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之謎

李自成下落之謎

1644年3月,李自成騎著高頭大馬,率領其農民弟兄進入了北京城。曆經生死的考驗,今日終圓帝王夢,嚐到了勝利的果實,他興奮極了。然而,好景不長,一個多月後,他就不得不戀戀不舍而又無可奈何地離開京都,一退再退,其後不久就從曆史上消失了。他到底是怎樣告別人世的?

傳統說法認為,李自成被殺身亡。在滿清勢力和明朝殘餘勢力的聯合打擊下,李自成所率農民軍一再失利,先是退出北京,其後一再向南敗退,最終退到了湖北,在此被鄉勇突襲得手,喪失性命。《明史》、《明史紀事本末》、《平寇誌》、《明季北略》、《罪惟錄》及一些方誌都持這種說法。至於李自成喪生的地點,說法不一,有的說死在黔陽縣羅公山,有的說是在辰州九宮山,多數則說死在通山縣九宮山或牛跡嶺。前兩種說法肯定不合乎事實,因為李自成未曾敗退到辰州、黔陽等地。通山縣東南的九宮山卻是他行軍路線的必經之點,故而許多人包括當代學者采納了通山縣說。

但是自清乾隆年間就有人對李自成死於通山說表示懷疑。清人何認為李自成並非為人殺害,而是到了今臨澧境內的夾山寺為僧,號奉天玉和尚,死於康熙甲寅歲二月。其後不少人也認為,李自成死於通山說都源於清將阿濟格和降清明將何騰蛟的兩個報告,而這兩個報告都是根據個別“降卒”或“降將”一口裏聽來的傳聞寫成,其真實性和可靠性值得懷疑。《通山縣誌》早期並未錄入李自成在此死亡的事,到同治年間才據《明史》補入,而且所論為殺賊首,並不等於李自成。近些來,人們在夾山寺附近發現了一些新材料,包括立於奉玉和尚塔前的斷碑、奉天玉和尚骨灰壇及《中興夾山祖庭弘律奉天玉塔銘碑》以及據說是李自成隱居期間所寫的《梅花百韻》,更堅定了相信李自成遁跡夾山為僧說的人的信念。不過,凡此種種並未說服主張李自成“殉難通山”的人,爭論仍在繼續。

鄭成功早逝之謎

鄭成功(1624—1662年)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收複台灣之舉幾百年一直為人傳誦。然而,收複台灣後僅一年,他就在38周歲的人生盛時去世,原因何在?

鄭成功同時代的人認為,他是勞累過度而死的。在收複台灣的過程中,他既要籌劃與荷蘭侵略者戰鬥以收複台灣,又要指揮在福建等地的反清複明鬥爭,戎馬不斷,休息得不到保證,致使身體急劇衰落,終致“積勞成疾”,一病不起,“大呼而殂”。這也是當代人一般采用的說法。不過也有人指出,鄭成功自幼身健,在率部攻打台灣時,7天沒有休息,仍麵無倦色,指揮如常;同時在臨終前5天還“登將台,持千裏鏡”,巡視海域,因勞累而死似不可能。

也有人認為,鄭成功是被清政府收買的奸細毒死的。據說他生前有覺察,但防不及防,臨死前一天,他身染小恙,吃了一帖藥後當即死亡;薦藥者也在5天後無病而終,這可能是被真正的幕後主謀殺了滅口。但對此說也有人提出疑問。奸佞之徒投毒事確曾發生,但投毒者畏懼鄭成功之威,最後自首。此後,鄭成功的將領、幕賓采取了各種嚴密的保衛措施,投毒似已不可能。

另有人推斷說,鄭成功是因“家族不睦,其子亂倫”而氣絕身亡的。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領導抗清事業,但後來叛明降清。鄭成功大義滅親,寧死不屈,但父親之舉給他內心帶來了很大傷害。到台灣後,鄭氏兄弟間又出現了裂痕,鄭泰、鄭鳴駿等與鄭成功貌合神離。與此同時,鄭成功之子鄭經與乳母陳氏私通一事也暴露出來,“功頓時氣塞胸膛”,下令殺鄭、陳等人。鄭經多方搪塞,最後又以降清相脅,更使鄭成功氣血攻心。1662年舊曆五月初八,鄭成功”以兩手抓其麵而逝”,死前大呼“吾有何麵見先帝於地下也”。

