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之謎

秦始皇墓中之謎

1970年初,一批工人在陝西驪山之旁掘井時,發掘到一些赤陶人像碎片。這個偶然的發現,引起了中國大批考古學家的興趣,於是開始在這一地區進行發掘。雖然考古學家早就知道,在驪山周圍從事考古研究,一定會獲得豐碩的成果,他們卻完全沒有想到會發現規模這麼宏偉的寶藏。

1974年,經過大規模的發掘,2200多年前的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和軍事組織終於清晰地展示在世人眼前。

最早發現的是一個大坑,東西長210米,南北長60米,呈長方形。考古學家在坑內發現了11條平行坑道,其中約有6000個與真人真馬同樣大小的兵、馬俑。這些排列整齊的兵、馬俑,象征性地保衛著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公元前約258年至公元前210年)的陵墓。

這個大坑裏,總共有超過3200個不戴帽的步兵俑,四個一列,站在九條坑道中,較窄的坑道則隻容得下二個一列。此外,還有弓箭手、弩手、軍官(可由其頭飾加以分辨出)、持矛者以及馬車禦者的塑像。這裏發現的馬是陶俑,車卻全是真車。士兵手裏的劍、矛和弓箭不見了,可能是在公元前206年秦朝覆亡後給人盜走的,考古學家在現場隻發掘到箭頭、弩機、矛頭和劍等銅製兵器的碎片。那些一身製服、大都披鎧甲的兵俑,平均高度約180公分。這些栩栩如生的兵俑下半身堅實,但頭部、臂部和手部都是中空的。這些兵俑本來都塗上很鮮明的顏色,現在隻留下淡淡的色痕。然而最難得的是,上萬個兵俑的麵部表情,沒有一個是相同的。

1976年,在附近又發現了好幾個新坑。第二坑裏麵盡是馬車和騎兵,而第三坑看來則像是司令部,其中有68個擔任指揮的精壯人員,坑裏有個雄赳赳的先鋒官陶俑,身高193公分,他的侍衛平均身高也有188公分。這種非比尋常的身材,也許象征他們地位崇高。當時經仔細勘查還發現了第四坑,裏麵空無一物,顯示這個坑裏的陶俑還沒有完成。

根據曆史記載,秦始皇對死亡有一種病態的畏懼。據說他在房舍萬間的皇宮裏,從沒有在同一個房間裏睡過兩夜:他害怕夜裏有冤鬼來向他索命。也許就是出於這種恐懼,使秦始皇勞民傷財,下令建造規模宏大的陵園,來容納他的墳墓和永遠保護他的陶俑大軍。

建造陵園當然費時曠日,工程浩大,勞民傷財。據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90年的史家記載,建築陵園者共70萬人,從事引流地下河道,挖掘墓室、廳堂和過道的工作。此外,還要建築圍牆和周長約1400米的中央土丘,為了使這座小丘看來更像座小山,上麵種滿了多種樹木。墓室裏麵放了不少宮殿的模型,渠道裏灌滿以機械力驅使流動的水銀,象征不斷流動的黃河、長江。銅製的巨大圓蓋,代表天空,蓋著皇帝寢陵。儲油成池的長明燈,照耀寢陵。為了防止掠奪者潛入,寢陵內置設自動發射的強弓硬弩。

工程進行期間,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出巡四方,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雖然他生前總怕被人謀害,卻是在出巡之際得病而終。他死時陵墓建築工程還沒有完成。

秦是中國古時地名,位於中國西北,約今陝西和甘肅兩省。嬴政於公元前246年30歲時登基後,秦即成為當時強國之一。至公元前237年,嬴政親理政事,隨即鎮壓專權用事的宦官趙高,接著領軍百萬餘眾,經數場大戰,征伐四方,消滅了各自稱雄的六國,並吞天下,史稱為蠶食諸候。到公元前221年,嬴政基本上統治了整個中國,他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秦朝的第一位皇帝,稱為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承,遞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

秦始皇左右不乏有才之輩,李斯即為其中一人。秦始皇在李斯輔佐下,訂下許多措施,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盡收天下兵器,銷毀鑄為金人與鍾鼎;令數萬戶舊日的地主階級遷居鹹陽,並分全國為36郡,郡下設縣以利統治;統一度量衡、法律、文字、貨幣,甚至輪輾,在全國各地修築直道、馳道以及五尺道,以與全國偏遠地區加強聯係。

秦始皇還驅使軍民將戰國時燕趙秦三國的長城予以修複,並加以連接,從而成為古代留存至今的偉大建築萬裏長城。長城東起華北瀕海的山海關,西迄甘肅的嘉峪關,全長6000餘公裏。浩大艱巨的工程曆時20年,於公元前220年至200年完成。主理築城工程的是大將蒙恬,蒙恬曾率領秦軍抗拒匈奴。從事築城工作的人至少有100萬。

秦始皇的專製統治,勢力強大且有效率。但他死後不久,即發生激烈的權力之爭,李斯失敗被捕,經嚴刑拷打後被斬。此時到處叛亂頻仍,中國又回到四分五裂的局麵。

古大陸消失之謎

20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得出一個驚人的推論: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太平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高度文明的古大陸,這個古大陸的名字就叫姆大陸。

