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美滿

婚姻是戀愛曆程中的高潮,是愛情的發展和升華,是必然的歸宿和延續,它標誌著愛情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這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如何保持和發展愛情,使它使得內在、深沉和堅實,使婚姻生活美滿幸福,對於每一對新婚夫婦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而要建立滿的婚姻,就必須了解影響婚姻的原因。婚前、婚後做好各種心理和思想的準備,才能使婚姻穩步健康地發展。

結婚的心理動機

愛情的意願與發展

人們的結婚很大程度上是實現愛情欲望。這種愛情的欲望是相愛的人們合一的欲望,這種合一的欲望如此強烈,以至於它不能謙讓他人,並對所有的阻礙者都懷有強烈的敵意和忌妒。

當愛情達到頂點時,處在感情高峰的人們希望這種愛是永恒的,並且希望用婚姻製度作為愛情的保障,要不然哪會有那麼多“海枯石爛”式的誓言?在深深相戀著的人的眼裏,彼此是獨一無二的,是不可替代的,任何異性與心上人相比都黯然無光。情人們渴望永遠彼此占有,永遠持續這種極端的幸福,正如恩格斯所說:“……性愛常常達到這樣強烈的持久程度,如果不能結合和彼此分離,對雙方來說即使不是一個最大的不幸,也是一個大不幸;僅僅為了能彼此結合,雙方甘冒很大的風險,甚至拿生命孤注一擲……”於是,他們發自內心地選擇結婚,希望借助婚姻這種社會契約來保障愛情的完美和持久。婚姻確實給戀人們一個社會認同的、有法律保障的、排除其他異性的小實體,那些曾經遊移不定的、朦朧的欲望都在此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戀人們在充分體驗愛的同時也得到了安全與滿足。所以,人們總把新婚作為最甜蜜的的時刻。

愛情欲望是人類的本能。所以,戀愛結婚不應隻是年輕人的特權,老年人也有戀愛的需求,特別是那些離異或喪偶的老年人,他們在自由戀愛和結婚時,兒女或親戚不應該、而且也沒有權力進行幹涉。

同封建社會相比較,在現代社會中愛情成為婚姻的核心,結婚是以愛情為基礎的。但是,僅有愛情是不夠的,結婚還應有別的心理動機,其中一點最重要的,也是往往被人回避的動機,這就是為了滿足性欲。性欲雖然像食物和睡眠等基本生存條件一樣重要,但人們卻羞於談性的需要,並給它蒙上罪惡的陰影。西方社會的性解放給人們帶來了心理的不安和情愛的不定,在性的放縱中人雖得到了發泄,但卻失去了情愛的溫馨、安全和穩定,艾滋病肆意流行起來,許多人又向一夫一妻製的婚姻複歸,社會也在呼喚情愛的忠貞。社會的需要

在社會上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少數人過著同居的生活。但是,這種生活是不能公布於眾的,它不被社會法律及文化習俗所接納,處於這種生活的人有犯罪心態,他們無法滿足自己的社會實現感。人都想為社會所承認,都想在社會上保持一定的位置。所以,實現社會需要也是人們結婚的一個動機。結婚可以使兩性情愛得到社會認可,同時也得到社會的保護。而同居等非婚兩性關係卻無法得到認可保護。已婚者也許有了情人,但他(她)隻能與婚姻原配公開出人自己的社交圈,情人間感情再親密,也不能公開雙雙露麵。所以情人關係最終不是結婚就是破裂。因此,愛情要考慮到社會的需要,不健康的愛情是不會被社會認可的。

結婚動機中如果社會實現的欲望過高,則會使愛情受到壓抑。但是,有的人寧願犧牲愛情,也要謀得社會地位。如此,與某某要人的女兒結婚可能並不是為了愛情,而是為了取得更高的社會地位。由於傳統的束縛,許多女性更是通過結婚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價值,“夫貴妻榮”正是反映了這樣一種觀念。雖然在現代社會婦女更自立了,但傳統的意識仍有影響,況且法律上的男女平等與現實中的男女平等仍有差距,許多女性仍願與比自己地位高的男性結婚,以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價值。自我延續的需要

