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創新與激勵
◇10秒鍾生產出一輛汽車
◇日薪5美元的神話
◇既要製造汽車也要塑造人
◇福特神話
◇榮譽背後
隨著T型車產量的急劇擴大,原來的生產廠房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生產需要了。在亨利剛剛起步階段,凱比徹的工廠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那裏生產出的汽車已經馳騁在美國的每一個城市和鄉村。現在,相對於亨利的遠大理想而言,這家工廠實在是太小了。於是,在底特律郊區,他購買了一塊麵積不到60英畝的土地,這裏以前是用來當賽馬場的,被稱為高地公園。亨利準備在這個地方建立他自己的汽車王國。當時,他認為這塊土地足夠他建立自己的新工廠了,隻是他沒想到,隨著他的汽車王國的不斷發展,後來這個工廠也不能適應新的需求了。
經過幾年的飛速發展,亨利積累了足夠的資金,可以擴大生產規模,也可以把他新建的廠房建成一個工業博物館。他聘請著名的工業建築設計師阿爾伯特·科恩,設計出了一座大型四層建築。隨著工程的完成,人們開始把呈現在眼前的這座建築形象地稱為“水晶宮”。整座建築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技術,同時使用大量的玻璃,這樣可以使陽光直射進那些仿佛洞穴一樣的工作間。
1910年,高地園工廠正式建成使用。高地園工廠堪稱現代設計的典範,也是流水線生產最標準的範式。一台巨大的運貨電梯將各種原材料直接送到四樓,在那裏生產和加工出各種擋板、車篷和其他大型部件。在三樓,工人把輪胎安裝到車輪上,並生產出車內地板,用黑色油漆對汽車進行噴塗。在二樓,一輛輛汽車被組裝起來,沿著專設的斜坡一直開到一樓,在驗車台檢驗出廠。辦公室也設在一樓。
高地園工廠總共安裝了1.5萬台機器,每一台機器都一塵不染,上麵貼著黃色的標簽,它們能夠滿足越來越複雜的生產和組裝過程。我們也許還記得,福特公司剛剛成立的時候,幾乎所有的零部件都要由外麵的分包商提供,現在,經過幾年的發展,工廠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冷軋鋼廠,可以生產絕大部分的零部件,不僅降低了成本,也保證了零部件的質量。
合理的廠房,高素質的研發隊伍,熟練的技術工人,這些使高地園的生產效率極大地提高了。1910年,高地園投產的第一年就生產了1.9萬輛汽車,第二年,3.45萬輛汽車下線,第三年,產量將近8萬輛。
高地園工廠再一次成為亨利夢想實現的地方,這是屬於他的王國,他就像一位國王,在每個組裝車間裏巡視,還會經常停下來和工人們交談幾句。有時,他會親自指導某一位還不夠熟練的工人怎樣使用一種新工具,耐心地為他講解,並且給他們鼓勁,工人們都喜歡看到老板來到他們身邊,跟他們說上幾句親切的話。
在福特工廠,亨利也有發火的時候。他的一些怪癖,一些無端的指責常常讓手下人不知所措,但是多數時候,他的雇員們大可不必為此擔心自己會被解雇。他隻是對T型車太在意了,如果他發現有人不征求他的意見和想法,想對T型車做什麼改動,那後果將會是很嚴重的。T型車給亨利帶來了巨大的成功和榮譽,T型車已經成為亨利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高地園工廠加班加點的拚命工作,依然滿足不了市場的巨大需求。為了應對源源不斷的訂單,1912年秋天,在高地園一樓福特汽車公司的辦公室裏,亨利·福特主持了一次意義重大的會議,這次會議的核心議題是: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參加會議的都是福特汽車公司的高級管理和技術人員——詹姆斯·庫茲恩斯、哈羅德·威利斯、查爾斯·索倫森、威廉·努德森。
在這裏我們需要格外介紹一下努德森,他是丹麥人,1910年,隻有20歲的他從哥本哈根來到美國,在紐約布法羅軋鋼廠找到了一份工作,這是美國最大的軋鋼生產企業。當亨利·福特將這家軋鋼廠買下來以後,努德森就開始跟隨亨利,由於他不喜歡迪爾伯恩總部的明爭暗鬥,主動要求到遠離管理機構的基層去工作。亨利便給他一項任務,讓他負責建立更多的裝配分廠。在努德森的指導下,福特汽車公司的各個分支工廠開始出現在長島、芝加哥、孟菲斯、丹佛以及太平洋沿岸。在隨後的幾年裏,努德森成長為福特王國的核心人物。
就是在這次會議上,索倫森首先提出了安裝生產線的建議。在汽車生產領域,索倫森是一個富有遠見的人,此時他已經成為福特汽車公司的骨幹。他提出的建議值得認真考慮。隨後,努德森表態讚成。
這是什麼樣的生產線?曆史上有成功的前例嗎?
索倫森等人提出的生產線實際上就是“泰勒製”在生產中的具體應用。
弗雷德裏克·泰勒(1856—1915)是底特律的一名學者,著名的企業家和管理學大師,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1878年,他進入一家鋼鐵廠工作,一直到1890年離開,他從車間管理員、工長、技師,一直做到工程師。就是在這家工廠,他開始自己的研究和實驗。他在工作中發現,工人中普遍存在“磨洋工”的現象,這使得生產效率難以提高。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工人擔心活兒幹得太多了,自己就可能會失業。所以,他們寧願少生產也不願意多幹活。通過密切觀察,泰勒發現,一個工人應該有“一天合理的工作量”和“一天合理的報酬”,這就涉及工資和利潤的問題,進而涉及生產效率問題。為此,他采用了許多科學方法,針對工廠中的最微小的工作環節進行時間測量,從而獲得了大幅度提高生產率的重要數據。最後,他根據收集的材料和數據,寫成了他一生最著名的《科學管理研究》一書,其中係統闡述了自動流水線的工作原理和設想。19世紀90年代,泰勒通過寫作、演講,推廣他的管理理論,使他的理論被很多人所熟知。當時,底特律已經有一家工廠將泰勒的某些理念付諸實踐,其他汽車公司也邀請泰勒為公司董事會授課,深入闡述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