據考察姆大陸的麵積占據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南起塔希島,北接夏威夷群島,東至複活節島,西至馬裏亞納群島,東西長約8000公裏,南北寬約5000公裏,麵積相當於南北美洲麵積的總和。現在的波利尼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美拉尼西亞群島上的居民據說就是姆大陸遺民的後裔。

最早提出太平洋中曾有過古大陸的是英國人麥克米蘭·布朗。20世紀初葉,他在《太平洋之謎》一書中首次提出遠古時期太平洋曾經有過一個高度文明發達的大陸。此後,有關這方麵的著作屢見不鮮,以英國學者詹姆斯·喬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有影響力。他通過大膽的假設、廣泛的調查、獨到的推理乃至充滿自信的筆勾勒出遠古時代太平洋中姆大陸的概貌。1931年,他的名著《消逝的大陸》在紐約出版,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此後,他陸續推出了《姆大陸的子孫》、《姆大陸神聖的刻畫符號》、《姆大陸的宇宙力》等一係列專著,奠定了太平洋中古大陸學說的基石。關於消逝的姆大陸,喬治瓦特是這樣描述的:

在遠古時代,太平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古大陸,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鼎盛時期的人口約64萬,生活在這個大陸上的居民有黃、白、黑各種膚色的人種,他們無貴賤之分,和睦相處。古大陸的國君名叫拉·姆,他既是古大陸的最高統治者,又是最神聖的宗教領袖。姆大陸居民信奉單一的宗教。

古大陸的居民擁有高度的文化,在建築和航海方麵尤其出類拔萃,他們在世界各地都擁有殖民地。

古大陸上共有七大城市,其中希拉尼普拉是首都。境內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港口中船舶雲集,商旅不絕。

古大陸沒有險峻的高山,隻有一望無際的綠色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土壤肥沃,連年豐收,終年植物繁茂,四季花果飄香。蓮花是古大陸的國花,在水濱盡情地綻放;樹蔭下彩蝶飛舞,蜂雀呢喃,暗鳴幽幽;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漫遊,雙耳不時扇動,拍打著騷擾的飛蟲,到處是一派寧靜祥和的氣氛。

但是,有一天古大陸發生了可怕的轟鳴,霎那間,天崩地裂,山呼海嘯,火山噴發,岩漿流溢,古大陸的居民與遼闊的沃土在一夜之間沉入汪洋大海之中,僅有幾處高地露出洋麵,僥幸生存下來的居民被隔離在小島上,古大陸的輝煌瞬間灰飛煙滅,再也沒有人記得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古大陸,更沒有人知道這裏曾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喬治瓦特將遠古時期太平洋中姆大陸的情形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世人麵前。

1863年,法國學者德·布爾布爾在馬德裏皇家曆史學會圖書館裏,發現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時代的神父狄埃戈·德·蘭達撰寫的《尤卡坦事物考證》又稱《尤卡坦紀事》手稿,他根據手稿中記錄的瑪雅象形文字草圖,閱讀了現收藏在西班牙的瑪雅文獻《特洛阿諾抄本》,發覺其中有兩處記錄了一個名叫“姆”的大陸因火山災害而消失。他認為姆大陸位於大西洋中,姆大陸的名稱由此而來。

法國學者奧格斯特·普倫金(1826-1908)在其所寫的《姆大陸女王和埃及斯芬克司》一書中,依據《特洛阿諾抄本》和瑪雅遺址奇欽伊紮中的壁畫等材料,做出了頗富羅曼蒂克的設想。他認為,古代近親結婚較為普遍,當時姆大陸由女王姆當政,為了獲得女王的愛,她的親兄弟科(美洲獅)與阿克(龜)展開了生死搏鬥,最後阿克殺害了科,霸占了女王姆,並從她手中攫取了對姆大陸的統治權。女王姆感到恥辱,於是逃奔埃及,為了悼念死去的兄弟科,她興建了斯芬克司像,自己改名伊西絲(埃及女神),創建了燦爛的埃及文明。

普倫金也認為姆大陸消失在大西洋中,與德·布爾布爾的觀點不謀而合,但與喬治瓦特的觀點大相徑庭。然而他們都一致認為,中美洲的瑪雅人是姆大陸的移民。

喬治瓦特的研究成果還表明,姆大陸的居民和古代印第安人一樣,崇拜太陽神,不僅懂得使用火,而且還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字——原始的刻畫符合。他們用長方形表示圖土,盛開的蓮花表示姆大陸……這種刻畫符號在世界上許多古老的石建築上都可以見到,其中有些刻畫符號實際上就是紀念姆大陸消逝的碑銘,隻不過無人能夠釋讀而已。此外姆大陸的居民還會燒陶、編織、繪畫、雕刻、造船以及航海。

至於姆大陸消逝後遺留下來的城市遺跡,喬治瓦特認為在太平洋諸島上到處都是。當時屬於姆大陸一部分的複活節島幸免於這場災難,沒有沉入海底,現在島上的眾多巨人石像和刻有文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姆大陸的遺物。波納佩島附近的南馬特爾小島上的建築遺址以王陵所在的“神廟島”中心,共有90餘座人工島,每座島上均有高約10米的玄武岩石城牆,島上還設有防波堤、牢獄等,據說也是姆大陸的遺跡。塔西堤島上有一種類似中美洲金字塔的建築物,也是姆大陸的遺物……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這些互不相關的遺跡、遺址和遺物果真是消逝的姆大陸居民創造的嗎?最新考古研究表明,太平洋諸島上的居民居住曆史最多不超過3000年。如何解釋12000年前消逝的姆大陸與太平洋諸島之間的時間差異呢?

