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書法和繪畫一樣,屬於造型藝術。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它以優美的字形、眾多的字體,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愛好者,並把他們培養和造就成書法藝術家。而這些書法家,又以自己滿腔的熱情、畢生的心血,澆灌、培育這株藝術的奇葩,使它發展成“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的至高無上的藝術形式。
“氣韻”是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的核心內容,“氣韻生動”、“神采飛揚”是創作和評價作品的標準。無論是繪畫、書法、雕塑、音樂或詩歌,無論是何種文學藝術風格或流派,都尊之為金科玉律。氣韻指書法等藝術品的神氣和韻味(或稱為“神韻”)。分開來說,所謂“氣”指神氣,指書法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作者的某一風格的精神氣質。凡是卓有成就的書法家,他的精神世界應是無限豐富的,他們能站在時代和曆史的最高點,去觀察和認識事物,能創造出獨特的書法藝術。這種藝術品既有時代特征,又有鮮明的個性,具有神完氣足的美的最高價值。所謂“韻”是指書法藝術作品節奏鮮明、韻律和諧的韻味,是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藝術修養、人生閱曆、學識才華通過線條起伏、黑白布局、用筆枯潤、以及文字語言等外在因素,和諧地表現出來的韻味。氣韻生動本是中國古代藝術、美學原則的重要概念,必須仔細思索品味,才能體驗出其中的美妙。
古代書法名家王羲之、顏真卿、懷素、鄧石如、鄭板橋等人的書法藝術都是氣韻生動的佳品。他們在創造優秀作品時,都是把一生所澱積的感知、理解、文采、修養、氣質、才氣、想象升華為特殊的激情。是客觀生活、內心意念與書法藝術的技巧高度統一,凝神靜思,進行創作,心不知有手,也不知有筆,一氣嗬成,渾融統一,於是產生了氣韻生動的藝術佳品。
王羲之寫《蘭亭序》時,已積聚了豐富的創作經驗。當其置身於天朗氣清,惠氣和暢,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蘭亭美景之中,進入群賢少長,暢敘幽情,遊目聘懷的境地;他的精神世界漸趨豐富充實;進而靈感勃發,胸羅宇宙,思接千古;於是談古人,論生死,緣興感,臨文差悼,站在擺脫名教,追求曠放的東晉時代的高峰,揮毫走筆,寫下了氣韻生動、名垂千古的《蘭亭序》。此中生動的氣韻,正是時代的特點,作者秉賦、情景相融、天才凝聚的結晶,《蘭亭序》的氣韻還表現在整篇書法作品的用筆結字和章法上。筆姿飄逸,結體疏朗,似奇反正,欲斷還連,抑揚分明,起收精當,重字別構,章法自然。這即與作者的性格和所寫的情景相吻合,又有鮮明的節奏和韻律,不愧為中國書法史上的高峰和經典。
又如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著稱,又是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其書法的氣韻,表現在新穎和怪異兩方麵。他生當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太平盛世”,卻經曆了社會動蕩和殘酷鎮壓知識分子的“文字獄”。當時的繪畫為師法古人的“畫院派”所壟斷,書法被毫無生氣的“館閣體”和“帖學”所束縛。他卻不願作禦用文人,要避免“文字獄”的鎮壓。在書法藝術上創造了隸、楷相結合,以隸為主的“六分半書”。新穎奇特,參差錯落。行筆在正常的點畫之外,不時雜以竹枝蘭葉,創造了兼容數體且與繪畫結合的技法。他自我欣賞地說:“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他的章法,有人譽為“亂石鋪街”,所書大大小小,歪歪斜斜,或隸或楷,有蘭有竹。這種“板橋體”給人以活潑狂怪,無拘無束,自由放縱之感。神彩氣韻,躍然紙上。
