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之謎

第一個古城之謎

公元1650年,有一位厄謝爾大主教,不知根據什麼天書秘錄,曾經大言不慚地公開宣布:我們這個世界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星期天夜裏創造出來的!厄謝爾的這一高論今天已成為海外奇談,但在19世紀以前確實有不少人信以為真。1859年,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揭示了一切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進化規律,從而為追溯人類的起源提供了科學基礎。19世紀上半期,考古學家開始注意對人類原始時期的研究,並試圖按時間的順序來說明人類社會最初的發展。1836年,丹麥學者湯姆遜以北歐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為依據,最早將人類的原始社會分為石器、銅器和鐵器三個時期。人類學和考古學的這些最初成就,對於擺脫當時的宗教世界觀起過巨大的作用。

在舊石器時代初期,我們的祖先還是到處漂泊,居無定所。大約到了公元前3萬年時,他們才開始喜歡過比較安定的生活了。洞穴是人類最早的房屋。1879年,研究古代文化史的西班牙學者桑圖拉,帶著他5歲的女兒瑪麗亞,在西班牙東南部阿爾塔米拉一個山洞裏考察時,小女孩突然驚叫起來:“牛!牛!”原來,洞頂和洞壁上畫滿了紅色、黑色、黃色和暗紅色的野牛、野豬、野鹿等150多個風格各異的動物。據考證,這些壁畫的作者大約生活在公元前15000年的中石器時代。

我們的祖先從以采集、打獵和捕魚為業的漂泊生涯轉變到安居樂業的生活,最基本的原因是原始農業——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出現。從采集經濟逐步過渡到原始的種植業,從狩獵經濟逐步過渡到原始的畜牧業,使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長途中又跨進了新的一步。近100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工作,使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了人類幾百萬年來所走過的足跡。史學界現在認為,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區石器時代的人類可能是最早向原始農業生產過渡的居民。考古學家們在敘利亞、約旦、以色列、伊拉克和伊朗等地,都發現了以種植小麥和大麥,飼養山羊和綿羊為生的最原始的墾殖區遺跡。由於從事農業生產需要有固定住所的人員,需要有嚴密的組織,於是就出現了最早的村落和城鎮。

怎樣才算是一座古代城市?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全令人滿意的權威性定義。考古學家們較為一致的看法是,作為一個古代城市,必須要具有相當大的占地麵積的住房、公共建築物和構築物,如街道、城牆等等,並要有相當數量各有生計和固定住宅的居民。

那麼,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究竟在哪裏呢?據目前考古學界的論證,死海北麵西約旦的耶利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

耶利哥古城位於耶路撒冷和安曼之間的約旦河穀平原中央,是地球上最低的城市(低於海平麵244米)。據《聖經·約書亞記》的記載,早在約書亞接替摩西作為以色列人領袖,率領以色列人攻陷和摧毀耶利哥之前,耶利哥就已經是許多世紀以來一直威震迦南的一座名城。

《聖經》上說,耶利哥城牆是被以色列人攻城的呐喊聲和號角聲震塌的。城牆倒塌後,以色列人一擁而上,攻入城中,除了妓女喇合一家之外,不分男女老幼,包括牲畜在內,全被殺絕。最後,以色列人在掠奪了城裏的金銀財寶後,又縱火焚燒了房屋和其他建築物,顯赫一時的耶利哥城就這樣化為一片灰燼。

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們就在搜尋耶利哥遺跡。經過近百年的發掘,還沒有找到被以色列人摧毀的城牆遺址。但是,英國考古學家凱思林·凱尼恩博士卻在1952年到1958年期間,發掘出一些更古老的城牆遺址。經放射性碳14測定,這些城牆建於公元前7000年。史學家們認為,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之役是在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1250年之間。因此,耶利哥古城在被以色列人摧毀以前至少已經存在了5500年。

古城耶利哥遺址在現今耶利哥城市郊一個綠洲旁的土丘下。凱尼恩博士發掘時,挖出了一層又一層古城遺址。曆代古城大多都是這樣層疊而建的。發掘出的實物表明:最上麵的一層城址約建於公元前1500年,最底層就是最早的古城遺址;最早的城牆高達6米,建在地下15米以下的溝底。從發掘出來的各層城址情況推斷,6000多年來,幾乎世世代代都有人在這裏居住。