生育是自我延續的一種手段。在人們眼中,結婚、生育是最天經地義的事,事實也確實如此。生育不僅是天經地義的,而且還是充滿創造性的。夫婦用情愛孕育了後代,人類才得以延續下去,而且生生不息。有一對夫婦由於不孕,婚後一直沒有生育,當他們臨近四十時,小寶寶不期而至。雖然非常辛苦,但他們喜悅的心情是無法用言語描述的。他們認為,看著孩子一天天成長,自己仿佛也獲得了重生。

婚姻是社會認可的兩性結合

婚姻的定義是合乎法律或者社會道德的男女兩性結合方式。婚姻包含了兩個方麵:一個是男女兩性的生理結合,也就是性的結合;另一個是社會的、法律的規範,這種規範使婚姻克服男女性行為的隨意性。它有兩個特點:

(1)男和女實行的同居,一般具有建立家庭和生育子女的意向。

(2)這種婚姻中的性關係與婚前、婚外性關係或通奸是有區別的。

而社會學家則認為婚姻的特點有如下幾個方麵:

(1)一對男女配偶的關係被社會認可,即合乎習慣或法律條文;同時,這種配偶關係具有排他性。

(2)同居並且有建立家庭和生育後代的意向。

(3)有共同的勞務和經濟權益。

(4)為生兒育女有積蓄,配偶之間及於女和父母之間有社會公認的家庭財產繼承權。

婚姻在人類曆史上經曆從血緣婚姻到一夫一妻製的過程。最早實行的是血緣婚姻,在同一個群體中,同一輩男女間都互為夫妻。然後是亞血緣婚姻,這種婚姻的特點是兩個群居集團之間的通婚。血緣婚姻是族內婚,普那路亞婚姻則是族外婚,這兩種婚姻都是群婚製。隨著曆史的發展,群婚製逐漸向個體婚製過渡,對偶婚姻就是過渡型的婚姻,這種婚姻的特點是:男子在眾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女子在眾多丈夫中有一個主夫。這種婚姻後來發展成一夫一妻製的婚姻。所以,一夫一妻製是曆史發展的結果,標誌著人類的進化和文明。

一夫一妻製的婚姻為愛情提供了一個製度的保障。因為婚姻通過社會、法律限定了兩性關係,因此可以抵製外來力量對愛情的摧毀。愛情是排他的,是兩個特定的男女之間的相互愛戀,需要在相對穩定的兩個人的世界中培養情感。婚姻便提供了這樣一個場所,它是愛情的“圍城”。

男女結婚前的準備心理

結婚意味著戀人從此走人現實的夫妻生活,婚前的心理準備就是要有充分的準備,包括心理準備、物質準備和生活準備。

熱戀中的情人當談及婚姻時,就要做好從浪漫轉向現實的心理準備。戀愛中的花前月下、甜言蜜語要轉移到家庭生活中來。這時,應該考慮,雙方是否具備了結婚的條件。比如,我們真的彼此相愛嗎?真的能性格合得來嗎?真的能相互體諒、相互寬容嗎?

我們的經濟承受能力夠嗎?我們能保持健康的夫妻生活嗎?等等。概括地說婚前準備包括:

二.作好心理上的準備。即雙方是否都具備了結婚所要求的成熟的心理準備。①成熟的自我意識,也就是對自己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如自己有哪些優缺點,自己能否有責任感強的生活能力,能否使對方得到幸福,是否真正知道對方適合於自己。以免以後想到埋怨:“當時實際上,並不真正了解你”,“我自己作了錯誤的選擇”或是“性格不合”。②成熟的認識,也就是說對社會、家庭、婚姻生活的認識不能仍然停留在浪漫階段,而要實際。有些女性婚後仍然迷戀於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生活,而不能正視生活中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能正視複雜的人際關係而感到抱怨,這都是認識不成熟的具體表現。③成熟的感情,即是否真的愛對方,是因為外表漂亮而愛,還是人品好而愛等。隻有雙方情感同步發展,婚姻才是幸福的。否則容易造成婚戀失敗或夫妻感情不合。④成熟的情緒。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雙方都需要有自我克製不良情緒的能力,不隨意發泄,不無故傷害對方,不能像單身時那樣由著自己的性子,一定要時時處處為對方著想。

