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距離和空間的距離都同樣能產生美感錯覺。許多人常利用這種錯覺,來強化自己對別人的吸引力。
友誼可以化作一道鼓勵的目光,讓你在失敗中得到力量;友誼可以衝淡你心靈中的苦楚,讓你在寂寞中燃起希望……所以,人們總是渴望和追求友誼。
友誼是質樸的情感,是人心的真誠,是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幫助。但,友誼絕不是同一化的結果,盲目地改變自己的個性,使自己與他人保持一致,並非一定能產生真正的友誼。
某中學的楊紅喜歡劉淩,也希望能和劉淩建立更深的友誼。因而,她改變了自己打乒乓球的愛好,和劉淩一起去學健美操。平時討論問題也和劉淩保持一致。劉淩做了一件新衣服,她也按同樣款式、料子照做一件。這樣,她們久而久之簡成了同一個人。照說,她們的友誼定是牢固了。但不久,劉淩對楊紅失去了興趣,其他同學也覺得楊紅沒有以前那種氣質了。問及原因,劉淩說:“以前我覺得她挺有個性,她所具有的正是我所缺少的。可現在,覺得她好俗。”
這說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特色。你就是你,他就是他。如果善於利用這種“空間距離”,也就是你所獨有的個性,你的形象會在人們心目中變得很美。有自己的特色,才引人注目,才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保持、展現和發揮自己的個性,也就是保持與別人的“空間距離”,就會使人產生美的感覺。
同學之間相處,應該求同存異,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如此雙方才有吸引人的美。
一個人就如一本書,要有深刻的內容蘊藏於字裏行間,給人看時要經過思考,經過細細嚼味才領悟,要留有問題給人尋味。這樣,你這本書才耐讀,才吸引人。
2.語言友愛法
語言是和我們最為切近的東西,我們生活在語言中,就像生活在空氣中一樣。我們要通過語言來表達我們的思想,交流感情,傾吐愛心。盡管我們不停地使用語言,但並不總是注意它,就像我們呼吸空氣卻往往忽略了空氣的存在一樣。
然而,對語言的使用,卻並不像呼吸空氣那樣容易。俄羅斯有句諺語,說語言象蜂蜜,使用好它就能粘住別人。中國也有句俗語;叫做“一句話使人一笑,一句話使人一跳。”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我們的語言能使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變成非常友愛的朋友;相反,有時一句話就把一個要好的朋友變成一個陌生人。
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覺,我們常常為表達對朋友、同學的友愛和激情找不到適合的語言。甚至有一種錯誤的看法,以為一個人要想善於表達自己,就應該富於辭令、口若懸河,就應該讓自己要表達的內心世界穿上華麗的詞藻出場。其實,真正的好朋友之間,並不需要華而不實的語言,最友愛的最有魅力的語言往往是樸實無華的。
文華和清柯是同班同學,又是極要好的朋友,他們放學常常一塊回家。這天,當他們走到半路時,文華的自行車壞了。附近又沒有修理鋪,清柯就停下來,自己幫文華修車。車修好了,卻又趕上一場大雨。文華看清柯為自己淋了一場大雨,心裏很過意不去。他感動地對清柯說:“你對我太好了,我一定要報答你。”
清柯說:“別瞎說,好朋友還說什麼報答不報答的。”
可自以為博覽群書,享有“博士”外號的文華並沒有就此停住,他繼續說:“清柯,我覺得我們的友誼是經過風雨考驗的,是真正的友誼。我這人就是這樣,如果我和一個人交上朋友,我願意把自己的心掏出來。”
清柯笑了笑,沒做聲,繼續聽文華侃:
“清柯,我覺得你這人非常夠朋友,我對誰都這樣說。平時你雖然成績不好,但我願意幫你,我絕對能幫你把成績搞上去。”
文華隻顧一個勁地說,沒有注意到清柯的臉由紅轉白,最後,清柯一聲不響地騎車向岔路走去,文華還迷茫地睜著雙眼,感到不可理解。
其實,文華不知道,對朋友的愛與感激,並不需要華麗的語言,而需要的是默默的行動。假如當時文華隻說聲“謝謝”,就夠了。人們對簡樸的妙處往往不夠理解,總愛把簡單裝飾成紛繁,結果吃力不討好。讓兩顆心在簡樸中真誠相見,才是真正的友誼。
校園的林蔭小路上,柳峰和楊江在漫步。柳峰真誠地對楊江說:“今天全靠你,要不是你的勸阻,我肯定控製不住自己和春明打架了。”
楊江說:“你確實應該注意,以後千萬不要太激動。”柳峰說:“脾氣壞確實是我的大毛病。”揚江說:“不過你也別急,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自己的性格缺點,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慢慢來吧!”