氣死說尚屬清人江日升的一家之詞,是否成立,尚待進一步研究。

“太後下嫁”案之謎

清宮三人疑案之一孝莊太後下嫁案是一個在民間流傳極廣的疑案。孝莊太後是蒙古族人,姓博爾濟吉特氏;清太宗皇太極的莊妃,順治帝福臨的親生母親,在清初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最早是協助皇太極奪取天下,其後使自己的兒子福臨登上帝位(順治帝),最後導演了康熙捉鼇拜的好戲,協助平定了三藩之亂。本文所提下嫁案,發生在順治初年。據說,孝莊美貌嬌豔;皇太極去世時她年方30歲,風韻猶存,與頗具雄才大略的小叔子多爾袞發生了苟且之事,進而嫁給喪偶的多爾袞,從而確保了皇位順利地傳到了自己的兒子、年方6歲的福臨之手。

太後下嫁事是否成立?大致說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有,一說無。著名清史專家孟森等認為此次屬子虛烏有。首先,多爾袞稱“皇父”,是上古尊稱“尚父”、“仲父”的遺意;同時,他地位尊崇,爵位已到頂,屬下奉承他,以攝政尊於國,皇父尊於家。滿人本就有稱尊者為父的舊例,其“皇叔父攝政主”,直譯實為“汗的叔父父主”。至於孝莊死後不與皇太極合葬,是由於其墓中早有孝端文皇後合葬。多爾袞確有續娶之事,但續娶是剛剛死了一個月的皇太極長子豪格之妻,她姓博爾濟吉錦氏,與太後相近,因而被後人附會為太後下嫁。

許多人認為,太後下嫁或許有之。康熙末年至乾隆前期成書的《紅樓夢》曾在多處隱隱約約地影射此事。比如,賈氏二房四子,分別叫敷、敬、赦、政,合起來正好為“夫散攝政”四家:二房兩個媳婦,賈赦之妻邢氏,賈政之妻王氏,合起來為“行隱政王”,隱指孝莊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一事。再如,焦大罵寧國府裏“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前半句指的是秦可卿與公公間的醜事,後半句在書中並無實情,一般認為暗喻孝莊下嫁小叔子多爾袞。從曆史的角度來看,首先,孝莊與皇太極分葬事出有因,可以理解,但是清東陵所有別葬的諸後,均葬於風水牆內,惟有孝莊葬於風水牆外。聯係到孝莊死時以噶爾丹叛亂為借口未按慣例全國舉哀。康熙拆遷孝莊住過的慈寧宮的幾間宮殿,孝莊之浮厝在康熙拆遷的“暫安殿”內一停就是近40年,雍正朝下葬時雍正不親臨祭奠,人們不得從另一方麵進行猜測。其次,據載,多爾袞死後獲罪,其中有“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等字樣。類似的痕跡還有很多,不會是空穴來風。

順治帝出家之謎

順治帝全名愛新覺羅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代皇帝,6歲時在沈陽繼位,在位18年,1661年去世,享年23周歲。關於他及其統治時期,後人傳說眾多,比如太後下嫁案等。就他個人而論,他英年夭折即為一個謎。據說,順治與江南名妓董小宛(被擄入清宮後稱董鄂妃)感情甚篤。董鄂妃因痛失幼子悲泣身亡後,順治萬念俱廢,終日鬱鬱不樂,最終在幾個月後拋棄帝位,遁入五台山削發為僧。清室無奈之下,假稱他因病駕崩,並在清東陵為他設了衣冠塚。據說,繼他為帝的康熙還到五台山去求見過他。

順治是否拋棄皇位皈依佛門呢?這一問題與所謂衣冠塚密切相關。據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清東陵孝陵中埋葬有順治的骨灰壇。火葬是滿洲舊俗,又是佛教倡導的葬式。結合相關文物來看,順治死後確實葬在了孝陵。

不過這並不能否定順治出家之事實。順治確實出過家,並曾舉行了受戒落發儀式。主持這一儀式的是浙江吳興報恩寺首座僧人茆溪森。至於落發之處,一說在景山壽椿殿董鄂妃靈堂;一說在憫忠寺,即今法源寺;一說在西苑萬壽殿;一說在董鄂妃生前居住的承乾宮。

當時順治帝出家之心非常堅決,太後、皇後、議政王、大臣會議、六部九卿、後宮姻黨及傳教士湯若望等多方阻攔均無濟於事。然而他最終還是未能出家。吳興報恩寺主持禪師玉林匆匆趕來,據說以燒死茆溪森等方法,迫使順治答應重新蓄發,並不再提出家之事。

