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華學子之成功學習法
清華學子成功學習的秘密
我能考進清華大學,我想關鍵是在於我自己的努力。在中學時期能夠做到聽好課,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加上有能夠吃苦的精神,所以我才取得了最後的成功。
清華才子平凡中的不平凡
每一位考入清華園的學子,無一不是高中時代的佼佼者。作為優秀學生,他們和那些普通學生相比,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呢?經過調查顯示,他們在很多方麵都比別人做得好。如果你也想像他們那麼優秀,弄清他們在哪一點比一般人不同,或許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一、學習有嚴密的計劃
清華才子在學習過程中一旦發現以前所學的某方麵知識生疏或遺忘,就會立即去複習,或者將對該內容的複習納入到自己近期的學習計劃中。他們對一學期或一學年常有規劃,一般對近期該做什麼、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算做好都有安排。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雖然發現學過的知識已生疏或遺忘了,但不會主動去複習。他們認為複習沒用,最後還是會忘記,不如到臨考試時再複習;或者認為老師又沒讓我複習,我幹嘛多此一舉呢?一般學生往往對一學期或一學年沒規劃,對近期該做什麼、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算做好都不知道。他們認為能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就萬事大吉了。
清華才子在中學時代就有理想,並能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也就是說他們的實際行動在向理想靠近。很多同學也有理想,隻不過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而在實際的行動上並不能表現出來。
清華才子在學習中計劃性強,強調自我反饋,功夫在平時都下到了,所以能分清本末,取舍分明,有主見。他們不打疲勞戰,能注意自我保護,並力求做到事半功倍。因此,他們考前,顯得很輕鬆。一般學生由於沒有計劃性或者說計劃性很差,通常一忙就亂。他們不得不在考前加班加點,打疲勞戰,認為考前臨陣磨槍,不快也光(豈不知這樣做即使取得一時的好成績,但由於能力、悟性都沒得到及時的培養、開發,為今後學習新知識埋下了隱患)。
清華才子一般能將老師的計劃納入自己的計劃之中,如當老師要求同學們複習時,優秀學生早已開始複習甚至已經複習完了。一般學生是被納入到老師的計劃之中的,如當老師要求學生做什麼,這些學生隻能按老師的要求去硬著頭皮安排複習時間和先後順序等。
二、清華才子按老師的要求去做
清華才子們認為,老師的要求不是完全針對自己的。老師的出發點和目的都是為學生的未來好,並不會要求學生在表麵上的絕對服從。自己現在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決定對老師的要求執行還是不執行,或者隻執行其中的一個部分,這並不會違背老師的意願(他們並不是為了偷懶,而是為了更好地學習)。普通學生總把老師的要求當做任務來執行:一切按老師的要求做,以做完為標準,至於做的質量怎麼樣倒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他們一般認為,老師的話就是聖旨,不執行不行。他們怕批評、罰站、找家長,怕丟麵子。他們是以完成任務。維護自己的麵子為出發點去做的,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學習本身去做的。他們認為學生必須得聽老師的,老師叫幹什麼,自己就得幹什麼。
三、清華才子對待課本、題目、知識有技巧
1.清華才子從根本上弄透一個知識點,不僅能把它融人到已有的知識中,使它們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還能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學習過程中,他們通常都能去努力思考“怎麼想起來這樣的”、“這樣做的目的、意圖是什麼”這兩個問題。他們不會想當然地接受任何知識、現象。他們不僅尋求任何事物的因果關係,而且還認真體驗在尋找因果關係時的心理感受過程,並不斷地對這種體驗進行總結。一般學生往往從感覺上去接受知識,很少去探索蘊藏在推理過程中必然存在的邏輯性。