2.婚前物質準備。生活在現實中的人,要結婚。建立家庭,與戀愛不同,要麵臨衣食住行、生兒育女、贍養老人等等。缺乏必要的物質準備,勢必影響婚後的幸福。當然,這並非是鼓勵追求財富和門第的思想,而是要有起碼的生活保障條件,比如是否有穩定的收人,是否有工作和賺錢的能力。物質準備要靠雙方,而不能單靠一方,比如說,許多農村女青年大肆索要彩禮,許多男女青年追求高檔家具、家電,高檔裝修,豪華婚禮,而不惜大量借債操辦婚事。這些都是錯誤的,而應該靠自己的雙手,辛勤的勞動共同創造財富。

3.生理準備。雙方是否達到法定年齡,生理上是否健康成熟,是婚姻完滿的又一前提條件。結婚要求的生理成熟除了要求性的健康和成熟外,還要求雙方不是近親結婚,沒有不適合結婚的遺傳病和其他生理疾病等。

在現實生活中,熱戀中的男女往往更重視雙方的人品、性格等心理條件,而忽視身體健康條件。其實,健康的身體是生活的基礎,婚前健康谘詢和檢查對婚後的家庭美滿是非常重要的。

婚禮選擇心理

“洞房花燭夜”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但是有人喜歡在婚禮上大操大辦。這不外乎有幾種原因:第一,強烈的虛榮心。認為如果婚禮搞得體麵一點,排場闊些,今後夫妻的地位就會高人一等,在別人麵前有臉麵,讓自己周圍的人都知道自己的能耐。實際上這是在打腫臉充胖子。第二,有些人受不良的社會風氣的影響,認為別人這麼幹,我也要這麼幹,不能比人家差,以免丟臉。或者是對方提出這種要求,不幹也不行,非要跟上潮流不可。第三,對愛情的理解不純正,愛情觀不太高尚,把豐厚的物質條件和愛情的深淺混為一談,或者是想趁機撈上一把。第四,屈從於對方,屈從於社會習俗,屈從於家庭,或者是被別人慫恿。大操大辦不僅會讓自己家陷人經濟困境,而且也會讓親戚朋友們為難,因為別人也不得不送厚禮。現在的很多人都害怕接到請帖,因為要喝喜酒,就得先為送禮而苦惱。因此,人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文明、節約、熱鬧為原則。

其實,愛情是結婚的真正基礎,婚禮也隻不過是一種社會程序的形式,也沒有或大或小都是無關緊要的。實際來說,這種心理無論是對新婚者來說,還是對家庭來講都是有好處的,是很健康的結婚心理。

婚禮的形式應該自由、活潑。不拘一格。可根據每個人的心理需求、愛好而選擇不同形式的婚禮。目前社會上比較流行的婚禮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般的婚禮。親朋好友們前來祝賀,大家在一起熱熱鬧鬧、客客氣氣,歡聚一堂,花費也不太多。這種婚禮講究的是熱鬧和節約,曾流行得最廣最多,不過現在卻不被人們所采用。

大操大辦的婚禮。這種婚禮,講求的是體麵用D場和聲勢,消費了過多的人力和物力。表現為接親前呼後傭,拜堂燒香,請客送禮,幾天之內筵席也不散。

旅行結婚。這種婚禮是青年新婚夫婦到城市名勝古跡或是國外去旅遊。有一些年輕人,特別是那些在外麵遊玩機會不多的人特別喜歡這種形式。

集體婚禮。就是一個地方或一個單位的幾對青年人或幾十、幾百對的青年人在好友或是在單位領導的主持下,集體舉行的一個盛大的結婚儀式或者是舞會。現在這種方式已開始流行。

簡單型的結婚。有的人結婚並不講求什麼規範性的形式,為了結婚登記以後,或請幾個至親隨便地在一起聚一聚,也有的請上幾個好友聚一聚且有的經過家庭的決定就生活在一起,這是相當簡便和自由的,通常都是條件不允許的人采取這種形式,而一般有條件的是不願采取這種形式的。

婚禮究竟采取何種形式,還要取決於個人的愛好和當地的風俗習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甚至是不同的地區,都有著各自的婚配習慣,有著自己的婚禮形式。不過,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都要做到既符合各自的民族習慣,又要遵守節約的原則,保持活潑、歡暢、愉快、熱鬧的氣氛,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新婚“蜜月心理”

新婚蜜月是夫妻生活的起點。在蜜月生活中,新婚夫婦之間因為有著共同的誌趣、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標,通過感情交往的形式表現為相互關照,相互親熱。兩個人盡情地陶醉在愉快氣氛之中,享受著天倫之樂。這是一個在理智的保護下的非理性的時期,因此,在蜜月生活中,新婚夫婦沒有不陶醉的。