順治為什麼要出家呢?這主要與其寵幸的董鄂妃有關。在諸多後妃中,順治獨愛董鄂妃,然而董妃紅顏薄命,22歲時就因愛子夭亡而一病不起,命歸黃泉。這給順治以致命的打擊,使他失去了執掌政事、主管俗務的興趣,不顧一切地要出家。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順治自幼便篤信佛道。他曾自取法號行癡,出家未遂後曾令太監吳良輔到憫忠寺代他出家,死後又采用佛家火葬之俗。

一般認為,董鄂妃並非江南名妓董小宛。她出身於滿洲世族之家,入宮應選後,據說本為順治帝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之妻,在18歲時被順治強行納入後宮,深得寵幸。去世後,順治追封她為皇後,諡號“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敬皇後”,並為她親撰祭文。但至今仍有人認為,董鄂妃可能就是董小宛。董小宛是明清之際江南名妓,名白,字青蓮,又字小宛,年齡大於順治帝十五六歲,清軍入關時已從良嫁給江南才子冒辟疆三年。

雍正帝登基之謎

雍正帝全名愛新覺羅胤,康熙帝第四子,是清入關後的第三代皇帝,共在位13年,廟號世宗。他是如何登上皇帝寶座的?這可謂清宮三大案中說法最多、最複雜的一個疑案。

據正史記載,胤是奉康熙遺詔登上帝位的。公元1722年末,康熙病情突然惡化,傳各位皇子入見。不久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以及步兵統領(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人到了禦榻旁,聽取了康熙的遺詔:“皇四子胤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一詔書出人意料,據說胤知道後也感意外。

然而,對這一說法,自雍正登基之初就有人提出疑問,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康熙一生共有子嗣30多人,長大成人的有20多人。在太子胤被廢以後,康熙特別寵愛第十四子胤礻題,遺命由他繼承王位。當時胤礻題正統帥西征,不在京城,權力很大的胤就串通隆科多、年羹堯,把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中的“十”改為“於”。此外還有種種離奇的說法,說雍正毒死或氣死了康熙,密謀登上了王位。

那麼,雍正到底是怎樣登上皇位的呢?一些人相信正史的記載,首先,康熙遺詔是用滿文寫成並用滿語宣讀的,故將“十”改為“於”是行不通的;同時,那時的“於”的寫法是“於”。所謂康熙因喝了雍正獻的參湯而中毒說同樣不可能,因為康熙根本下喜歡這東西。其次,年羹堯和雍正關係不一定很密切,同時作為川陝總督的他不可能箝製西征的撫將遠將軍胤礻題。胤礻題兵力下多,即便知道京城有變,也下至於輕舉妄動,用不著年羹堯去箝製。最後,從康熙末年的情況看,雍正可能是最佳皇帝人選。在有實力爭奪儲位的諸皇子中,皇長子胤因求儲位過急而遭譴責,後被永遠囚禁,皇八子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結果爵位一度被革除;十四子地位雖顯赫,但從種種跡象看並未被康熙列為繼承人。而雍正狡猾無比,與諸兄弟表麵關係較好,並得康熙的好感。康熙晚年多次命他代行祭天之職,表明對他特別信任。另外,在諸多皇孫中,康熙特別喜愛雍正之於弘曆(乾隆帝),這也是雍正的一個有利因素。

一些人則認為雍正是篡位者。首先,民間所傳改“十”為“於”雖不可能,但並不排斥雍正矯詔篡位,因為正史記載有多處破綻;其次,康熙在晚年時並不十分信任胤,卻屢屢委派胤礻題以重任,尤其是任命地為撫遠將軍出征西北、西南,表明已選定他為繼承人。再者,雍正與年羹堯、隆科多的關係確實值得懷疑,年的“今日之不負皇上,他日不負王爺”之語,更是篡位鐵證。另外,雍正繼位後的殘害兄弟之舉,難以用缺乏寬大之心來解釋。