2.優秀學生能將課本讀活,能從中讀出“味”來。他們能從看書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並在學習過程中將它克服掉。一般來說,他們平時都能自覺地根據需要複習課本。一般學生很容易將書讀死,在看書過程中心裏常感到茫然,覺得課本枯燥無味,越看越不想看。因此,他們平時不願意看書,即使老師要求看,也隻是敷衍了事地看看而已。他們有時覺得打開課本什麼都會,而合上課本又什麼都不會。
3.題目對於優秀學生來說,隻有會做、不會做之分,很少有做過不知對錯的。因此,在考完試後他們差不多馬上就能知道自己能考多少分。一般學生常跟著感覺做題,做完不知對錯。考試之後常感覺不錯,但實際上並不怎麼樣。
4.優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追求對知識的理解、領悟,力求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做題時,他們注重知識的運用,並感受運用知識時的心理活動過程,力求探索或找到怎麼想起來這樣做的,並力爭將一道題變成一個題型。他們做題時注重分析、思維的過程,盡可能地使自己的思維過程呈連續狀態。他們追求“以不變應萬變,盡得其機” 的境界。一般學生看重分數,不考的知識他們一般不去看,認為看了不考等於白看,浪費時間。他們做題時,隻是跟著感覺走,不存在有意識的知識運用,他們做題的目的或許是為了見多識廣,做到熟能生巧,甚至希望能碰到考試題目。因此,他們平時會投人大量時間,做大量題目。
四、清華才子的課堂“拿來主義”
他們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的零碎時間,甚至擠出時間,主動出擊,力爭做到當堂知識當堂記住。當堂知識當堂吸收。他們力求弄透、弄精,力求與以前所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聯係,並在聽課過程中保持其思維的獨立性。一般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有效地利用時間,屬於被動的、等待式的學習。老師說一句,他就聽一句,然後就等著聽老師講的下一句。他們對本來能在課堂上記住的內容,不去記住,而是等待課後複習時再記,加重了自己課後的負擔。
清華才子能從自己的思維圈而進入老師的思維圈。他們能夠揣測老師的心理活動,了解老師思維的發生和辯證選擇過程。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使自己的思維過程具有獨立性,從而將老師的智慧轉化為自己的智慧。一般學生隻是順著老師的思路聽,處於被動地位。他們喪失了主體性,其思維活動是依附於老師的思維活動而存在的,不具有獨立性。
清華才子有時被老師誤認為其聽課不認真,而事實上,他的大腦內部在快速運轉,知識已進入大腦並在不斷的加工。他的“不正常狀態”,正是他認真學習的外在反映。也就是說,從本質上看,他們是真正的在認真聽課。一般學生從外觀上看,往往表現出非常虔誠的樣子,很討老師的喜歡。而事實上,此時他們的大腦處於半工作狀態,低速運轉,知識進入大腦的轉化過程也不科學。不徹底。也就是說,從本質上看,他們的聽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認真。
五、清華才子能清楚的認識自己
大部分清華才子發現別人的長處就學習,發現別人的短處就自我提醒。他們能經常解剖自己。他們雖然相信人無完人,但能力爭完善自己,盡力做到盡善盡美。一般學生往往拿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常常感到自己還不錯,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不思進取。他們對自己的缺點,往往以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為理由來加以原諒。
大部分清華才子能在失敗時找出根本原因,並能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改正過來。他們逐漸形成了反饋意識,避免類似失誤的再次出現。一般學生,在失敗時往往能找出許多不該失敗的理由(更多情況下是借口)。他們認為此次失敗沒什麼了不起,隻要下次注意一下或細心一下就行了,但下次往往又重犯舊錯。
