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艾子後語》中的一則小品文:
齊國有個人,有健忘症。他走就忘了停,臥就忘了起。妻子為他擔心,就對他說:“聽說艾子滑稽多智,為什麼不去向他請教?”“好。”他說。於是,就騎馬挾帶著弓箭走了。
不一會兒,他下馬大便,將箭插在地上,把馬係在村邊。大便完了,他看到了左邊的箭,說:“好危險啊!哪裏射來的箭,差點射中我!”
接著,又看到了右邊的馬,高興地說:“雖受了場虛驚,但是得到一匹馬。”
於是,他牽著馬剛要走,忽然踩到自己的大便,頓足說道:“踩到狗屎,髒了我的鞋子,真可惜!”
他上了馬,向回家方向走,一會兒到了家。卻在家門口徘徊,說:“這是什麼人的屋子?難道是艾夫人住在裏麵嗎?”
他妻子看見了他,知道他又忘記了,便罵他。他悵然地說:“娘子,我與你素不相識,為什麼出口傷人?”
當然,這裏作者運用極度的誇張,乍一看,你會覺得它荒誕不經,但細一想,你不覺得它也很真實嗎?
幽默:語言的巧妙運用
1.擬人法
擬人法,是創作童話,動畫和寓言的常用手法。我們這裏所說的“擬人幽默”法,是從童話王國、動畫世界和寓言故事裏尋找幽默感覺。
現在,唐老鴨、米老鼠、大灰狼和玩具熊都已變成了“世界公民”,成為許多人的外號和代名詞;還有黑貓警長幾乎成了警察的愛稱。
為了表現和平這個永恒的主題,有人畫了一頭鬥牛,卻將兩隻犀利的牛角打成了一隻蝴蝶結,而且讓牛悠閑地聞著一朵鮮花。
牛角是不可能打成蝴蝶結的,就像大灰狼不可能戴上一頂鴨舌帽一樣,但是幽默感就是從這不可能中產生的。
“擬人幽默”法,是人與世間萬物的交流和對話,使人與大自然更加親切和諧,這也是幽默所要追求的一種效果。
請看一則外國幽默:
一天,一位法國人去拜訪他的英國朋友。當他走近朋友的住宅時,一條大狗竄出來對他汪汪吠叫。法國人嚇得止住了腳步。正在這時,他的英國朋友出來看見了他,忙說:“不要怕,有條諺語說:‘汪汪叫的狗不咬人’,你不知道嗎?”
那位法國人馬上答道:“我知道這條諺語,你也知道這條諺語,可這狗……它知道這條諺語嗎?”
這則幽默的絕妙之處就在於最後一句話上,法國人故意將人和狗相提並論,將狗人格化,把它當成了一個會思考的動物,從而既發泄了心中的不悅,又不失去禮貌。他所采用的幽默技巧,就是“擬人幽默”法。
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不能說動物沒有情感,但是動物畢竟缺乏動機。而擬人則賦予動物強烈的感情色彩和某種動機,把某些無意識的結果變成有意識的自覺行為,幽默往往由此而生。
請看下麵一段對話:
——昨天你的馬騎得怎麼樣?
——不太壞。問題是我那匹馬太客氣了。
——太客氣了?
——是呀!當騎到一道籬笆時,它讓我先過去了!
大家一看便知發生了什麼事情,馬把這位先生摔下來,並非有意為之,隻是由於跨欄技術尚不達標。而主人把自己被摔的遭遇反解為馬的“客氣”。主人正是用擬人幽默法來追求一種自我解嘲的喜劇效果。
“擬人幽默”法不僅能夠產生自我解嘲的效果,而且可以巧妙地運用它,以達到嘲諷他人的強烈的幽默諷刺效果。
請看一則阿凡提的故事“驢的朋友”:
有一個新上任的縣官,聽說阿凡提機智,很不服氣,揚言要把他戲弄一番。
阿凡提知道了這件事,就自動騎著毛驢來到衙門,對縣官說:“我來啦!”