雍正登基真相到底如何,仍是一個謎。

雍正帝死因之謎

恰如他的登基,雍正帝之死因同樣眾說紛紜。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淩晨,清世宗胤礻真即雍正突然死於圓明園九洲清宴殿。據《起居注冊》、《清實錄》等官方資料,雍正帝是病死的:八月二十一日,雍正發病,但仍能視事;二十二日,病情突然加劇,子和親王、寶親王應召隨侍;晚戌時(7至9時),諸王、內大臣及大學上等應召至寢告,準備後事,聽取遺詔。二十三日子時(11—1時),“龍馭上賓”。由此看來,雍正是因患急症暴死的。

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雍正帝是被俠女呂四娘殺死的。據說呂四娘是清初著名思想家呂留良之孫女。雍正五年,湖南一個叫曾靜的讀書人命其弟於張熙投書嶽飛之後、當時任川陝總督的清軍名將嶽鍾琪,曆數雍正十大罪狀,勸嶽效法嶽飛勇而抗擊“金人”之後。事發之後,曾靜供稱是因讀了呂留良的著作而產生反清複明思想的。雍正深為震驚,下令把已經去世的呂留良及其長子呂葆中開棺戮屍,把呂留良的另一個兒子呂毅中及呂的學生沈在寬斬首,並把呂氏一家的婦女和幼丁發給功臣家為奴。據說,呂四娘在仆人的幫助下僥幸逃過滅頂之災。她發誓要為呂家及受牽連的其他人士報仇雪恨,於是遍訪名山古刹,潛心武學,終於學到了一身絕技。雍正十三年八月,呂四娘設法混入清宮,用飛劍殺死了雍正,並攜帶他的頭顱逃往世間。為了掩蓋事實真相,清廷製造了雍正因病暴死的假象。雍正的屍首埋葬在清東陵泰陵,其頭部是一個金製的代用品。

那麼,雍正是被呂四娘殺死的嗎?對此傳說,史學界一般持否定態度。首先,呂四娘是否存在值得懷疑,因為她不見於正史。即便存在,在清軍嚴密的防衛之下,也絕無漏網的可能。另外,清宮戒備森嚴,網羅密布,圓明園雖為離宮,同樣晝夜有人守護,外人要想混入非常難,要想在規模龐大的圓明園中找到皇帝並把他殺掉,就更加困難了。據有人考證,呂留良之孫及曾孫曾在乾隆年間捐納監生。如果呂四娘確曾殺死雍正,其同輩和後輩不可能存在於世。

然而,雍正帝是像正史所說的那樣病死的嗎?許多人表示懷疑。首先,他從發病到去世,僅有一天多的時間。其次,同時代的一些資料有些令人思考的記載。鄂爾泰是雍正臨終時的顧命大臣;據《鄂爾泰傳》:“是日上尚視朝如恒,並無所苦,午後召鄂入宮,外間已喧傳暴崩上耗矣。鄂入朝,與不及被鞍,亟跨驏馬行,髀骨被磨損,流血不止。既入宮,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為鄂爾泰寫行狀的著名文人袁牧也說,八月二十三日夜,鄂爾泰“捧遺詔從圓明園入禁城,深夜無馬,騎煤騾而奔,擁今上(指乾隆)登極。宿禁中七晝夜。人驚公左褲紅濕,就視之,髀血涔涔下,方知倉卒中為騾傷,虹潰未已,公竟不知也”。雍正實行秘密建儲製,繼承人早已確定。那麼,鄂爾泰因何如此倉皇呢?雍正死後兩天,乾隆即位,並隨之發布詔諭:宮廷太監不許把國家大事妄行外傳,也不得把外間消息傳入內廷,違者死。他為什麼要匆匆發布這一奇怪的命令呢?

還有一種說法,即雍正是服用道家丹藥中毒身亡的。此說最早見於民間初年,近年又有多人詳加論證。首先,從各種史料看,雍正常常服用道家丹藥。在登基之前及執政初年,雍正身體尚好,但後來因耽於女色病患不斷。為了治病,他曾遍訪天下術士道家,以求長生不老之藥。由於長期服丹,雍正終於慢性中毒。正因為此,乾隆在雍正死後僅二天就下諭驅逐宮中所有煉丹道士。

上述看法同樣是一種推測。雍正帝到底因何而死,仍難作出最後結論。

乾隆身世之謎

乾隆是清高宗弘曆的年號,後成為弘曆的代號。他是雍正帝第四子,1735年繼位,在位60年後讓位給其子嘉慶,自為太上皇帝,仍掌軍國大政,直至1799年去世。乾隆可以說中國曆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

