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化攻擊”法,就是用適當的誇張使攻擊性虛幻化,顯得不刻薄,反而有親切感。

幽默的大忌乃敵意或對抗。幽默一般產生在避免衝突和卸除心理重負之時,但這並不是說一旦麵臨敵意和衝突,幽默就注定自行消亡。這要看幽默的主體是否有足夠的力量,幫助你從凶險的衝突、怨恨的心理、粗魯的表情、一觸即發的憤怒中解救出來。

幽默極有可能幫助你鈍化攻擊鋒芒,以更有效的方式表達你的不滿意向,從而避免弄僵人際關係。

這實在是需要更高一籌的智慧和雍容博大的胸襟。幾乎每一個麵對衝突的人都麵臨著對他的幽默感的嚴峻考驗,而隻有很少的人能夠經得起這種考驗。

作家馮驥才訪問美國時,一個非常友好的華人全家來訪,雙方相談甚歡。突然,馮驥才發現客人的孩子穿著鞋子跳到了他的潔白的床單上。這是非常令人不愉快的事,恰恰孩子的父母並沒有發現這一點。馮驥才任何表示不滿的言詞或表情,都可能導致雙方的尷尬。這時,鈍化攻擊性和讓孩子從床上下來是同樣必要的。

幽默感幫了馮驥才的大忙。他非常輕鬆愉快地對孩子的父母親說:“還是請你的孩子回到地球上來吧!”主客雙方會心一笑,問題圓滿地解決了。

從語言的運用來說,馮驥才隻玩了個大詞小用的花樣,把“地板”換成了“地球”,但整個意味就大不相同了。地板是相對於牆壁、天花板、桌子、床鋪而言,而地球則相對於太陽、月亮、星星等天體而言。馮驥才一用“地球”這個概念,就把雙方的心靈空間帶到了茫茫宇宙的背景之中。這時,孩子的鞋子和潔白的床單之間的矛盾就被淡化了,被孩子和地球、宇宙的關係掩蓋了。

在運用“鈍化攻擊”法時,你首先要有原諒被攻擊對象的心理,不然就無法發揮你的幽默感。

想象與幽默

出人意料的想象可以增加幽默的力量

詩歌、神話中常常用大膽的想象來增加藝術效果。出人意料的想象也可以增加幽默的力量。

沙場上,一個武將被殺得大敗,忽然有神兵前來解圍,反敗為勝。武將向天神叩頭道:“末將何德何能,有勞尊神救我。”天仙說道:“我是箭靶神,感你平時練靶,從來沒有傷過我一箭。”

這個故事很荒誕不經,卻很令人發笑。武將武功很差,卻不正麵嘲笑它,讓箭靶神出來解圍,用箭靶神的話揭了武將的底,妙不可言。不借助新奇的想象是不會有如此效果的。

隻要你心靈擺脫了許多既定的束縛,你便可以抓住時機,生發聯想,創造很好的幽默。可見,幽默的聯想與一般文藝作品中的不同,它不需要以事實為依據、不需要從事物的本質出發,而是抓住片麵的,偶然的一點現象的相似,以此為起點無限生發開去。

既然幽默本來就不是生活中真正發生的事,你便可以大膽地聯想,隻要能引起人們發笑,越離譜才越幽默呢,請看一個題為《扣獎金》的幽默故事:

“漢斯,你為什麼辭去軍火廠的工作?”

“他們算的太精確了。上次在裝火藥的時候,火藥爆炸了,我飛上半空後才掉下來。廠方卻扣了我的獎金,說我有六秒鍾在空中沒幹活。”

這則幽默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超群的想象,如果說這人飛上半空中掉下來仍然活著,便不幽默。而在於從想象的離奇,荒誕上下功夫,讓廠裏扣了六秒鍾的獎金。這是人們想象不到的。幽默能引起人們發笑,就在於它所表現的事件的發展、結果、因果關係等,完全是人們意料不到,甚至幻想也幻想不到的,因此,幽默的想象必須在荒誕和離奇上下功夫。

孩子的想象很容易離奇而產生幽默。

因為他們腦海中較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規律的限製。因為他們的知識太少了,對許多的東西不懂,便多了想象。正如神話產生於原始民族卻不產生於高度現代化的時代。

如果你想象的翅膀自由飛翔了,又善於巧妙組接自由飛翔的思緒,使其曲折新奇,那就會魅力深雋,令人笑個不停的。

讓孩子成為一個交際高手

一個人格健康發展的孩子,應該學習具備適應社會的行為,以能成功地承擔該社會需要他扮演的角色,掌握初步的社會交往技能。

與父母相處的方法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實際上也是社會關係的一種反映。即使你所生活的家庭隻有父母和你三個人組成,你們也會在性格、氣質、興趣、愛好上有許多差異,在各種問題的處理以及思想觀念上也會出現矛盾衝突。如果你在家庭生活中能夠恰如其分地協調好這些差異、矛盾,那就等於上好了人際關係的第一課。這就為你日後走上社會、成功地處理更為複雜的人際關係奠定了基礎。如果你連與自己的父母相處這種最簡單、最易相處的關係都搞不好,你走上社會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就很令人懷疑了。