值得注意的是,喬治瓦特依據的最重要文獻材料之一《拉薩記錄》是在中國西藏拉薩某寺院中發現的,它是記載4000年前占星術的文獻;他依據的其他幾件原始文獻——瑪雅古文獻《特洛阿諾抄本》、《德累斯頓抄本》、《波斯抄本》、《科特西亞抄本》等也是記載占星術的文獻。這些文獻中都記載了姆大陸消亡的情況。

《拉薩記錄》中提到姆大陸的沉沒是發生在編寫該書之前8062年的事件,《拉薩記錄》是距今4000年前的作品,由此可知姆大陸的沉沒是在距今12000年前,恰與亞特蘭蒂斯大陸(大西洲)沉沒的時間相當。喬治瓦特認為這兩個古大陸是由於共同的原因沉入汪洋大海之中的。

喬治瓦特還描繪了姆大陸居民的移民路線。他認為,人類文明發源於姆大陸,繼而傳播到美洲大陸,然後又從美洲大陸傳播到大西洋的大西洲,最後才從那裏傳播到埃及、歐洲和非洲,因此,姆大陸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根據現代地質學常識,大洋的地殼是由較重的玄武岩構成,大陸的地殼由較輕的花崗岩構成,海底地殼與陸地地殼存在著本質的差異。

近年來,日本學者也興致勃勃地加入研究姆大陸的行列。

1968年,日本東海大學海洋研究所的“白鳳丸”號科學考察船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底打撈出一塊花崗岩石頭,當時它被認為可能是來自阿留申群島的洋流攜帶而來的。1973年,日本東海大學海洋考察船“望星丸”號在九州島附近的海域打撈出一個含有花崗岩的大錳塊,科學家們將這兩起發現聯係起來推測,它們會不會是沉入海底的姆大陸殘留物呢?日本科學家們正通過對太平洋底全麵、廣泛的科學考察,力圖發掘出新的材料,以期對姆大陸的存在與否作出一個可信的解答。最後需要提出的是,在地質學上,一般認為地球上最後一次造山運動——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發生在距今6000萬年前,而喬治瓦特卻認為地球上山脈的形成是在距今12000年前,兩者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如何解釋呢?地球表麵幾度浮沉、桑田滄海固然是事實,但是在浩瀚的太平洋中,果真存在過這樣一個高度文明的姆大陸嗎?也許這僅僅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類的一個天真善良的願望而已。

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幅與眾不同的世界地圖。在這幅地圖上,澳大利亞北移,與日本列島、東南亞相連在一起;非洲大陸的一部分分離出來;印度洋中島嶼密布;南加裏弗尼亞脫離美洲大陸,成為孤島;地中海中“長統靴”狀的意大利半島消逝得無影無蹤……

這是美國宇航局於1976年發射的“激光地球力學衛星”運載的文字材料對840萬年以後的地球狀況做出的“答案”。當人類對古老的往昔進行考察時,竟意外地“發現”地球上曾經存在過雷姆裏亞大陸。

早在19世紀後半葉,地質學家們就開始探討非洲南部與印度半島之間是否存在過“地橋”——雷姆裏亞大陸的問題。特殊哺乳類動物生息的馬達加斯加島、巨大陸龜生活的阿爾達布拉群島、塞舌爾群島、馬爾代夫群島、拉克代夫群島等等,從非洲南部一直延續到印度半島南端之間。據此,地質學家們推測,這些島嶼莫非是古大陸的殘餘?

奧地利地理學家梅爾希奧爾·紐馬伊亞,在其《古代大陸》中,描繪了侏羅紀(爬行類時代中葉)的世界地圖,在這張地圖上,“巴西·埃塞俄比亞大陸”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馬達加斯加半島”。這表明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曾是一個相互聯結的整體。

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杜斯認為,古生代(魚和無脊椎動物時代)南半球存在過一個廣袤的“貢達瓦納大陸”,而北半球則存在過“北阿特蘭提斯大陸”和“安格拉大陸”,他的論點發表在1880年出版的《地球表麵》一書中。

德國生物學家恩勒斯特·海因裏希·赫凱爾發現,一種栗鼠與某動物雜交的動物“雷姆爾”,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但在遠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馬來半島也能見到。所以,他斷定,馬達加斯加與印度之間的“地橋”直到新生代(哺乳類動物的時代)依然存在,而且,他還認為沉沒的大陸很可能就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英國動物學家菲力浦·斯科雷特在赫凱爾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議將這個消逝的“地橋”命名為“雷姆裏亞”。

德國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威格納於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大陸和海洋分別由質地不同的花崗岩和玄武岩構成,因此在很長一段地質年代裏,大陸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斷發生分離、結合,從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麵陸地與海洋的分布狀況。

威格納認為,在古生代,大陸是一個整體,名叫“潘加阿大陸”;中生代(恐龍時代)發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紀冰川來臨時,發生分裂。假如威格納的論點成立的話,那麼分離的陸地之間分布著不同的生物也就不難理解了,“地橋”——雷姆裏亞大陸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了。