柳峰本來要說:知我者,楊江也。但他終於沒有說。隻是平淡地說:“楊江,快上課了,我們回教室吧。”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友愛的語言往往隻有在平淡與簡樸中才能現出真誠與美。兩個知心的朋友,往往彼此心有靈犀,並不需要多少華美的詞語。像上例中,楊江直言不諱地指出了柳峰的毛病,並勸其改正,而柳峰也真誠地接受了。他把自己對楊江的友愛隻表現在極平常的一句話中:“我們一起回教室吧!”我敢說楊江也一定能明白柳峰這句話潛在的含義。他們都很懂得真正的友愛並不需要多少語言來渲染。
丁俊曾經和我談起一段話,頗有意思。他說:“我時常覺得真正的好朋友之間,語言往往是多餘的,即使非要使用語言不可,也應該用簡樸的語言讓真誠的心清晰可見。平時,我的好友幫了我,說實在的,我感到了友誼的溫暖。正如普希金說的:不論是多美的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快樂,什麼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誼。我確實有一種感激,並有強烈的表達念頭,但我還是忍住了。我怕我一說出來,就降低了朋友給我的愛,也怕我的言詞變成一種虛偽的敷衍,我覺得沉默往往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或者一句平淡的語言,讓我和朋友都處在真誠的友誼的氛圍之中。”
丁俊的話,說出了一定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試著用一種樸實的語言表達友愛,將會使友誼變得更為醇香、甜美。
3.助人為樂法
小時候,自理能力低,連吃飯、穿衣、走路也需在大人的幫助下才能順利完成。長大了,“我可以”、“我能”、“我會”、“我自己來”……已成為嘴邊話。此時,總覺得“世上沒有任何事能難倒我,隻要我努力。”這是一種自信。事實上,在這紛繁的社會當中,一個渺小的個體,為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總需要求助於他人。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活中總有些意外,總會遇到些困難。這時,他人的幫助會令你感受到人間的溫暖。發現生命的意義,獲得生活勇氣。因而,你會身不由己地被幫助你的人所吸引,敬佩他的為人。由於社會需要助人為樂的精神,學生又最愛崇拜英雄,因而助人為樂的人,對他們最有影響力和號召力。
學校尤如一個小社會,同學間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多或少要求助於他人。譬如學習上遇到疑難問題,經濟上出現“危機”,一時難以接濟;感情上冒出小疙瘩,需要及時解開……這些都希望得到同學的熱情幫助,盼望有一個“有求必應”的環境。
黃剛從小就愛足球,因為有一雙“好腳”,他成了學校足球隊的主力。“長大後成為國家隊員為國爭光”是他的理想。但不幸降臨到他身上了,在一次意外的火災中,他失去了雙腿。這對他是個多麼沉重的打擊啊。“足球”、“雙腿”……他常常從夢中驚醒。理想破滅了,行動不便了,生活變得暗淡起來,現實嚴峻得令他難以接受。這時候,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生活上,他都極需同學的幫助。但他去對誰傾訴呢?去求誰呢?誰能幫得了他?他幾乎要絕望了。這時,李力和韋平主動地向他伸出了援助的雙手。每天,他倆準時接他上學,送他回家。一天天,一年年,風雨無阻。李力和韋平的幫助,使黃剛尋找到了新的發光點——他愛上了文學,他的作品一天天地多了,笑聲一天天地響了,他們三人的友誼也一天天地加深了。
在別人確有困難時,“有求必應”是必要的,但有些人有困難也不一定敢去求人,這時就需要有“不求也應”,助人如救人,隻要發現“信號”就應主動上前。這樣雖然是給自己增添麻煩,但它一方麵是“求”人者對被“求”的人的一種信任,是一種友好的表現。另一方麵能體現被求者助人為樂的精神。一個人求人,總是首先向信得過的、友好的人開口的,因而,對於“求”者來說是出於信任而“求”,是出於友好而“求”;而對於被求者則是自己在對方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表現,是自己對同學有威信的表現。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有求而不應,則不僅傷害求者的自尊心,而且也會損害自己在同學們心目中的形象,失去應有的威望,同學也會越來越遠離自己。而如果在別人不敢求的情況下,也能主動幫忙,那就是我們現在所極力提倡的助人為樂的精神了。
當然,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有求都能應。如果無法答應別人的要求,就應該委婉地說清楚。隻要你有助人為樂的誠心,同樣能得到朋友的理解信任,永葆相互間的友誼。
麗紅家境較好,家裏每個月給她的生活費都挺多。在麗紅身上,好像從沒有缺錢過。這天,她又收到了爸爸寄來的200塊錢。菲燕家裏兄妹多,花費大,爸爸一時還未能把生活費寄給她,飯菜票卻沒了。因而她向麗紅借錢。
沒想到麗紅卻說:“我沒錢!”
