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八月,清政府已經調集了部分軍隊,組成三隊人馬。聽說噶爾丹有順克魯倫河而來的消息,康熙帝在給內大臣明珠的指示中,命令第一隊於當月二十四日出發,所派諸王及兩班侍衛一起行動。二、三隊出發日期,都隔一天。盛京預備兵2000名,寧古塔預備兵1000名,都在規定的時間內在烏爾會(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境內)會合。
康熙帝專門給黑龍江將軍薩布素下了命令,讓他派人進行遠距離探察。如果噶爾丹侵犯車臣汗地方,可以根據情況來進行剿殺。一旦有動靜就追蹤下去。如果要用到烏喇兵的地方,可以帶著去。如果用不著,就讓他們去跟盛京兵會合。盛京、烏喇兩處,讓副都統齊蘭布去號令。科爾沁兵2000名,到烏爾會地方會合。
康熙帝讓土默特貝勒厄爾德木圖趕快回到他的屬地,並且讓貝子喇思查普派出旗兵,也去跟盛京兵會合。派理藩院官一人,去敖漢、奈曼、巴林等旗,根據情況調兵。又對軍糧運送等事項作出安排。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月,根據駐防設置需要,黑龍江將軍薩布素請求添設墨爾根城防守禦四員、齊齊哈爾城防守禦一員。清政府批準了他的請求。
到十一月份,北線軍情更加緊張。據安北將軍伯費揚古報告,噶爾丹在巴彥烏蘭地區活動,他建議分軍進剿。巴彥烏蘭位於原外紮薩克蒙古車臣汗部克魯倫河上遊地帶,這裏已經是外蒙古東部了,讓康熙帝更為擔心的是,噶爾丹順著克魯倫河一直向東,很容易進入科爾沁草原。一旦占領了科爾沁,後果不堪設想。這對清朝是個巨大的威脅,局勢將變得更為嚴峻。康熙帝已經調盛京兵兩千、寧古塔兵一千以及科爾沁蒙古兵四千在烏爾會河會合,進行截堵。他告知薩布素,參加此路防禦的黑龍江兵,具體數目由薩布素自己決定。另外他布置薩布素率兵從東路由克魯倫河攻打噶爾丹,同時死死堵住噶爾丹東去的道路。
康熙帝同時調陝西、甘州等各處官兵前往歸化城會合,由費揚古率領,從西路進剿。他自己親自率中路軍從京師出發,約期夾攻噶爾丹。按照康熙帝的命令,三路清軍,每人攜帶80天的口糧。中路隨運米石,讓諸王大臣官員快速用駝馬馱運。如果不夠,馬上動用正項錢糧雇車裝載。西路軍糧食應當隨運幾天,讓費揚古上奏明確具體數目。馬匹最重要,每佐領下發馬10匹,交地方官飼養。軍隊在來年哪月哪日開始出發,都由費揚古作出報告後再決定。
軍隊數量能夠直接表現軍隊的實力。這三路兵數量是多少呢?
