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是所有藝術的必經之路,當人類發展時,科學領域、藝術領域、社會的前進都離不開模擬。舞蹈、體操都離不開模擬,教孩子們表演節目也離不開模擬。孩子們想跳舞、做操都要向老師學習——模擬(模仿),然後,再通過自己的身體運動,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

按照兒童心理學的劃分,幼兒為學齡前期(3歲至6歲)的兒童,他們與學齡初期的兒童和少年相比,在心理特征上,有許多共性:他們都對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景象有濃厚的興趣,迫切希望認識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景物(如太陽、月亮、星星、白雲、大海、風、雨、雷、電、花、草、樹、葉,以及各類飛禽走獸和火車、飛機、槍炮、輪船等等),常常好奇而稚趣地提出許多問題。他們已經有初級的愛憎、善惡的情感,並開始表現出初級的審美能力。

比如他們喜歡五顏六色的圖畫;玩弄各種新奇的玩具;穿顏色鮮豔的衣服,喜愛形態各異的小動物,甚至跟它們親昵地說話,打手勢,把動物當作朋友,並把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分給他們吃等等。上述表現,不僅3歲上下的兒童有,更小的幼兒也有。我們曾觀察過一個僅16個月的男孩,讓他觀察玩具,教他模仿做一些動作,結果,他都能表現出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模仿能力。而5歲上下的孩子在審美與模仿能力上比3歲左右的兒童要更好些。

總之,學齡前孩子的思維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在發展著。但是,由於幼兒處於剛剛發育階段,他們的思維、語言、智力等各方麵,都處於十分不成熟的狀態,甚至有些方麵僅僅是出於人的一種生物性的本能,他們的思維是零散、跳躍的,沒有係統性和哲理性。他們對於行為的調解作用(或者說是調解能力)還極差,不能推理、分辨好與壞。所以幼兒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自然現象、景物的興趣和認識,常常有明顯的直觀性、表麵性和具象性。幼兒主要通過視覺和聽覺器官,感知客觀事物(聲音、色彩、形狀、動態等等),他們隻能用極其簡單的模仿,表現自己幼稚而淺薄的認識。這是幼兒心理特征之一。

通過舞蹈形式,結合自身心理、身體特點,把舞蹈與娛樂、遊戲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進行,從而自然地自娛性地跳起舞來。人類最初的舞蹈都不是為了表演,而是自我娛樂,抒發自己的感情。為了讓你們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得以充分體現,從而培養你們的創造能力,新的表現性運動應運而生了。

通過表現性運動,可以使你們通過模仿老師的動作,從而逐漸對生活產生新的解理和認識,培養你們正確地觀察、理解自然界和周圍事物的能力。

表現性運動的學習目的概括如下:

1.培養身體按節奏優美、自由地活動,以表現你們的個性。

2.培養、提高你們的審美意識和創造能力。

3.培養你們互相幫助的精神和責任感。

4.培養你們熱愛父母、老師、小朋友,熱愛集體、熱愛生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培養舞蹈興趣

學習舞蹈首先要培養你的舞蹈興趣,具體方式是:

通過欣賞舞蹈,熏陶、培養和激發對舞蹈的愛好和興趣。現在家庭中最普及最直接的欣賞舞蹈的途徑是看電視。電視裏播放的各類舞蹈,特別是幼兒歌舞節目一定要多看。另外要多帶去看演出,專業文藝團體的歌舞晚會、芭蕾舞劇、幼兒園文藝彙演等等。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借錄相帶看各種類型和較高檔次的舞蹈作品和歌舞片。有條件最好看一下《賣火柴的小女孩》、《白毛女》、《睡美人》等經典作品,但一定要一邊看一邊請父母給予講解。這樣來擴大你的眼界,豐富舞蹈知識,提高你的舞蹈審美能力。