關於乾隆的身世,民間說法很多,其中最為流行的說法,就是他是漢人之子,出生於浙江海寧陳的家族。據傳陳家自明末降清以來,代有人才,官至極品,出了三朝宰相,與清皇室關係很密切。康熙對陳氏父子叔侄同在朝中為官,與胤礻真即後來的雍正帝交往甚密。無巧不成書,兩家同時生產,歲月日時均同;雍正聽說後,叫人把陳氏之子抱入其府相看,隨後送回。陳家接過嬰兒後忽然發現,雍正派人送回的竟然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一個女嬰。這個被調換的男嬰就是弘曆。後來,雍天登基,對陳家非常優待。乾隆登基後,曾6次南巡,其中有4次親臨海寧,住在海寧陳家安瀾園。陳宅有“愛日堂”、“春暉堂”的匾額,據說是乾隆禦筆,而“春日”、“春暉”用的都是兒子孝敬父母的典故,以暗表心曲。海寧陳家所養的雍正的女兒,後來嫁給了常熟蔣氏,蔣氏專為她建了一座樓,人稱“公主樓”。

上述說法是否屬實?嚴肅史家一般認為這是無稽之談。雍正生弘曆時年僅34歲,無需偷換他人之子,同時在這之前他已有過4個兒子,3個早殤,1個已經8歲。另外,弘曆出生時,他的另一個妃子耿氏已懷孕5個月以上,男女未辨,自不必匆匆偷換別人之子。況且,清代有一套有關皇子皇孫誕生的嚴格製度,不可能偷梁換柱。至於乾隆六下江南,那主要是為了巡視水利工程興建的情況。他確曾4次進駐陳家安瀾園,但主要是因為海寧縣海塘潮汛告急。皇帝大駕光臨,陳氏作為名門世族,又有人朝中為官,自然負起接駕之責。安瀾園原名隅園;乾隆為宅題寫“安瀾園”之名,其意就在於想使海疆永遠安瀾。而“愛日堂”、“春暉堂”之匾,實為康熙所寫,其因在於陳家子孫陳元龍所請。至於蔣家之婦,就更無事實根據了。

香妃之謎

民間廣泛流傳著各種有關香妃的故事。據說,她本是西北準噶爾回部的一個王妃,“降生不凡,體有異香”,相貌秀麗而又十分聰明,美名四傳。風流天子乾隆聞聽此事後,心往馳之。就在這時,回部舉行叛亂。乾隆調集大軍予以鎮壓,私下又交給大將兆惠一個特別任務,即設法把香妃帶回北京。兆惠不負所望,既平定了叛亂,又帶回了香妃,她果然別有一種奇香異馥,“玉容未近,芳氣先至,既非花香,也非粉香”。乾隆極其高興,對香妃優厚有加,先是在大內之西建寶月樓,後在隔壁築回回營,又在武西殿西側按土耳其風格建浴德堂,作為香妃沐浴之所。然而,香妃根本不領這些情,不吃旗食,不穿旗服,下學旗語,誓以一死以報故主。乾隆雖知其不可屈但不忍輕舍。太後聞聽此事後,乘乾隆祭宿齋宮之際害死了香妃。又據傳說,香妃故事情節如下:乾隆年間,維吾爾族教主和卓中的一個家族發動了叛清戰爭,而另一家族則反對叛亂,並協助清軍打敗了叛軍。平叛後,朝廷與協助平叛的家族聯合,把香妃進入了宮中。香妃入宮前曾提出了三個要求:第一,她在京中的住所必須是維族風格的房屋;第二,其兄圖爾都也要進京居住;第三,她死後遺體要運回故土喀什。乾隆一一答應了這些條件。進宮後,香妃很受乾隆的喜愛。然而紅顏命薄。幾年後,香妃的哥哥在京中病故,她悲傷過度,抑鬱成疾,幾個月後也香消玉殞,享年僅20歲。她的屍體現葬在喀什南郊的伊斯蘭教陵墓——“阿帕克和卓墓”,即“香妃墓”。

類似的傳說還有許多,一個比一個富於戲劇性和傳奇色彩,令人眼花繚亂。然而,翻檢正史,喀什香妃墓未見於任何記載,連香妃本人是否存在也值得懷疑:《清史稿》後妃列傳,乾隆一生中共有嬪妃11人,從未有過叫香妃的人。