然而,文獻資料和神話故事對消逝大陸的描寫,卻令人深信不疑。

在公元前1世紀時,希臘曆史學家提奧多羅斯,記載了一個名叫伊安比羅斯的商人,漂泊到南方大洋中一塊陸地上的奇特經曆。

這個商人經過阿拉伯,前往“香料之國”。不料,途中被海盜抓去,帶到埃塞俄比亞,他與另外一個囚徒偷偷地準備了6個月的幹糧,駕著輕舟逃離虎口,向南行進,在海上漂流4個月後,被海風吹到一座島上。

這座島周長約900公裏,氣候四季如秋。居民的體形奇特,但並不醜陋,他們性格敦厚,知識豐富,精通占星術,使用獨特的拚音字母,在圓柱上寫有文字,人均壽命達150歲,無貧富差別,男女平等。島上生長著一種葦草,果實可以吃,還有溫泉、冷泉,賦予人類健康和長壽,島的周圍海中有7座小島,也有居民居住。

這個商人在島上生活了7年,最後輾轉印度、波斯(今伊朗)返回希臘。這則故事自然會使人聯想到柏拉圖筆下的“樂園”——阿特蘭提斯,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在《魯濱遜漂流記》中描寫的魯濱遜的奇特經曆。

提奧多羅斯還記載了東方理想國——潘海伊亞。這是一個與阿拉伯進行香料和藥品交易的國度,有7座城市,最大的是帕拉那。城中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大神廟,景致優美,樹木、草地、花園、水流融為一體,相映成趣,可愛的小島啁啾鳴叫,大象、獅子、豹等動物一應俱全。居民尚武,普遍使用兩輪馬拉的戰車。

居民分為三個階層,即祭司與手工業者、農夫、士兵與牧民,祭司權勢炙人,生活奢華。每年島民選出三人共同治理國家,實行“三頭政治”。居民個人擁有的財產通常是房屋和庭院。一般居民普遍穿羊毛衣服,男女均配戴黃金飾品,貴重金屬礦產豐富,但不準攜帶出境。

阿拉伯地理學家們認為島的周長將近5000公裏。據4000年前的文獻記載,漂泊到島上的船員們,在世外桃源般的島上開始生活後,這座島嶼的統治者——大蛇便出來勸告道:“這座島嶼不久將沉沒。”

希臘人從遠古時代起,一直稱呼傳說中消逝的大陸居民為“普利塞利裏特人”。據說這個大陸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人丁興旺,後來因為觸犯神靈而沉入大洋底部。

斯特拉波、普利裏烏斯等古希臘羅馬學者均寫過東方大洋中的大島“塔普羅巴賴”的事情。

古代泰米爾族曆史學家們對自己祖先的發祥地進行考察堅信,在遙遠的古代,祖先們生活在位於赤道附近一塊名叫“納瓦拉姆”大島的南部,大陸的首都“南馬德拉”後來沉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爾族使用的語言是泰米爾語。這種語言是南亞德拉維亞語係中遠古時期最為發達的一種書麵語。這一係列的文獻記載和神話傳說都說明印度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鮮為人知的“雷姆裏亞大陸”。

前蘇聯語言學博士、地理學會員亞曆山大·孔德拉特夫在其著作《三個大陸的秘密》中,從語言學角度探討了南亞德拉維達語係與雷姆裏亞大陸的關係。通過將印度文明中有代表性的遺址摩亨佐·達羅、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護符中的象形文字輸入電腦,與其他地區的語言進行比較後發現,它們吸收了蘇美爾人的語言,與德拉維達語最接近。因此,他認為印度文明與蘇美爾文明起源於同一個文明,而這個更為古老的文明已伴隨著雷姆裏亞大陸的消逝而消逝了。

雖然雷姆裏亞這一名稱在19世紀已出現,但是對印度洋的正式調查卻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

1968年,美國斯庫裏普斯海洋研究所對印度洋中央海嶺進行了科學調查,發現大西洋底有四條南北走向的大海嶺,其中兩條大海嶺仍在不斷增大。活躍的海嶺與不活躍的海嶺為何能同在一個大洋底部呢?到現在為止仍無法解開其中的奧秘。

馬達加斯加島、塞舌爾群島,以及澳大利亞西部的布羅肯海嶺作為古大陸的一部分,是怎樣從周圍的大陸中分離開來的呢?

科學調查表明,對印度洋底部地形最為複雜的西北部馬斯卡林海域進行鑽孔地質調查,發現這一帶海底下沉了一千幾百米。這是在數千萬年的地質年代裏發生的。

根據板塊結構理論,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洋是由於共同的原因形成的,由於印度板塊向正北方向移動約5000公裏,與亞洲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那麼,雷姆裏亞大陸沉浮如何呢?據考察,這個變動發生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4500萬年前。

最新調查表明,印度洋海底地殼活動頻繁,有些部分持續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斷增長。這些緩慢不斷的變化是否可以做為雷姆裏亞大陸曾經存在的一個有力證據呢?

