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讓老師賞識自己的方法
1.既聽話又“不聽話”法
怎樣才算“聽話”
學生應不應該聽老師的話?
作為受教育者——學生,當然應該聽老師的話。這是千古常理,也是作為學生的最起碼的要求。但怎樣才算聽老師的話?是不是老師說是一,他就絕不敢說是二;老師說往東,他就絕不敢往西,就算聽老師的話是不是始終扯著老師的後衣襟,瞅著老師的脊背,亦步亦趨,目不斜視,絕不敢越雷池一步,就算聽老師的話?不,這不能叫做聽老師的話,充其量,這隻是鸚鵡學舌,算不得是一個合格的學生。
——趙學鋒是初二(三)班的學生。一次老師講解一道幾何證明題,老師用了一個相當複雜的方法費了很大的力氣才證明出來。老師剛一證畢,趙學鋒就當即站起來,指出了老師證明過程中的不嚴謹之處,並且自己提出了一個非常簡捷的方法,很快地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老師同學對此都很驚奇。這位老師很是賞識他這種創造精神。而同時,趙學鋒又是個非常遵守紀律的學生。他可謂是一個既聽話又不聽話的學生。而老師呢,也很喜歡他這個既聽話又不聽話的學生。
老師並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唯命是從,像個木頭人似的,推一下,動一下,毫無生機,也不希望自己的學生生搬硬套自己的話,甚至連自己說錯的話也不加分辨。
聽老師的話,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按老師所說的一成不變、原封不動照做。聽老師的話,也並不意味著學生必須在老師麵前唯唯喏喏,事事順從,即使老師說錯了也不敢指出來。一個學生如果真是這樣聽老師的話,那麼隻能養成他盲目依賴的心理,遇事沒有自己的見解,不會獨立思考。這與現代社會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王誌平是高一(三)班的學生。一次,春遊時,老師把全班學生分成許多小組,讓王誌平負責其中一個小組。出發時,老師千叮萬囑他們,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惹事生非,不要多管閑事,不要打架鬥毆,一定要在下午六點鍾以前趕回學校。到了下午六點鍾,別的同學都回來了,就隻有王誌平他們那幾個同學沒有回來。老師很著急,擔心他們是不是發生什麼意外了。天漸漸地黑了,怎麼還不見他們回來?老師和同學們正要去找他們,他們一個個疲憊地回來了。
原來,在他們返校的路上,有人偷了遊客的錢包,他們把那小偷擋住,要他歸還錢包。小偷先是一驚,後來發現他們幾個不過是十幾歲的毛孩子,就放肆起來,不但不承認偷了錢,反而還說他們栽贓誣陷,正要動手打人,過來了幾位遊客,大家一起把那小偷圍了起來。小偷才不得不把錢交了出來。老師知道後,表揚了他們。
常言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生該根據具體情況,來作出自己合理的判斷和選擇。能夠通過獨立思考,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才是一個合格的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不妨適當地“調皮”一點,“機靈”一點,表現出學生本來應該有的朝氣和眼力,老師才真正喜歡和賞識這樣的學生。
2.尊重老師勞動法
“上語文課最沒勁,上來就是分段,總結段落大意,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這一套。老師講得枯燥無味,上語文課我總是無精打采,沉沉欲睡。今天我終於忍不住了,就把放在課桌裏的數學作業拿出來做。開始我還膽顫心驚,後來做著做著也就無所謂了。做得正帶勁時,被老師發現了。他很生氣,把我的作業本沒收了,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麵訓斥了我一頓。我傷心極了,很不服氣。心想,上課做作業又沒有浪費時間。別人上課還看小說哩!隻要考試能考好,你管我聽不聽呢!”