“你不是剛收到錢嗎?”菲燕怯怯地問。
“我是剛收到錢,但我的這些錢不能借!”麗紅說得很急並夾有些火氣。
“啊,你不借,是怕我還不起?還是你的錢是高貴的,像我這樣貧困的人不能借?”菲燕受不了麗紅的眼光與語氣,回擊道。
“隨你怎麼說!”
……
從此,在麗紅和菲燕的友誼之間產生了一道隔膜。產生這樣的結果主要就在於麗紅。麗紅的錢確實不能借。這是家裏寄給她去治病的。但麗紅卻因自己身體不舒服,心情不好,而把氣向菲燕發泄。在菲燕看來,麗紅你有錢不借,是怕我還不起。她哪裏知道你的困難?假若麗紅委婉地跟菲燕說明不能借的原因,那也就不可能產生如此誤會,或許,菲燕會更關心麗紅,兩人友誼會更深。
4.默默奉獻法
把自己的功勞常掛在嘴上,會使同學們認為你是“自大”。有了功勞,有些人就狂妄自大。而有的人雖無“自大”之意,但由於在與同學交談中,有意或無意地念著自己的功勞經。對方第一次聽,可能還感覺新鮮,並認為你是個很不錯的人——功勞簿寫得滿滿的!然而,說多了或許就不一樣了。他們會認為你老翻那些“老皇曆”,是想標榜、炫耀你“曾經擁有過的光輝的一幕”;甚至會認為你是在以自己的功勞來壓倒他,在他麵前示威。
把自己的功勞常掛在嘴邊,會使同學們認為你在“吹牛”。在同學麵前常“炒”自己功勞的人在追述時往往不是有褒有貶,褒貶平衡,而是為了麵子,為了功勞的升值隻褒不貶,隻大談特談光輝的一麵,保守不很光輝,或自己失誤的一麵,使自己完美化。人畢竟無完人,神化了的人是遠離人群的人。把自己完美化是令人不信服的,是不很實際的屈而使人感到你不現實,是在“吹牛”。你因此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
把自己的功勞常掛嘴上,會使同學們認為你是“小人”。功勞隻屬於過去,對於現在或將來都證明不了什麼。然而,常把功勞掛在嘴邊的人恰是相反,他們常提起自己的功勞,不單是對過去的眷戀,更重要的是想把功勞延伸,過去自己是有功者,現在以至將來也是功臣。他們隻是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洋洋自得,睡大覺,並不著眼於現在的努力,更不期望對將來的開創,認為過去的功勞已足以“維持生計”,用不著再去建功立業。他們停滯不前,從這個角度上說是一種無能,一種虛偽,是“小人”的表現。
功勞是為他人、為集體有所奉獻而獲得的,如果常把功勞掛在嘴邊,同學們就會因此懷疑起你的“奉獻”,並非出自內心,而是為了獲取“功勞”。這種功利主義,會使同學們感到你的功勞摻有水份。懷疑你隻是利用他們當工具去達到你的目的。這種被利用、被捉弄的感覺,會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