吳哥城被遺棄之謎

遠在1861年,法國生物學家亨利·墨奧特來到法國領地印度支那半島(即中南半島)的高棉,尋找珍奇的蝴蝶以製成蝴蝶標本。

深入高棉內地之後,他雇請四名當地土著充當隨從,開始進入一大片陰暗深沉的叢林區,他的心中掛念的隻是能捕獲一隻稀世罕見的蝴蝶品種,讓世人驚奇。他們一行沿著中南半島的湄公河逆流而上,約走了480公裏,然後利用小船由湄公河支流深入內地,到達高棉的金邊湖。一路上奇景異獸使墨奧特開足了眼界,無數罕見的植物、昆蟲在這未開化的叢林地帶,展現著無比絢麗的生命的光彩,然而隨行的土著人似乎很煩躁,甚至有些恐懼,在走了一大段路後,他們竟然停了下來,不願再向前走。

“主人!我們隻能跟隨您到這裏,再向前……”

“再向前怎樣?你們看我專程由外國來到此地,到現在連一隻蝴蝶都沒捉到,如果現在就這樣空手回去,豈不是前功盡棄,所有的辛苦都白費了嗎?再說……”

“可是主人……”這些土著人爭先恐後,搶著說道。“……前麵那座密林裏藏著許多幽靈,不但會令人迷路,還會用可怕的毒氣把人殺死呢!”

“幽靈?”墨奧特心中不免一陣好笑,這些迷信的土著人居然還深信在這個時代裏有幽靈存在!但他隻能鼓勵膽怯的隨從:“這個時代怎麼還會有幽靈?就算真有,我們這麼多人,還怕不把幽靈嚇跑啦?要是能夠把幽靈抓住,不但比捉蝴蝶來得有趣、刺激,你們更可成為其他人心目中的英雄,還怕什麼?”

土著並未被說服,反而一個勁地懇求默奧特也別冒險:“主人!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就是因為叢林裏有魔鬼的咒語,所以幾百年沒有人住的一座大城堡仍然孤立著……”

“你說什麼?有一座大城堡?”

“是的主人,那座城堡有這麼大……”

墨奧特看著表情嚴肅的土著人比劃著,眼睛瞧著遠處的茂密叢林,心中浮起一股好奇之心“叢林中居然隱藏著一座大城堡,如果公諸於世,豈不舉世震驚!”想著想著,他連捉蝴蝶的欲望都消失了。

“這樣吧,我給你們加倍的錢,你們再陪我往前走一走,我們一起探個究竟好嗎?”

勉為其難的隨從,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小心翼翼的再向前走,可是灰暗的樹蔭遮蔽雲日,幽暗的叢林四處有絆人的樹根,匍匐在地上的毒蛇隨時都有攻擊人的可能,不知名的昆蟲任意叮咬著五個人的皮膚,鬼哭狼嚎的聲音不絕於耳,使人心驚膽戰,四名隨從先前在虛名重利的引誘下,還鼓著勇氣往前走,現在一個個手腳都癱軟無力,“主人!請不要再往前走,我們回去吧!我們再也不敢向前走了,這會觸怒惡魔幽靈。即使你給我們再多的錢,我們也不幹……”

墨奧特無奈,隻得要求隨從再走最後一天,如果沒有發現古城,那就打道回府。

他們又在這蠻荒的叢林搜尋了五天,結果什麼也沒發現,墨奧特隻得率領仆人折回,就在此時,忽然五座古塔呈現在他們眼前,尤以中央那座最高、最宏偉,塔尖映在夕陽裏,閃閃發光。

墨奧特驚叫著奔向前去,一覽這座埋藏在叢林中的神秘古城。這就是聞名的吳哥城,古名祿兀。

吳哥城占地麵積東西長1040米,南北長820米,堪稱一座雄偉莊嚴的城市,幾百座大膽設計的寶塔林立其間,周圍更有寬200米的灌溉溝渠,好像一條“護城河”,守衛著吳哥城。建築物上刻有許多仙女、大象及其他浮雕,尤以172個人的“首級像”顯得壯觀雄偉。在這座古城中有寺廟、宮殿、圖書館、浴場、紀念塔及回廊,表示當年在此興建都市的民族必定是個文化頗為發達,並有高超建築技術的民族,因為這裏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墨奧特雖然想揭開古城的秘密,但卻因染上熱帶病過世,以後由法國方麵繼續探索,原來在公元12世紀,吉蔑人在叢林中興建吳哥城,並於13世紀達到極盛時期。其興盛的狀況可由一位中國商務使節兼旅行家周達觀在1296年抵達吉蔑首都,把這個隱藏在叢林中的帝國做了些微的介紹,但從中依然反映了這個帝國都城的龐大壯觀。

在吳哥城門口,除了狗和罪犯之外,任何人都可自由出入由兵士駐守的城門。那些王宮貴人們,居住在用瓦覆蓋的圓形屋頂,且都是麵向旭日初升的東方,而奴仆則在樓下忙於工作。

巴容神殿,是二十多座小塔和幾百間石屋圍繞著一座黃金寶塔建造的,神殿的東邊則由兩頭金色獅子守衛著金橋,處處都顯出吉蔑帝國豐盛的財力。

國王更是尊貴,他穿著富麗堂皇的綢緞華服,頭上時而戴著金冠,時而戴著以茉莉花及其他花朵編成的花冠。身上的佩戴更是舉世名珍,珍珠、手鐲、踝環、寶石、金戒指……當其他大使或百姓想見國王時,便於國王每日兩次坐朝時,席地而坐著等待。在樂聲中一輛金色車子載來國王,此時有螺聲大響,臣僚官屬須合掌叩頭,等到國王在傳國之寶——“一塊獅子皮”上坐定,螺聲停止,眾人才敢抬頭瞻望國君之威儀,並將諸事奉告……

