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薩布素對黑龍江的開發(1 / 3)

一、建城堡戍守邊疆

薩布素在任期間,建設黑龍江、墨爾根、齊齊哈爾等城,部署各地駐防,是他重要的政績。

齊齊哈爾城建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城牆以排木實土為重垣,全城方十裏,東、南、北各一門,西有大小兩門。四門有樓櫓,樓櫓方一千三十步,高八尺;外城牆因沙阜高下,甃(zhòu,用磚砌)以土垡(翻耕過的土塊)。其他幾個城的製式大體如此。如康熙二十五年築墨爾根城,就有內外城,四隅也有樓櫓,外郭築土。全城方十裏,有五門,其中有兩個北門。康熙二十三年修建的黑龍江城,其內城與齊齊哈爾基本相同,西南北三麵排木為外郭,城方十裏。南一門,西北各兩門,東臨江。三城中八旗駐防,皆按所謂“法勒哈穭茶”,法勒哈是滿語地麵的意思。駐防按地麵方位排列,兩黃旗北,兩白旗東,兩紅旗西,兩藍旗南,如京師駐防製度。取五行相克的意思。從地勢上看,齊齊哈爾北高南低,夏日南麵地泥濘,北麵沙路平坦,官宦人家多在此地居住。東南西南兩隅,“弓簷蔀屋,如在墟墓間”,多是貧民及被認為不良之徒居處,不如木城,那裏人家稀少,地麵寬敞,官衙所在,有安全感。

將軍衙署在齊齊哈爾木城中偏東位置,正門三檻,正門內,戶兵刑工四司左右列,為治事處所,東北角樓房數十間,是儲存軍器供物等庫房。房後是守庫兵丁住房。每日2名官員帶兵10名,輪班稽查。

墨爾根副都統官廨,規模與齊齊哈爾同。呼倫貝爾廨舍,北枕沙岡,岡上多古鬆。南一街店肆夾列,無城郭。

建城目的在於防禦,防禦需要人力和武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薩布素同寧古塔將軍佟實共奏建齊齊哈爾城及伯都訥木城,以科爾沁獻進之錫伯、卦爾查、達呼爾壯丁萬四千有奇,分駐二城,編佐領隸上三旗,並設防守防禦等官。

我們下麵通過《黑龍江外紀》記載來看一下其人口、兵器和官兵俸兩等情況。

據《黑龍江外紀》記載,黑龍江人口情況如下:嘉慶十三年編審戶口,齊齊哈爾旗營站屯9702戶,48311口;墨爾根八旗營屯1855戶,7969口;黑龍江八旗營屯4199戶,19388口;呼倫貝爾旗4769戶,29713口;布特哈旗4033戶,18933口;呼蘭八旗營屯1659戶,11914口,通計全省共26217戶,136228口。這是當時黑龍江地區的駐防人口規模。其中,全省額設前鋒186名,領催752名,馬甲8413名,匠役152名,養育兵800名,共10303名,這些官兵承擔著黑龍江廣袤地域的戍防。薩布素主政時期還沒有如此規模。

在駐防兵丁中,大部分是受清朝統治的當地部族。康熙帝認為,居住在齊齊哈爾附近的索倫、達呼爾人眾願意加入駐防部隊。因為這樣既可以使得索倫、達呼爾人免除調遣他鄉的“遠徙之苦”,又讓清政府不必為此調撥軍糧,可謂一舉兩得。於是根據他的指示,薩布素選取部分齊齊哈爾地方的索倫、達呼爾人眾,編入八旗披甲駐防,為此派遣200名滿洲兵丁前往當地對這部分人進行軍事訓練。這個安排對清政府補充兵員影響很大。因為索倫、達呼爾兵丁長期生活在山林原野,精於騎射,比滿洲兵丁技藝有過之,而無不及。隨著滿洲官兵素質的下降,軍隊戰鬥力逐漸衰落,這部分官兵遂成為大清的強勁鐵騎。

按當時製度,駐防旗營官照例要自備盔甲,根據需要分發給兵丁。齊齊哈爾城儲藏鐵甲800副,棉甲800領;墨爾根城儲藏鐵甲336副,棉甲400領;黑龍江城儲藏鐵甲520副,棉甲600領;呼蘭城儲藏鐵甲152副,棉甲200領;呼倫貝爾城儲藏棉甲1000領,頭盔1996個。鐵甲是軍備物資,需要由盛京侍郎點驗,其餘物資貯庫不動。

駐防八旗兵,每名持弓1張,箭50支,腰刀1把,這些都屬官物。囊鞬等自備。另外2人發給1口銅鍋,白天可以炊飲,夜裏可以敲擊示警,號稱鑼鍋,類似古代的刁鬥。另外還有俗謂占葫蘆的哨箭,這是當地人自製物品。

冷兵器之外,火槍也成為駐防軍的裝備。在每年駐軍操練時,發給齊齊哈爾、黑龍江鳥槍450杆,墨爾根100杆,呼倫貝爾596杆,照例演放時領出應用,事畢收回儲藏。因黑龍江地與俄羅斯接壤,了解俄羅斯鳥槍與內地鳥槍製式不同,俄羅斯鳥槍筒中裝火藥,凹凸如梅花,不圓。這種槍在邊地頗受青睞,察邊部隊向俄羅斯人買入,再銷售給鄂倫春人,據說“利嚐數倍”,後來察邊部隊難得俄羅斯鳥槍,恐怕與俄方禁售有關。俄羅斯鳥槍在齊齊哈爾、墨爾根、黑龍江都有額外殘毀指標,並數千杆俄羅斯鳥槍貯存官庫輕易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