新婚是愛情真正發展的一大轉折點,異性之間的情感發展到這個時候達到了高潮,在社會倫理的保護下,人的自然本性就會伴隨著無比甜蜜的情感而獲得充分的表現。從這時起,兩個特定的異性之間那種純感情的交往關係就進到了全麵的生活。

新婚夫妻歡度蜜月,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性生活是否和諧。要想達到性生活的和諧,在婚前了解一點性的科學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新婚時,女子通常很羞澀,與之相比,男子是相當激動和狂熱的。因此,就必須特別注意,白天婚禮過程中,千萬不要過於勞累。另外,要懷著愉快的心情相互喚起情感和積極的配合,不要擔心和害怕,不要性急,要耐心地等待對方興趣盎然時才開始性行為。男子在這方麵應特別加以注意,因為女性的性欲的喚起比男性要難一些、慢一些,男性千萬不能急躁和魯莽,要盡情地調動起女方的情感,否則的話就會傷害對方的情感。而對女方來說,應積極主動地加以配合。應該知道,女性最討厭的是男性的粗野,而男性最不喜歡的是女性的冷淡和無情。

夫妻的親密情感是使性生活和諧的一個重要的前提。反過來,性生活和諧與否又會影響兩個人今後的情感交往。而蜜月的情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雙方相互之間甜言蜜語、海誓山盟、溫順體貼、憧憬未來都是蜜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蜜月生活中感情的交往和性生活注意要節製、適當,要合乎心理和生理衛生。

婚前婚後角色轉換心理

結婚過後,夫妻雙方會進人婚後矛盾期,所謂婚後矛盾期,是指夫妻雙方結婚後出現的一段矛盾過程,或者稱為調適期。這段過程有的出現的早,蜜月不等度完就出現了。有的出現的晚。這段矛盾時期有的持續時間較短,隻幾個月,有的持續時間很長,甚至長達幾年。矛盾期的長短,一方麵取決於夫妻婚前相互了解的程度以及相愛的程度,另一方麵取決於婚後雙方調適的藝術和個人性格。有的夫妻在矛盾期對立不明顯,往往床頭吵架床尾和。但有的對立尖銳,吵到雙方惡語傷人,動手動腳,甚至鬧離婚的地步。有的夫妻能安然度過矛盾期而成為恩愛夫妻,但也有不少夫妻缺乏調適藝術,而勞燕分飛。

有一對戀人,小張和小王,結婚後,兩人開始了蜜月期,新婚燕爾,小兩口朝夕相處,共遊大好河山,顯得親熱、幸福。可是過了不到兩個月時間,兩人就進人了婚後矛盾期,麵對家庭瑣事,開始吵架。小王還提筆寫下了兩句話:“金菊謝盡寒冬至,蜜月過後不逢春”,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小張看見小王寫的兩句話後,自己也不由得提筆在後麵續了兩句:“冤家碰頭同床在,異夢何時能了休”,寫完後擱筆長歎。

夫妻雙方應該認識到,結婚後,要麵臨家庭和社會,不可能永遠是浪漫的花前月下。麵對著鍋碗飄盆交響曲,麵對著複雜的人際關係矛盾,雙方都需要進行磨合和調適。況且,婚前用愛的眼光看對方,淨是優點,缺點也變成了優點。婚前有些未暴露的思想,在婚後便會暴露無遺。例如,小夥子婚前甜言蜜語,遇事總讓著女孩,婚後小夥子的急躁情緒就會表現出來。女孩子就會覺得小夥子婚前婚後判若兩人,自然就會與他產生矛盾。

夫妻雙方產生矛盾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夫妻雙方對家庭經濟的管理和支配觀點的差異,性格及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對待家庭成員的態度差異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夫妻雙方吵架。從經濟的管理支配上,有些女性喜歡把所有的收人管起來,而有些男性則喜歡自己管理經濟,因而產生矛盾。另外,婚前雙方都是獨來獨往,不必顧及他人,而婚後,兩人共同生活,就有一個生活習慣相容的問題。比如吃飯,兩人口味就會不同。買衣服,兩人觀點不同。作息,兩人習慣不同等等。