以上之細節可由周達觀所著《真臘風土記》裏窺視全貌,得知吉蔑帝國不但有富庶的國力,而且是個有秩序、有法律的民族,人口達到二百萬。

然而1431年,暹羅人以七個月的時間,攻陷吳哥城,搜刮大批戰利品而去。第二年他們再度光臨吳哥城,卻發現這裏變成一座空曠的“無人城”,不但沒有半個人影,連牲畜也不見蹤影,究竟這些人到哪裏去了?

世人有無數個猜測,有人認為可能有一場可怕的傳染病侵襲吳哥城,大部分居民都相繼死亡,僥幸生存者將死者焚毀以避免流行,然後懷著哀傷的心情,遠走他鄉;又有人認為國內發生過一場大規模內亂,國民互相殘殺,所有的人都被殺戮一空,然而卻沒有一具屍體被發現!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還有一說是暹羅大軍攻占吳哥城之後,將所有的居民強行帶到某地去做奴隸,然而難道稚子、病弱者、老邁的人也能充當奴隸?太不可思議了!

墨西哥的金字塔之謎

到了墨西哥城不去特奧蒂瓦坎看金字塔,就像到了北京不登長城一樣。在那荒草沒徑的古代城市廢虛上,高高屹立著小山一般的金字塔。登上236級台階到其絕頂,廢城全貌盡收眼底。

特奧蒂瓦坎的印第安語意為“眾神聚居之所”,它位於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北郊40公裏處。古城遺址長6.5公裏,寬3.25公裏,麵積21平方公裏,估計曾有居民20萬,相當於同期歐洲羅馬城的規模,是古代西半球乃至全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目前除了已經修複的金字塔和神廟外,隻能看到街道輪廓線和莽莽灌木叢掩沒的無數土墩,從中可以想象到昔日的繁華都城的盛景。

該城中軸南北幹線稱“黃泉大道”或“死亡大街”,寬55米,長2.5公裏。全城主要建築群都布置在大道兩旁。“黃泉大道”是1325年南進的阿茲特克人起的名字。據說當時大軍路經這裏,隻見城市破敗,找不到一座完整的房屋,而大道兩旁卻有連綿不絕的棱錐形高台,疑為墳墓,故稱此名。又一說,當年大批奴隸被送上金字塔祭天,都是從這條大街走向死亡的,後人便稱之為“死亡大道”。

城內有許多華麗的宮殿、神廟。平民的住宅也很寬大,通常一座房屋有50—60個房間,環繞著一個內院。可惜這些房舍都已蕩然無存,隻剩下房基了。城址已發掘1/10以上,取得了大量文物,其中以彩繪陶器和石雕像最多。一尊大型水神雕像以數塊巨石精心琢磨銜接而成,水神頭戴冠冕,兩耳佩垂飾物,兩眼深沉有神,衣袍上的幾何圖案和裝飾線條相當嚴整。在沒有鐵器的石器時代,能將粗石雕琢得如此傳神、明快、凝煉,實為難得。此外,還有一種三足鼎式的陶罐,釉麵光潔,花紋精細,造型巧妙,完全可以列入古代藝術精品之林。

在“黃泉大道”東南,屹立著1910年前後修複的太陽金字塔,四方錐體,分5層,逐層斜縮,總高64.5米。底邊各長222米和225米,占地5萬平方米,有6.5個足球場那麼大,略小於埃及金字塔。正麵有台階通到塔頂,上麵是平台,曾建有金碧輝煌的神廟,內供黃金裝飾的太陽神像。因神廟模樣難以考證,至今未能複建。其他三麵陡峭平滑,難以攀登。塔身還穿插裝飾著用琢磨光亮的素色、彩色的火山岩石鋪鑲的圖案或乳雕。塔為實心,以沙土充填,外以巨石封裹,與埃及金字塔的空心陵墓有所不同。

祭祀月亮神的月亮金字塔規模稍小,距太陽金字塔1公裏。塔基長150米、寬120米,占地18平方米,也比兩個足球場大,它高43米,也是5層,建築藝術比太陽塔更為精巧。兩塔之間有可容約數萬人的大廣場,由此可見當年祭祀場麵之大。

第三個大建築群在“黃泉大道”兩端。在一個凹入式廣場上,三麵環以平台式神廟多座,猶似一個相對獨立的城堡。最大的一座是6層塔,每層飾有羽蛇頭和玉米軸組成的浮雕,前者代表蛇神,後者代表雨神。“羽蛇”是托爾特克人崇拜的圖騰。