通過聽歌曲、聽音樂,有意識地啟發形象思維。音樂是舞蹈的靈魂。一般說來樂感好的孩子,舞蹈也都相應地比較好。剛開始可先選擇一些你們熟悉喜愛的歌曲或旋律優美有歌詞的兒童歌曲,如《春天在哪裏》、《金色的太陽》、《小精靈的歌》等,邊聽邊展開想象的翅膀。聽完音樂可以給別人講講自己所想到和感受到的。也可讓你們邊聽音樂,邊按音樂的節拍拍手,以培養節奏感和對音樂的感受力。爾後可進一步選擇有音樂形象、有情緒變化的音樂作品聽,如《彼得和狼》、《龜兔賽跑》等。再慢慢提高擴展到欣賞各種民族舞曲、交響樂和舞劇音樂片斷。邊聽邊講解,這樣才能提高發展你們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在幼兒園學習的舞蹈或看別人或從電視中模仿的以及自己創編的舞蹈和動作,除了給家長表演外,還可以積極參加各種演出活動,比如:參加幼兒園的演出活動、平時和家長在一起經常舉辦小小聯歡會、節假日親朋好友聚會時表演舞蹈等。自編舞蹈,開始時可以選擇一些音樂風格各不相同、音樂節奏快慢不一的樂曲,按自己的理解即興舞蹈,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盡情盡興。可根據音樂出題目,規定舞蹈內容,自編舞蹈,如:《勇敢的小蜜蜂》、《掉隊的小鴨子》、《采蘑菇的小姑娘》等,先編成故事講述出來,然後再用動作把故事內容和情節表現出來。培養發展自己的舞蹈創造力和表現力。

舞技學習的基本方法

學習舞蹈的方法很多,根據少兒好奇心強、喜歡模仿的特點,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種:

這是舞蹈學習中最常用的方法。學生通過觀看教師的示範或電影、錄象等對所要學習的舞蹈動作進行模仿練習。首先看清示範動作,要力求準確,看清動作的位置、路線、方向和麵向。在分解的基礎上,記清動作要領,再進行完整組合動作的模仿。

在舞蹈學習中,借助外力的幫助,使你通過觸覺和肌肉的本體感覺直接領會動作要領,辨別空間與時間關係及對身體的影響,從而形成完整正確的概念。

少年兒童的骨骼硬度小,肌肉柔韌鬆弛,力量小,自身的觸覺、肌肉感覺不能正確把握,往往動作不到位。這樣,就需借助教師幫助學習,使你的動作到位,體會正確動作的肌肉感覺,從而形成正確的本體感覺。

舞蹈的分解學法可分為單個動作的分解和組合動作的分解學法。

在單個動作分解上盡可能分得單一化、一致性。如上下肢一起的動作,將上、下肢分開學,先學下肢,再學上肢,熟練掌握後再合成完整的動作練習;或者先抓住單個動作的重點、難點,然後再進行單個動作的完整練習。

組合動作分解法往往是把一個組合分成苦幹段,先掌握每段中難度大的動作技術後逐段進行學習,最後連接成一套完整動作;或者按動作順序分解成一個個八拍來學習,然後把整個組合連接起來。在舞蹈學習中,也可以按隊型變化來分解學習。先學隊型一的動作,再學隊型二的動作,依次類推,後連接起來成一套完整的組合。

意境學法就是以日常生活中美的自然景物或生物的姿態、動態啟發自己,從感性知識和已有經驗聯想到動作的方法要求,並創造一個想象中的美麗的境界進行學習的方法。如跳躍要像小鹿那樣輕鬆活潑;學習小碎步時兩臂張開像小雞展開的翅膀等等。

少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凡是具體形象的東西,他們比較容易理解和記憶。因而不同的進行意境聯想,使自己的動作形神兼備。