處理婚後夫妻關係,安全度過婚後矛盾期,可采取消極的積極兩種方法。

所謂消極的方法就是不予理睬,讓矛盾隨時間推移慢慢自行消磨,從而減少矛盾的發生。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會聽到吵架時,夫妻雙方開口就要離婚而實際上隻是一種氣話屈此對方聽到後,不必當一回事。而且隨著孩子的出生,矛盾也自然會越來越少。這種方法一般在文化程度不太高、個性強、虛榮心強的夫妻之間出現較多。

積極的方法就是主動地采取措施預防和處理矛盾:一是共建幸福家庭的心理,保持頭腦冷靜和理智,吵架時不要脫口而出那些容易對對方造成傷害的字眼,比如“以前說得那麼好,現在變得這麼壞”,“我當時真是瞎了眼”等等。這些話很傷害感情。夫妻雙方應該冷靜地共同找出產生矛盾的原因,解決矛盾。二是將美好的夫妻生活作為潤滑劑。夫妻應掌握必要的性知識和技巧,在夫妻性生活中共同尋求快樂。美好的性生活能增進夫妻感情,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夫妻雙方要互相關懷,互相體貼。三是共同製定經濟管理計劃,在家中要有民主作風。四是生活上互相關照,事業上共同勉勵。

夫妻生育心理

生育是愛情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生兒育女是人類的本能,也是人類生活的任務。更何況,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是真正愛情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生育心理是愛情心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夫妻生育前心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夫妻兩人都願意成為父母,有的早在熱戀的階段就開始想象著自己未來兒女的樣子以及自己的父母角色。每當兩個人在卿卿我我、甜言蜜語之後,他們都向往著能有一個聰明、活潑而可愛的小寶寶。在蜜月的生活裏,憧憬著兩個人未來的幸福生活和孩子的出世。為了得到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寶寶,雙方相互測驗著生育理想,查閱各種有關生育方麵的書籍,加強營養保健,討論著是生男孩還是生女孩,給孩子取名,預測生育的日期,並且開始設想著將來小孩的撫養教育問題。而在生育前的幾個月裏,男女雙方開始意識到了自己將要成為父母,想象著作為父母角色的種種特點,不免會感到責任重大,難以勝任,因此,常常會自言自語:“我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嗎?”“我能出色地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嗎?”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丈夫就會比以前更溫柔,更體貼地關懷愛護著自己的妻子。妻子在丈夫的眼裏,是崇高而偉大的。夫妻生育後心理

生育是痛苦的。而隻有做過母親的人才能知道生育的痛苦。但是,母親為了愛情,為了完成自己艱巨而又崇高的使命,盡管生育很痛苦,隻要一想到自己將有一個可愛的小寶寶,將做偉大的母親了,就會無比的欣慰和自豪。而父親此時的心情也是非常激動的,為自己即將成為父親而感到高興和興奮,也為妻子的生育之苦痛而感到憂慮,還會擔心生育的後果。因為生育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今後夫妻兩人的心情。如果生育不理想,那麼作妻子的就會比丈夫難過,丈夫這時就應鼓勵妻子。安慰妻子。因此,生育是否合乎理想,也直接影響了夫妻的心理反應。比如想生男孩,偏偏卻生了個女孩,有的人會很不高興,但又沒辦法,自己的骨肉不能不愛;有的父親則會特別冷淡,因此生育的結果對未來的生活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如果生育滿足了父母的願望,那麼將是非常幸福的。孩子改變了家庭的結構,也改變了所有家庭成員的角色。從此夫妻角色之上又增添了父母的角色。撫養孩子是一個非常繁瑣的問題,夫妻雙方會將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孩子的身上,這樣就出現一個問題,雙方都會感到對方冷淡了,彼此間的關心少了,尤其是丈夫會更深地感到失去了妻子的一部分愛。不過看在妻子把多餘的愛都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也就不計較了,並且從孩子那裏得到了以前從沒有過的幸福和快樂。有了孩子以後,家庭的角色變了,家庭結構也變了,隨之家庭的負擔也加重了。有的家庭由於經濟狀況或者別的原因,自己無法撫養,就要求助於雙方的父母。而對孩子的撫養教育問題也嚴重地影響著夫妻之間的關係,如果撫養教育得好,雙方都會感到極大的欣慰;相反如果撫養教育的不好,那將會有礙於夫妻將來感情的發展。但是無論怎樣,夫妻雙方都應認識到,撫養教育孩子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是相當辛勞的。而孩子的成長是否良好,會極其嚴重地影響父母的心理。如果小孩成長得好,有出息有作為,那麼夫妻就會感到高興和無比的自豪。因為自己的辛勞、自己的愛、自己的血汗終於沒有白費。如果孩子成長得不好,那麼就會讓父母非常的難過和失望。

