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發展兒童興趣的技巧

許許多多的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興趣愛好使許多人成為革新迷、科研迷、讀書迷、體育迷……這種興趣愛好,這種迷,就像活化酶,在實踐活動中開辟著人的能力發展的寬廣前景,使人們在各個行業中成為學習的優勝者、建設的尖兵和勇敢的探索者。

1.正確誘導法

一般說,對某種活動具有強烈而穩定的興趣愛好的人,對這種活動的興趣愛好的程度常常標誌著他對該種活動的有關能力發展的水平。日本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你想造就庸才嗎?這很簡單,就是讓他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這話很有道理,試想一個根本不喜歡繪畫的人,是絕對不可能成為一個畫家的;一個根本不喜歡音樂的人,也絕對不可能成為一名音樂家。人們對某種活動的興趣愛好,往往也是和他從事該種活動的能力一起發展起來的。

兒童的興趣愛好更是發展兒童能力的契機,是智能早慧的源泉。正如超常兒童協作組研究在“超常兒童追蹤研究三年”的總結中所指出的,濃厚的認知興趣,旺盛的求知欲,是超常兒童的一個鮮明特點。他們很早就表現出好奇好問,愛追根究底,很早就有了學習知識的濃厚興趣。

如青海民和縣農村有一個七歲半考入縣中學初中一年級的回族兒童叫劉健翔,他智能的超常發展,得益於父母的早期教育。他的父母從不強製孩子學習,而是注意體察孩子的興趣,在劉健翔三四歲的時候,父母見他喜歡翻看小人書看畫,就對他說:“小人書裏畫的都是故事。你如果認得畫下麵的字,就能看懂了。”這樣就激發了他學習認字的願望。這時,再去教他認字,他的學習積極性就高了。他家住房牆壁是用報紙糊的,已經認識幾百字的劉健翔,又開始對牆上糊的報紙發生了興趣。一有空,他就湊到牆上讀起來,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喊哥哥姐姐來教他。他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培養發展起來的。相反,有些兒童的學習成績不好,不一定是他的智力差、能力低,而可能是他的興趣愛好沒有轉到學習上來。如果能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正確引導他的興趣愛好,使他有一定的學習興趣愛好,伴隨著這種學習興趣愛好,就有一定的積極情緒,從而激勵著他主動而愉快地學習,他的學習就會很快取得進步,他的學習能力也就會相應地較快地提高。

2.注意性格法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把海倫·凱勒和拿破侖相提並論,並稱他們是“中世紀兩個最有趣的人。”海倫·凱勒是一位既有廣泛而深刻的興趣,又有良好性格的人。

海倫·凱勒在一歲半時因為得了一場重病,導致眼瞎、耳聾。命運把她無情地投入了痛苦黑暗的深淵。但凱勒具有堅強、樂觀的性格,她非常熱愛生活,對騎馬、滑雪、遊泳、下棋樣樣都很愛好,而且很擅長。她靠觸覺來認識世界,通過讓別人在自己手上拚寫字母來和別人交往,她靠手指摸老師說話時的口型和喉頭的顫動,學會了說話,用頑強的毅力學會了閱讀盲人書刊。她於23歲以堅強的意誌和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的拉得克利夫學院,憑廣泛的興趣和堅強的性格使自己終於成為通曉五國語言、知識淵博的學者,成為著名的美國盲人女作家。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興趣各異。但性格和興趣的關係密切。興趣影響一個人的性格,性格往往是在感興趣的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正因為如此,西方的諺語說:“弄清楚一個人對什麼有興趣,就可以看出他的人格和品性。”同時興趣受性格所製約,性格也影響興趣的傾向。興趣廣泛、濃厚、深刻,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人,通常性格上勤奮、自信、自尊。而興趣狹窄、膚淺,好奇心弱,求知欲低的人,通常性格上懶惰、自卑、自怯。既有廣闊興趣又有中心興趣的人,通常性格上開朗、勤奮好學、進取心強、思維敏捷、有頑強的意誌,有獨立性、批判性、創作性和探索精神。而興趣單一或缺乏興趣的人,通常性格上狹隘自私、缺乏進取心,思維呆滯,缺乏堅持性、創造性和探索精神,有依賴性。

