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症
疑病症
症狀與表現:
疑病症主要特征是對自身健康狀況或身體某一部分功能過分關注,懷疑自己患上某種軀體或精神疾病,但與其實際健康狀況不符;醫生對疾病的解釋或客觀檢查,常不足以消除患者的固有成見。病人整個心神被對疾病的疑慮和恐慎所占。臨床症狀的內容為:疑病性煩惱,如對健康過分注意;疑病性不適;感覺過敏;疑病觀念。疑病症的臨床表現可概括為:(1)對自身健康毫無根據的先占觀念,敘述身體的某部有特殊的不適感。疼痛或異常感覺。(2)認為自身患了某種嚴重疾病或堅信某種異物侵入身體,病人終日為之憂慮、恐懼,四處覓醫,然而最終常是醫藥無效。
谘詢要點:
(1).找出病因。患疑病症者,男性多具強迫性人格,女性則與癔病個性有關。個性敏感、多疑、主觀、固執、自我中心、自憐和孤獨者多見。本病在有過度執拗、要求過度精確、過分堅持以及無力性的人格中較常見。半數病人發病前有誘因,如重大生活刺激事件,軀體疾病之後,自我暗示和條件聯想,尤其是不當的過多檢查和解釋性的醫源性暗示的影響,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重大作用。
(2).要贏得病人的高度信任,在病人心中要樹立起高度的“權威”。對病人應是關心愛護、親切的,解釋明確而委婉、有節製。谘詢者之間的態度和解釋都要基本一致。
(3).讓病人盡情傾訴,暴露出心理矛盾和衝突,對病人個性特點進行分析,教導病人要以理性觀念去克服種種非理性觀念。學會用理性去對待和處理困難,鼓勵患者通過創造新價值的行動,或把心神轉移到感興趣的活動中去,讓他在創造中感到滿足,以正常人的態度過正常人的生活,消除煩惱。
老年疑病症
有一部分老年人本來身體很健康,可一看到同齡好友生病或病逝後,也覺得自己身上這痛那痛,頑固地認為自己也患了某種疾病。雖經檢查未發現異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慮,由此產生恐懼、悲哀等消極情緒,給工作及家庭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影響,這就是“恐病症”。老年人的“恐病症”有以下原因:
1.認識能力下降。
麵對身體素質的每況愈下,有些老年人總要求自己的身體狀況像年輕時一樣旺盛和強壯,對那些生物性衰老、健康狀況的“自然滑坡”認識不夠,而對一些慢性病未引起足夠重視,病情明顯了才意識到,並由此產生恐病心理。
2.敏感多疑。
老年人往往多思善慮,經常把自己身上的不適與醫學科普文章上的種種疾病“對號入座”,並自以為是,而表現出高度的敏感、關切、緊張和恐懼。
3.環境的刺激。
老年人經常去醫院探望病人或參加追悼會,看到別人的疾患與去世,總覺得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常懷疑自己患病,惶惶不可終日。此外,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較多,家庭中的環境、氣氛不和諧、劣性刺激、及周圍人群對自己病情的反應,哪怕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會引起病人惶惶不安而產生恐病情緒。
從精神分析角度看,老年恐病症或疑病症傾向是一種自戀活動,從年輕時性愛指向他人到老年時轉而指向自身,轉向對自身的過分關切和愛憐。據研究,老年婦女的疑病觀念顯著多於老年男性。
消除恐病症,要注意幾點:
1.中老年人應定期作體格檢查。
2.還應多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多方麵的愛好,提高生存能力。
3.創造一個歡樂、開闊的環境,學會宣泄恐病情緒。
疑病症,自己嚇自己
誰都不希望自己有病,所以絕大多數人聽到醫生下了“經檢查一切正常,沒病”的結論,都會滿心歡喜,但是有些人反而更加惶惶不安反而變本加厲地到處尋名醫訪好藥。一旦看到這種情況,就要提醒家屬:是不是患了疑病症?