建於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耶利哥古城牆是已經發掘出來的第一座公共建築工程。城牆是用雕鑿整齊的小石塊砌築而成,沒有用灰泥。牆基厚達1.8米。斷垣高低不一,最高處超過6米,一般高達3.65米。在城牆外的岩石中還發現了一條掘開的大溝,寬達6.44米,深2.43米。城中央有一座高大的石塔,類似歐洲中世紀時代城堡的主壘。此外,還發現了防禦工事等一類構築物。

考古學家們估計,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耶利哥城區的麵積大約有10英畝,居民近3000人。考古學家們在這裏還找到了一個最早的城市居民的顱骨。頭蓋骨上覆有一層粘土,眼窩裏嵌有貝殼。這件“雕塑品”式的人頭骨可能與耶利哥城祭拜祖先的習俗有關。

學者們認為,耶利哥古城的第一批居民是屬於“那圖夫文化”時期的巴勒斯坦人。“那圖夫文化”存在於公元前8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陶器期之前。起先,居民們住在用曬幹的拱背形土坯砌成的圓形房舍裏。這種原始的建築式樣脫胎於遊牧民族用樹葉或蘆葦搭成的小屋,隨後漸漸發展為比較規範的建築形式。到公元前6500年左右,居民們建造了長方形房屋,但仍然襲用幹上坯。不過,這時已改用扁平形狀的幹土坯,而且還捺上拇指印,用以塗裝灰泥。在地麵和牆上也都開始有了石灰粉飾。

從已經重見天日的兩層耶利哥古城遺址來看,房屋不論是圓形還是長方形,麵積都很小。房屋惟一的開口就是大門。而且,這些房屋彼此靠得都很近。另外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這兩層遺址裏的住房都擠在城牆裏麵。有人認為,最初,死者都被安葬在住所地下;到了公元前4000年左右,才把死者葬到城外。

農業的發展促進了人口增長,從而促進了城市的形成。不過,城市的起源並非單靠農業。農業為居民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食物。因而為耶利哥古城的興起奠定了基礎。但是,促進城市發展和繁榮還有其他因素。耶利哥古城建在一處水泉附近,死海的鹽和岸邊挖掘出來的礦物,都要取道耶利哥轉運別地。往來於巴勒斯坦南部和安那托利亞之間,以及往來於沙漠遊牧民族停留站和地中海之間的交通運輸,也都必須經過耶利哥中途站。從耶利哥古城遺址裏發掘出來的石製工具和具有敘利亞特殊形式的銅製工具可以看出,當時的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發展。貿易是以製造石器為中心的。這種石器製造業是從舊石器時代直接流傳下來的。往返運送原料和製成品的路線蹤跡現在也已經發現了。耶利哥古城就是靠這種貿易交流不斷得到發展和繁榮的。

以前認為,世上最古老的城市是5000年前蘇美爾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所建的。耶利哥古城的發現,推翻了這一結論,把建城曆史提早了2000年。在世界各地神秘的山丘或土墩底下;在密林叢中或黃沙堆裏在河泥深處或大海下麵,可能還會有更古老的城市在等待著有誌之士去發掘查考。

巴比倫通天塔之謎

《聖經》上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他們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現了一塊非常肥沃的土地,於是就在那裏定居下來,修起了城池。後來,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決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巴別塔。他們用磚和河泥建塔,日複一日,塔高入雲。上帝耶和華得知此事,立即從天國下凡視察。上帝一看,又驚又怒,認為這是人類虛榮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們講同樣的語言,就能建起這樣的巨塔,日後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呢?於是,上帝決定讓人世間的語言發生混亂,使人們互相言語不通。這個因修建通天塔而“冒犯上帝”的古城就是巴比倫。

巴比倫是一座令人浮想聯翩的古城。據可靠的曆史記載,早在公元前1830年左右,阿摩利人就以巴比倫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它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1730年到公元前1687年左右,第六代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南北,建立了盛極一時的中央集權王國。當時製定的世界第一部最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就刻在首都巴比倫城裏一個玄武岩石柱上。

漢謨拉比死後,巴比倫屢遭外族入侵,曆經了500多年戰亂,直到公元前7世紀末,才在尼布甲尼撒領導下,建起了新巴比倫王國。然而,88年後,新巴比倫王國又被波斯人徹底毀滅。隨著巴比倫王朝的覆滅,煊赫一時的古城巴比倫也日漸消失在萋萋芳草之下了。

