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調整——邁向成功的起點
人生之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失敗是難免的,失敗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承受失敗的心態,清華人就是以不怕重壓的信念去調整自己的心理,去看待人生的失敗,找回那如意的十之一二。大學校園往往有這樣驚人的傳聞,某生由於承受不了失戀的痛苦自殺或殺所謂的第三者。往日的天之驕子不是夢斷情魂就是成了階下囚。什麼原因呢?
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沒有理智的思維,沒有樂觀的精神信念,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人生幸福。
這不,我校劉海洋撥硫酸傷熊事件發生了,為此,我詢問了我校的一些心理學教授,寫下了心理調整規劃,一方麵自勵,一方麵與讀者共享。
1.獨立自己是精神之源
正是畢業執著追求精神獨立和思想自由,使陳寅格成為我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的典範。
陳寅格為王國維所撰的墓誌銘中說:“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千萬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實乃是陳寅格本人一生執著追求的學術理想和一貫堅持的學術精神。為此精神和理想,他付出很大代價,尤其晚年經曆了諸多坎坷和磨難。然而,也正是由於對這一學術精神理想的追求,無論在人品還是在治學上,陳寅格都堪稱是我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的典範。
陳寅恪學識淵博,治學行事,每每自辟溪徑,常人不察,往往以之為怪。再加上陳是從事“不古不今之學”的人,故而常常流露傳統士人的風度和愛好,有時令人覺得“怪”而有趣。如他講自居易的《長恨歌》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為了考證這個“漢”字,陳也曾旁征博引了四堂課,使低年級學生往往消受不了。這種如清儒講經一字數萬言的辦法,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自然要引起學生駭怪了又如在抗戰時期,陳應燕京大學之邀在成都華西壩講“元白詩”,學生唐振常記載當時講課情形:“第一課是講《長恨歌》,首先講的是楊玉環是否以處女入宮。這話聽起來很怪。當時著名話劇導演賀孟斧寓成都,與我相熟,他聞先生大名,想來聽課。我告訴他,第一課講的是楊玉環是否以處女入宮問題。他以為無聊,便不來了。其實,先生是以這個題目帶出唐代婚禮製度,乃重要點。”
陳寅恪的思想自由還表現在他的幽默、機智上。
有關他的軼聞趣事流傳下來的非常多。
比如,1928年,羅家倫任清華大學校長,一到任,便去拜訪陳寅恪,陳的一些弟子也在座。羅先送給陳一本書,是羅編的《科學與玄學》,記述張君勵和丁文江辯論的一段文壇舊事,陳翻了翻便說:“誌希(羅家倫宇誌希),我送你一聯如何?”羅說:甚好,我即刻去買上好的宣紙來。”陳說:“不用了,你聽著:不通家法科學玄學,語無倫次中文西文。”羅大笑不止。陳又說:“我再送你一個匾額:儒將風流。”又說:“你在北伐軍中官拜少將,不是儒將嗎?你討了個漂亮的太太,正是風流。”可見陳的才思敏捷,詼諧風趣。
又比如,有一次,還是清華國學研究院時期,有一天陳的弟子們都在座,他說:“我有聯送給你們: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是說這些學生是梁啟超、王國維的學生,南海聖人康有為的再傳人,又是博儀的少年同學,因為王國維也曾做博儀的老師。