我不信自己沒病
有位出租車司機每天為完成定量整日奔忙,進食常常無規律,為了多拉生意,中午時分經常用盒飯速戰速決,時間一長胃就有點不舒服。這時候又恰巧聽說單位裏有人得了胃癌,他不由得大驚失色,立即覺得胃部一下子不對勁了。於是他到華山、瑞金、仁濟分別做了胃鏡,醫生診斷都隻是淺表性胃炎。盡管所有的醫生都跟他解釋:這種胃炎是最輕的一種,無需太過擔心,他還是整日價作天作地。醫生說“現在看起來不會發展成為胃癌”,到了他耳朵裏,就成為“將來很有可能變成胃癌”的婉轉暗示。
為了證明自己病得不輕,他開始拚命查閱醫學資料,終於發現了一則病例,是由淺表性胃炎發展成為萎縮性胃炎,最終成了胃癌,這回他更相信自己了,認定得了早期胃癌:“就是因為還在早期,所以各項檢查結果正常,到不正常的時候就晚了”。他反複尋醫又越來越不相信醫生,折騰得自己越來越瘦。這回他更有理由了:不斷消瘦就是癌症的一個重要表現。最後他被轉診到了市精神衛生中心,被確診為疑病症。
提防這些特殊表現
不適症狀可局限於身體某一部位、某一器官或某一係統,也可涉及全身。
對身體任何輕微的變化都十分敏感。病人把一般人通常所不注意的內髒活動,如心跳、腸蠕動等,或對輕微的疼痛、酸脹等不舒服感覺,表現出高度的敏感性,還對鼻腔的分泌物、糞便有否粘液、淋巴結是否腫大等特別關切。稍有“異常”便緊張不安。
病情單一的患者認為自己得了某一種疾病,病情複雜的認為自己同時罹患數種疾病,並形成疑病觀念。
患者四處求醫,盡管各種檢查的結果均正常,或者患者自感病情嚴重而實際上根本沒這麼嚴重,醫生對疾病的一般性解釋對患者來說是收效甚微,甚至無效。
正常的檢查結果有時雖能暫時緩解患者的疑慮情緒,然而一旦患者感到身體有輕微不適,可再度出現疑病憂慮並逐漸加重,從而導致再次就診,要求再做檢查。
病人對懷疑自己所是疾病的有關醫學讀物十分注意,而且帶著框框閱讀,對號入座,從而加強了疑病觀念和焦慮情緒。
通過詳細檢查,可以排除相關的軀體疾病。
醫生肯定你沒病
疑病症是一種預後較差的慢性病,治療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一般性的解釋和說服通常不易被病人接受,有時甚至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一味順應病人要求作不必要的檢查,反而會助長病人“我得的是罕見病,一般性的檢查是查不出來”的病態心理。要仔細尋找病人的發病原因,認真研究病人的病態心理,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樹立起“病能治好”的信心。在檢查結果一切正常的時候,要向患者再三強調:你肯定沒病。然後再采用心理治療和助以藥物治療,這樣才能起效。若單純寄希望於藥物,忽視心理治療,其療效可能不盡人意。
個性謹慎敏感
精神緊張過度
疑病症的發生,大多與不健全的性格有關。
病人的性格大多謹慎、敏感、多疑又主觀,他們對自身的健康狀況總要求十全十美,若略感不適便會反複思考是否患有某種疾病,還將道聽途說得來的有關此病的消息聯係起來,成為自己的症狀。由於生性敏感多疑,情緒又緊張、恐懼,加上富於聯想,容易接受暗示,從而易形成疑病觀念。之後,又把體內輕微的感覺病理性地聯係到一起,並固定下來,以致成“病”。相對來說,女性更容易罹患此病。
一般來說,起病前大多有一些精神緊張因素。
有些人是在患了某些疾病之後引起,所謂“事出有因”。有些誘因是屬於“醫源性”的,例如接受了醫生不謹慎的語言暗示,或者醫生隨便給藥以滿足病人的要求,或者醫生的診療水平不高,發生誤診,或反複檢查仍不能及時確診。還有的是病人輕信道聽途說,斷章取義地查閱醫學書籍、期刊並胡亂“對號入座”,久而久之,形成疑病觀念。
疑病症案例
訪者情況:齊某,男,二十一歲,某政法大學刑偵係學生。
齊某的父親是某市政府秘書處的一般幹部,母親是農村民辦教師,有一個姐姐在鄉鎮企業裏當會計。他自小體弱,性格內向,常常喜歡自己一人遐想冥思,自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他承認自己心胸比較狹小,而且比較多疑,任何人的一句無傷大雅的玩笑都可能使他感到受辱而偷偷流淚。
齊某高中二年級時,讀了美國醫學驚險小說家羅賓科克的《昏迷》和《發燒》,便懷疑自己腦子裏也長了腫瘤,好長一段時間終日忐忑不安,總怕自己得了絕症。有一次他的媽媽不在家,由哥哥臨時做了一頓飯,吃飯時,齊某突然產生疑心?這飯裏會不會放了毒藥。那以後,他有好長一段時間不思飲食、夜不安枕。總是抑鬱不安,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越。後來父親把他從縣中學校轉到了市裏的中學,他才擺脫了心中的陰雲,情緒比較好。讀高三時,有一次回家收高梁,心裏突然冒出一個奇怪而可伯的念頭,覺得鐮刀割的不是高梁,而是一顆顆人頭。他就改用手捋,可是總覺得是在把一個個小孩的頭掐了下來。當時嚇得渾身冷汗。以後每次想起這件事,仍感心驚膽顫。
高考時,他以全市文科第一考取了政法大學。複習應考期間,他一門心思放在學習上,心理狀態良好,但在進大學後,卻又出現了心理問題,總覺得周圍的人都很古怪神秘,即使是熟悉的人也覺得很陌生。他還常常感到心煩意亂,人多的時候覺得煩躁,一個人的時候又覺得孤寂。曾去醫院就診,被診斷為腦神經衰弱,服了一些藥,感覺稍為好了一點。大學一二年級,腦子裏再沒有出現怪異的觀念和可怕的形象,但情緒波動仍很大,經常一會兒高興,一會兒心煩意亂,並且每隔一段時間便覺得心煩,幹什麼也提不起興趣,晚上經常睡不著覺,一睡著便作噩夢,且睡著前眼前常常出現許多恐怖的現象,但第二天醒來便忘卻了,所以當時也沒在意這件事。然而,二年級結束的暑假回到家後,又一次“舊病複發”。回家是使他高興的事,心情十分愉快,沒想到第二天當他看到母親用菜刀切西瓜時,突然感到自己的脖子有一種怪異的感覺。從那以後,就老覺得各種利器都會弄傷自己,腦子被這個念頭一直包圍,一想起母親切瓜的情景便出一身冷汗,想控製住不去胡思亂想卻不能成功,索性就用睡覺來排除這個念頭。但一醒來,腦子裏第一個浮現的仍是這個情景。發展到後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