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在尋找巴比倫遺址。1899年3月,德國著名的考古學家羅伯特·科德威率領一批德國考古學家,在現今巴格達南麵50來公裏的幼發拉底河畔進行了持續10多年之久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終於找到了已經失蹤2500多年的一座古代雄都遺址。經考證,它就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後的巴比倫古城遺址。

巴比倫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最壯麗最繁華的都城。據考證,巴比倫古城有內外兩道城牆,城裏最壯觀的建築物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宮和“空中花園”以及那座使上帝感到又驚又怒的巴別通天塔。

科德威最初發現的是一堵城牆的殘垣破壁。據考證,這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世紀建成的新巴比倫內城牆。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城樓。據古希臘大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城牆頂上的厚度,足可以供一輛四匹馬所駕的戰車轉身。”這道城牆長達16公裏,它的兩端起於幼發拉底河畔。河對岸是巴比倫的新城區,一座大橋橫跨幼發拉底河,使新城區跟主城連在一起。所以,這堵城牆不僅是巴比倫人用來抵禦敵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護巴比倫城不受河水泛濫之害的可靠堤防。當時發掘出惟一的一座依然矗立著的宏偉的城門就是典禮門。它是巴比倫古城的大門,高4米多,寬2米左右。門的上部是拱形結構,兩邊和殘存的城牆相連,門洞兩邊的牆上有黃、棕兩色琉璃磚製成的雄獅、公牛等圖像。這座城門建築得十分堅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毀巴比倫古城時,隻有這座城門幸存下來。在千百年風雨剝蝕下,古城城牆已坍塌無存,惟獨這座城門依然完好未圯。

穿過城門是一條廣闊大道,上麵鋪著灰色和粉紅色石子。大道兩旁的殘牆上還留著清晰可見的雄獅、公牛等圖像。尼布甲尼撒的王宮就在大道西邊。這座被稱為“南宮”的尼布甲尼撒的王宮遺址長約46米,寬14米左右。被公元前腓尼基大旅行家昂蒂帕特讚歎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就在南宮的東北角。相傳它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為讓他的異國愛妻賽米拉米斯公主排愁解悶而興建的。可惜它早已蕩然無存了。

赫赫有名的巴別通天塔就聳立在大道的北麵。據考證,巴別塔本是巴比倫古城裏一座供奉主神馬都克的神廟。塔的頂端是神殿。有一條石梯可以直通神殿。敬神時,穿著白色法衣的祭司在由樂器伴奏的合唱聲中登上塔頂。法國著名的學者安德雷·巴羅已經用充分的根據證明,這座巴別塔就是《聖經》裏的巴別通天塔。

《聖經》上說,通天塔的材料是磚和河泥。這跟巴比倫城裏的巴別塔的建築材料完全一樣。“巴別”這個詞源出於巴比倫文,本來的意思是“神的大門”。由於它的讀音跟古希伯萊語中的“混亂”一詞相似,加上當時巴比倫城裏的居民講的遠不止一種語言,《聖經》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語言混亂”與上帝對建塔的懲罰相聯係,編出上述的故事來了。

巴比倫古城裏最早的巴別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亞述國王西拿基立攻占巴比倫時就破壞了。重建的巴別通天塔是在新巴比倫王國建立後,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完成的。他在下令重建通天塔時說:“要全國各族的人,不分南北,也不論內陸還是沿海地區,都要前來參加修複此塔工作”。《聖經》把修建巴別通天塔視為冒犯上帝的行為,說成是人類虛榮心的象征,這是另有來由的。因為在修建巴別塔的奴隸中,無疑就有希伯萊人。他們的祖先作為“巴比倫之囚”的痛苦經曆,被迫為修建通天塔流血流汗,不能不會引起他們在編撰“聖經”時對巴比倫通天塔的反感和詛咒。《聖經》裏的故事可以說是反映了這種民族心理。