縣官看見他和毛驢一同進來,故意大聲招呼說:“歡迎你們兩位一同光臨!”
阿凡提拍了拍驢背,毛驢昂頭叫起來,又是甩蹶子,又是搖尾巴。阿凡提說:“我的這頭蠢驢在家說,它的朋友當了縣官,非叫我帶它來見你不可!”
縣官漲紅著臉說:“那是你的驢,同我有什麼相關?”
阿凡提對毛驢說:“我叫你不要來吧,你的朋友一當了縣官,就不認你啦!”
鄉親們一起大笑起來。
在這則笑話裏,縣官和阿凡提都同時使用了擬人法,把毛驢人格化,然而阿凡提技高一籌,活靈活現地把他的毛驢說成是縣官的朋友,達到了嘲諷縣官的幽默效果。
我們知道,語言是人創造的,是人類的專利產品,因而人輕易不願與動物享受同等語言待遇。但在某些時候,某些場合,不妨讓動物說說人話,會別有一番情趣。不信,你試一試。
2.位移真義法
人們總希望自己能言善辯,能夠妙語連珠、幽默詼諧地和周圍的同事、朋友們交談。或許,“位移真義”法這種幽默技巧能為你的談吐增色。
“位移真義”法就是思想傾向的偏離,把心理重點移到另一主題上,而避開原來的主題。人們常用這樣的詞詢問,如:怎麼、怎麼樣,什麼樣等等。對於這類問題的回答,“位移真義”法往往會有意料不到的幽默和機智效果。
首先讓我們從一則小幽默裏品味一下“位移真義”法幽默技巧的妙處。
在一次軍事考試的麵試中,主考的軍官問士兵:“一個漆黑的夜晚,你在外麵執行任務,有人緊緊地抱住你的雙臂,你該說什麼?”
“親愛的,請放開我。”報考者和婉地回答。
乍一看,我們也許會莫名其妙,可等你回過神來,恍然大悟時,一定會忍俊不禁的。“親愛的,請放開我。”一般是情人間親呢的用語,軍官提問是想知道他的士兵怎樣對付敵手,而年輕的士兵則理解或者說故意理解為戀人抱住他雙臂時,他該說什麼。把原心理重點“怎樣對付抱住他雙臂的敵手”,巧妙地移到另一個主題——“怎樣對付抱住他雙臂不放的情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位移真義”法。
人們說的話,往往字麵意義與說話人想表達的意義並不完全一致,我們暫且稱它們為表義和真義。將人們說的話的真義棄之不顧,而取其表義,是“位移真義”法的根本技巧。
有個姑娘到雜誌社編輯部對總編說:“我有個笑話要投稿,請你們在雜誌上發表。”
總編看過稿子後,說:“小姐,可這笑話有些冷。”
姑娘馬上說:“沒關係的,你們就在夏天發表它吧。”
在這裏,總編話的表義是幽默有點冷,而真義卻是這幽默不適於發表。盡管姑娘對總編話的真義已很清楚,但她故意置之不顧,就話的表義,很機智地幽默了一番,這便是采用了“位移真義”法的幽默技巧。
人們說話,都有一定的前提,但這些前提往往是大家共認的,隻是被心照不宣地省略掉了。位移這些前提,需要敏銳的頭腦和很強的邏輯推理能力。以“位移真義”法位移前提而成的幽默往往令人笑而難禁。請看下麵的一個例子:
房客對房東說:“我沒法再忍受下去了,這屋頂一刻不停地往我房間裏漏水。”
房東反駁說:“你還想怎麼樣?就您那一點錢,難道還想漏香檳不成。”
這的確是個很精湛的幽默。房客話的真義是“不論漏的是什麼都有礙於他。”但是老成的房東卻故作懵懂不知,將它位移為“漏香擯比漏水要好,漏水次之”。
如果能辨明話的真義與表義,就可以應用這種“位移真義”法製作出許多幽默來。比如你請客時,朋友戲謔說你的酒是摻了水的,你不妨試著用此法幽默一番。
3.錯用詞語法
巧妙地運用“錯用詞語”法的幽默技巧,往往能逗人發笑。巧妙就是不能任意錯用,而是將詞語的A意用在B意上。例如,物以稀為貴本意是東西少就值錢,而稀又是稠的反麵,如果用稀稠的稀去解釋稀少的稀,再加上具體的修飾與特定的語言環境,便能產生幽默:“你們賣的豆漿這麼稀,為什麼價錢又這麼貴呀?”