父母的性格,不但影響孩子的性格,同時對他們的興趣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既溫和、興趣廣泛,又有教育方法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會變得活潑、可愛、精神愉快、振奮,好奇、主動、刻苦、頑強、自尊、自信、自愛、自強;當然,開始階段孩子的性格和興趣是不穩定的,但久而久之,就可能逐漸變成他們穩定的興趣和性格。

幽默:語言的藝術

具有良好的幽默心理素質,掌握好幽默語言藝術,在人生各種公關場合中,就會無往而不勝。

1.雙關語

一個詞語或一句話,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不止一個意思、一個解釋,而是有兩個解釋、兩種含義,說話者常常強調的不是其表麵意思,而是它暗含的另一種解釋。這就是雙關語。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老財主向一個年輕的女演員大獻殷勤,送了許多奢侈的禮物。這位女演員說她的心早已另有所屬了。

但這個財主彬彬有禮地回答:“我的渴望沒有那樣高。”

這位富翁的回答表麵上溫文爾雅,其實,它的最終含義要魯莽得多而且包含和隱藏著使輕信之人難以發現的欲望,這是個典型的雙關語。

2.妙語

這裏的“妙語”不同於我們一般所說的“巧言妙語”的意思,那是指精彩的、別人想不到的語言,而作為一種幽默傳達給他人。請看海涅所寫的一則妙語:

這個女人在許多方麵和米洛的維納斯十分相像。和維納斯一樣,她年愈古稀,牙齒脫唇,而且在黃色的皮膚上有白色的斑。

3.急智

急智,又稱機智。如果妙語是主動的和向前的,急智之言則是被動的和回溯的。它往往指以幽默的回答,使自己從令人發窘的問題或尷尬的處境中脫身。

有個朋友應邀參加高爾夫球四人對抗賽。

“抱歉。”這位朋友說,“我太太不喜歡我打高爾夫球。”

“何必怕她?”另一位球友取笑他,“你是個男人,還是一隻老鼠?”

“我是男人。”這位朋友說,“但是我太太怕老鼠。”

這位朋友的回答非常巧妙,麵對著要麼自己丟麵子,要麼得罪太太的兩難境地,他的幽默感幫助他成功超脫出來,並讓自己和太太一道笑。這就是急智。

4.俏皮話

具有諷刺意味的妙語就是俏皮話。

俏皮話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得很廣泛。裏根就擅長說俏皮話。

他在1966年參加州長競選時,常抨擊當時的州長道:“州長一口一句他的堤坎、他的湖泊、他的水庫,使人感到他一旦卸任就會把這些東西都帶走似的。”

“夫人們,你們都知道,最近當你們站在超級市場賣蘆筍的櫃台前時,你們就會感到吃鈔票比吃蘆筍還便宜一些。”

這些俏皮話在一定的程度上為裏根爭取了選民,並最終贏得了競選。

5.警句

警句是以簡潔的語言陳述事實,常常以比較的方式來得出結論,其中的道理往往具有普遍意義。一般說來,警句長於聰明而短於激烈。請看兩則:

元月是人們向朋友表示良好祝願的一個月份,而其他月份是這些良好祝願實現不了的月份。

人生一般分為兩部分:在前半生裏,人們向前看後半生;在後半生裏,人們向後看前半生。

6.格言

格言是以發人深省的勸告方式來增添人類行為的光輝,如,富蘭克明所說的“早起早睡,使你擁有健康、財富和幸福”,“節省一分錢就等於賺了一分錢”等即是。

格言和警句一樣,不盡為幽默,但它們所起的理性愉悅有盎然的生活趣味,有些格言有時也采取詼諧的形式。《冷廬雜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杭州有人專賣秘訣,一個人用三百文錢買了三條,它們分別是:

