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車的成功把福特公司,也把亨利·福特再次推向了巔峰,老亨利對兒子的能力似乎有了新的認識,他不得不承認兒子在汽車設計方麵的天才和理念,以及對市場和大眾消費心理的準確把握,但這絲毫不能改變他對兒子的態度。早期,他利用強勢的索倫森對抗這個柔弱的兒子,當貝內特崛起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利用這個流氓惡棍對兒子進行迫害。愛德塞爾不僅要對家族事業負責,還要對付貝內特的種種流氓行為,這讓他心力交瘁。
整個30年代,老亨利都在與整個美國對抗,也把兒子逼到了絕路上。有好幾次,愛德賽爾真的絕望至極,他想離開公司,但最後他還是留了下來,繼續擔任這個大型汽車公司的名義首腦。也許我們會說,愛德塞爾有那麼多的財富,又是汽車業的精英,難道他離開福特汽車公司就沒有前途了嗎?他不能選擇過自己的生活而遠離來自他親生父親的迫害嗎?不能!今天當我們分析這件事情的時候,也許有幾個原因使他無法做出最殘酷的決定。第一,他一出生就命中注定是福特汽車帝國的繼承人,他是獨一的,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繼承福特汽車公司並使之繼續輝煌是他的責任。他認識到這一點,就永遠不能自拔了。假若有一天,他真的下定決心,離開公司,那麼他會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流放者,不論走到哪裏,他都要承受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這是他不能接受的。第二,他對父親的耿耿忠心和無限仰慕使他無法真正離開他的父親,他一輩子都陷在對父親的崇拜中,加上他自身身體的孱弱和性格的柔順,愈加助長了父親對他的輕蔑和用更大的決心更卑劣的手段磨煉他,強化他的意誌。這成為一種惡性循環,他越是在父親麵前自卑,不自信,他的父親就愈加殘忍地迫害他。但是,當看到他那幾個一天天長大的孩子,他決心守住他自己為之付出了無數心血的家族的產業,最後把它交給自己的孩子們。如果說對父親的親情和責任使他留在這個有名無實的位子上艱難工作,那麼幾個孩子則是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30年代,是愛德塞爾人生的成熟期。我們前邊說過,他對藝術品收藏非常熱衷,而且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觀,他把這種審美觀移植到他的汽車設計中,於是就有了對汽車的獨一無二的理念和天才構想。從少年時代,他就參與汽車設計;20年代,他主持了新款林肯豪華車的設計。雖然在父親的阻撓下這種豪華車沒有投入生產,成為他一生的遺憾,但他畢竟傾全力做過,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經驗也為他以後設計堪稱完美的中檔車奠定了基礎。
30年代,愛德塞爾與格雷戈利合作設計了新款福特車。格雷戈利是新一代的設計師,愛德塞爾一看到他那明晰而優雅的設計風格就立刻被深深吸引了。為此,1935年,愛德塞爾專門在公司為格雷戈利設立了一個設計部,天才的格雷戈利不負所望,先後推出林肯微風係列、水星係列、林肯大陸係列等,這些新款車都贏得了新一代購買者的傾心。然而,兒子對新款車的設計越是獲得人們的認可,父親對兒子就越是不滿,他蔑視兒子的一切行為和舉動,諷刺兒子的藝術感不適合幹汽車這一行。但是愛德塞爾極力爭取,在市場的壓力下,老亨利不得不讓步。
在福特公司所有正派人的眼裏,愛德塞爾是那麼完美。他一貫具有的風度和有修養的風格深得人們尊重。他安靜、平和、體麵,作為福特家族的繼承人,作為擁有千萬財富的富豪,他身上沒有任何張狂、傲氣,他聰明、勤奮、刻苦,他熱愛他的公司,對公司的生產、營銷、廣告、勞工等所有問題都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堪稱一個完美的經理人,他的身上幾乎沒有任何可以指責的缺點。他的為人也堪稱完美,他懂得注重細節和團隊合作,對於手下工程師們的意見和設計都以一種尊重和欣賞的態度去看;他總是耐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最後綜合大家的觀點,吸收好的意見,改進不合適的地方;他從來不像他的父親那樣獨斷專行,甚至一意孤行。在父親對他百般刁難的時候,他也極力壓抑自己的情緒,絕不在別人麵前表露自己的不滿,因為他要維護父親的尊嚴。
他一輩子都在壓抑自己的情感,除了和埃莉諾以及他那個社交圈子裏的人表現出一定的熱情以外,在公司裏,他從不過多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既沒有過分的熱情,也沒有極大的厭惡。就算是對貝內特一夥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他也沒有像他父親那樣粗暴過。他總是一絲不苟,總是若有所思,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實際上,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他已經贏得了公司大多數人的擁護,他已經被人們視為永遠的“福特王子”。如果上天假以時日,他會在福特公司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智慧,為公司迎來另一個輝煌。可是,這一切都隻能是假設了。
愛德塞爾對公司的所有努力和付出都沒有取得父親的理解。老亨利依然對兒子的職業和私生活橫加幹涉。雖說愛德塞爾是公司的最高首腦,可是,他每做出一個決定都必須得到他父親的批準,而老亨利從來不相信他的判斷,甚至在大庭廣眾麵前毫不留情地對他冷嘲熱諷,盡管他已經成年,已經是福特公司的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