西路進剿,右衛兵5000人,京城增發兵3470人,大同綠旗兵5000人,合官兵廝役,共24260人。中路軍,京中每佐領兵6名,漢軍火器營兵2000人,以及隨軍炮兵,共計8130人。炮手綿甲軍888名。兩名合一廝役。又盛京兵2000人,寧古塔兵1000人,黑龍江兵約2000人,宣化府綠旗兵3000人,合官兵廝役,共計32970人。三路總兵力將近6萬多人。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康熙帝命薩布素率東路軍堵截噶爾丹,防止他東進。他諭令領侍衛內大臣說,最近聽說噶爾丹準備東行,故令薩布素整兵設防,防其竄逃,所派盛京、寧古塔兵和科爾沁兵都由薩布素總轄,口外所報所有軍事情報都要派人告知他。不久薩布素上奏說,從各路調集過來的兵於四月初由索嶽爾濟山出發,進兵克魯倫河。
打仗,後勤保障很重要,尤其是糧食,跟蒙古人打仗馬匹也很重要。清廷經過討論後決定,京城增發兵,每名給馬4匹,廝役1名,各攜帶80天的口糧外,每人月給米2倉鬥。通過湖灘河朔運送過去。其運車,以及馬騾、草豆、挽兵口糧等物,都讓山西巡撫準備提供。並選才幹道官1人,同知知州知縣等官4人,同部院官4人,也跟著運糧車運送。特簡於成龍等三大臣內,分撥1人,佐以1滿洲堂官,迅速趕往山西,會同巡撫溫保,料理各項事務。用通倉米運給,其運車和馬騾夫,需用食物,都讓直隸、山東、河南三省巡撫準備供給。押運官員也讓他們各自選出和西路同。再選部院衙門有才能官12名,每省派4名官員分管,尾隨中路大兵前進。其總理運務,派出於成龍,所有事都由他來自行決定。讓押運官員也選擇些具體的事務來做。牽挽兵卒也要發給糧食。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正月,內閣侍讀學士伊道上疏說,向導朱爾渣哈等到厄折忒圖哈卜七爾地方,見有人馬行蹤約有四百多人,沿著克魯倫河上流而去觀察其形勢,查明是額魯特人。康熙帝命令伊道再選精細能事之人,探明實信,速行奏報。另外通知烏朱穆沁、阿魯科爾沁、紮魯特、科爾沁以及黑龍江將軍薩布素處,嚴飭各旗訓誡官兵,加意防守。
根據伊道報告,康熙帝得知噶爾丹部落五六千人已經到了巴顏烏蘭一帶,他判斷噶爾丹可能進犯歸附清朝的蒙旗,一旦有警,從京城調動軍隊進行防禦緩不濟急,倘若噶爾丹采取與清軍周旋計策,康熙帝稱之為“我進彼退、我還彼來”,將陷入被動,為此他要求議政王大臣等認真籌劃。根據議政王大臣的意見,發兵出師,軍隊攜帶兩月糧,前赴巴顏烏蘭進剿噶爾丹。康熙帝認為“京師大兵,不便輕發”,不如讓蒙旗前去抵禦。為此康熙帝派大學士內大臣索額圖去兩蘇尼特、兩阿巴嘎、兩阿巴哈納爾去作動員。又派另一大學士內大臣明珠赴喀爾喀土謝圖汗部、兩蒿齊特、兩烏珠穆沁去號召。預選察哈爾兵600名、喀喇沁、翁牛特兵1400名,再於大兵內及新滿洲、諸王護衛、喀爾喀兵內共選精兵1萬,備足駝馬糗糧,務必將噶爾丹窮追剿滅。
除此,《親征平定朔漠方略》記載:康熙帝對大學士伊桑阿等提出,馬匹很重要,應於49旗分別購買。歸化城買1000匹,鄂爾多斯六旗、科爾沁10部,各買2000匹,其餘各旗馬數作何分購,你們酌量議定,委官前往各旗,會同各王、台吉等遵諭以行。伊桑阿等商議後報告說,49旗蒙古產馬多寡不等,擬采買之數不能一概而論,應酌量限定,分為十路進行。具體方案是,科爾沁、鄂爾多斯所買馬數既多,應將科爾沁土謝圖親王沙津五旗為一路;科爾沁達爾罕親王班第五旗為一路;鄂爾多斯六旗分為二路;歸化城自為一路,凡五路,每路委部院官二員,或蒙古護軍參領或驍騎校參領或侍衛派一員同往。