據考古資料認定,巴別通天塔共有7層,總高90米,塔基的長度和寬度各為91米左右。在高聳入雲的塔頂上,還建有壯觀的供奉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倉庫和祭司們的住房。在通天塔旁邊的一座神廟裏,曾發現過一塊刻有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公元前460年遊覽巴比倫城時描述已經荒棄的巴別通天塔的古碑。碑文紀載說,巴別通天塔是一座實心的主塔,一弗隆見方(201米)。上麵一共有8層。外緣有一條螺旋形梯道,可以繞塔而上,直達塔頂。在塔梯的中腰地方設有座位,可供歇腳。塔頂有一座大神殿,裏麵有一張精致的大睡椅,鋪設華麗,旁邊有一張金桌子。神殿裏沒有偶像。神進入殿內後,就躺在睡椅上休息。

希羅多德說巴別塔有8層,想必是把塔基的土台或塔頂的神殿也計算在內了。在5000多年前,人們就能建起一座如此巍峨雄偉的通天塔,實在是人世間的一大奇跡。遺憾的是,如今剩下的僅僅是一塊長滿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殘跡了。由於沒有圖紙的保存,巴比倫通天塔成了未解之謎。

在波斯人徹底摧毀了巴比倫之後,人們對巴比倫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公元前331年,當亞曆山大大帝占領荒蕪的古城巴比倫後,他曾經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單單清除廢塔的磚瓦就需要10000人工作兩個月。所以,亞曆山大大帝也隻好聽任這座殘存的傳奇般的建築物繼續圯缺,直到2000多年以後的考古發掘工作開始為止。

考古學家們現在仍在巴比倫古城遺址上默默地進行著發掘工作。許多宮殿、神廟、街道和住房已經漸漸露出地表。考古學家們正在和曆史學家、藝術家們一起,根據發掘出來的文物,複製古城巴比倫大多數建築物的原型,以便有朝一日能使這座人類可以引以自豪的古城燦然複現。

風雨滄桑的王宮之謎

有經驗的曆史研究者知道,神話和傳說常常是詩化了的曆史,在神話和傳說中,常常包含著曆史的真實。讀過《希臘的神話和傳說》的讀者大概都還記得,在希臘神話裏,雅典王忒修斯是一位戰爭和冒險的英雄,也是一位政治上的天才組織者。在忒修斯作為阿提刻的王子和王位繼承者時,克裏特的彌諾斯王派遣使臣來索取每9年一次的進貢。傳說彌諾斯王的兒子安德洛革俄斯是在雅典的阿提刻被人陰謀殺害的,彌諾斯王為了替兒子複仇,便向雅典這個地方的人民挑戰,而當時的“神祗”們也使這個地方遭到災荒和瘟疫。因此,雅典人隻好向彌諾斯王求和,允諾每隔9年送7個童男和7個童女到克裏特去向彌諾斯王進貢。這些童男童女到達克裏特後,彌諾斯就把他們拘禁在他的迷宮裏,讓他們饑渴而死,或被一隻半人半牡牛的怪物彌諾陶洛斯所殺害。現在又輪到第三次進貢了。有童男童女的家長都惶惶不安。忒修斯為此感到非常痛苦。於是,他在人民中間站出來宣布,他自己願意去。他安慰他的父親和人民,保證不僅他不會被殺害,而且所有去的童男童女也不會受到傷害。隨後,他和另外13名童男童女便上船了。當忒修斯領著童男童女在克裏特上岸去朝見彌諾斯王時,他引起了彌諾斯王的女兒、美麗的阿裏阿德涅公主的注意。公主偷偷地和忒修斯相會,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愛慕之情,並給他一個線球和一把魔劍。她叫忒修斯將線球的一端緊拴在迷宮的入口處,然後放著線通過複雜曲折的通道到彌諾陶洛斯那裏去。很快,彌諾斯王便將所有的童男童女帶進了迷宮。忒修斯領導著童男童女找到了怪物彌諾陶洛斯,並用阿裏阿德涅公主送給他的魔劍殺死了這個怪物。然後,他帶著童男童女,順著線路走出了迷宮。阿裏阿德涅公主幫助他們逃出了克裏特,並且和他們一起遠走高飛了。

自從19世紀70年代德國考古學家施裏曼在探索荷馬史詩中的曆史真跡獲得成功後,考古學家們也試圖尋找古希臘神話中有關迷宮的曆史古跡。

從考古發掘的結果推斷,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裏特島上便出現了最早的奴隸製國家。當時,島上出現了大小不等的城郭宮室,其中以島北部的克諾薩斯和島南部的法埃斯特的宮殿建築最為宏大。最初出現的所謂國家大概就是一些各自為政的城邦,一座王宮就是一個小國的統治中心。各地的王宮都曾屢遭破壞而又經反複修建。這說明這些小國之間有過戰爭,或出現過內部動亂。在各地的王宮建築中,尤以克諾薩斯的王宮最為突出。克諾薩斯王宮雖然幾遭破壞,但每次破壞後又得到迅速修複,而且擴大了原有規模。這表明國王即傳說中的彌諾斯王的勢力在日益擴大。