根據推測,太陽塔、月亮塔的建造年代為公元一世紀,大概用了至少50年才建成。蛇神廟的建造遲於10世紀,風格與前迥然不同。

埃及金字塔雖然出名,但數量沒法同拉美的金字塔相比,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15世紀歐洲人來到拉美為止,居住在中美洲墨西哥到尼加拉瓜的印第安人,每個時期都興師動眾,大建金字塔,總數可能超過10萬座。幾乎在每一個定居點,每一次戰役勝利之後,都要為之建塔。最高可達70米,四五層至十幾層不等。塔頂設神廟和祭壇,純粹是宗教建築。有的戰勝者喜歡將戰敗者的金字塔包起來,愈包愈大,以至內部包有三塔四塔的。可惜的是,隨著歲月流逝,拉美金字塔同它們所在的城市,不是湮沒於荒原中,就是被入侵的殖民者毀壞,成了當今世界一個難解的謎。

拉美的曆史沒有文字記載,特奧蒂瓦坎也不例外。那麼繁華的都市,那麼大的金字塔,靜悄悄地消失於熱帶叢林之中,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可尋。考古學家對此不能作出準確的回答,隻能從出土文物的研究中加以推測。

特奧蒂瓦坎大約崛起於公元前2世紀,它與瑪雅、薩波特克並列為中美洲三大部族,它們維持了大約1000年曆史。到了公元8世紀,它就神秘地消失了。對於它的消失,學者們議論紛紛,說法各異。有人說是天災、饑饉、瘟疫,也有人認為是北方部落的入侵或是內訌自相殘殺。到底為什麼,沒有人知道。

墨西哥人曾在韋拉克魯斯州的阿庫拉河裏撈出一塊古代石碑,上麵刻著大量象形文字,這為證明一個從未破解過的古文字係統提供了依據。據研究,該文字係統在公元2世紀時存在於這片土地上。

墨西哥和美國的專家破解了這些曲蛇形、鳥及其他較抽象的符號組成的象形文字。這些字共有400餘個。石碑上還刻有一個戴動物頭飾、肩披飛禽羽毛的首領肖像。那些文字講的就是關於他的生活故事。碑文上的日期指的是公元142至公元153年。由此可知該碑文是拉美大陸已知最原始、最充實的古代篇章。人們以前隻在少數石碑上見到過一星半點的這種文字。

專家通過計算機分析碑文後發現,公元1653年這個時期正好與一種被稱為“曆法周期”的末年期相吻合,該曆法周期每52年循環一次。這個時期同時也是舉行“新火儀式”的時間。

這是一種紀念一個新曆史時期開始的儀式,至今仍在墨西哥及中美洲的幾個邊遠村落中流行。

雅拉帕考古博物館館長溫沙爾德先生認為,出土石碑的碑文兼有瑪雅文化、奧爾麥克文化及查坡苔克文化的成份。他認為碑文的發現為研究所有古代中美洲書寫係統的發展提供了線索。另一位專家認為,碑文很可能是一種以語音為依托的書寫係統。一種叫作米克斯——色克的古印第安語可能與它有密切關係。碑文可能是一種獨立的與瑪雅文字同時發展的書寫係統。當時可能有許多種寫書係統並存。

蘇丹金字塔之謎

說起埃及和尼羅河,人們自然會提到那雄冠世界七大奇跡之首的金字塔和作為守護神的獅身人麵像。其實,蘇丹的金字塔同樣會讓你吃驚。在蘇丹北部達米爾和善迪兩座城市之間,每當人們乘坐火車,或者在尼羅河旁那條高低不平、布滿沙子的道路上吃力地行進時,會意外地發現東麵紅砂岩小丘之間那奇特的景色——一種用紅石塊建造的小金字塔坐落在可以俯視尼羅河流域的高地上。這些金字塔有20多座,最大的有二三十米高,塔與塔之間相距很近,有的塔基幾乎相連,它們的形狀和埃及金字塔不太一樣,塔身陡直,塔基突出部分有一座拱門,裏麵有一條通道。這些金字塔派什麼用場?當時是怎樣建造的?由何人所建?圍繞著這些有趣的問題,世人的說法不一而足。

學者菲力普斯在埃塞俄比亞《塞拉姆塔》雜誌上發表文章,認為這些蘇丹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的作用一樣,是公元前三世紀開始的麥羅埃曆代國王和王後的墓,墓就在塔下麵。麥羅埃存在的年代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350年左右,它曾是一個很有生氣的獨立國家。沒有受到北麵強大的埃及帝國的控製,相反,有一個時期似乎曾對埃及發動過軍事進攻,並取得了勝利,在第二十五王朝即“埃塞俄比亞王朝”統治了埃及。麥羅埃文化是沿現在北蘇丹尼羅河發展起來的。有人已對該王國首都所在地進行了發掘工作,並挖出一個規模巨大的城市遺跡:三條林蔭大道和多處貴族住地。金字塔是最高統治者的陵墓,這是國際學術界的一致結論。

這個結論後來受到了挑戰。兩位法國專家艾赫利和愛乃爾最近出版了一部名為《石頭聖經——大金字塔的神聖字母》的著作,提出金字塔是頌揚埃及主神的巨大神龕,是讚美生活和創造的神廟,與法老陵墓之說毫無關聯。他們對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字母作了長達20年的研究,認為金字塔的大門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一個符號,意思是人群似洪流般地走進來,塔內各大廳分別為埃及至高無上的主神埃孟名字的逐個字母。他們的結論是:金字塔猶如浩大的密碼,其大門、大廳乃至甬道都含有確切的特定意義。由此他們推論金字塔是宗教建築,而非帝王的陵寢。由於麥羅埃文化深受埃及文化影響,所以蘇丹金字塔同樣是宗教建築,而非王朝曆代國王和王後的陵墓。