古代書法評論家還常將漢字書法比喻成人的形象,蘇軾在《書唐氏六家書後》中說:“正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將楷體比喻人的站立姿態,以說明其正端穩重,儀態雍容;將行書比喻為行進姿態,以說明字體的活潑生動;將草書比喻人的奔跑,以說明其運動迅捷,氣勢風發。
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得草書筆勢。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描述了張旭草書與感情的結合。說他將平生的喜怒、窘窮、憂悲、愉快、怨恨、思幕以及酣醉無聊不平,都寄寓於書法作品之中。從狂草中去理解如此豐富的感情,也就會悟出書法形象的實質及其深刻的含義。
書法是利用毛筆筆鋒的彈性,體現作者用筆力量的藝術。寫字時起收提頓,橫豎交錯,由於黑白布局的變化,又形成了書法藝術的節奏感。這在書寫中的字法和整篇書法作品的章法中,均有明顯的特點。
從點畫說,藏鋒表示力的含蓄,露鋒表示力的舒張;橫緯豎經,表示筆力的骨幹;提頓轉折,表示力的遒勁與挺拔。從書體說,小篆的筆力,表現為筆姿的弧形張力和勢態的龍飛鳳舞;楷書的力量,表現在筆畫的起收提頓,方圓轉折和間架的頂天立地,端莊穩重上。行書草書的筆力除了循環轉折之外,還表現在上下連貫,奔騰澎湃的浩蕩氣勢之中。虞、褚楷書,偏於柔和。顏、柳筆力,偏於剛勁;小篆、章草,偏於秀美。大篆、魏碑,偏於遒勁。中鋒行筆,表示力量凝聚,神完氣足。各家手跡,每於作品背麵,顯示出中鋒墨濃筆重,力透紙背的跡象。筆畫的轉換,由點而橫,由撇而捺,捺筆的一波三折,橫筆的起收提頓,以及運筆時的輕重肥瘦,這都是筆力的轉化。至於上字與下字,前行與後行章法上的黑白布局,也有管領應接的變化。每一次轉化,形成一重節奏。作書前成竹在胸,虛實有度,用筆時意在筆先,節奏分明,書法藝術可望體現。無振動,無變化,無虛實,無節奏的文字,是缺乏藝術性的呆板文字,這種文字有使用價值,卻無藝術意味,印刷體書法即是典型的代表。
書法風格,有如人的風度。它是由作家的主觀特征與社會生活、題材。書體等客觀因素統一形成的獨特的麵貌。古人評書法風格概念甚多,如清麗、沉雄、厚重、俊逸、蒼古、幽雅等等。
顏真卿、柳鬆權楷書,有沉雄、豪勁風格,賞其《顏氏家廟》、《神策軍》等楷書碑刻,使人如對英雄;讀《禮器碑》、《熹平石經》等隸書有端莊、厚重風格,使人如見君子;讀米芾《天臨殿記》、黃庭堅《鬆風閣詩》,覺有倜儻、俊逸之風,使人如見才子;讀漢隸《曹全碑》,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可見清麗、和婉風格,使人如見秀士;讀《石門頌》、《爨龍顏碑》,有渾樸、蒼古之風,使人如見野老;讀王羲之《蘭亭序》,文征明《離騷經》,可見其高逸、幽雅風格,使人如對隱者;讀張旭《草書四貼》、懷素《自敘帖》,驚其狂放浪漫風格,使人如見顛狂仙逸。如此等等,略見書法風格千差萬別的特殊性。
書法風格的特殊性,決定於社會生活的需要。秦代既以小篆統一天下文字,又廣泛流行隸書,小篆曲折莊重,大臣李斯輩多用於紀功刻石,量權詔版,使用範圍限於王室。隸書直筆簡捷,書寫靈便,獄官下吏多用於抄錄法律文書,使用範圍偏於下層。當然書法風格的特殊性,還決定於時代或地區的差異。商周鍾鼎女之古拙,與唐宋楷行之靈秀,風格因時代相距久遠而大異;唐人歐、褚、顏、柳楷書重規矩法則,宋人蘇、黃、米、蔡行書講氣勢流暢,風格也因時代所尚而不同。北朝造像魏碑,因神聖質樸,而有剛勁、崢嶸之貌;六朝書劄行草,因性靈真摯,而有飄逸灑脫之風,自古書風就有南北之分。
字如其人,字風有如人品。書法風格與作者的性格有密切關係。如顏真卿年諭古稀,不屈於叛將李希烈而英勇犧牲。後人品評其嚴正雄壯的“顏體”,猶想其正氣凜然,不屈不撓的品格。至於張旭醉酒狂呼始為文字,其草書與李白邀月飲酒的浪漫風格極其相似。