大約在公元前17世紀末到公元前16世紀初,克諾薩斯的彌諾斯王朝建立了克裏特島的統一王權。這時,克裏特島上的經濟文化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青銅製作工藝、金銀工藝品、陶器以及造船工藝等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希臘神話中描述的彌諾斯王宮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築起來的。迷宮坐落在克諾薩斯一座名叫凱夫拉山的緩坡上,占地22000平方米,有大小宮室1500多間,周圍古木參天。1400多平方米的長方形中央庭院把東宮和西宮聯結成為一個整體。位於高坡地區的西宮的大部分宮室為三層建築,位於低坡地區的東宮則多為四層建築。各建築之間有長廊、門廳、通道和階梯相連,真可謂千門萬戶,曲徑通幽。王宮裏有貯藏室,裏麵有許多大型陶缸,其造型和圖案都極為優美。沿著迂回曲折的過道和階梯,上上下下,穿堂入室,令人撲朔迷離,難辨東西。難怪神話中的阿裏阿德涅公主要給忒修斯一個線球,讓他把線的一端拴在入口處,然後才能深入迷宮了。王宮外麵西北角有劇場,從牆上壁畫中可以看出,這裏曾經表演過鬥牛戲。王宮內設有祭壇。這一切都和希臘神話傳說的所謂南海迷宮及其宮中飼養的人頭牛身怪物等等隱約相符。要建築這樣宏大複雜的王宮,不使用大量奴隸或其他被奴役的居民是無法完成的。希臘神話中提到彌諾斯王要臣服地區奉獻男女青少年,要雅典地區每9年作一次這樣的進貢,很可能就是為此緣故。

彌諾斯王朝霸權的支柱是它的海上武力。古希臘曆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彌諾斯是第一個組織海軍和建立海上霸權的人。由於海權強大,島上又已統一,克諾薩斯王宮無需設置防禦工事,但在王宮的內部設有監獄。這一切也和希臘神話中有關忒修斯的故事情節隱約符合。

大約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克諾薩斯王宮遭到了一場大地震的嚴重破壞。克裏特島上其他各地的建築也同遭厄運。經過這次破壞,王宮建築再也沒有能夠恢複到往日的規模。以後,隨著歲月的推移,王宮逐漸被泥土所掩埋。到了公元前12世紀以後,經濟和文化落後的希臘多利亞人大舉入侵克裏特島,遐邇聞名的迷宮也就逐漸淹沒在厚厚的曆史積塵之下了。人們正等待著解開迷宮之謎。

亞曆山大大燈塔之謎

2200多年前,有一個隻活了33歲的短命國王。從他20歲繼承王位後,在不到13年之內,東征西戰,竟建立起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大帝國。這個短命國王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亞曆山大大帝。

亞曆山大是一個有抱負、有才智、而且勇敢過人的國王。他曾經師從被恩格斯稱之為”最博學的人”亞裏士多德,被認為是古代最具有科學素養、最懂得科學價值的統治者之一。亞曆山大在各次遠征中,都帶著工程師和地理學家等科學工作者,以便測繪被征服國家的地圖,記載這些國家的資源,收集有關自然、曆史、地理、動植物等方麵的資料。公元前331年,亞曆山大在埃及尼羅河口一個地理位置優越的無名漁村建起了一個希臘化的城市,並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為“亞曆山大城”(另譯為“亞曆山大裏亞”城)。

亞曆山大城裏的居民很複雜,有本地埃及人、希臘人、敘利亞人以及猶太人、羅馬人、波斯人等等,但其文化在本質上則是希臘文化。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去世後不久,他的將領托勒密在埃及稱王,把亞曆山大城定為首都。

托勒密也曾經跟隨亞裏士多德學習過。在他統治時期,亞曆山大城不僅成了古代世界最大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而且成了希臘藝術和科學知識的百花園。