石達開之謎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的主將之一,是太平天國第一流軍令人才。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對太平天國運動作出過重大貢獻,建立過不朽功勳,從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義到鹹豐三年(1853年)攻克金陵(今南京)的進軍途中,任開路先鋒,圍長沙,克武昌,占金陵,與清軍大小數百戰,獨達開未嚐挫,清軍稱之曰石敢當。太平天國建都金陵後改作天京,石達開留京協助洪秀全、楊秀清處理軍政要務,衛戍天京。在石達開的周密布置下,天京城固若金湯。從此太平天國與清政府正式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麵。

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秋,楊韋事變,天京爆發內訌,楊秀清、韋昌輝先後被殺。石達開奉詔回京輔政,合朝擁戴。七年(公元1857年)夏,因受洪秀全疑忌,自天京分裂出走,率10餘萬眾,脫離皖贛根據地單獨行動,給太平天國造成嚴重損失。

一般學者對於石達開在天京楊韋事變中的表現和“出走”的原因和評價等問題認識分歧較大。主要是:

一、天京事變中的表現有三種看法。一說石達開是天京事變的主謀之一,據《李秀成自述》說,石參與了韋昌輝發動的叛亂,罪責難逃。一說石達開沒有參與天京事變,事變過程中,石還反對韋昌輝的濫殺暴行,故事變後回朝理政,眾心歡悅。一說石達開確曾與韋昌輝密議殺楊秀清,但石堅決反對濫殺。

二、“出走”的原因和評價有二種看法。一種意見認為,出走的主要責任是石達開,他的出走是一種分裂活動,客觀上有助於敵人;盡管石是被迫走的,但公開分裂的第一步畢竟是他邁出的,而且石走後,洪秀全派人百般挽留,然而石悍然不顧,堅持分裂到底,這曆史責任理應石負,石的分裂行為,也給他自己和帶走的大軍,帶來了毀滅。另一種意見認為,應將石達開的出走和遠征分開,而石的出走主要責任應由洪秀全負,當時的客觀情況石不可能委曲求全,他既不能取信於洪秀全,又不願公開抗衡取代之,隻能選擇避開矛盾出走的這條路;他的出走雖然給太平天國運動帶來巨大損失,但是他一直舉著反清旗幟,將這種形勢擴展到西南數省,推動了那裏各族人民反清鬥爭;隻是到了1859年2月,石確定遠征四川,與天朝的政治軍事鬥爭完全脫離,才形成了他的轉折和質變。

《李秀成自述》之謎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的重要將領,1864年8月7日在天京淪陷後就義。在就義之前,他曾在囚牢中寫了一篇洋洋數萬言的《親供》,此即後人所說的《李秀成自述》。關於《自述》的真偽,史學界意見不一,分歧很大。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看法:

一些學者認為,《自述》是曾國藩刪改後的冒牌貨。首先李秀成寫自述是隨寫隨交,一天交一次,真跡應是散頁或分裝為一天一本,但現存《自述》沒有起迄處,一氣連了下來;其次,各方麵材料證明《自述》真跡是5萬餘字,現存《自述》隻有36000字;第三,從字句行款看,《自述》中出現的“上帝”、“天王”多不抬頭,不合太平天國嚴格的書寫規定,避諱製度也不合;第四,曾國藩自存《自述》與上交軍機處的《自述》不一樣,表明他進行刪改;第五,《自述》所記的數碼也有問題。凡此種種,均說明《自述》不是真跡。

不少學者認為,《自述》就是李秀成的真跡。首先,該搞筆跡合乎李秀成的情況;其次,《自述》所顯露出來的矛盾心理自然可信,其思想內容也是李秀成的真實思想;另外,供詞如果是假的,曾國藩在上報清廷後就沒有必要把它當作寶貝保存下來;其中可能由曾國藩篡改了一部分,但量不會大。從文字和內容看,《自述》不是別人能偽造得了的。

許多學者認為,《自述》真偽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說它是真的,目前所持證據不足以服人,單是字數問題就解釋不清;說它是假的,同樣也有問題。因此,現在還不是妄下結論的時候,《自述》真偽之跡尚未破解。

同治帝死亡之謎

清穆宗同治帝是清入關後第八位皇帝,全名愛新覺羅載淳,是鹹豐皇帝和葉赫那拉氏即後來的慈禧太後的兒子。他6歲時登基,18歲時親政,不到兩年即離開了人世,享年19歲。

關於同治帝的死因,野史及民間長期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即同治死於梅毒。據說,同治帝不樂宮中生活,經常微服外出,嬉戲放蕩,煙花柳巷常常留下他的身影。在不知不覺中,同治帝染上了梅毒大瘡,病情無法控製,終致一命嗚呼。

