西伯利亞各地都開始招兵,派往達斡爾地區。俄方共招募了六百餘人的一個完整軍團,由蘇格蘭人阿法納西·別伊頓率領開赴阿爾巴津(雅克薩)。莫斯科政府早在1683年由托木斯克派出150人的哥薩克去支援雅克薩。薩布素所麵臨的局勢很嚴峻。
在朝廷不派兵,自己又沒法完成朝廷命令的情況下,薩布素也進行了必要的活動。
第一,割斷了土著居民與俄軍的關係,贏得了土著居民的支持。據陳儀著《薩布素傳》記載,當時的鄂倫春人雖然對清朝表示歸附,但迫於俄羅斯方麵的威逼,有些動搖,薩布素積極聯絡其頭目,說明清朝大軍馬上要打來,消滅俄軍是遲早的事。當地土著居民很受鼓舞,便紛紛反擊俄軍。鄂倫春頭目殺俄軍四十多人提首級來報功,得到了薩布素的重賞,之後又有人殺俄軍二十多人來報功,此後當地土著居民與俄軍結仇,薩布素成功地割斷了他們與俄軍的關係。
又據薩布素報告,牛滿河的奇勒爾人奚魯噶奴等殺死了十多個羅刹人,帶著他們的妻子和子女來投降。鄂羅春人(鄂倫春)朱爾鏗格在淨溪裏烏喇(精奇裏江)殺死了5個羅刹人,並俘獲他們的鳥槍來報功。又聽說費雅喀人,擊殺了很多羅刹人。他向清政府建議,應當在這個時候,酌情給新投誠的羅刹人吉禮過裏、鄂佛那西、馬克西木等人授予官職。舊投誠的羅刹人宜番(伊凡)、鄂噶番、席圖頒3人在努力效力,更應該給予官職。
康熙帝的答複是,宜番(伊凡)最近已經授予了驍騎校。鄂噶番、席圖頒以及新投誠之吉禮過裏、鄂佛那西、馬克西木都授予了七品官。對新投誠的羅刹人內鄂佛那西、費禮普,康熙帝命令快速通過驛站送到薩布素那兒,酌遣招撫。天氣寒冷,並賜給了他們裘帽。薩布素顯然是爭取到了土著居民的支持,穩定了後方,充實了抗戰力量,為戰爭的勝利創造了重要條件。
第二,切斷了俄軍的外援,使雅克薩城成為孤島。薩布素率水師從黑龍江溯流而上時遇到了俄羅斯8艘艦船,俄軍見薩布素艦隊就逃跑,薩布素水師上前追擊,大敗俄軍,俄軍七十多人投降,被送到了京師。
第三,肅清了活動於精奇裏江一帶的俄軍,解除了後顧之憂。羅刹人除了在雅克薩盤踞外,還三三兩兩地在精奇裏江一帶活動,與雅克薩遙相呼應。薩布素與鄂倫春人頭目朱爾鏘格聯絡,另外派遣誇蘭大鄂羅舜率兵攻打精奇裏江一帶的俄軍,招撫俄軍21人。1684年5月,黑龍江冰融後,又派誇蘭大率兵300人,由費雅喀人噶克當阿等做向導,進剿黑龍江下遊的俄軍,一直追到圖庫爾河,生擒俄軍47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月十九日(3月4日),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報告,牛滿江的羅刹抵達恒滾河,同來自北海的羅刹與費雅喀作戰,退居河洲。若不馬上進行剿撫,則赫哲、費雅喀、奇勒爾人,必定被殘害。而且害怕羅刹再增兵前來,應乘四月冰融時馬上遣誇蘭大二員,率官兵300人,並發紅衣大炮4具,令附近恒滾河口費雅喀的噶克當阿做向導,到羅刹所據地方,先進行招撫,如不投降就進兵剿滅。
二月,薩布素又上報,誇蘭大鄂羅舜等,於當年正月十一日,抵達羅刹地方,遣宜番(伊凡)等人到達他們居所進行開導。先收他們鳥槍20具,連同鄂羅春人(鄂倫春)留下當人質的3個兒子,招撫了羅刹米海羅等21人。康熙帝命令將米海羅等送到京師,交給戶部安置。
俄軍因知道清軍要來攻打雅克薩城而蠢蠢欲動,薩布素的這些活動是必要的,這樣可以轉移俄軍的注意力,可以打亂他們的防禦措施,為清軍贏得時間。切斷俄國援軍,可以阻止俄軍大規模向雅克薩城聚集。
四月,馬喇等向康熙帝報告、臣到索倫地區,多次秘密詢問羅刹情況,都說看到羅刹在雅克薩、尼布楚二城,各有五六百人。能夠使他們得以盤踞多年是依靠額爾古納河口到雅克薩十多處地方和雅克薩到布爾馬大河口十多處地方蓋房散居,通過耕種來滿足自己需要。尼布楚莊稼得不到豐收時就去捕貂,並且向雅爾諸姓收取糧食。喀爾喀、巴爾虎人也時常過來在尼布楚販賣牲畜。尼布楚人也捕貂跟他們交易,得以生存。臣請敕喀爾喀車臣汗,收回他們在尼布楚附近的部眾,而且禁止他們跟俄羅斯人進行交易,再讓黑龍江將軍水陸並進,做出要攻取雅克薩城的樣子,割掉他們種的莊稼,羅刹人不久就會自困。再派些輕騎兵進行剿滅,看似很容易。
康熙帝據此給兵部下了指示說,據馬喇奏言,割掉羅刹人的莊稼,過不了多久就會自困。侍衛關保也建議,將軍薩布素應該割取羅刹莊稼。羅刹人盤踞在雅克薩、尼布楚,靠耕種在維持。如果莊稼被我們割取了,他們就很難維持下去。康熙帝下令讓薩布素再好好籌劃一下,或通過陸路進,或水陸並進,把莊稼全給割了,不讓他們有所收獲。通過陸路過去,把所割的莊稼投入河裏順水流走。如果水陸並進,把所割的莊稼裝上船拉回來。在進兵之前,要先派人傳命給羅刹說,你們占據我雅克薩、尼布楚已經好多年了,多次命令你們撤還,但你們還是遷延不走,而且收留我們逃人,侵擾我邊民。現在大兵水陸進剿,你們還是退得遠一點保住性命吧。要把馬喇的奏文,傳康熙帝認為馬喇等人建議搶割羅刹給喀爾喀蒙古的車臣汗,告知一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