另外,風格的特殊性,還決定於作者的靈感與興會。王羲之乘修楔酒酣興會,作《蘭亭序》初稿,神來之筆,意趣天然。由此可知藝術風格的獨創,往往興到即成,興退則敗。寫得爛熟,則技高而損藝。有人曾以酒來比喻書法的表現意味,“書如佳酒不宜甜”,而拙樸苦澀更易表現出書法古雅深厚的內涵。
書法是一種傳統久遠的藝術,但在現代社會中卻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再生功能極強,古往今來大師雲集,卻還時時花樣翻新,出現新的書法藝術品種。近年來,現代書法、實用書法、少數字書法等相繼走紅書壇,就說明了一些問題。現代書法是受世界現代藝術及後現代藝術的影響,在書法領域中出現的新的書法藝術流派,這一流派在字形、字體、用水、用墨、章法、書局,以及借鑒繪畫、篆刻、工藝美術、裝飾藝術和中外兼容上都進行了融彙古今的大膽創新,給書法藝術園地又注入了新鮮的養料和空氣。盡管在許多方麵,所謂現代書法還不很成熟,還有牽強造作之處,但這畢竟是一種有益的探索與嚐試。
近年來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麵環境的美化工作也日趨繁榮起來。利用文字的書法藝術功能美化社會、創造賞心悅目、令人舒適的美好環境和條件,是現代社會不斷翻新、變化的重要需求,也是人類逐步成熟,文化藝術不斷多元化的重要標誌。
學習書法的“三定”
“三定”是培養恒心、毅力,同時鍛煉堅定意誌的一種輔助手段。實踐結果,效果是理想的。
什麼叫“三定”?就是定時、定量、定帖。
就是確定練寫毛筆字的時間。每個人的生活、學習、居住的環境和條件,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用來練寫毛筆字的時間,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環境、條件和習慣,選定一個用來學寫毛筆字最有保證的時間。不論早晨、午間、傍晚、黃昏,哪個時間最能為自己所支配,便選定它用來練字。如果實在沒有整段的時間,分兩次也可以——比如,排不出整整一小時的,不妨分2次:三刻鍾加一刻鍾或半小時加半小時。總之每天排出固定的時間。這又分兩方麵,一是固定在某時,到某時,便寫字,不移用。二是確定每次寫多少時間,這時間就用來寫毛筆字,寫足幾刻鍾;如分兩段的,則到某時,用來讀帖;到某時,便寫。除了主觀努力無法寫的特殊情況之外,決不輕易更改;也不任意增多或減少。開始時,得對自己加點強製;習慣了,到時候自然會想到“要寫字了”。剛開始,要思想一下子集中起來,很不容易,應該強迫自己集中思想,慢慢地思想自然會很快集中起來,每到開始寫字時,注意力便不易分散了。專心致誌地學習,一分鍾便有一分鍾的收獲;如果注意力分散,學上一二個鍾頭,還不如集中思想學習一分鍾的收獲。這是被無數次實踐所證明了的。
倘使環境、條件有了根本的改變,可以根據現有的環境和條件,再選定時間。這不是任意更改。
練寫毛筆字,有人說早晨好,有人說傍晚好,各人說各人的。其實隻要思想能集中起來,外界幹擾最少的時間,無論起床後、臨睡前,都是最好的時間。古代有成就的大學問家,利用了“三上”的時間,做出了學問。“三上”時間,大多都是很差的時間。這“三上”,就是馬桶上、車馬上(路上)和床上。古人也很強調“三餘”的時間,原意是“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看得出這話是從事農業的人說的,以後就理解為一切空餘的時間。就是說善於利用時間的人,不管這時間是晨、是午、是晚,都是好的。較整的時間,坐下來寫;零散時間,不妨用來想想、練練、看看、問問。練,可以以指代筆,用以領悟或理解用筆的方法,可牢記形態。有些大書法家領悟筆法的功夫便是這樣積累起來的。虞世南、鄭板橋,上床後常以指在被麵上劃;漢時有許多大書法家在坐席上劃;顏真卿帶兵與安祿山對抗之餘,看到屋漏痕,在妻子房間看到金釵,悟出了“屋漏痕”、“折釵股”的筆法;張旭見擔夫爭道、公孫大娘劍器舞;懷素見夏雲變化、水流流淌,悟出了草書筆法等等,都是善於利用“餘”時的好例。但對練毛筆字的人來說,還是應該選定時間用以讀帖和動筆臨習為宜。其餘時間學會善於利用便可。