托勒密在亞曆山大城創建了古代世界最大的一座圖書館,藏書曾達70萬冊,幾乎收藏了所有的希臘著作和一部分東方典籍,其中大部分圖書是用希臘文抄在紙草上的。不幸的是,這座圖書館在公元前47年被火焚毀了。另一座圖書館也在公元389年被毀了。

托勒密在亞曆山大城還創建了國家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既是研究機構,又是一座大學,它分文學、數學、醫學和天文學四個部,並設有動物園、植物園、天文台、解剖室和圖書館,聘請了當時最有學問的人在那裏工作、教書和居住。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希臘的學術中心一直在這裏。當時想學科學,想成為科學家、天文學家、醫生、工程師和建築師的人,都會從希臘各地,從地中海沿岸,風塵仆仆地來到這裏,向世界上一群最傑出的學者們求教。

亞曆山大城裏的博物館在其早期曾培育了古代世界三位最偉大的數學家:歐幾裏德、阿基米德和阿波羅紐斯。歐幾裏德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寫的十三卷本《幾何原本》被看成是古希臘的驕傲,它的基本原理和定理直到現在仍是學校教科書的重要內容,並且在社會生活中被廣泛應用。

亞曆山大城的第一個著名的天文學家阿利斯塔克在他的《論日月大小和距離》一文中,應用幾何學方法,首次測量和計算了太陽、月亮、地球的直徑比例和相對距離,認為地球每天繞自己的軸自轉一周,每年沿圓周軌道繞太陽一周,太陽和恒星是不動的,而行星和地球一樣,是以太陽為中心,沿圓周軌道運動。他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日心說,確實是科學和哲學上的一個令人驚訝的成就。

亞曆山大城圖書館主任、阿基米德的好朋友埃拉托色尼,根據同一子午線上兩個地點的陽光照射物的陰影長度不同,算出了地球圓周長是38700萬公裏,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是14800萬公裏。這兩個數字跟現代科學計算出來的地球圓周長是4萬公裏,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是14970萬公裏是多麼接近!

現在有人認為,化學是在公元初年起源於亞曆山大城的,亞曆山大城的希臘文著作是現在所知最早的化學書籍。

至於建於公元前280年的亞曆山大大燈塔,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被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特讚歎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了。這座燈塔建在亞曆山大城附近法羅斯島防波堤南端,頗具巴比倫風格。燈塔高達120米,分4層。第一層是方形、高69米;第二層為八角形牆,高38米;第三層是圓塔,像個堡壘;第四層塔頂,放有一隻大火盆,熊熊火焰日夜不熄,後麵有一塊磨得光光的花崗石做的反光鏡,使在遠處航行的船隻也能看到。塔內共有房間300來間。塔身用白色大理石砌築,石縫之間用熔化的鋁彌合。塔基則是用能耐海水腐蝕的玻璃塊填實。

這座被認為是世界燈塔建築鼻祖的亞曆山大大燈塔不幸在公元1302年遭到了地震的破壞。公元1357年亞曆山大地區再次發生大地震,亞曆山大大燈塔也被徹底摧毀。由於沒有圖紙的留存,塔的形狀與外觀成了未解之謎。

總之,亞曆山大城自公元前4世紀被短命的亞曆山大大帝創建以後,一直到公元前1世紀都是地中海東部的文化、經濟和政治中心。它在16世紀以後曾一度衰落,19世紀後又逐漸恢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更為迅速,現在已成了埃及最大的海港和僅次於開羅的第二大城。短命的國王卻給人間留下了一座千古名城。亞曆山大大帝當年看來未必會料到自己還會有此豐功偉績。

聖城之謎

坐落在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中部四座小山上的耶路撒冷,是一座飽經滄桑的千年古城。從它問世至今,已經重建和擴建了18次之多。耶路撒冷又是一座舉世聞名的聖城,是世界上惟一被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和基督教徒共同敬為聖地的城市。

耶路撒冷最早叫“耶布斯”。據傳,是一個阿拉伯人部落耶布斯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首先來這裏築城定居的。後來,另一個阿拉伯人部落迦南人也來到了這裏。他們把這個城市叫做“尤羅薩利姆”,意思就是“和平之城”。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猶太人部落首領大衛攻占了這座城市,並把它作為自己的首都,建立了統一的以色列一猶太國家。猶太人把迦南人所起的城名希伯萊語化,叫做“猶羅薩拉姆”。漢語譯為“耶路撒冷”。“耶路”是“城市”的意思,“撒冷”是“和平”的意思,合起來也就是“和平之城”。阿拉伯人則習慣把耶路撒冷叫做“古德斯”,即“聖城”。