婚前婚後心理的變化

婚姻和愛情是兩個相互聯係而又截然不同的範疇,愛情因家庭的建立而不斷變化,調整好愛情心理,可以使愛得到升華,調整不好,則會走向毀滅。古今中外的許多思想家對於婚姻的得失,都從自己特殊的感受角度陳述過意見。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1908年曾偏激地斷言:“大多數的婚姻的結局是精神上的失望和生理上的剝奪。”錢鍾書在《圍城卜書中有這樣的描述:“在外的人想進去,在裏麵的人想出來。”而俄國偉大的思想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則作了相反的比喻,他把家庭生活比作光明的白天。他說:“愛情賦予萬事萬物的魁力,其實決不應該是人生中短暫的現象,這一道絢爛的生命的光芒,不應該僅僅照耀著探求和渴慕時期,這個時期其實隻應該相當於一天的黎明,黎明雖然可愛。美麗,但接踵而至的白天,光和熱比黎明時分更大更多。”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論斷是相當形象和深刻的。婚後的愛情還繼續全麵而深人的發展,隨著戀愛轉變為結婚、戀人轉變為夫妻,愛情就進人了新的發展階段。

有的人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違反愛情發展的客觀事實的。

在現實社會裏,真實的愛情是異性兩人之間建立於心理、生理和社會倫理基礎上的,是相對持久和穩定的親密的情感及體驗。因此,愛情通過家庭的形式表現得更為徹底和全麵。家庭生活和戀愛生活是有明顯的區別的,但是本質上還是屬於同一個愛的過程。沒有愛的男女生活不能成為真正的家庭生活。當然,我們說家庭中有愛情,並不是說這種愛情和戀愛階段的一樣。夫妻雙方在婚後產生矛盾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第一,追求關係到婚姻關係的轉變。法律效力使當事者具有“穩如泰山”的心理,人們的一言一行都必須考慮孩子、家庭前途和社會輿論。因而,人們尤其是男性便不會像戀愛階段那樣體察對方的感情變化和要求,認為雙方的關係相當固定了,怠慢之心就從此萌生。戀愛到家庭生活已經實現了由不太穩定到相對穩定的轉變。

第二,鬆散的接觸關係向緊密時空關係的轉變。在戀愛階段,戀人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在戀人的心中,對方的心理、生理都是一個謎,情人之間的交往正是因為這種好奇心得不到滿足,雙方才會不斷地接近。情侶在戀愛期間的接觸具有著空間距離和時間的間隔,而結婚以後,夫妻天天生活在一起,對方在自己麵前暴露無遺,緊密的時空聯係使他們彼此間的接觸越來越全麵,對方對自己的吸引力明顯地減小了,神秘感也逐漸消退,因此,相互之間就會產生某種不滿的情緒。

第三,情感關係向關係的轉變。對愛人、小孩以及家庭負有義務和責任,並且受到了社會倫理和法律的製約。還有新的人際關係,如婆媳關係、姑嫂關係等。戀愛時期的感情激動已日漸消退,愛由浪漫到現實、由單純到複雜,一係列無多少浪漫色彩的生存問題的接踵而來,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負荷。

正是由於這種男女關係性質的綜合變化,才導致了感情趨於平淡甚至潛伏危機。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所喜歡的情感的遞增不僅是另一個人給你報答的量,有時候還要涉及到它們是增加喜歡,還是減少喜歡。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林德和阿讓森在研究中指出:人們最喜歡那些對我們的喜歡顯得不斷增加的人,最不喜歡的是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因此,根據這種得失原則,人們並不會就那些對我們持肯定或否定態度的人作出什麼極端的反應。婚後夫妻彼此間慢慢地會認為對方的體貼和溫情是理所當然的,因而常常會漠然置之。但是對於某個實質上並不怎樣的異性的讚譽和熱情卻會異常的激動。所有這些都會讓夫妻在今後的婚姻生活中麵臨著新的考驗。