這位中學生所反映的現象,在中學裏的確常有發生。學生在課堂上看小說,做別科作業,遞條子,打電子遊戲機,已成了一個普遍的問題。
當然,從老師方麵來說,應當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因材施教,使自己的課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從學生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就會發現學習畢竟不是單靠興趣來維持的。如果缺乏強大的動力,再好的課也會聽得乏味。就像害病的人一樣,吃什麼美味佳肴都會覺得索然無味。那些對學習如饑似渴的人,是絕不會對聽課感到厭煩的。
尊重知識的人必定會尊重者師的勞動。作為一個學生,可曾知道老師為了上好一節課,在課前要付出了多少勞動?老師備課不知要做多少準備工作,教案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有時為了找到一個理想的教學方法,翻來覆去不知想了多少遍,而為了把課文內容講得具體形象,老師課前製作教具、掛圖又花了多少功夫?為了在課上做好實驗,老師事先又演示了多少遍?除了這些,老師還要不斷地增添新的知識,新的方法,以適應千差萬別的學生,以適應千變萬化的時代。這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作為一個學生,這些你可曾想過麼?知道麼?當老師的確很苦,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不幸和痛苦。當老師來上課的時候,可能家裏正有生病的孩子和住院的老母,無人照料;可能家裏該買煤買糧了,而沒有時間去買,老師也可能會無形中因為家庭的矛盾,影響自己的情緒和對學生的態度;有多少老師是帶病給學生上課的,上課時老師暈倒在課堂上的事,屢見不鮮。但老師都把自己的苦衷埋藏在心底,不願意告訴他們的學生,不願意讓學生那純潔無暇的心靈過早地了解社會中的不幸。作為學生,這些你們可曾想過?
有一位老師這樣說:“我不管有多少煩惱,一上講台,一看到學生,就全忘了。作為老師,也不願意在學生麵前訴苦,他們幼小的心靈還承受不了這些東西。我不能把不良情緒傳給學生。我上講台要讓我的學生感到愉快,我不能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我要以樂觀的情緒影響學生,把樂觀的精神傳給學生。”
有這麼一位男教師,他上課時精神抖擻,可回到家裏隻有傷心的份兒了。因為他的家庭在長期鬧矛盾,並且因此上初中的女兒也出走了。他自己是教師,而他的孩子卻在失學。
讓學生了解老師的艱辛是必要的。中國有多少這樣普通的教師,他們的境遇不完全相同,但是他們都有自己的艱難、不幸和重負!
尊重知識的人必定會理解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
在課堂上認真聽講,這隻是尊重老師勞動的一個方麵。老師的勞動是多方麵的。老師大量的勞動還表現在課外。
李少輝是高二(一)班的學生。他這樣說:“每次發作文本時,我們班好些學生對老師寫的批語連看都不看,就把本子扔進抽屜裏去了。大部分學生隻是把老師的批語匆匆瞄了一眼,就開始寫下一次的作文了。而對於數理化作業,我們隻是看一下老師判的是錯號還是對號就行了。”
其實,上麵這種情況在不少是普遍的現象。語文老師花了那麼大的精力,把全班幾十名學生的作文,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地看,不斷地用紅筆圈圈點點,到最後才給你的作文寫上評語。同樣,數理化老師,對學生的作業,每一道題、每一個小數點地看,到最後才判上錯號或對號,你可曾知道,老師寫的簡短評語和判的錯號或對號,這其中凝結了老師多少心血?對於老師花了這麼大精力才指出的錯誤、寫出的評語,而有些同學竟視而不見、置之不理,這不也是對老師勞動的不尊重嗎?這與在課堂上不尊重老師的勞動不是完全相同的嗎?對於老師指出你作業中的錯誤,不加以改正,而且一犯再犯,屢教不改,這不是對老師勞動的更大的不尊重嗎?而且你也因此失去了學習進步的階梯。
3.得力助手法
老師需要助手。“一麵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孤家寡人”是做不好事的,老師也是這樣。老師的工作是一種雙向工作,像發電機那樣,要有輸出的電路,也要有回流的電路。如果回路不通,發電機就不能正常工作。每個老師都需要助手,每個老師都希望自己有得力的助手。
