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如果你的這種恐懼已經影響到你的生活了,那麼我強烈的建議你去和心理醫生談一談你的恐懼,記住: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疑病癖
疑病癖又在醫學上稱之為疑病觀念或疑病症,是指個體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或身體的某些功能過份關注,以致懷疑患有某種軀體或精神疾病,而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且醫生的解釋及客觀的醫療檢查的正常結果不足以消除其固有成見。患者往往感覺過敏,除對一般性強度的外來刺激不堪忍受外,對體腔內髒的正常活動,也能“清晰”的感知並過份關注,如感到體內膨脹、跳動、堵塞、牽扯、扭轉、纏繞、流竄、熱氣上衝等。這些內感性不適便成為疑病者的始因和基礎,加上固執多疑和易受暗示等個性特點,即可發展成為疑病症。
導致疑病觀念的原因還有:一些不負責任的醫學科普雜誌危言聳聽,其嘩眾取寵之言,或個別醫護人員輕率武斷的議論判斷,也可引起或加固患者的疑病觀念。此外,疑病性神經症患者大多具有疑病觀念。
對這類病人的治療,可從幾個方麵同時進行:
1.消除心理壓力,即證明無病。要對心懷疑病觀念的患者進行全麵、細致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化驗及儀器檢查,根據檢查結果表明他(她)並無軀體性疾病,以打消其思想顧慮。
2.完善個性。疑病症患者往往具有固執、多疑、敏感、謹慎等性格特點。遇事總是過多地考慮悲觀或不幸的一麵,缺乏自信,這是疑病症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此,疑病症患者要做到心胸寬廣,努力培養樂觀情緒,提高生活信心。要走向社會,豐富自己的生活,如養花、釣魚、下棋、繪畫等。還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務活,每天堅持體育鍛煉,要多與朋友和親人交流,培養幽默感,從而戰勝消極悲觀情緒和不良心理狀態,最終治愈疑病症。
3.心理治療。對疑病症的治療,采用認知領悟療法的療效較好。
“疾病纏身”的健康人
一個女病人眉頭緊皺,滿臉憂愁,緩緩地向醫生訴說她的病情:半年前的一天,她突然感到心髒跳得特別快,胸部發悶,心想可能心髒有毛病了,趕緊到醫院檢查。檢查後,醫生說她心髒沒有問題。她不相信,又到另一家醫院檢查。結果醫生還是維持“原判”。她認定這些醫生水平低、技術差或不負責任,這麼嚴重的心髒病居然檢查不出來。就這樣半年轉了十多家醫院。而她感覺到自己的“心髒病”越來越嚴重了。“可能是我的心髒病沒治了,要不各家醫院怎麼都不肯收治呢?”越想越怕,越怕越緊張,越感到心髒脈搏跳動得快。以至心悸氣促、兩腿發軟、頭昏腦脹,站立不穩。她堅持認為自己有嚴重的心髒病,訴說了自己的許多不適症狀。接診她的有豐富經驗的李醫生在耐心聽了她的述說、詳細翻閱了她在各醫院的檢查診斷,認真給她作了各項檢查後,確定她的心髒器官確實沒有病變,各醫院的診斷是正確的。但李醫生判斷這位女子又確實有病,不過不是心髒病,則而是心理疾病——疑病症
疑病症又稱疑病性神經症。其表現為對自身健康狀況過分關注,常為自己身體極微小的變化而感到極大的不安。甚至深信自己患了某種疾病。常常訴說有某些軀體的特殊不適感覺,認為這些不適是由於患了某種嚴重的疾病,或是異物、蟲子進入體內的結果。為此而憂心忡忡,四處求醫。但經檢查卻不能證實有他所認為的那種疾病。患者似乎有一種特殊的能力,一般人不容易覺察的身體內部活動,他卻能覺察,如心髒的跳動、腸胃的蠕動。這是因為他過分關注自己身體的反應,異常敏感的結果。患者對身體各種不舒服很敏感,而這種不舒服又往往成為他所認定的新“病變”的先兆。這樣不斷反複循環,便感覺到身體的“疾病”越來越嚴重了。
從個性心理特征上分析,疑病症患者大多有偏執性格(或稱多疑與執拗性格),主要表現為多疑又多心,過分敏感,固執己見、自負、好妒忌、自我評價高、內向、依賴性高、意誌薄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等特點。
對疑病症的治療多采用支持性心理療法。任何一種心理治療都能給予病人某種程度的精神支持。如果治療者提供的支持構成心理治療的主要內容,那麼這種治療方法就稱為支持性心理療法。治療者提供支持的主要內容包括:向患者提供必要的知識、鼓勵和提高患者與疾病鬥爭的自信心,給患者以指導,提供如何對待疾病、處理好各種關係和改善社會生活環境的方法。運用支持性談話療法治療疑病症時,要對病人認為的“病情”進行解釋,說明其所講的相應部位無器質性病變,鼓勵病人與自己的心理疾病作鬥爭,提高戰勝“心病”的信心。當需要病人采取行動配合治療而病人又猶豫不決時,敦促鼓勵其采取行動。給予病人適當的指導,告訴他如何對付疾病、安排休息與生活,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調整好社會因素各方麵的關係,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等等。