為了養成始終如一的好習慣,開始便應把量定下來,也不輕易增減。如時間量允許增加,字量也可隨之而增;如時間量不得不減,字量也隻得隨之而減;否則,不去增減它。量分三種,一是字數量,一是時間量,一是紙張量。這三種量在一定時日裏,三者常常是統一的;到一定時候,又會漸漸不統一,此時可作適當調整,又能統一。初學的人,要選定其中之一定下來。在定量之前,要先試上幾天,取其平均值,作為定量的依據。
字數量:每天到這時候便寫幾個字。譬如初學時一小時可以臨習30~40個中楷(從乒乓球到茶杯口大小,約為3~5公分方圓)。每天可試寫一個鍾頭。幾天試下來,可以寫30個,便定30個。以後,每天到練時,便寫30個,決不少寫,也不多寫(因為既可多,便可少)。過了一個時期,一個鍾頭可寫35個了,便調整到35個。這量一定要定下,而且不少寫,也不多寫。
時間量:每日寫足所定時間的叫時間量。如寫行書,不能計算字數量,便常常選擇時間量或紙張量。不過時間量有個很明顯的缺點,便是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時時看鍾表。如有不分散注意力的條件,也可采用。
紙張量:每日能寫幾張同樣大小的紙張,經測試確定後,就定下來。以後每天到這時候,便寫完這幾張紙。到書寫速度加快時,再作相應調整,但不隨便增減。
無論定何種量,各人可視自己的條件確定下來。到一定時間再作適當的、相應的調整,決不隨意增減。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字帖必須認真選擇。除了家長或老師幹預的人之外,其餘隻要有自由選擇權利的,在臨習前,要認真選定字帖。字帖選定後,便必須認認真真。紮紮實實地臨習到能背臨的一步。到這一步,應該也必須換帖。在此之前,不輕易換帖,這便是定帖。
自學者購用字帖,常帶隨意性或盲目性,或由他人隨便指定,或自己找到什麼就去臨習。既已選用,能堅持學到能背臨,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不過常常可以見到的是有些人不檢查自己是不是認真臨習,而把進步緩慢的責任推給字帖;也有一些人聽到別人說這本字帖不行,便會心存疑慮,再也無心認真臨習;有些人看到他人臨別的字,受到表揚,便會懷疑自己的字帖不好。……許多人便因此而忙於調換字帖,有些甚至會中輟。其實對於初學者或臨習過一個時期還沒有收獲的人來說,隻要是經過時間篩汰留存下來而又不斷出版的碑帖,多數是可以選作臨習範本的。少數不宜選作範本的,是指那些供專家研究用的拓本、字口大多模糊的碑帖或字數過少的,其餘都可以用。因為這階段,都是使用範本,在臨習中訓練運用毛筆的技能,使毛筆從不聽指揮到逐漸馴熟起來,所以談不上起什麼壞的作用。每一家的、每一書體,總是有自己的特點的,因此可知各本字帖,除了和所有字帖共同的用筆方法之外,也有自己的用筆方法的。先臨一本字帖,到能背臨的一步,至少可以把這一本帖的用筆方法全部學到手,再臨習另一本帖。這樣,兩帖共同的用筆方法可以得到鞏固,又可以學到新臨之帖的用筆方法。使自己掌握更多的用筆方法和結體的道理,是臨習中換帖的目的,而什麼都沒有學到時,便急於換帖,即使你認為是最好的字帖,同樣也學不到什麼,即使換了幾十上百本的字帖,同樣會一無所獲。懂得了這個道理,便可以知道經常換帖是不對的。
另一種情況是臨習某帖已有一定的收獲,筆畫也寫像了,結體也臨得不錯了,當聽說臨習另一體,參賽容易討好人選,於是趕快改臨另一體,但由於不懂得換帖的道理,仍然用原來所臨的帖的用筆方法去寫(處於不了解用筆方法異同的情況下),當然隻能寫得“非驢非馬”,而使水平下降。
所以,應該在選定一本字帖——即使是他人代選的,便應該定下來,沒有臨習到能背臨的一步,決不換帖。
堅持做到“三定”,可以使沒有長性的人,能養成有恒心、有毅力,使見異思遷的人,意誌能堅定起來。要真正做到“三定”,並不很容易,整個過程,存在著克製與反克製的鬥爭,需要一步步戰勝壞習慣。能夠一步步取得勝利,不僅毛筆字練得像樣,練得好,恒心、毅力和意誌也培養和鍛煉出來了。這是很值得做的事。
書法藝術的欣賞
