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地區財政基本靠中央撥款。墨爾根、黑龍江、呼倫貝爾、呼蘭雖然有稅,但額度通計不足一千兩銀。要維係正常官衙運轉,尤其布防駐軍,有效實施邊防,沒有較充裕的物力支持很難有所作為。
二、薩布素規劃屯田和建立學校
據《黑龍江外紀》記載,齊齊哈爾和黑龍江的墨爾根公倉貯存米穀定額都是3萬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薩布素又奏定呼蘭貯存米穀定額10萬石。這麼看來,黑龍江地區官家儲糧比較充實。這些儲糧來源相當部分是公田、官莊屯耕所得。又據記載,齊齊哈爾、墨爾根的黑龍江公田養育兵和官莊屯丁,每名歲交糧22石;呼蘭官屯壯丁,每名歲交糧25石。合計起來,齊齊哈爾公田交糧780石,官屯交糧6600石。墨爾根公田交糧360石,官屯交糧3300百石,黑龍江公田交糧6600石,官屯交糧8800石,呼蘭官屯交糧12750石。
從繳納官糧數量可以約略推定黑龍江地區的農業規模。當時關外地曠人稀,加上當地土著生計亦農亦牧,農業很不發達。清朝要加強邊地統治,設官駐軍,需要物資供應,特別是糧食供給,全憑內地調運,顯然要加重政府負擔。為此必須開發當地,實行自給。在準備對俄戰事時,康熙帝已經考慮到這些問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二月,議政王大臣會議提到,黑龍江地方田地應遣戶部大臣一員監督耕種。康熙帝決定派遣戶部侍郎薩海去監督耕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正月又差副都統馬喇等前往黑龍江督理農務。康熙帝指示他們說,農事關係兵餉,必須積貯充足。那些驛站遞送的人夫也應讓他們合力播種屯田。當年在有關官員監督下,以蒙古、錫伯、達呼爾、索倫等人力耕種,“田穀大獲”。收獲糧食“足供驛站人役之口糧,又積貯其餘穀”。康熙帝表示滿意,下令嘉獎相關出力官員。
但是黑龍江地區發展農業並非如此簡單。氣候嚴酷,無霜期短,當時關外土地以坰計算,一坰合六畝餘,因廣狹長短不同,隻是約略其數,不像關內以弓步丈量為準。黑龍江土著居民種田,一犁經常要駕三頭牛,因為當地沙性堅實,一牛犁不動;一架犁也比內地長大,犁多者為殷實之家,所以他們相逢談及生計,必問幾套犁杖。
黑龍江地力肥沃,人力不足,人力資源的匱乏嚴重製約著農耕的發展。由於軍政合一製度,許多兵丁需要應役,難兼顧耕耘,散居民戶又多無力購置牛犁,因此也難於開荒於數十裏之外。以齊齊哈爾城為例,僅僅在城周邊百裏內有田土者,世守其業,餘皆樵牧自給,僅圖溫飽。至於全區膏腴萬頃,荒而不治,被認為“勢使之然也”。
薩布素經理官屯的農業發展,隻能在人力不足的前提下限定地域進行。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報告說,墨爾根居住的索倫總管安珠護等,每年領人耕種官田二千餘坰。現在官兵要移駐墨爾根,可否以此項成熟之田分給墨爾根兵丁耕種。經過戶部官員討論,清政府批準了薩布素的建議。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九月,薩布素向康熙帝報告說沿河遭水災有18個莊,請求計其人數,將黑龍江舊貯米糧救濟這些莊戶。康熙帝接讀報告後對戶部、理藩院官員說,我以前巡視去寧夏時,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曾報告稱他那裏收貯糧米三萬餘石,年久漸朽,與其存積腐爛,不如分給兵丁,這樣可以出陳糧充軍糧,再收新糧收貯。現在他請求出倉糧救濟遭災莊戶也是這個道理,可以同意他的請示。於是遭災莊戶因此得到救濟。
黑龍江地區曆史上一直是當地土著民族棲息地方。土著居民的文化傳承自有傳統,與內地文教製度迥異。在黑龍江地區建立內地式官學,始自薩布素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一道奏折。他向清廷建議,在墨爾根駐防八旗兩翼各立一學,設立助教官,選新滿洲及錫伯、索倫、達呼爾每佐領下幼童一名,教習書藝。這被認為是黑龍江建學之始。
禮部議複意見表示同意薩布素的提議,隨後康熙帝也批準了這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