曆史和考古學家普遍認為,在埃及,建造巨大的金字塔是把沙子沿塔的四周堆成斜坡,這樣工匠們才能順著慢坡把巨石放到規定的位置上。因而有的學者就認為蘇丹金字塔采用了同樣的建築方法。然而,研究蘇丹金字塔已有十多年的德國著名考古學家欣克爾博士卻認為這些塔和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方法不一樣,因為蘇丹金字塔之間的距離很近,不可能使用把沙子沿塔四周堆成斜坡的方法建造。欣克爾還提出了三個根據:(1)從結構上看,這些金字塔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不像埃及金字塔那樣一下子就建到頂端。從一些塔頂長時間沒有被風化或被盜墓者弄毀來看,可能在離塔頂幾米的地方建築方式突然改變了,然後把一塊大圓石頭吊上去放在塔頂,整個塔就算竣工。對此可有這樣一種解釋:作為塔身結構的砂岩巨石是用固定在塔頂上的一種吊車一塊一塊吊上去的,這種吊車在工作時隻能直上直下。這就是塔在最後幾英尺處不能完工的原因。也是這些塔的塔基比埃及金字塔小和塔身很陡的原因。(2)遺址中發現了一根大木杆子的殘存部分,從下至上穿過塔的中心,可能是為了保證把塔建成對稱,使塔的各頂角和杆子都保持等距離的那種裝置。聯想起尼羅河沿岸現在仍然使用著一種古老的提水吊杆,與當時使用這種吊杆一類的工具修建金字塔完全符合實際。(3)塔上的新泥灰看上去很不相稱,這是為了使它們符合原樣,而在粗糙的砂岩上塗上泥灰並加以裝飾。

那麼,這些蘇丹金字塔是何人所建的呢?曆史文獻沒有明確的記載。不少專家和學者當然認為這是麥羅埃人民的偉大傑作。還有的學者仍認為這些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一樣是“外星人”的傑作,因為至今仍無法想象古人能建造出如此雄偉、奇特的建築物。

金字塔的奧秘

如果說到底是誰建造了金字塔令我們迷惑不解的話,那麼,金字塔本身涵蓋的廣博的科技知識更令我們讚歎不已!

因為金字塔與天文學、數學有著一種現代人難以理解的聯係。

建造大金字塔的目的也許在於為整個人類確定一種度量衡體係。

大金字塔的長度單位是根據地球的旋轉大軸線的一半長度而確定的,即大金字塔的底是地球旋轉大軸線一半長度的十萬分之一;

這座大金字塔同時確定了英寸的長度與公畝的邊長;

人們可以從中找到1寸的長度,它與普魯士的古尺相等;

大金字塔的重量單位或容量單位是以上述的長度單位與地球的密度組合而成;

大金字塔的熱量單位是整個地球表麵的平均溫度;

時間的單位與一周7日的分法也在其中得到表現;

另外,大金字塔內那間陳放法老靈柩的墓室,其尺寸為2∶5∶8和3∶4∶5,這個數字正好是座標三角形的公式。公式發明人是古希臘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而畢達哥拉斯誕生時,金字塔早已建好2000年,這是巧合嗎?沒有人知道。

還有,大金字塔的選址更頗有意味——子午線正好從金字塔中心穿過,也就是說它座落在子午線的中間。這似乎可以窺見金字塔的建造者,為什麼要選在沙漠中這塊獨特的岩石地帶做為塔址。這片岩石地帶有一道V字型的天然裂縫,正好利用它來建造巨大的陵墓。而且,金字塔座落的地方,正好可以把陸地和海洋分成相等的兩半。不是對地球構造、陸地和海洋分布了若指掌的人,是不可能選擇這裏做為塔址的。

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金字塔有著挖掘不盡的科學含義。1949年,一位德國學者提出,用金字塔的數字資料可以輕而易舉地推算出地球的半徑、體積、密度及各星球運行的時間,甚至男人女人的生命周期。當人們尚對此說瞠目結舌時,法國一位更前衛的學者在1951年提出了更加玄奧的問題:“大金字塔是否包含了原子彈的方程式?”

有的考古學家稱金字塔內藏有外星人或生物。保羅·加柏博士與其他考古學家,對埃及金字塔的內部設計技術進行研究時,偶然發現塔內密室中藏有一具冰封的物件,探測儀器顯示該物件內有心跳頻率及血壓顯示,相信它已存在5000年。專家們還認為,此物件底下是一具仍有生命力的生物。科學家們又據該塔內發現的一卷用象形文字記載的文獻獲知,約距今5000年前,有一輛被稱為“飛天馬車”的東西撞向開羅附近,並有一名生還者。該卷文獻稱“生還者”為設計師,考古學家相信這外太空人便是金字塔的設計及建造者,而金字塔是作為通知外太空的同類前往救援的記號。但令科學家們迷惑不解的是,那外太空人如何製造了一個如此穩固、不會溶解的冰格,並把自己藏身於內?一般讀者也許對喚醒這個冰藏外星人更感到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