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是以色列——猶太曆史上一位出色的政治活動家和行政管理家。所羅門被猶太人世代奉為智慧和英明的化身是不足為怪的。因為所羅門統治時期是以色列——猶太史上惟一繁榮、昌盛與和平的鼎盛時期。把耶路撒冷建成一座名副其實的都城的也正是所羅門。他在耶路撒冷建造的一座長200米,寬100多米的坐西朝東的猶太教聖殿,費時7年方才竣工。這座聖殿成了猶太教的惟一中心和象征。猶太教徒也從此開始把耶路撒冷視為自己的聖城。

所羅門的猶太教聖殿建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周圍還築了一道石牆。山下有一條路直通山上聖殿外院大門。內院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內院中央有一座祭壇,壇上點著長明燈。祭壇旁邊有一個由12頭銅牛馱著的巨大銅缸。銅缸裏盛滿了水,以供獻祭時洗潔牛羊之用。院內還有10輛帶輪的活動銅車,以供運水之用。聖殿內的四壁和項棚上都鑲嵌著檀香木,下麵是鬆木地板。前廳入口處兩側有高達12丈的餾金圓柱,上麵刻有各種精致的王冠和光輪。正廳裏有一張鑲金的檀香木桌子,供擺祭物之用。在金鑄的香案上,有10隻金香爐和許多其他金鑄器具。祭司們在這裏點香燭,擺祭品,而且要使香燭永不熄滅。內廳也就是聖堂。這裏,四壁鍍金,兩扇門上繪有各種飛天女使。廳門雖然一直開著,但門上掛著帷幔,帷幔上繡著天使、花卉和橄欖樹。聖堂裏沒有聖像,但擺放著金鑄的“耶和華約櫃”和兩塊刻有摩西經文的石碑。兩名金光閃閃展翅欲飛的橄欖木雕天使守護著金“約櫃”。在幽暗的聖堂中,“約櫃”和天使閃耀著金光,明暗相襯,使人感到格外莊嚴和神秘。

隻有最高祭司(即祭司長)才有權進入聖堂,但是每年也隻能進去一次。其他任何人是不得進入聖堂觀看稀世珍寶金“約櫃”的。

所羅門的富有和奢華也跟他的精明一樣,在當時也是遐邇聞名的。據說,所羅門每年僅從各屬國征收的賦稅和貢品就折合666塔蘭黃金(1塔蘭相當於150公斤)。另外,所羅門還以20座城池作為抵押,向鄰國希蘭國王借來120塔蘭黃金。在所羅門聖殿裏,還存放著他許許多多金銀珠寶。這就是曆代相傳的“所羅門金寶”。

所羅門死後,北方10個部落宣布獨立,擁立耶羅波安為王。公元前925年左右,耶羅波安攻陷耶路撒冷,統一了80多年的以色列——猶太王國從此陷於分裂。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南方仍由所羅門的後裔繼續統治,稱猶太。北方則另立王朝,稱以色列。由於以色列沒有宗教中心,祭司們都到耶路撒冷的所羅門“耶和華聖殿”獻祭,教民們也仍然到這裏朝聖,因為惟一的聖物一“約櫃”仍在那裏。到了公元前590年,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進兵猶太,耶路撒冷在被困三年以後,終於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倫軍隊攻占,王宮和聖殿全被付之一炬,耶路撒冷頃刻化為一片廢墟。從此,無價之寶“耶和華約櫃”和”所羅門金寶”下落不明。

2000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金“約櫃”和“所羅門金寶”,但至今仍無結果。這是聖城的一大奇謎。

最早開始尋找金“約櫃”的是以色列的先知耶利來。耶利來在耶路撒冷被陷以後幸免於死。他想找到金“約櫃”,把它偷出耶路撒冷藏起來。因為,在這個黃金櫃裏裝著以色列一猶太最重要的神聖文物“耶和華十戒條”和“西奈法典”。耶利來在夷為平地的所羅門聖殿廢墟裏,看見了著名的“亞伯拉罕巨石”。據說,金“約櫃”當時就放在這塊巨石之上。但是金“約櫃”早已無影無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