再將兩喀喇沁及土默特貝勒厄爾德穆圖旗下為一路,買馬600匹;土默特貝子喇思查普旗下及敖漢、奈曼為一路,買馬540匹;兩翁牛特、阿魯科爾沁、兩紮魯特為一路,買馬500匹;兩蘇尼特,四子部落及喀爾喀之達爾罕親王諾內為一路,買馬310匹。凡五路,每路委部院官一員或蒙古護軍參領或驍騎校參領或侍衛派一員同往。其餘旗分馬匹稀少,可派官員前去,約計馬值,於戶部支領,往會同該王、貝勒、貝子、公,協理旗務台吉,塔布囊,不分佐領,再到有馬處就購買。所購馬匹,讓各旗酌派官兵,會同差往之員護送前來。康熙帝批準了這個計劃,並命令從喀爾喀車臣汗所屬旗分派官前去購馬2000匹。
此外,清廷開始調遣八旗兵和綠旗兵。振武將軍孫思克有1000滿洲兵、500漢軍火器營兵,另外增配1000西安滿洲兵、500漢軍火器營兵,共計3000名;再從寧夏、榆林二總兵官標下選派6000綠旗兵,令總兵官率領,同將軍博霽、副都統阿南達等於二月二十日前後自寧夏起程。康熙帝②又命令管漢軍火器營都統李正宗率3000綠旗兵居中,漢軍居兩旁,綠旗兵再增帶鹿角160架。
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報告,黑龍江副都統喀圖瑚、拉自都願從軍效力。他得到康熙帝指示是,喀圖瑚著從軍,讓拉自鎮守地方。
總之,康熙帝為了對付噶爾丹是調動了全國各地各式兵種,湊足了十倍於噶爾丹的兵力,而且武器精良,糧草充足。僅西路軍配備的炮有:衝天炮3門、神威炮10門、景山製造子母炮24門、江南炮55門,又從新造炮48門裏選8門送去,總共100門。派每旗炮手1名快速增派給大將軍費揚古軍中。西路軍在昭莫多就是用這100門大炮來對付噶爾丹的。
根據康熙帝的命令,讓士兵攜帶80天的口糧,另外命左都禦史於成龍督運兩個月的糧食,增造車輛來裝運;從古北口2000兵當中抽1500人為挽夫,留500人鎮守,也各帶80天的口糧,隨運兩個月的米。又命天津總兵官嶽升龍,率直隸、山東馬兵300名,懷慶總兵官劉國興,率河南馬兵200名,護送中路糧車。中路兵丁,除帶80日糧外,諸王大臣侍衛官員,都要帶100天的糧。細心的康熙帝考慮到由於路途遙遠,路麵複雜,在運送過程中由於顛簸會虧損不少糧食,讓於成龍每石加一鬥運往。
為了運糧,康熙帝命於成龍,用內帑錢糧,督造中路運米車4000輛,又兩次增造1500輛,總共造了7000輛運糧車。於成龍在康熙三十五年四月發來的一份奏折中說,正在運送的正項糧有19000石,另外又多運了8000石,總共是27000石。
大家知道攻打漠北,沒有馬是不行的。清廷經過討論製訂了具體計劃:撥內廄馬1000匹;撥兵部馬500匹;八旗佐領所養馬當中,選出肥壯的撥1500匹,共3000匹。從八旗每佐領所留護軍100人當中,酌量派人同內廄養馬人將這些馬趕護過去。三月二十日出發,出張家口,約行二十多天可到達,當把馬趕到地方的時候,如果正好是要跟敵人打仗的時候,那會更好。等凱旋回師時,讓兵丁騎著回去,也是很有幫助的。趕護馬匹的護軍和內廄養馬人,也應當按照出征人標準,每人配四匹馬。這些馬匹讓副都統管上駟院事宗室阿喀納、二等侍衛鄂克濟哈等負責護送。
康熙帝還對馬匹分配作了具體安排:自京城每佐領下出兵7人,每人給馬4匹,4人給騾子1頭。八旗共留了640名,合綠旗兵、察哈爾兵、從京城趕馬的護軍200名,比原來數目還多;每旗所留80名兵丁所用的馬騾共340多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