1988年5月,陳寅恪的高足,著名學者季羨林在廣州召開的“紀念陳寅。恰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總結時指出:
“……超越陳寅俗不是簡單的事情,整個社會是在發展前進,這是一般的情況,但是中間應該有些例外。一般來說,後人要超越前人,但那麼些高峰。巨人在某些方麵是超越不了的,主要原因是環境不允許再出現那樣的人。馬克思講希臘神話有永久的領力,理由也是在此。陳先生是學術巨人,在他領域之內,無法超越,原因就是我們今後不可能有他那樣的條件。總的傾向是可以超越的,但又不可以超越。”陳寅恪正是這樣一座高峰,一座對於中國當代和今後學人來說都根本無法超越的山峰。
“精神獨立、思想自由”的人的確容易被世人認為“有怪僻”。但是,應該認識到,正是這些怪痹使科學家得以成為科學家。1956年數學年會召開之前,華羅庚拍電報叫陳景潤到北京報告《他利問題》一文。到北京見到華羅庚第一麵時,陳景潤一時不知說什麼,愣了半晌,他才哺哺地說:“謝謝華老師!謝謝華老師!”為了宣讀好論文,陳景潤經常半夜在走廊裏大聲朗讀他的論文。然而到了他宣讀論文的時候,他卻窘迫得不知所措,站在台上半天講不出話來。見此情景,陪同陳景潤進京的李文清老師隻好代陳景潤發言介紹,論文宣讀才算圓滿結束。
陳景潤的怪僻不僅表現在他自身的一些不足上,而且還表現在他與常人不一般的情感世界上。1980年8月25日,陳景潤和由昆結婚了。對常人來說,新婚蜜月本是如膠似漆之時。然而陳景潤每天仍工作12小時以上,由昆半夜醒來發現陳景潤仍在桌前苦讀。更為有意思的是,蜜月開始沒幾天,陳景潤一個人又搬離新房,回到他中關村88號樓那間6平方米的小屋去住,“牛郎織女”的生活開始了。說陳景潤沒有人情味嗎?那可不是,主要是他對一方麵太癡迷了,必然會對其他一些事情表現出淡漠。一天,陳景潤一動不動地坐在寫字台前思考問題,快到中飯時間了,保姆來問他:“先生,家裏沒菜了,您今天吃什麼啊?”好半天,陳景潤才生硬地甩出一句話:“今天我不吃菜。”受了委屈的保姆提醒他:“您不吃,我和孩子得吃啊。”陳景潤這才恍然大悟,紅著臉掏錢給保姆去買菜。
不會照顧別人的人,生活中還比較多見,但不會照顧自己的人卻是少見。早在廈門大學讀書時,陳景潤就不善照顧自己。隻有在十分饑餓時,他才去吃飯,衣服也要等到迫不得已時才脫下來放在盆裏浸一浸搓幾下,拿起來晾幹就算洗過。1952年,係裏開展思想改造活動時,陳景潤才當眾保證以後每天刷牙、洗臉。但沒堅持幾天,又擱下了。結婚後,陳景潤也經常逃避刷牙,每次都是由昆把他從房間裏“揪”出來刷牙。陳景潤刷牙的時候常常用力過大,牙根會冒出血來,由昆看到心疼,就幹脆替他刷。從1984年後,陳景潤一個星期洗兩次澡,一天刷兩次牙,兩周剪一次指甲,隔幾天刮一次胡子,這些事情本屬個人能做好的,可陳景潤卻做不好,由昆隻好親自為他操辦。陳景潤的怪僻是與他對數學的偏愛、對數學的癡迷分不開的,離開了對數學的偏愛癡迷,陳景潤也就不會有好些怪僻了,也就不會成為數學大師了。這樣一來,我們便不難理解陳景潤——這位數學大師的種種不合常情的行為了。
陳景潤為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枯燥的數學論斷,在各方麵外在條件都遠遠不具備的條件下,就憑著手寫心算的最原始的操作工具,硬是解決了這一世界級的數學難題。當時的陳景潤確實已到了“食不知味”的投人地步,由於熱愛,由於濃烈的數學芳香引誘他忘記了一切外在的事物:捧著書撞在樹上;不吃飯也不知饑餓為何物;鬥室之中,演算草紙雜亂鋪陳,幾乎無下腳之地;與人交談,口呐呐而不知所雲,神情恍榴,已進入“病態”境界。但,實實在在那不是病,那是由於熱愛而過分投人的狀態。可見,要知道在那種現實的條件下,陳景潤沒有那種由於愛而深深投人的狀態,恐怕現在數學界還不知有多少人在攻堅不已呢!