在少兒舞蹈學習中必須掌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循序漸進的原則。由單個動作到小組合、由不配音樂到配音樂、由本民族舞蹈到其它民族舞蹈、由風格易於掌握的舞蹈到風格難以掌握的舞蹈,像滾雪球一樣,一點點學習掌握,使自己逐步成為一個合格的舞蹈者。

音樂法是通過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促進學習的方法。音樂可以激發舞蹈者的情緒,陶冶情操,發展舞蹈者的想象力,豐富舞蹈者的展現力。

音樂的選配要認真研究,音樂盡可能采用熟悉的、能使你產生共鳴的節奏感強、旋律輕快的音樂。音樂伴奏可用錄音機和各種器樂及打擊樂,也可用鋼琴等單種樂器,也可用多種樂器和交響樂,還可采用人聲伴奏。動作的節拍不同,音樂也要不同,如華爾茲用3/4拍,跳躍跑動的動作則常用2/4和4/4拍。

采用多種形式進行練習。如單一動作練習、分句分段分角色地練習、自己照著鏡子練、和家長一起練等等。在練習中讓家長及時糾正你的錯誤,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以提高你的舞蹈水平。

培養孩子的健壯體格

生命在於運動,健康來自鍛煉,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體育鍛煉是人生未來發展過程中最積極、最有效的因素,是人類進化的必然。運動是健身的良方。

體育鍛煉的方法

體育鍛煉方法是指根據人體發展規律,運用各種身體練習和自然力鍛煉,達到鍛煉目的的手段和途徑。體育鍛煉中一般采用的方法有:重複鍛煉法、間歇鍛煉法、變換鍛煉法、綜合鍛煉法等。各種體育鍛煉方法的運用,應從實際出發,靈活應用,防止形式主義,達到健身目的。

1.重複鍛煉法

重複鍛煉法是指按一定負荷標準,重複進行某項練習的方法。重複的次數和時間,是決定健身效果的關鍵。因此,應根據項目的特點和個人的身體情況,來確定和調節重複練習的次數和時間,防止機械地重複而產生厭倦情緒,影響鍛煉效果。

2.間歇鍛煉法

間歇鍛煉是指重複鍛煉之間有合理的休整。間歇鍛煉法間歇時間的長短,應以運動負荷價值閾為依據,一般地說,運動負荷超過上限(每分鍾心率150次)時,間歇時間應長些,避免運動負荷繼續上升,造成過多地消耗體力;運動負荷在下限(每分鍾心率110次以下)時,間歇時間應短些,密度應加大。下次練習應在前次鍛煉效果未減退時進行,倘若間歇時間過長,在前次鍛煉效果消失後再進行鍛煉,就失去了間歇的意義。

3.變換鍛煉法

變換鍛煉法是指在鍛煉過程中,采取變換環境、條件、要求等因素,進行體育鍛煉的方法。采用變換鍛煉法可以有效地調節運動負荷,提高鍛煉的積極性,克服疲勞和厭倦情緒。運用變換鍛煉法還常采用各種輔助性、誘導性和轉移性練習,配合樂曲及利用自然環境等。

4.綜合鍛煉法

綜合鍛煉法是指各種體育鍛煉方法,在體育鍛煉中的綜合作用。綜合鍛煉法主要組織形式是循環鍛煉法。循環鍛煉法是把各種不同類型的動作,組成一組鍛煉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循環往返進行鍛煉的方法。這種方法具有綜合鍛煉的效果。循環鍛煉法所布置的各個練習點,內容要搭配合理,以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提高練習密度,以達到健身的目的;應選擇已經掌握和簡單易行的、鍛煉價值較大的動作;明確規定各點的練習次數、規格和要求,應強調動作質量,防止單純追求運動密度和運動負荷。