1.了解法

要學會正確與父母相處,就要了解自己生活的家庭,因為不同的家庭的類型對你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你與父母關係的複雜程度也不同,如果按照家庭的自然結構劃分,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1)核心家庭

指父母與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一般說這種家庭關係比較簡單,容易出現的是父母過分溺愛孩子,這種情況在大城市尤其嚴重。父母是雙職工,有穩定的收人,經濟條件不會太差,父母二人共同關心一個或兩個孩子,往往會出現“愛過頭”的現象,容易養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思想。

(2)擴大家庭

指除父母與孩子之外還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或者叔叔、伯伯、姑姑、姨在一起生活。

老舍著的《四世同堂》祁大爺一家就屬於這種家庭類型。幾代人同住一起,比起核心家庭來關係要複雜得多,無論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還是孩子與家庭成員的相處都有一定的難度,對孩子來說這種家庭類型的利弊都是十分明顯的,近些年,隨著社會情況的變化,這種家庭結構越來越少。

(3)缺損家庭

這種家庭類型是相對於完全家庭而言的,父母、子女三者齊全的家庭是完全家庭。如果父母離婚,孩子跟著父親或母親一方生活,或者父母中有一人去世,孩子由父母中的一方帶著生活都屬缺損家庭。

生活在缺損家庭的孩子較之生活在完全家庭的孩子有不少不利因素,如家庭收入減少,得不到父母雙方全麵的關心愛護,在心靈上也受到某種傷害。當然並不是所有生活在缺損家庭中的孩子就一定得不到幸福,由於父母缺一而父(或母)與子女相依為命,始終保持良好家庭關係的事例並不少見,由於家庭條件不利而促使子女奮發有為的典型更是到處都有。

與缺損家庭相仿,還有幾種特殊的家庭類型:

(1)再婚家庭。父母離婚或父母一方早亡,一方帶著孩子重新結婚,這會使子女的心理帶來不利影響。

(2)父母不和。父母雙方長期關係不好,爭吵不休,孩子難以把握好與父母的關係,不知該對誰親對誰疏。

(3)養子家庭。孩子出生後,遭到遺棄或被人收養,一般在幼年時代不會發生什麼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大,漸漸懂事,一旦知道現在的父母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心理上、思想上就可能發生一些變化,對其與養父養母的關係帶來一定影響。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家庭,隻要你已經生活在其中,就不好重新選擇了。我們既不必為生活在美滿幸福的完全家庭而沾沾自喜,也不必為生活在缺損家庭或反常家庭而自卑,我們應學會正確認識不同類型的利弊,自覺地去調適與父母的相互關係。

2.諒解法

(1)父母私翻了你的日記或信件怎麼辦

父母私翻子女的日記或私拆信件恐怕不止在一個家庭中發生過,而由此引起的後果也不隻是一時的不愉快。

發生此類事情的原因:一般說來未經本人同意之前,是不應隨便翻閱他人信件和日記的,不僅是不文明的行為而且是違法行為。可這種事情發生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就要具體分析了。

絕大多數家長是出於對子女的責任心,是為了愛護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因為日記和信件往往能真實地反映子女的思想和生活情況,從中可以窺見子女的內心世界,父母覺得隻有了解子女才能幫助、教育子女,於是采取了令子女不愉快的魯莽行動。

原因之一是社會因素的暗示。父母在工作單位與同事閑談,在家裏與鄰居聊天免不了聽到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誰家的孩子變壞了,誰家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寫情書。父母聽了,怕自己的孩子也有秘密,用不適當的方法了解孩子。

原因之二是與孩子平時的表現有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孩子的某些變化,如放學不回家,講究穿著打扮,行動鬼鬼祟祟……問,孩子又不講,使他們擔憂,於是拆信、翻日記成了家長認為行之有效的辦法。

孩子應如何處理:作為子女要體諒父母的用心是善良的。他們的初衷並不是要揭你的老底,給你點顏色看,也不是為了懲罰你。更要相信父母不會用信中的內容取笑你,不會輕率地將信中內容外傳使你難堪。

對父母的不正確做法要耐心地做工作,要讓父母信任你,消除對你的擔心,懇切地希望他們不要隨便翻閱日記、信件。

增強對父母的信任感,孩子在幼兒時代對父母是沒有什麼秘密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加上中學階段與外界交往的日益增多,開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並且輕易不願向人吐露。這種情感上的閉鎖性促使一些同學向父母關閉起心靈的窗戶,擔心說出內心的“秘密”會遭到父母的誤解。