熱愛事業,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樂此不疲,樂在其中,有些做領導工作的人被下屬戲稱為“工作狂”,那份對工作的熱愛之情就可見一斑了。但是也正因此多數人可以做出成就。因為“熱愛”作為一種無可替代的內在驅動力是比任何優越的外部條件和外在驅動力更為強大、更為可靠、更為積極的力量。
當然,有建樹的科學家、教授“沉迷”於學問的同時,也是非常願意深入生活的,比如金嶽霖先生。
金先生喜歡中國山水畫,他說:“山水畫的中心問題是意境。”在所有的花中,他最喜歡桅子花。他也喜歡逛市場買水果,專挑最大的蘋果和梨買回去,放在桌子上作為欣常物,用於觀察,直到這些水果萎縮了,他再去買新的。
有關他的一則很有名的趣聞是他忘記自己姓名的事。用他的話說:“在30年代,我頭一次發現我會忘記自己的姓名。有一次我打電話給陶孟和,他的服務員問‘您哪兒’。我忘了,答不出來,我說不管他,請陶先生說話就行了。我不好意思說我忘了。可是那位服務員說‘不行’。我請求兩三次,還是不行。我隻好求教於工喜,他是給我拉洋車的。他說‘我不知道’。我說:“你沒有聽見人說過?’他說:‘隻聽見人家叫金博士。’一個‘金’字就提醒我了。”
1956年之後,金嶽霖在哲學所工作,他發現在忘掉姓名方麵他還稱不上是“冠軍”。哲學所第一任所長潘樣年也有類似的經曆,較金更甚。金嶽霖在他的回憶錄中繼續寫道:“有人告訴我說,潘樣年在重慶的某一簽名場合上,恍然起來了,也記不得自己的名字。旁邊的人說他姓潘,可是他還是想不起來,並且問‘阿裏哪個潘呀?’這就是說,說一個字還是不夠。”
新中國成立後,金嶽霖接受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上追求進步,也入了黨,毛澤東對他很是重視。汪曾棋在他的回憶文章中寫道:“金先生晚年深居簡出。毛主席曾經對他說:‘你要接觸社會。’金先生已經50歲了,怎麼接觸社會呢?他就和一個蹬平板三輪車的約好,每天帶著他到王府井一帶轉一大圈。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輪上東張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擠人,熙熙攘攘,誰也不會知道這位東張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精神獨立、思想自由是做學問、搞研究出成果的必備素質,惟有這樣才能想人之所未想,見人之所不能見。
2.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這是一個學生的自述:
去年高考時,越臨近考試,心裏越害怕,老是擔心“考不好怎麼辦”,晚上也睡不著覺。到了考試的那三天,通宵不能人睡,白天進入考場,如墜人雲霧之中,平時學的東西忘得一幹二淨……其結果可想而知。第二年,我又參加了高考複讀班,計劃再次高考。可是,考試一天天逼近,我的心弦也一天天繃得越來越緊。一想到去年的情形心裏就愈加緊張。如果再考不上怎麼辦,這種念頭時時湧上心頭……這種對考試的擔心和恐懼像一張無形的網緊緊地罩著我,讓我絲毫不能動彈……,這種心理負擔終於壓垮了我,我最終未能跨進考場的門,而進了醫院。
顯然,這名學生得了“考試恐怖症”。可以設想,即使他不進醫院,勉強走進考場,其考試成績也會大打折扣。類似這位同學患有“考試恐怖症”的同學比較多,這造成了他們考取理想大學的極大障礙。可見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怎麼才能克服這種“考試恐怖症”呢?我們不妨聽聽“成功人士”的見解和體會:
1997年山東省高考理科第一名、清華大學化學係尹芋講述了自己在調節心理方麵的如下體會:
根據現代醫學,健康不僅指身體的無病痛也包括心理。高考緊張、壓力大,一些平時不顯眼的小事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很有可能就成為點著的導火索,調節心理,保持平靜、穩定的情緒,是高考獲勝的必要條件,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樹立正確的目標。
每個人的能力、興趣愛好、特長不同,優、缺點也不同。適合別人的目標不一定適合自己。認清了這一點,就應該在自己的能力基礎上建立起適合自己的目標。目標應該是“跟著腳尖”能夠得著的,低了,不需付太多努力就能達到,發揮不出潛能,將來會後悔;過高,盡了全力也做不到,久而久之是對信心的打擊,喪失了信心,便很難盡力去做每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