對於上述傳聞,嚴肅的史家大多持懷疑態度。正史稱同治死於天花,許多人表示相信。首先,據當時著名學者、載淳的老師之一翁同在其日記中的記載,十一月初八時,“天顏溫月卒,偃臥向外,花極稠密,目光微露”。初九,同治頭麵痘疹皆灌漿飽滿,但說話很有力,仍能視事。十一月二十九日,同治病情惡化,臉色憔悴,疹痂一半未落,同時胸悶異常;痘疹已化作了膿,“色白而氣腥,溫腫一片,視之可駭”;不幾天後,同治就進入了彌留狀態;凡此種種,均是天花的症狀。其次,近年在故宮檔案中發現的《萬歲爺用藥進藥底簿》比較詳細地記錄了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同治發病,直到十二月初五同治病死的脈案和處方及用藥情況。底薄是敬事房太監據禦醫李德立、莊守和每天請脈記錄和所開藥方,謄抄彙輯而成的。它清楚地表明,同治上的病確係天花。

然而,對上述看來言之有據的說法,有些人仍表示懷疑。首先,正史及脈案的可靠性值得懷疑。史書因避諱某書而不記錄在冊或加以修改的事,在曆史上並不少見。其次,據當時為同治治病的主治禦醫李德立親口對其同代所說的話,他在奉詔入養心殿清脈之初就已看出是梅毒之症,與人會診的結果也是梅毒大瘡。但是對這帝王少見的絕症,他們知而不敢言,隻好照宮中的說法說是天花。再者,以同治當時情況和有關記載來看,同治確實對枯燥的宮廷生活不滿,不愛讀書,喜愛戲耍,微服出官當屬事實。同治寵愛的皇後孝哲皇後阿魯特氏向為慈禧太後所討厭,慈禧不準同治常去後宮。在這種情況下,同治在出宮秘密尋歡時染上梅毒是有可能的。不過,梅毒說所依據的主要是口頭資料,推測的成分居多,能否成立尚難肯定。

李蓮英身首異處之謎

李蓮英,直隸河間人(今屬河北)綽號皮硝李,出身貧寒。清鹹豐帝時,他進宮當了名小太監,因善梳髻而得慈禧太後的寵信,步步高升,由梳頭房太監擢升總管太監,賜二品頂戴,權傾一時。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後死後,他悄然出宮,宣統年間撒手歸西。作為聲名煊赫的人物,他在死後依然風光排場。然而令人驚訝的是,1996年“破四舊”時開挖現在北京阜外恩濟莊的李蓮英的墳墓,結果發現棺材中隻有一顆腦袋和一條3尺來長的辮子而無身軀。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由於各種史料均無李蓮英被砍頭的記載,各種說法紛紛問世。有人認為,李蓮英是被人謀財害命而身首異處的。李蓮英在慈禧在世時極受恩寵,地方官員上朝時均為他單備禮品,他可謂受賄無數。慈禧死後,他害怕因財產太多而像乾隆時期的和坤那樣慘遭橫禍,就找了個借口匆匆離開了呆了50多年的紫禁城。當時,宮廷內外許多貪財之徒都死死盯著他的財寶,誰能保證他不會死在這批人手裏?

也有人認為,李蓮英是被革命黨人暗殺的。他一生隨著慈禧做了不可勝數的壞事,本就遭人憎恨;珍妃被投溺宮井,光緒帝據說被毒害而死,社會上紛紛傳言是李蓮英所為。因此,擅長暗殺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會不會選擇早已臭名遠揚的李蓮英為暗殺對象,藉以給清朝封建統治者一個下馬威?