“俗話說得好,物以稀為貴嘛!”
“錯用詞語”很多情況是語義的移植。如果把一個詞語的A意,用在B意的語言中,就犯了邏輯與語言錯誤。然而,幽默卻常常需要這樣做,特別是非常簡單的詞語,不可能用錯,如果用錯了便很逗人發笑。
爸爸:“小紅,給我念一下三叔的信。”
小紅拿起信念到:“二哥,您好!我近況甚好……”
爸爸:“怎麼不念了?”
小紅:“三叔叫‘勿念’。”
本來“勿念”是不要掛念之意,而小紅卻理解成不要讀了,便停止讀信,弄得爸爸不禁笑噱。
生活中一些常用的具有很具體意義的詞語,同時又有一定的抽象意義,如果錯用,就更風趣詼諧:
“媽媽,這裏蛋糕每人一個,還剩下一個。”
“你就多吃一個吧。”“不,應該給奶奶。”
“為啥該給她?”
“你不是常說奶奶多嘴嗎?”
把具體的人的嘴巴,與愛插話、愛嘮叨的抽象的“多嘴”混用,從而生發了諧趣。
這種幽默很多產生於童年的天真無邪,因此幽默創作者也多讓這種幽默出自孩子之口,這樣比較符合情理。但也不盡是如此。請看父子精彩對話中的老奶奶的插話。
父親對兒子說:“你這個不動腦筋的家夥,你過來看看,這道難題應等於多少?”
兒子:“等於0.5人。”
父親:“你在什麼地方看見過半個人?說呀。”兒子閉口無言。
老奶奶說:“有的。人家不是說‘一個女婿半個兒’嘛。”
“一個女婿半個兒”的“半”,並不是簡單的“0.5”,而是有其複雜的義理。老奶奶順手牽來,照字麵的意思活用了,所以產生了幽默的效果。
4.曲說隱衷法
“曲說隱衷”法的幽默技巧,就是拐彎抹角、曲折暗示地陳說,從而達到表述隱衷的目的。在通常情況下,幽默與直接了當地表述隱衷無緣,直抒胸臆是抒情的效果,而不是幽默的效果。
一般來說,幽默都以間接暗示,誘使對方頓悟為上,如有隱衷,拐彎道出比一吐無餘聰明。
社交場中有許多衝突,由於某些利害關係,對朋友所作的當場的批評,也自然以暗示為止,最好是以荒誕不經的方式啟示他頓悟。
當你覺得對什麼不可改變的事情不滿意,從而感到困窘,這時如果你直接把它表達出來,這並不能顯示你有什麼過人之處。如果你能用曲折暗示的方法,說明你對困窘似乎采取無所謂的態度,那你就是一個有幽默感的人。
朋友請客吃飯是常事,也是樂事。但對不知趣的不速之客的光臨,無心計的主人會直接批評。如果采用“曲說隱衷”法,可以避免可能引起的尷尬,減少人際磨擦。
有一個愛占小便宜的人,常在別人家白吃白喝,吃了上頓等下頓,住了兩天又兩天。一次,他在一個朋友家吃了三天後,問主人:“今天弄什麼好吃的呀?”
