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剪刀、斧頭、刀子甚至一根小繩子、一個鉛筆頭都產生害怕的感覺。以後越來越不能控製自己,有時甚至是下意識地促使自己去想一些恐怖的念頭。比如走進寢室時,便想象自己是在走進墳墓的入口;夜晚看見宿舍大樓窗口掛著的衣服,就想象上吊者;有時和兒童單獨在一起,競會冒出:“我會不會害死他?的念頭;有時甚至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虛無飄渺的空間,周圍的人都是行屍走肉。他常常懷疑自己的神經出了毛病,擔心自己會發瘋。現在,他對未來失去了信心,缺乏足夠的勇氣去麵對現實和迎接末來的生活。
第一次會見重點是了解病史,作臨床評估。了解病情發生發展過程。並向宿舍同學、好友和患者家庭了解他的各方麵情況。了解到患者第一二年學習成績較好,二年級暑假前還獲得二等獎學金,與家庭、同學關係均較好,隻是情緒波動起伏較大,近期則陷入壓抑、憂愁中,沒有信心和勇氣麵對現實,極度悲傷。
分析診斷:這是一例比較複雜的心理病案。齊某的症狀表現複雜多樣,如有明顯的疑病傾向,對刀狀物的極端恐怖,神經衰弱、抑鬱焦慮、幻覺、妄想、強迫症狀等,且病程較長,可追溯到小學低年級。這給診斷帶來了一定困難。根據齊某自知力強,對自己的症狀深感痛苦,求治心切,主動谘詢,態度配合等首先排除了精神病的可能性。在充發了解其心理特征和成長過程的基礎上,采用卡格爾十六種人格因素及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分析,診斷為強迫性神經症。該患者的強迫症狀主要表現為強迫性疑慮及強迫性聯想。其強迫性疑慮主要表現為疑病和懷疑他人會傷害自己,例如,懷疑自己長腦瘤、懷疑哥哥做飯放毒藥等。其強迫性聯想主要表現為一看到某種刀狀物就反複聯想到可怕的情景,如用鐮刀割高梁和見到菜刀切西瓜就聯想到殺人。
施治方案:擬將治療谘詢分成四個階段,主要采用森田療法。對於這例強迫症患者,心理醫生認為在治療取得一定效果後仍應較長時間地進行追蹤治療,以使治療效果進一步鞏固。
谘詢與治療:首先對患者予以開導,樹立其信心,要他與醫生相互配合(向他說明他的病情,要求他以順其自然的態度麵對自己的心理疾病,不要過多地注意症狀或勉強克製症狀,以免增加焦慮和緊張。同時指導他把學習和生活安排得緊湊而有規律)。治療之前先進行心理測試(“16PF”及“MMPI”測試)以獲得科學數據,了解來詢者個性、性格各方麵狀態進行第一階段的治療。這階段要求患者每隔兩天就必須來一次。從二月八日到二月二十四日共谘詢四次,作了兩種測驗。目的是調整他的思維方式,先請他追敘所有最可怕的古怪念頭,達到“宣泄”的目的,三次分析使他追述到了幼兒園老師自殺的表象情景,追憶到二歲時的情景。經過宣泄,他的情緒穩定了一些,但仍懷疑自己患有絕症。緊接著的兩次谘詢、重點采用了認知領悟療法。讓齊某與醫生一起分析他所產生那些古怪念頭的原因(社會因素及其現實中的可能存在性),幫助他認識自己的想法,醫生還布置一些必要的作業讓他完成,如每天堅持早操和課間操,經常找同學一起打球玩,在宿舍裏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告訴他,古怪念頭人人都會偶爾冒出來,但一般人都不會多想、多慮;溫夢情況別人也常會有,而大多數人都不會對此介意。要他不要多疑,應設法排除自己的妄想,排除那些不必要的分心。向他指出:“你並沒有生理疾病,而是‘疑心生暗鬼’造成的幻覺和虛妄。你要正確認識人生道路,要能夠控製自己。可以暗示自己不去想悲觀、悲慘的情景。為此,你的生活要規律化,注意勞逸結合。”進一步谘詢時,詳細檢查他的生活計劃執行情況,如作早操、課間鍛煉了沒有?想什麼了?學習精力是否集中?他的回答是:“有時還出現怪異念頭,有時學習精力不集中且胡思亂想,有時有噩夢……”心理醫生針對這種情況,又指導他掌握“守竅”練習以及心理調節(放鬆練習)術。過了一個寒假後,他感覺已有好轉,自述寒假開始能控製自己,能找有意義的事情做。
第二階段治療,每周一次谘詢,連續八次。每次都督促他認真作“守竅”練習,要求他有目標有計劃地學習和經常為大家服務等,還檢查他日常思考什麼、懷疑什麼、計劃執行情況和情緒狀態等。在實施認知領悟療法、行為療法的同時運用森田療法施治:要他在出現怪念頭或每次作完放鬆練習時暗示自己:“順其自然吧”,“不去想它了”,“沒有什麼想的了”,“不想、不想”。使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個性特征,認識到是由於自己的想法不對頭(思維方式不對)和過分焦慮造成了心理疾病。告訴他不要把病看得過分嚴重,應該順其自然,不要把注意力總放在懷疑身體有沒有病上。在治療中也有意讓他自己感覺並認識到“既然沒有病,就應當把精力放到學習上,應當有目標、有計劃地生活”。堅持治療兩個月後,他的情緒比較開朗了,能積極的配合治療和排除雜念,主觀感覺也好多了。於是便對他又作了一次16PF測驗,結果發現指標沒有明顯轉變。
第三階段治療:基於患者的具體情況,要求他寫下考試、考研、英語過級複習計劃,繼續作好行為療法,體育療法,心理調節術與森田療法等,矯正其獨自多思多疑的毛病;中間加上每周—次催眠術,幫助他更快地轉移注意力在他認為自己已經完全好了時,有意識問他看見刺刀什麼感覺,看見鋼筆什麼感覺,回家願不願意幫助媽媽用刀切菜。並采用厭惡療法,強化方式幫助他去掉心理印痕。這樣的谘詢堅持二個多月。再作一次16PF測驗,結果多項指標有了明顯好轉。