李蓮英的家人說李蓮英是在64歲那年因得急性痢疾,醫治無效而亡。《清稗類鈔》也說他是病卒,但他為何身首異處?有人說是盜墓者所為,但墓內沒有翻動過的痕跡。不少人推測說,這是李蓮英本家人自己幹的。李蓮英7歲時因家貧被父親閹割送入宮中。他憑著自己的乖巧和善於鑽營而獲得慈禧的好感,成為同治、光緒兩朝炙手可熱的人物。然而,即便如此,李蓮英仍恥於自己是個不完整的閹人,發誓要在來世做個真正的男人,希望家人在他死後為他安一個木製的生殖器,好讓他帶著一個完整的軀體去見列祖列宗。但是他的家人並沒有按他的囑托去辦。他們雖從李蓮英生前獲得不少好處,但在他死後卻以為閹人有辱祖先,因而就把他的下身割下扔掉了,僅僅把李蓮英的頭顱埋入墓中。

三種說法各有道理。但是由於文獻缺乏,諸說均係推測而得,孰對孰錯,仍待後人進一步研究。

光緒帝死亡之謎

光緒帝是清德宗載氵恬的習稱。他是清入關後第九代皇帝,鹹豐皇帝之弟醇親王之子,1875年1月被慈禧太後立為皇帝,由慈禧太後“垂簾聽政”。1908年11月14日晚5至7時,年僅38歲的光緒帝於瀛台之涵元殿突然崩逝。次日中午,實際主持清朝朝政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後,病逝於中南海儀鸞殿。聯想到光緒和慈禧生前的關係,以及眼下這一曆史的巧合,人們不禁會問:光緒帝是正常死亡的嗎?

許多人相信,光緒帝是被害死的。《清宮瑣談》說光緒是被餓死的;他本無大病,但臥床休養期間飲食無法保證,最後幾天幾乎得不到任何食物,最終恨恨地離開人世。一位曾為光緒治過病的醫生則說光緒是被毒死的,據他的敘述,“光緒的病情本已逐漸好轉,後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喊大叫腹痛、頭痛,如此拖了三天,終於氣絕而亡。”末代皇帝在《我的前半生》中引用一位老太監的話,說光緒死的前一天還好好的,用了一劑藥後就壞了。至於下毒之人,自然以慈禧,或她命李蓮英或袁世凱等下手嫌疑最大。慈禧和光緒雖有親緣關係。光緒登基又是慈禧一手促成的,但實際上兩人是誓不兩立的政治對頭。光緒對外主張抗擊列強入侵,對內支持變法圖強,並為此與慈禧太後發生了尖銳矛盾:“太後若仍不給我事權,我願退讓此位,不甘作亡國之君”。然而,戊戌變法僅得以實行百日,即遭慈禧等守舊派的扼殺,光緒本人也被囚禁於瀛台。他體質本就不好,再加心情憂鬱,時常生病。慈禧不僅不予關心,反而變本加厲地進行迫害,並在1900年命人把光緒寵愛的珍妃投溺宮井。正因為此,慈禧在臨死之際,派人毒死了光緒,以免自己在死後遭到光緒的報複。

然而,官方的記載與此相反,說光緒久病體虛,至1908年病勢危重,無可救治,終至駕崩,屬正常死亡。近年來,一些學者根據新近從清宮醫療判案中發掘出來的材料,再次肯定正常死亡說:光緒長期患有癆瘵痼症,肺腑皆壞,心力衰竭而死。與此同時,慈禧也因年高多病而困臥床榻。聽說光緒駕崩,她的緊張的一直在為身後事宜擔心的心靈突然一鬆,隨之“忽然暈去”。次日也離開了人世。然而,這種說法雖依據原始醫案而得出,但在慈禧獨掌大權的情況下原始醫案又有多大的可靠性?因此,光緒非正常死亡說仍未湮滅。

史前超文明之謎

現今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可思議的東西。法國一家工廠在使用從非洲加蓬共和國進口的奧克洛鈾礦石時驚奇地發現,鈾礦石已被人利用過。進一步考察之後,人們竟發現了一個由6個區域約500噸鈾礦石構成、輸出功率約為100千瓦的古老的核反應堆。據考證,奧克洛鈾礦成礦於20億年前,其後不久就有了這一核反應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比宮珍藏著一幅古地圖。科學家們深入研究後發現,這幅地圖同阿波羅八號飛船所拍攝的地球照片非常相似,竟是一張鳥瞰地圖。該圖上所繪出的南極洲的冰下複雜地貌,竟同南極探險隊在1952年用先進技術測到的冰下形圖完全一樣。現代醫學研製成功的人工心髒不過才一二十年,但考古學家卻在埃及金字塔的一具男童木乃伊中發現了人工心髒。人類學會製造工具不過幾十萬年(最多一二百萬年)的曆史,然而人們卻在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前形成的礦石中找到了人工製造的東西。類似的難解之謎還有很多。人們不僅會問,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