持家必發飲酒不醉生虱斷根

那人把它封好後,慎重地遞給他,對他說:“我的秘訣特別靈,小心不要隨便傳給他人。”他回到家中,打開一看,不過是六個字:

勤儉早散勤捉

他大呼上當,然仔細一想,這六個字的道理畢竟是對的,也就隻好作罷了。小販靠兜售格言,懲罰了想僥幸占便宜的人。

7.雅謔

雅謔,也就是文明的玩笑。它一般僅限於文人圈內,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語言幽默形式。雅謔表麵上往往是自嘲,其實是嘲笑對方,借語言的詼諧使戲謔寓有雅趣。請看古代的一則雅諺:

有個名叫華雨棠的人,精通治國之學,在大官們中間有些名氣。他常說:“我大兒子才能平庸而且生性糊塗,所以我就讓他做官;小兒子才思敏捷而且幹練果斷,我就讓他治家。”人們聽了,都笑開了。

這位華先生借嘲笑自己對兩個兒子的愚蠢而荒唐的安排,暗諷仕途的汙濁和官場的腐朽。

8.戲謔

戲謔近似雅謔,但它並不追求雅興。它往往也是於不動聲色之中富嘲諷之意。

清代著名書畫家和文學家鄭板橋一天到鎮江金山寺遊玩。寺裏的和尚見他穿著平常,就隨隨便便地招呼道:“坐、茶。”

後來,他見到鄭板橋在仔細地欣賞牆壁上的字畫,方知此人並非俗客,於是又招呼道:“請坐、泡茶。”

待請教姓名之後,吃了一驚,便恭恭敬敬地逢迎說:“請上坐、泡好茶。”

鄭板橋告辭之時,和尚拿出紙筆,請他寫一幅對聯。鄭板橋含笑揮筆;

坐、請坐、請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鄭板橋的對聯沒有一個字是自己的,卻異常巧妙地戲謔了勢利者。

9.字戲

字戲是文字遊戲的一種。在音和義之間,或音假借,或婉轉意會,諸如拆字、離合、藏頭、縮腳以及字跡等等皆是。古代文人多以此消遣。

據說,佛印一天請蘇東坡吃“半魯”。蘇東坡不解,以為是什麼好東西,沒想到隻是魚。因為“半魯”拆字為魚。第二天,蘇東坡回請佛印吃“半魯”,佛印以為也是吃魚,但蘇東坡隻是讓他在太陽下曬了半天。佛印質問,蘇東坡說:“昨天你請我吃上半魯,今天我請你吃下半魯。”下半“魯”即“日”也。

由於中國文字的特點,其漢字字戲要比其它語種豐富得多。有時,把一個具體的字放在一個特定環境中,它就被賦予了一種新意思,因為它已經成了另一個字。

傳說,一夥木匠為曹操的相國府修大門,門的框架已搭好了,曹操看後,沒發表任何意見,隻是在門中寫了一個“活”字。這是什麼意思呢?大家都不得其解。主薄楊修看後,立刻令人將門修大點。有人問為什麼,楊修說,門中寫了“活”,合起來不是“闊”嗎?丞相嫌門窄了。楊修不愧為解字謎的行家。

還有一種是以畫代字的字謎。在應該寫字的地方,不寫字。而是畫上一幅畫,它不是表示抽象的意思,而是表示一個具體的字、或詞。

有個先生,教了10個學生。有一次,先生改作文,改到最後一篇,再也沒法改下去了。他就在後麵畫了一棵竹子。第二天,這學生拿著作文來找先生:“我的作文怎麼沒改,隻畫了棵竹子呀?”先生說:“我改不了呀,你的作文就象竹子,節節不通嘛!”