一年後,齊某又來到心理門診,說自己把期末考試、過級考試及研究生考試的關口勉強闖過去了,但現在又有好幾次出現了以前的那些症狀。心理醫生於是對他又進行了二次治療,讓他立即放下緊張的學習,注意勞逸結合,運用醫生以前教給他的行為療法、心理調節術進行自我調適,並一定要堅持作這些練習。約三四天後自感症狀消除了。這以後心理醫生特別向其輔導員老師打招呼,要他們注意觀察他的情況,使心理醫生能及時了解其心理狀況,對他進行追蹤治療。
總結:強迫症患者通常是一些對自己要求過分嚴格的人。對自身出現違背自己已有觀念的想法與行為十分敏感,刻意進行自我克製,卻總是認為自己未能做好而不斷重複克製的意念和行為。於是,越是意識到不應這樣做,越不能控製自己不去做,做完又自責,這種惡性循環使強迫症狀越發嚴重,使患者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之中,從而影響其正常工作、生活與人際交往。
心理谘詢中宜采用宣泄療法、音樂療法、認知療法,循序漸進地幫助患者解除由強迫症引起的焦慮,改變患者的行為方式,以逐步消除強迫症的症狀。強迫症是必須要較長時間耐心治療才可能根治的。
艾滋病疑病症
艾滋病疑病症,俗稱艾滋病恐懼症,是一種心理精神疾病,屬疑病症範疇國際上稱之為(HIVWORRIEDWELL)艾滋病疑病症屬繼發性疑病症,是在有或沒有明顯誘因或軀體疾病的基礎上伴發的疑病狀態。所謂繼發性是指發生高危行為後,並未感染HIV,伴有或不伴有某些相關症狀而深信自己患有艾滋病,由於對性病艾滋病的知識缺乏及宣傳媒介誤導,在一些書上看到艾滋病的某些症狀相類似,就懷疑自己患了艾滋病。對檢驗的陰性結果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疑問,所以一般的解釋很難從根本上說服他們,甚至會使其產生或多或少的不信任感。這些病人經常奔波於各大醫院間,不斷的更換所就診的醫生。造成自己身心的疲憊和精神的痛苦。
疑病症患者同時具有疑病人格,屬於精神,心理障礙。有些患者有疑病的曆史,每次看醫生後,在陰性的檢查結果和醫生的細致解釋後,對陰性結果多能夠接受,心理負擔得到暫時的解脫,但沒過多久,又有疑慮產生,又去醫院要求檢查,要求醫生診斷治療。就這樣反反複複,每一次通過看醫生,得到短時間的心理解脫。但總是無法擺脫對疾病的恐懼。嚴重者有自殺傾向。
疑病症是一種以擔心或相信患嚴重軀體疾病的持久性優勢觀念為主的神經症,病人因為這種症狀反複就醫,各種醫學檢查陰性和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即使病人有時存在某種軀體障礙也不能解釋所訴症狀的性質、程度、或病人的痛苦與優勢觀念,常伴有焦慮或抑鬱。(常為慢性波動性病程)
其常見的心理問題為:
1.對艾滋病知識的誤解,誇大艾滋病的傳染性,把多種艾滋病合並症的症狀作為艾滋病的特異性症狀,一一對號入座。不信任化驗結果,對窗口期的誤解。應注意傾聽患者的訴述;認真講解艾滋病的相關知識,具體分析患者所遇到的情況,使其對疾病有一個正確認識。
急性HIV感染期:通常發生在接觸HIV後2-4周左右。此期HIV大量複製而CD4細胞急劇下降,造成大約50-70%的感染者出現HIV血症和免疫係統急性損傷所產生的臨床症狀,常見症狀、體征有發熱、淋巴結腫大、咽喉炎、皮疹等,一般輕微和短暫,在感染出現後2-4周即可檢測到抗體。
無症狀期:部分病人可出現持續性淋巴結腫大,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此時抗HIV抗體陽性,CD4淋巴細胞總數正常,是傳播HIV感染的最大來源。
臨床症狀期: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持續不規則低熱>1個月;持續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結腫大;慢性腹瀉及反複出現其他各種機會性感染等。應強調艾滋病不是一種定位性疾病,其症狀體征均由於HIV感染造成的繼發性合並症所致,大多數合並症是可在正常人中出現的。決不能因為在書上看到對應症狀而確定自己得了艾滋病。
2.認知障礙。要求100%排除患病的可能性,絕對化的要求。使患者逐漸認識到自己思維的不合理性。
3.恐懼感,羞恥感,負罪感,艾滋病的恐懼一方麵來自艾滋病本身,艾滋病是一種幾乎100%致死性疾病,目前尚無根治療法。另一方麵來自社會壓力,道德觀念,對被歧視的恐懼。應使患者認識艾滋病是一種致死性疾病,但不是烈性傳染病。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人與各種致病微生物共生的世界,必須正確認識人與疾病的關係。另外對患者來說如能除外艾滋病診斷,則不再有任何恐懼的理由。
心理治療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和轉變的過程。患者存在認知障礙,對艾滋病的知識一知半解,這種解釋,保證往往在短時內有效但不持久,很快會反複。醫生要耐心,反複,堅定,自信地,持續不斷地給予解釋和保證,方可收到疊加作用。必要時可配合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