以上各種鍛煉法,在實際運用中,可以相互補充,交替結合,但應有主有從。無論采用哪種體育鍛煉的方法,都應從體育鍛煉的目的出發,一般人的體育鍛煉,應以有氧代謝為主、中等強度為宜。據國內外有關研究成果揭示,一般人的健身效果最佳強度保持在120~140次/分的心率之間,而保持這一強度的時間,應占每次鍛煉總時間的2/3左右;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時、機體的血壓、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電圖等,都沒有明顯的變化,健身的價值不大;心率在130次/分的運動負荷時,心髒的每搏輸出量接近和達到一般人的最佳狀態,健身效果明顯;心率在150次/分的運動負荷時,每搏輸出量開始出現緩慢下降;心率增加到l60—170次/分之間,雖無不良的異常反映,但亦未能呈現更好的健身跡象。因此,通常把心率在110—15次/分的區間,確定為運動負荷有效價值閾;把心率在120—140次/分的區間,確定為運動負荷最佳價值閾。

由於體育鍛煉要針對個人的不同特點安排運動負荷,所以,不可能有一個最佳運動負荷的統一的絕對標準。但是,正常人之間的差異都比較接近,所以,運動負荷價值閾對多數人來說,是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的。

力量素質與鍛煉方法

力量素質是指肌肉緊第或收縮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世界上沒有力的相互作用,就沒有物體的運動,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簡單道理。人體所有的運動幾乎都是對抗阻力產生的,沒有肌肉力量就沒有人體的運動。

在田徑運動中要想跑得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充分利用後蹬的力量去克服重力和空氣阻力,才能使身體迅速向前移動。跳高時,起跳腿要承受幾百公斤的力量,才能跳過橫杆。力量是從事各項活動的基礎。倘若力量素質較差,在體育運動中將會受到很大限製,甚至會發生傷害事故。

按肌肉收縮的性質,力量可分為靜力性力量和動力性辦量兩種。靜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做等長收縮,肢體不產生明顯的位移。如體操中的倒立、懸垂、平衡等靜止動作。動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做等張收縮或拉長,肢體或身體某部產生明顯的位移,或推動別的物體(器材)進行運動。如引體向上、推鉛球,挺身式跳運。動力性力量又可分為重量性力量(舉重物)和速度性力量(如投擲、踢球)兩種。在最短的時間內,表現出最大的力量的能力稱爆發力。如投擲出手時的力量;起跳蹬地的力量。

青少年在發育時期,各器官和係統的結構與功能日趨完善與成熟,身體素質有隨年齡而相應增長的自然增長過程。當然在自然增長過程中發展快慢是不平衡的。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發展力量的主要途徑有兩種。第一種是增加參與活動的肌纖維數量,即肌纖維的內協調。例如:平時如果端一臉盆水或舉起較輕的杠鈴比較輕鬆,主要是部分肌纖維參加工作,肌肉緊張程度較低的緣故;但是,如果吃力地提起一桶水時,或舉起較重的杠鈴時幾乎使上全身的勁才完成這項工作,這是動員了更多的肌肉和肌纖維工作,肌肉緊張程度較高的結果。這種現象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第二種是使肌纖維加粗、肌肉體積增大來發展力量。如果想提一大桶水或想舉起較大重量杠鈴時,不管再怎麼使勁,也提不起或舉不起來,這說明盡管動員了更多的肌肉、肌纖維參加工作,但終因重量超過了肌肉的力量而達不到目的。

人體約有600多塊肌肉,一般人全身肌肉的重量隻占自身體重的40%左右,而經常運動的人,肌肉發達,可占自身重量的50%左右。發展力量素質的練習方法一般分為克服外部阻力的練習和克服自身體重的練習。