在應用支持性心理療法時,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取得病人的信任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隻有獲得病人的信任,他才會對治療者言聽計從,配合治療。其實,治療必須在病人詳細傾訴之後,在詳細的軀體檢查與一定的實驗室檢查之後進行。這樣,一方麵可使治療者心中有數,別一方麵以示慎重,可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再次,在對病人進行解釋、鼓勵、安慰、保證、指導時,必須親切、明確和肯定,深入淺出,有科學性,有事實根據,從而使病人理解和信服,才能產生好的治療效果。
疑病症介紹
病因和發病機理:
1.心理社會因素:人際交往失敗,婚姻變故,子女離別後感到孤獨,生活的穩定性受到影響,缺乏安全感等均可作為發病的誘因。有一部分病人是醫源性的,如醫生不恰當的語言、態度或行為引起患者的疑慮。若醫生對病情難以做出確切的診斷,反複給病人作檢查,則造成患者懷疑患有某種疾病的觀念。也有因軀體得病後通過自我暗示或聯想而疑病者
2.人格特征:易感素質是重要的發病基礎,其特征為敏感、多疑、主觀、固執、謹小慎微或對軀體過分關注,凡事要求十全十美。部分男性患者病前有強迫人格,女性則有癔病性格特征。
臨床表現:
1.心理障礙它的表現分為兩種形式:一為疑病感覺即表現為對某軀體部位的敏感性增加,進而疑病或者是過分關注,而患者對病情的描述卻含糊不清,部位也不恒定;二為疑病觀念即表現為患者認為患有某種疾病描述形象逼真生動具體。但有時自己也確信這些疾病並不存在,但仍要求各種檢查。盡管檢查正常,醫生的詳細解釋也不能消除其疑病的信念,仍認為檢查可能有失誤,由此擔心憂慮、惶惶不安、焦慮苦惱並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
2.疼痛這是最常見的症狀,約2/3患者有疼痛症狀,常見部位是頭、腰、骼窩。但常描述不清,也查不到陽性體征,伴有失眠、焦慮和抑鬱症狀。患者四處求醫毫無結果,最後才來到精神科診治。
3.軀體病狀表現多樣,多涉及身體許多部位,以腹、胸、頸和頭部為多,病人訴說的軀體症狀有分散而模糊和明確而細致相結合的特征。如:訴述胃部膨脹隱痛,胃蠕動緩慢,幽門梗阻,食物難以通過,因此病人自己得出結論患了"胃癌"。疑病症病人對一般人所覺察不到的內髒活動,如心跳或軀體微不足道的疼痛、酸脹都很敏感,並對鼻腔分泌物、糞便帶黏、淋巴結腫大都特別關切,認為是病症的來源。
4.病程和預後急性起病者,預後好。如在抑鬱性神經症和焦慮症基礎上伴有疑病症,則預後良好。病程兩年以上者,預後較差。由於患者具有疑病性格,敏感多疑,對軀體過分關注,使疾病呈慢性遷延過程。
專家提示:
疑病症是較為難治疾病之一。通常采用認知療法及暗示性療法,合並應用抗焦慮及抗抑鬱藥物,可減輕部分症狀。
其實本無病一疑百病生
一天,某醫院的急診室抬進一個病人。隻見病人瘦骨嶙峋,蒼白的臉上一雙大眼深深塌陷。據介紹,病人已有好幾個月沒有好好地進食。但奇怪的是,各種檢查都沒有發現胃裏有病變。後經詳細了解發病過程,才發現他是一例“疑病症”的病人。
原來,病人的一個好友一年前被查出胃癌,並且已到了晚期。大家都認為是醫生確診太晚給耽誤了。從那時起,他時時隱約感到胃部不適。好友半年前病逝,悲傷之餘,他懷疑自己胃部不適是否有“惡性”的可能。為了不至於被耽誤,他要求醫生給他做全麵的檢查。雖然每次檢查都查不出病變,但他胃部的症狀卻越來越重。
疑病症即疑病性神經症,是神經症的一種表現形式。病 人認為自己患了某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重病而憂心忡忡,常因懷疑醫生查不出疾病而跑遍各大醫院。
疑病症的發病與病人的性格基礎有關。這種人往往過分地注意自己身體的健康,對身體上一點點不舒服的感覺如輕微的疼痛、發脹等都極為敏感。他們凡事要求十全十美,如有一點兒差錯就疑慮重重,以致達到不相信事實的地步。
疑病症發病前往往有精神緊張刺激的前提。或是因某親朋好友患重病甚至死亡而心有餘悸;或是因自己患某種疾病而緊張恐懼;或是為工作、人際關係而苦惱;或是因醫生言語不慎而造成不良暗示。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疑病症是醫源性的,也就是由於醫生不恰當的言語、態度和行為而造成的。反複檢查和長期不能確診、錯誤的診斷治療、錯誤的觀念如認為手淫和遺精會傷腦子、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恐嚇病人等,都是造成疑病症狀的因素。
疑病症狀還受文化背景的影響,因而往往帶有患者所在社會的文化色彩。例如,我國傳統觀念認為“十滴血一滴精”,手淫會致“腎虧”而“大傷元氣”,使得有過手淫的人產生恐懼和悔恨心理,造成精神委靡、情緒低沉、頭痛失眠以及軀體上的種種不適。西方國家的人們多擔心心髒停搏而死亡,疑病症也就往往表現在心髒上,伴有驚恐焦慮發作,稱為“心髒神經症”。我國也有不少此種病例。
疑病症的治療主要是采用心理療法,消除病人由於捕風捉影而形成的“疾病”。治療時應盡量少用藥物,以免給病人進一步的暗示:沒有病,幹嗎要給我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