主人想了想,說:“今天弄麻雀肉吃吧!”
5.以退為進法
“以退為進”法是指為了出奇製勝,先讓對方一步.然後接過對方的話頭,再出其不意地進行反擊的一種幽默技巧。
“以退為進”之所以能自然地轉換,是由於物理空間的廣大,自然地變成了精神境界的高遠,有時帶有貶義的詞語也會變成帶有褒義的詞語。如果不能把對方話頭自然轉換成相反的意思,則戲劇性的幽默感便無從談起。
一個被審判過多次的騙子,又一次在法官麵前受審。法官問:
“你出生到今天,究竟有沒有以老老實實的方法,掙過一元錢?”
騙子說:“當然有過的。”
法官問:“是在哪一次?”
騙子說:“在最近一次的法官選舉中。當時我投了你一票。”
接話頭要接得自然,反擊要利落。關鍵在把對方的意思換上自己的意思,但在表麵上詞語卻不能變。在這個例子中“老老實實掙錢”這個詞語不能變,而矛頭所向卻要完全相反。
隻要過渡隱蔽,轉換自然,攻擊性再強也不會妨礙幽默的生成,相反能增加幽默的戲劇性。
6.反運幽默法
一般說來,幽默貴在收斂攻擊的鋒芒,但在特殊情況下,就不然了。特別是在極其卑劣的事和人麵前,或者外來的橫逆忍無可忍之時,如果你還過分輕鬆地調笑,不但顯得軟弱無能,更缺乏正義感;而且會導致對方更囂張地進攻。此時,再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會喪失人格。因此,還擊鋒芒不但不可鈍化,而且應該銳化。越是銳化,越是淋漓盡致,越有現場效果。而現場效果最強的幽默技巧,就是“反還幽默”法。
周恩來同誌博古通今,文思敏捷,用語幽默,在世界外交史上有“鐵嘴”外交家之譽。
早在取得全國政權之前,在國共兩黨南京談判時,有一次談判中,沒幾個回合,周恩來就把對方的謬論駁斥得體無完膚了。
對方談判代表惱羞成怒,竟破口大罵,聲嘶力竭地叫嚷什麼同共產黨論戰是“對牛彈琴”。
周恩來聽後淡淡一笑,隨即慢條斯理地說道:“對,牛彈琴!”
一個斷句的妙用,強有力地維護了我們黨的尊嚴,並且達到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藝術效果。
誇張與幽默
1.荒謬誇張法
荒謬的誇張幾乎總能引起人們發笑的,因為荒謬誇張本身包含了不協調,從而產生強烈的幽默效果。
但這裏的誇張還不是純粹的、荒謬的誇張。所謂純粹、荒謬的誇張,指的是放開膽子吹牛。可以說相聲如果沒有誇張,便幾乎不稱其為相聲。而誇張也是幽默的重要基石,它能使平凡的生活瑣事帶上一層放大的色,從而產生強烈的幽默感。
一個法國人,一個英國人和一個美國人在一起吹噓他們本國的火車是如何如何地快。
法國人說:“在我們國家,火車快極了,路旁的電線杆看起來就像花園中的柵欄一樣。”
英國人忙接上說:“我們國家的火車真是太快了!得往車輪上不斷潑水,不然的話,車輪就會變得白熱化,甚至熔化。”
“那又有什麼了不起!”美國人不以為然地說:“有一次,我作國內旅行,我女兒到車站送我。我剛坐好,車就開動了。我連忙把身子探出窗口去吻我的女兒,卻不料吻著了離我女兒六英裏遠的一個滿臉黑乎乎的農村老太婆。”
吹牛的笑語很多,你平時既可收集,也可以創作。有閑時你也不妨試著吹吹牛,反正吹牛不用上稅,也不會有其他麻煩。美國有個吹牛者俱樂部,專以荒謬誇張吹牛為樂,可見這種幽默技巧之實用。
2.鈍化攻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