這種不信任感首先會使自己在感情上逐漸疏遠父母,產生距離,另外由於對父母的不信任,可能使自己在本來需要父母及時幫助的關鍵時刻,失去父母的正確指點。從某種意義上講與父母及時交流思想是生活中避免失誤的保證。如果你能堅持這樣做,父母也就不會用你不高興的方式了解你了。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秘密,處在青春期的男女孩子,心中的秘密尤其豐富。珍藏心中的秘密,是青年人珍視自我,保護自我的一種表現,也是青年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但孩子畢竟還年輕,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在對生活充滿自信的同時,為什麼不主動得到最親近的生身父母的幫助呢?如果你能經常與他們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父母也就不會采用你不高興的方式“了解”你了。

在私翻日記、信件的事情發生後千萬不要發脾氣、耍態度,不問青紅皂白扣上大帽子“私拆信件違法”、“偷看日記可恥”。這樣做非但無濟於事,還極可能激化矛盾,即使你是有道理的,但也應得饒人處且饒人。

(2)當父母錯怪你時怎麼辦

某件事情不是你幹的,硬說是你幹的,這種不容分辯的誤解對任何人都是難以容忍的,這在家庭生活中也時有發生。

如果這種事發生在你身上,千萬要沉住氣,要能克製自己,避免因過分強烈的反應而加深彼此之間的誤會,我們的具體建議是:

①耐心聽完指責。對父母的責怪、訓斥要耐心聽完,以便弄清他們是在什麼事情、什麼問題上對你產生了誤解。

②適當進行解釋。如果確實因父母把問題搞錯了,那麼就可適當做些解釋工作,隻要事情本身比較簡單,父母情緒又比較平穩,誤會馬上就會消除。

③暫時保持沉默。許多事情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清楚的,一般事發時父母的情緒又比較激動,你越解釋,他們可能越發火,與其如此,不如靜下心來不說話,雖這樣做有默認過錯的危險,但對緩和緊張氣氛,減少對父母有傷感情的刺激,從而對真正解決問題是有好處的。

④設法悄然退出。沉默不語不容易,爭辯解釋又會激化矛盾,在進退兩難時,不如設法暫時離開父母,獨自到一邊去。當你聽不到那些刺激性的語言,心清就會慢慢平靜,父母找不到數落的對象,怒氣也會慢慢消失。

無論采取什麼辦法,最終目的都是要弄清事情原委,幫助父母消除誤會,待大家都心平氣和時再進行詳細的解釋,要避免使用刺激性語言,更不要責怪埋怨父母的一時的不當。當一切真相大白時,父母一定會為錯怪你而後悔,你可千萬不要忘記給父母以體貼的寬慰。切忌因為父母的誤解對父母失去信任,更不要因為一時誤解采取過激的行動。父母誤解、委屈子女的事總是偶然才發生的,要多想想平時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多想想他們往日的親情。

(3)受到父母的打罵怎麼辦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曆來反對體罰孩子,但父母打罵子女的事還是時有發生,遇到習慣用打罵處理矛盾的父母應如何與之相處?

①了解父母體罰孩子的原因

其一是受我國舊的傳統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影響較深,對“棒下出孝子”的不正確說法深信不疑。父母自己從小就挨長輩的打罵,當自己做了父母後也習慣於用這種方法教育子女。

其二是心理上的原因,如恨鐵不成鋼。父母並非遇事就打罵孩子,當他們使用棍棒時,多半是出於無奈。你的不爭氣、不努力,辜負了父母的希望,由怨恨導致打罵,來宣泄不滿喚起你的覺悟,大多數情況下也是苦於無法。有些做父母的平時很少研究孩子的思想、心理發展特點,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事到臨頭,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中,拿體罰當“救兵”。當然打罵子女常常是在父母性情激怒的情況下發生的,開始父母還能耐心地做你的工作,可是慢慢地越說越生氣,待情緒激怒到極點,就忍不住動了手。作子女的應了解家長情緒變化的漸進過程。

②應如何對待父母的打罵

應該理解父母的苦心;如果父母的打罵完全是因為我們個人的原因,那麼應該向父母主動承認錯誤,表示今後改過的決心,不應過多計較父母的態度,隻有這樣嚴格要求自己,以後不犯類似的錯誤,才能避免父母的再次打罵。一個真正懂事、孝敬父母的青年是不會斤斤計較自己的父母的,他們更多看到的應該是自己的過錯和給父母帶來的傷害,體諒父母不正確做法中的合情合理成分,看到隱藏在打罵背後的父母的一片苦心。

如果挨打主要是由於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法不當,性情粗暴或者不了解情況,這是可以而且必須做解釋工作的,但應該在他們情緒暴怒之前,或者在事情已發生、父母心情平穩後,否則隻能是火上澆油。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挨了打,都不能賭氣,產生對立情緒,故意在行動上幹出違背父母意願的事。這樣做不但會使父母更傷心,矛盾更激化,更重要的是會因為我們不聽從父母的忠告,犯更大的錯誤。

對父母的打罵心裏不滿,表麵上卻裝得無所謂,為了免受皮肉之苦以消極的態度應付父母,回家報喜不報憂,能瞞就瞞,能騙就騙,這樣做的結果是在你避免挨打的同時,也失去了一次父母幫助你的機會,長此下去後果是很難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