1.練習法

(1)舉重和負重練習(小杠鈴、啞鈴等)。

(2)帶一定重量物體的練習:各種姿勢的單腳、雙腳跳繩練習;持、拋、推沙袋和實心球練習。

(3)對抗性練習:雙人壓啟;雙人對推;雙人對拉

(4)克服彈性物體練習:利用彈簧拉力器和橡膠皮條做上肢、下肢、腰腹的拉、伸、收、展等動作練習。

2.克服本身體重練習法

(1)仰臥臂屈伸、俯臥撐、立臥撐、仰臥起坐、背屈伸、有人扶持的引體向上、爬繩等。

(2)雙腳蹲起、蹲立單腳交換跳、單腳跳(可變方向)、跨步跳、蛙跳、立定跳遠、縱跳、跳過障礙。

(3)有人扶持的手倒立、靠牆倒立。

根據少年兒童尚未完成骨化過程,骨骼彈性較好而堅固性較差的特點,不宜做長時間的靜力和大負荷的練習,以防骨骼彎曲。一般來講,多安排些活動性力量練習(快速用力)和中、小力量負荷練習,多采用以克服自身體重和持輕器械的練習。

做力量素質練習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活動,盡一切可能防止、減少運動損傷。力量素質練習完要做放鬆練習,以便肌肉更快消除疲勞。身體各部位的力量素質練習應交替進行,練習形式要多樣,應重視少年兒童身體各部位力量的全麵發展。經常堅持練習才會收到良好效果。

速度素質與鍛煉方法

速度素質是指人體進行快速運動的能力,即在單位時間內迅速完成某一動作或通過某一距離的能力。經常從事各種速度練習,可以提高大腦皮層興奮、抑製過程轉換的靈活性和中樞神經係統的協調性,能提高呼吸、循環係統活動的能力,對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和掌握動作技術都有重要作用。根據速度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周期性運動中的位移速度。

反應速度一般是指人體遇到突然情況變化或刺激發生反應的快慢。動作速度是指人體完成單個動作或成套動作的快慢,如:跳高運動員的起跳速度,花樣滑冰運動員的旋轉速度等,動作速度常用頻率的高低來表示完成動作速度的快慢。位移速度是人體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距離。如競走、跑、遊泳等項目。速度耐力是指人體保持較長時間內快速運動的能力。如一個人跑100米時,第一次用13秒完成,接著再跑3~5個l00米,每次都接近13秒完成,這說明他具有一定的速度耐力。相反,若越跑越慢,則說明速度耐力較差。

速度在許多項目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些項目速度的快慢直接關係到成績的好壞,比賽的成敗。要想取得很好的速度,必須發展,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肌肉的緊張與放鬆的協調性。

1.選擇一些動作頻率和反應速度快的練習。

2.各種形式的短跑是發展速度最有效的手段。

3.提高反映能力的練習。

球類練習和比賽;拍打;追逐跑遊戲;反應練習;聽信號起跑和變換姿勢;聽信號、看標記物迅速改變動作方向、動作方式的練習。

4.發展速度耐力的練習。

往返跑、接力跑、定時跑、長距離的越野跑、變速跑。

少年兒童時期,是發展速度素質的良好時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速度素質的提高,不像力量素質提高的那麼快,尤其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還會出現停頓狀態。這是正常的,不能性急,不能間斷,要有耐心堅持下去,最好在情緒高漲時練習,易取得良好效果。由於速度練習,精神高度集中,肌肉快速收縮,練習強度大,很容易疲勞,所以內容不要安排太多,時間不宜過長。

耐力素質與鍛煉方法

耐力素質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肌肉活動的能力,也可看作對抗疲勞的能力。耐力素質對其它各項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肌肉工作引起疲勞後,其它素質如速度、力量、靈敏等也都要降低。耐力分為一般耐力和專項耐力。

一般耐力是人體長時間進行中等強度肌肉活動的能力,一般耐力是基礎。專項耐力是指堅持完成各項運動的活動能力,專項耐力的表現各不相同,通常分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靈敏耐力。

發展耐力素質的基本途徑有兩個,一個是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訓練;另一個是改善神經係統的調節和提高心肺的功能。因此發展耐力不但與肌肉力量、耐力有關,而且與人的心肺功能關係密切,在發展肌肉耐力的同時,要重視心肺功能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