戀愛中的愛情和家庭中的愛情是不同的。家庭愛情既是戀愛之情的繼續,又是戀愛之情的進一步發展。家庭中的愛情具有現實的全麵性和穩定性。日本心理學家依田新指出:“青年結婚生活的開始,就是作為穩定的社會成人的生活開始了,也就完成了跨入社會的曆程。青年找到了各自的配偶,開始小家庭的生活,從此從心理上、經濟上脫離父母,並改變對社會的依存狀態,以自己組成的家庭為基礎,開始了獨立生活。……青年為了適應結婚生活,首先必須與配偶者相適應;其次,夫婦必須一致去適應各種各樣的問題。……夫妻要有共同的興趣,要有對家庭的關心,要有大致相同的價值觀,要有共同的生活目標,對各自扮演的角色,所擔負的任務,應有共同的理解,在生活方式上還要互相讓步等,這些對幸福的家庭生活都是必要的。”

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夫妻生活不可忽視的方麵,這種情感的交流並不像戀愛階段那樣天真單純,而是通過夫妻間的相互關心、相互配合、共同持家來表現出來的。畫家黃永玉說過:“婚姻就像鞋子,舒服不舒服隻有腳趾頭知道。”這個比喻很耐人尋味。這個道理告訴夫妻雙方要互相適應。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間的依賴感會更強,在和諧的家庭中,夫妻分別幾天就會感到度日如年。

性生活也是夫妻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婚姻和家庭是否和諧,其主要依靠夫婦是否和諧,也就是男女雙方在生活情趣、人生態度等精神方麵和性生活等肉體方麵是否配合默契、協調一致。其次夫妻之間的愛情除了思想感情和性生活的直接交往以外,還要通過中介來表達和交流感情。比如相互之間在生活工作上的體貼和關心,在教育子女。處理家務。家庭的發展以及事業上的成就等中介環節來表現愛情。通過這些活動中的互相體貼、互相關懷、互相幫助、密切配合來發展愛、表達愛、接受愛、享受愛。真正的愛情,並不意味著把愛的吃語掛在嘴邊,而是通過生活和事業上的關心、照顧、幫助等等體現出來。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愛一個人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為他的幸福而高興,為使他能夠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並從這當中得到快樂。”因此,對於美滿幸福的夫妻生活來說,最主要的是應該以和諧的心理原則去調適難以避免的婚後矛盾。

二、什麼樣的婚姻最幸福

告別一個人的孤獨世界

人類的愛情文化既悲壯又浪漫,它體現了人類超現實的幻想與追求。

婚姻基於實際生活而建立起來。

現代人十分講求實際,精神與情感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這就注定了愛情文化不能排斥婚姻,而必須與婚姻融為一體。

現代人正在現實的婚姻中追求精神和肉體的快樂。

這種追求,給現代人帶來了幸福,同時也帶來了痛苦,但更多的還是幸福。

現代人完全有理由宣告:

隻有根植於幸福持久的婚煙沃土中的愛情,才配得上“愛情”這一神聖的稱號。

脫離或排斥婚姻的男女之情,充其量不過是虛幻情感的寄托,或是生物本能的體驗。

這種不負任何責任的男女歡情,除了各自從對方那裏求得精神和肉體的快樂之外,很難說得上相互之間有真正的愛。

然而,人往往容易被自己的感情所欺騙,把自己對別人的需要誤認為對別人的愛。不少愛情和婚姻的悲劇都是由這種誤解導致的。

誠然,需要本身就是產生愛的基礎。但需要必須是雙方麵的,任何一方不再需要或被需要,愛情也就崩潰了。

生活在物質社會中的人,不可能長期脫離現實,置身於浪漫的夢幻之中。在現實生活中,你要得到一個人的愛,首先就得學會愛人。說得具體些,要學會與你的愛侶長期共處,任何一方的“自我中心’意識,都會破壞兩個人的關係。

有什麼能像婚姻那樣,使兩個人緊密結合在一起,攜起手來,為了他們共同的目標,奮鬥一輩子?

這個共同的目標,便是建設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在這塊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天地裏,男女雙方都能均衡發展,互相補充,互相同化,使人性更加豐富和完善。

經營這樣一塊樂土,決非輕而易舉的事。幾十年的耕耘,既有春暖花開的良辰美景,也有寒冬臘月的險惡天氣;既有豐收的喜悅,也有歉收的愁苦。

然而,無論是喜是愁,是樂是苦,時時刻刻都有人與你共享;無論人生的道路多麼曲折,多麼漫長,一路上都有人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