那些熟悉音樂的人,甚至用樂譜來作字謎。請看一則這樣的幽默:

某人是學音樂的,他的妻子也懂音樂。有一天,他家中沒米下鍋了,於是妻子就到辦公室找他,恰巧他不在,她就在他桌子上留了張紙條,上麵寫著:5632。友人看了不懂,後來問他,他說:“‘5632’為音樂之簡譜記號,‘速拿米來’是也。”

10.趣詩

唐宋以後,詩詞盛行,律詩、絕句深入群眾,名篇名家成為口碑。人們不時地對其進行調侃、嘲弄,這就產生了趣詩。其中包括打油詩。

唐伯虎是風流才子,詩詞作得很漂亮。同時,也是作“趣詩”的老手。傳說,一天他的鄰居請他去為他們的母親寫祝壽詩。唐伯虎平常很看不起這家暴發戶,此時決心戲弄他們一下。他第一句寫道:

對門老嫗不是人,

主人的親朋好友看了,怒形於色,正要發作。他寫了第二句:

西天王母轉凡身。

眾人皆舒了一口氣,轉怒為喜。唐伯虎又寫道:

生養五子俱是賊,

兒子們差點氣得跳起來,唐伯虎鎮定自若地又寫道:

偷得蟠桃奉母親。

大家終於眉開眼笑。

趣詩不僅文人會作,普通老百姓中擅長寫趣詩的也不少,“絕妙好詞”也不時出現。據《戒庵老人漫筆》記載,一位農夫因盜牛被官府捉拿,他的妻子便給縣尹寫了一首詩:

洗麵盆為鏡,

梳頭水當油,

妾身非織女,

夫倒會牽牛。

這農婦巧妙地改變“牛郎織女”的典故,“牽牛”二字,尤為絕妙,淡化了“偷”字,並取得幽默效果。借著詩將“訴苦”與玩笑溶為一爐,終於打動了縣尹,挽救了丈夫。

11.趣聯

趣聯為楹聯的一種,以應對的工整和情趣取勝。它包括那種即景生情、你唱我和、隨即成趣的“敏對”。它們多是個人情態的表現,有的還潛藏著哲理與箴言。

1865年,阿古柏乘南疆混亂之際,帶兵入侵中國境內,自稱為汗。左宗棠主張出兵新疆,曾國藩則反對。據傳說,當左宗棠準備出關時,曾國藩派人送去一上聯:

季子自稱高,仕不在朝,隱不在山,與吾所見輒相左!

季高是左宗棠的字,“季子”既是對左宗棠的尊稱,又是對他的嘲諷。聯中嵌入了左宗棠的名字,有指責其官職不大,卻敢與之作對之意。

左宗棠寫了下聯作為回答:

藩城當衛國,進不能戰,退不能守,問伊經濟有何曾?

“經濟”指治理國家之才,“有何曾”即是“曾何有”,聯中也巧妙地嵌人曾國藩的姓名,且反嘲其屈膝媚外的行徑。與上聯諧對成趣。這就是“趣聯”。

12.故事、軼事、小品文

故事、軼事、小品文,處處都可顯示幽默。軼事和故事都是指發生在過去的事情,但是,軼事多半特指名人或偉人的傳記故事,有時還蘊含著哲理。

下麵是一則有關魯迅的軼事:

魯迅在廈門時,有一次到一家理發店去理發。一位理發師見魯迅穿著一件舊長袍,便像剪草般替他亂剪一通,魯迅站起來後,就隨便從口袋裏抓一把銅元塞到理發師手裏,比應付的多了很多。後來,魯迅又去理發,這次,理發師細心又認真理完發,魯迅把錢數了數,給了他一個應付的數目。理發師忍不住問:“先生,這次怎麼不多給些了?”魯迅說:“上次你胡亂地剪,我就胡亂地給,這次你認真地剪,我就認真地給了!”

魯迅這一幽默舉動的真正用意,在於讓理發師懂得:人不能勢利。無疑這具有普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