中國的書法藝術被讚譽為“有情的圖畫,無聲的樂章”,它實質上是線條藝術。不同書法形態的漢字,無論是楷書、隸書、行書、草書各有筆法規矩,不可亂用,可指點孩子看字的筆勢、筆畫。書法藝術家往往是“規矩盡而變化生”,新意出於法度之中,妙趣寄於豪放之外;有的字看起來遠,但點畫圓潤厚重,富於質感;有的字看起來龍飛鳳舞,但不離基本筆畫的規矩。要明白這一點:書法的藝術巨匠總是善於在傳統的規矩法則中去發揮藝術創造才能的。
在欣賞中注意字的間架,也叫結構。欣賞體會字的結構造型,重心穩健,富於變化的優美程度等。
注意欣賞觀察每個字的長短、肥瘦、寬窄、大小、疏密,體會“行行要有活字,字字須求生動”,書法字要“筆法在手,筆意在心,筆筆生意”,字形才能躍然紙上,活潑飛舞。在欣賞過程中學會凝神觀賞,細細回味,比較同一字的不同形態變化。如“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王羲之在全部324個字中,寫有21個“之”字,各個姿態不同,有的平和,有的窈窕,有的緊湊,真好像有情的圖畫。
還要懂得書法的章法和布局。按章法的要求需“氣韻生動”,好像音樂既有旋律的優美,又有鮮明的節奏,但書法藝術是無聲的,它要氣韻的美。譬如楷書的布局需行行分明,字的點畫之間形斷意連,通體如同草書的流暢連貫。如行草的布局需具備錯綜的變化,筆斷意不斷,在“格子”之外遊刃有餘。整個布局又如同變化的舞姿,顯露著美的情趣。
當然,書法藝術中,還傾注著藝術家的感情,這需要小朋友們在書法實踐過程中體會。
多情多才的舞蹈才能培養
舞蹈是一門神奇的身體語言藝術。舞蹈不僅能表現複雜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更能表達人們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各種思想感情。
學習舞蹈的目的及基礎
舞蹈、遊戲是開發智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不僅學齡前兒童是這樣,就是一周歲左右的孩子們的所有表現,也都與身體活動相聯係。筆者曾在幾個僅有16個月大的幼兒中試驗過,教他們學念10個數,結果有些孩子不能準確地把10個數念出來。可是用舞蹈動作(身體活動)作為輔助手段,教他們10個數時,如“1”舉右手,“2”舉左手,“3”頭向右歪,“4”頭向左歪,“5”頭回原位,“6”雙手放下,“7”右腳向前邁一步,“8”左腳向前邁一步,“9”原地蹲下,“10”站起,以上10個數的動作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模仿出來,當然,10個數字的順序也就隨之記下來了。可見,舞蹈學習不僅適合學齡前兒童,就是2歲以下的幼兒,也需要學習簡單的表現性運動(或者說是模仿性運動),以促進智力發展。所以,向學齡前的孩子們傳授些簡單、係統的表現性動作是非常必要的。
不一定為了成為舞蹈家,才去學舞蹈,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學舞蹈是為了修身養性,因為舞蹈可以促使學習者成為身體健美、思維敏捷、智能均衡、身心協調的全麵發展的人。通過舞蹈和體操運動的學習,逐漸啟發心智,為培養孩子們的自由想象力創造條件。舞蹈是通過無聲的動作及表現,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的藝術。幼兒雖不會說內容複雜、深刻的話,但他們可以通過蹦、跳簡單地模仿一些動作,來表達他們幼小心靈的感受、情感及願望。孩子們常常手舞足蹈,這是人們常見的。幼兒生來就有模仿能力和模仿興趣,好奇和模仿幾乎是所有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的特點之一。如有些孩子時常抱著布娃娃,認真地對著布娃娃說些不連貫的話,模仿大人的樣子,用小手輕輕地拍布娃娃睡覺或給布娃娃吃東西……。這說明在人年齡很小時,就已經在模仿大人的言行了,已具備了一定的模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