一個班四五十名學生,若事事都要讓老師來管,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一個班集體的好壞,不但要靠老師的努力,更要靠班上每位同學的努力。老師的工作需要每個學生來配合。如果班上每位學生都富有集體榮譽感,都以主人翁的態度,主動爭取為老師分擔一些任務,那麼,這個班集體就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成效來。
班幹部是老師的當然助手。班幹部承擔著老師部分角色的作用,可以部分代替老師來組織和管理學生,代替老師處理某些班務。班幹部還是聯接老師和同學之問感情交流的橋梁,能加強師生間的溝通,協調師生間的關係,有時班幹部還能處理老師所不能處理的事情。
李宏濤是高二(三)班的班長,他這樣談他的工作情況:“作為班長,我負責班裏的紀律、衛生及學習等情況,我盡力為老師分擔責任,對於自己能處理的事,我都自行處理。對於自己處理不了的事,我就及時告訴老師。老師不在時,我就頂替老師的角色,全盤負責班上的工作。有一次,我們班主任老師到外麵開會去了。這時恰巧學校要進行歌詠比賽。我就把比賽的消息告訴了全班同學,並向同學們強調說班主任不在我們更應該努力為班爭光,而不能給班級丟臉。這麼一來,大家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然後,我就組織同學們認真為比賽作準備,從選定歌曲,整編隊形,朗誦台詞,直到指揮和演唱,一切都一絲不苟。真巧,等到班主任回來的那天,正好是我們比賽的當天。班主任親眼觀看了我們的比賽。比賽的結果我們班得了頭等獎,班主任很是感動。事後他握著我們幾個同學的手,久久說不出話來。”
是的,這位班幹部在關鍵時刻承擔了老師的擔子,老師怎能不感動呢?
你可能不是一個班幹部,但並不是隻有班幹部才能成為老師助手的。即使是一般同學,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做好老師的得力助手。老師的工作需要每一位同學來配合,僅靠幾個班幹部顯然是不夠的。
李曉雲是初三(一)班的一名學生,她很愛學英語,她講了這樣一件事:“我經常把我們同學學習中感到困難的地方反映給老師,也經常把同學們對老師的建議告訴老師。有一次英語老師上了一節語法課,而我們同學們普遍都沒有聽懂,我就把這一情況反映給了老師。到了下一次英語課,老師又把上節課的語法內容又從頭到尾講了一遍,這下同學們全都聽懂了。老師和同學們心裏都感到很高興。事後,同學們都說我替他們做了一件好事,老師說我幫了他的忙,是他的一個好助手。”
是的,李曉雲不是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為老師做了一份事情嗎?
與同學相處的方法
1.距離美感法
還沒成為學生時,多麼羨慕別人能用英語對話;周末可到野外去參加篝火晚會;春來可以去踏青,秋到又能去秋遊;也多麼羨慕學生知識豐富,生活多姿多彩,浪漫無比。
直到身為一名學生時,才知道沉甸甸的書包,乏味而又無奈的功課,沒完沒了的考試,真令人煩惱。美妙的學生生活,怎麼也尋找不到,因而迷惘、孤寂、矛盾、痛苦、淡漠,一古腦兒向我們湧來。此時,真想傾訴,真想把心中的苦悶吐個痛快!
然而,當你把自己的“失望”訴諸長輩時,他們卻會責備你“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都無一不追憶著學生時代的生活,透過他們那神情、語氣、手勢,你會覺察到學生生活在他們的腦海裏是那樣的“美”,那樣令人留戀,並從中理解到他們的懺悔和遺憾:沒有很好地珍惜學生時代這段金色年華,沒有把“美”留住。
過去的怎麼就是那麼令人尋味?即使是一些平淡的事情,回味起來也覺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親身體會:“失去的,才覺得它珍貴;得不到的,才倍覺它的美好。”就像麵前擺著兩個蘋果一樣,當你隻能作唯一的選擇時,你吃了紅蘋果,會以為青蘋果更好吃;而如果吃了青蘋果,則又會以為紅蘋果更好。這也是一種距離效應。“失去”,“得不到”,使主體和客體拉開了一定的距離,於是就產生了“失去的東西更珍貴”的錯覺。許多人正是成功地運用這種錯覺,形成了別人對他的良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