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這時,河麵忽然傳來一陣清亮的山歌聲,蘇東坡循聲望去,見一隻小船上兩個農夫正在罱河泥,心想:好了,有船就有辦法過河了!他立即站起來向遠處呼喚道:“船上兩位小哥,勞駕擺個渡兒!”
小船慢悠悠地劃了過來,船上站著兩位後生,其中一位說:“老先生想要過河不難,隻是您必須答應我們一件事。”
蘇東坡一笑,說:“請講當麵。”
“請先生對個對聯。對出來了,我們就送您過河。”
蘇東坡想:我還以為是什麼難事呢?我蘇東坡曾在朝廷翰林院任職,這吟詩聯句的事如何能難得住我?於是說:“請出上聯。”
船上的一位後生朗聲說道:
泥罱蜀泥,泥鰍鑽出泥罱眼
蘇東坡聽罷,把這上聯反複念了好幾遍,搜腸刮肚想了好一陣子,硬是對不出來。這句上聯文字上雖然平常,結構上卻十分刁鑽。一時間他又氣又急,後悔不該來此遊山玩水。
正當他離也不是,走也不是的時候,一個10歲左右的孩子手牽一條大牯牛,來到就近一個水車棚裏,駕好牛轅,一聲吆喝,大牯牛就圍著水車轉。不一會兒,一股清水就從水車頭嘩嘩流了出來。東坡一見,觸動了靈機,吟道:
“水車車水,水牛盤過水車頭
兩個後生聽後連連叫絕,對蘇東坡深施一禮,然後扶蘇東坡上船將他送過河去。
蘇小妹三難秦少遊
北宋時婉約派詞人秦少遊的詞小巧玲攏、晶瑩澄澈、清新嫵媚。蘇洵的女兒蘇小妹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再加上她天資聰穎,四書五經爛熟於胸。秦少遊與蘇小妹的結合可謂古今一絕,新婚之夜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被傳為千古美談。
秦少遊與蘇小妹,一個是風流才子,一個是有識佳人,真可謂天造的一對,地設的一雙。再說那天新婚之夜,花好月圓,喜氣四溢。婚宴結束、客人離去之後,秦少遊正要步入洞房,卻見房門緊閉,庭中擺著一張桌子,桌子上擺著紙墨筆硯,三個封兒,三個盞兒,一個玉盞,一個銀盞,一個瓦盞,丫環就站在旁邊。
秦少遊對丫環說:“請告訴小姐,新郎已到,為什麼不開門?”
丫環答道:“奉小姐之命,在三個封兒內有三道題,三試俱中,方可進洞房。”
秦少遊又問:“那三個盞兒是什麼意思?”
丫環說:“玉盞盛酒,銀盞盛茶,瓦盞盛水。三試都中,玉盞內美酒三杯,請進洞房;兩試中了,一試不中,銀盞內清茶解渴,等明晚再試;一試中了,兩試不中,瓦盞內喝口淡水,罰在外廂讀書三個月。”
秦少遊笑道:“我堂堂進士,一身錦繡,滿腹文章,別說三個題目,就是300道題目,也難不住我!”
第一題是一首五言絕句,新郎和一首,合了出題之意,方為口試;第二題是一首七言絕句,藏著四個古人名字,全猜對,方為中試。這兩道題,秦少遊看罷後隨手就答上來了。
第三題是一幅七字對聯,看上去容易,做起來難,上聯是“雙手推出窗前月”,要求新郎對出下聯。秦少遊一下子被難住了,他來回踱著步,苦思冥想,還是對不出來,眼見得夜已很深了,他心裏更加焦急煩亂,抓耳撓腮,新郎的風度一點都沒有了。這天恰好蘇小妹的哥哥蘇拭還沒睡,看見秦少遊在新婚之夜仍在庭中苦苦吟誦“雙手推出窗前月”,就明白一定是妹妹在有意刁難新郎,心想:我可得幫幫妹夫,於是伸手揀了一個碎石投向離秦少遊很近的一個貯滿水的花缸裏。秦少遊聞聲看去,隻見缸中天光月影,紛紛零亂,於是茅塞頓開,隨口吟道:“一石擊破水中天”。
丫環把這第三道題的答案交給蘇小妹後,洞房門一下子便打開了,從裏邊走出一個丫環來,手捧銀壺,將美酒斟在玉盞裏獻給新郎,說道:“請暢飲三盞,這是小姐賞的。”
秦少遊接過酒來連飲三盞,春風得意,滿麵紅光,被丫環擁入洞房,有情人終成眷屬。
文同作畫懲貪官
宋神宗熙寧元年,畫家文同去洋州(今陝西洋縣)任知州。途經範壩鎮時,忽見鎮口人聲嚷嚷。仔細一看,才知是任期已滿的原洋州知州正在向百姓搜刮卸職禮品,一時間搞得民怨沸騰。
於是,文同便化裝成一個道人趕到洋州城,在集上買了一個馬蹄鱉,混入人群進到衙門裏,將鱉交給衙役。衙役心想:這不是找我們州官大人的茬兒嗎?正要發作,又見文同一派道家打扮,儀態不俗,恐怕有些來頭,隻得收下馬蹄鱉,請進客廳。
不大一會兒,酒宴開始,文同不等別人請就自己步入首席。賓客們還以為這位道家打扮的人是州官的什麼親故好友,而知州自己也在犯嘀咕:怎麼記不得這位道家朋友是誰了呢?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一位知縣起身說:“諸位,大人在洋州任職二年,深受三縣百姓愛戴。我提議,每人賦詩一首。”
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同,同座的另外一個縣令本來就對文同沒受邀請就坐在上席而不滿,想借此作弄一下文同,於是,開口說道:“道長身居首席,還是請道長先寫吧!”
文同笑著答道;“本道不善作詩,倒長於作畫,就此作幅畫聊表心意吧!”
“也好!也好!”眾人紛紛說道。
文同輕輕將衣袖挽起,鋪紙蘸墨,隻幾筆就畫出了一隻活靈活現的王八和一群歡蹦亂跳的癩哈蟆。
原知州正要發作,又想:等他在畫上落了款,弄清楚他是什麼人再作道理也不遲。想到這裏,隻見那道人在畫麵的一角落款道:熙寧元年暮春笑笑筆也。
大家一看,頓時目瞪口呆,原來這笑笑先生是文同的別號。等一緩過神來,齊刷刷跪倒在地,大氣也不敢出。文同大聲訓斥了他們借機敲詐勒索百姓的行徑,責令他們退賠所有從民間征集來的財物,並對一些問題嚴重的官員給予了處分,洋州百姓知道這件事後奔走相告,像過節一般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