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擱淺的“和平之船”(1 / 3)

第七篇 讓自己的影響無限擴大

◇擱淺的“和平之船”

◇由反戰到發戰爭財

◇福特公司應該隻屬於福特家族

◇不甘寂寞的鬥士

◇《我的工作與生活》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一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弗蘭茲·斐迪南及其夫人,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波刺殺。薩拉熱窩事件便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

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正式宣戰,這天午夜,炮擊貝爾格萊德,開始了軍事行動。此後,事態急劇發展,各國紛紛動員、宣戰。8月,德國、俄國、法國和英國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從1914年7月28日起,曆時僅3個月,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衝突就發展成為世界大戰。以德國、奧地利、土耳其為一方,俄國、法國、英國、日本、比利時、塞爾維亞及門的內哥羅為另一方,到1918年,共有31個國家參加了戰爭。戰爭範圍從歐洲擴展到亞洲、非洲和美洲。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

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這以前,美國一直宣布中立,美國各階層孤立主義與和平主義情緒占優勢。

大戰爆發的初期,美國國內爆發了一場關於美國是否應該保持中立的討論。1915年5月,英國客船“露西塔尼亞號”被德國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這是世界上名氣最大的一艘遊船,在此之前,曾經有無數的政界要人、貴族富豪乘坐過它。德國的魚雷頃刻間摧毀了這艘尊貴的遊艇,1198名乘客喪生或失蹤,其中有128名美國人。當德國大使憂心忡忡地給首都發電報的時候,美國人以前所未有的熱情討論著是否參加對德國作戰的問題。孤立主義是暫時的,對美國有用就堅持,當美國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時候,孤立主義便失去了市場。時任美國總統的伍德羅·威爾遜大力提倡美國進入戰備狀態。全美國人民都陷入戰爭狂熱中,但是作為美國的一員,作為一個有影響的企業家,亨利是反對戰爭的,他站在了反戰的一方。

就在1914年,發布5美元日薪的那一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那一年,亨利·福特就有意識地把自己的興趣轉到了政治上來,他開始利用各種機會發表他的立場和觀點,他的和平思想成為公眾辯論的話題之一,他對報界所發表的言論成為報紙上的新聞標題,用加大的字號表現出來。亨利本人則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了一種越界發揮才能的偏好。商業記者B。C。福布斯毫不客氣地說:“福特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開始走火入魔,以為自己有了錢,就可以做成任何事。”

的確,T型車和5美元日薪成就了亨利·福特的神話,全國都把他當成一個人物,他覺得人物就應該有個人物的樣子,就要在更大的舞台上演出。於是,到1915年前後,他更是不遺餘力地向公眾事務領域進軍了——他對一些有爭議性的話題指指點點,支持一些政治運動,甚至想謀求公職。當然,他的政治活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形勢是分不開的。

1915年初,《紐約時報》刊登了亨利·福特發表的慷慨激昂的反戰演說,他認為“戰爭”這個詞是用犧牲士兵的鮮血拚成的,隻有那些軍火商、惡棍、欠債人,以及華爾街那些不勞而獲的投機者才想加入戰爭。

1915年2月,亨利在自己屬下的《福特時代》上重印了喬治·華盛頓的《告別演說》,其中有一段話是亨利非常推崇的:

“歐洲有一套基本利益,這些利益與我們幾乎沒有關係。歐洲國家經常發生爭執,其原因基本上與我們毫不相幹。因此,如果我們卷進歐洲事務,與他們的政治盛衰人為地聯係在一起,或與他們結成友好同盟,或與他們敵對而發生衝突,都是不明智的。”

亨利認為,早在100多年前,美國的偉大奠基人華盛頓就為美國人指明了永久的和平之路,作為後來人,沒有理由不遵循這條綱領,把美國帶到戰爭的路上去,顯然是不明智的,也是他個人和他的家庭都不能接受的。

8月22日,他在底特律的《自由報》發表了長篇聲明,再次表達了他的反戰觀點。他說他將盡一切努力阻止美國參加戰爭,他反對政府備戰,認為戰爭是一種恐怖、浪費和毫無用處的東西。

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1915年9月,亨利·福特竟然發出一份倡議,號召全美國的富人們為了和平而慷慨解囊,建立反戰基金。而在此之前,我們都知道亨利對各種各樣的捐款是多麼的深惡痛絕。他還一再地跟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說,如果把用來備戰的財力和精力轉移到阻止戰爭上,那麼世界將永遠和平,人們也就不必為戰爭流血犧牲了。他還一廂情願地建議政府引導人們把錢用在生產更多的農用機械上,改進農用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在福特看來,這些才是正事,政府不應該把精力用在“備戰”上。

福特的和平主義活動遭到了多年合作夥伴詹姆斯·庫茲恩斯的強烈反對,於是,在10月初,庫茲恩斯離開了高地園工廠。

亨利依然致力於他的和平事業,他認為他有責任把這項事業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