清華才子知道在學習中積累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他們對別人取得成功的經驗都想親自試一試,以學得別人的長處。他們注意探索怎麼學,喜歡將別人所說的類似於“好好學習”。“獨立思考”、“知識的點。麵、體演變” 等空洞的說詞轉化為自己的至理名言。在聽課過程中,他們能揣測老師的心理活動,並從每一位老師身上學到可貴的優點。總之,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基本上做到研究自己、研究學習、研究教育,從而讓自己更為理智地學習。一般學生,很少去思考別的事,認為那些問題不是他所應該思考的。他們隻知道學、學、學,但不知去探索怎麼學,認為這不是課本上所寫的,考試又不考這樣的題,探索也是白探索。在學習過程中,理智成分少是他們共同的特點。
清華才子幹什麼都抱積極的心態,能積極參與。雖然他們也注重結果,但他們更重視過程,從不消極等待。他們希望大家都能學好,有水漲船高的思想。一般學生在處理各種事情時心態一般,易有嫉妒之心,不願意幫助比自己差的同學,害怕別人趕上他。
六、清華才子的學習價值取向
清華才子認為進學校就必須搞好學習,學習是學生的本分,學習實質上就是為自己的將來投資,為自己的將來創造條件和機會,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他們不計較學習的條件,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學,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一般學生也知道學習是在為自己學,但在其行動上卻變了味:他們似乎是為家長而學,似乎是在完成家長或老師交付的任務。他們多學一點就會抱怨,好像吃了多大的虧。他們有時甚至還會與家長討價還價,不滿足條件就不學。
除此之外,清華才子還有許多優秀的地方,不再一一列舉,從以上幾方麵,核對一下你自己,你做到了多少?如果你全都做到了,那麼,隻要你加上勤奮,你一樣能像他們那樣獲得成功。如果還有很大的差距,那麼就要加倍努力。
請感悟一下,自己從開始看該書到實踐兩個月後的這段時間中心理所經曆的微妙的變化,並將之描述下來。
神童的四大成才因素
縱觀清華才子的成功之路,我們可以看到,要有好的學習,以下的四點十分重要:
1.天賦
2.學習態度
3.學習方法
4.個人努力
事實上,每個人的天賦相差並不大,因此,後三點在學習過程中就更為重要了,下麵的論述或許會對你有著一定的認識作用。
一、成才兩要素說
有的人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賦;有的人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許多人都說,天賦加勤奮,就一定可以獲得成功;還有的人說,成功有三個要素,即天賦、勤奮和機遇。
“機遇”實際上是一種客觀因素,它隸屬於主觀條件。因而,上述看法的共同點,就是認為有了主觀上的天賦加勤奮,就可以成才。
上述看法,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強調了“勤奮”在成才、成功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這是正確的。但是,科學地說,僅靠天賦和勤奮是不能成才的,也是不能成功的。
我們認為,從主觀因素上說,要成才,必須同時具備四個要素,或四個條件,這就是天賦、態度、方法和勤奮。這四個因素缺一不可。人才,特別是創造性人才,都是這四個條件同時具備、相結合、共同發生作用的結果。所以,僅有天賦和勤奮不能成才,僅有其中任何一個、兩個或三個條件都不能成才。
“成功”與“成才”是不同的,二者的條件也是不一樣的。“成才”是指成為人才,而“成功”則是指在事業上獲得成就,獲得成功。
二、天賦
在成才的四個主觀要素——天賦、態度、方法和勤奮中,有的是先天因素,有的是後天因素,天賦是先天因素,態度、方法和勤奮則是後天因素。先天因素是重要的,後天因素則是決定性的。
什麼是天賦呢?天賦就是天資。在本書中,天賦是指人的大腦先天具有的資質。天賦高就是在大腦先天結構上具有優勢,就是在決定人的記憶力和思維力的大腦結構上具有優勢。天賦作為人的大腦生來就具有的生理特點,可能是由遺傳物質的特點所造成的,也可能是在胚胎發育時造成的,但前者往往是主要的。因而,天賦這種生理特點往往是遺傳的。
從人的大腦天賦到人的才能,要經過兩步,即兩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天賦到大腦能力的階段,這個階段可以稱為大腦開發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大腦能力到人的才能階段,這個階段可以稱為才能增長階段。而且,單有大腦的結構天賦不可能決定人的大腦能力,大腦的能力是由先天條件和後天條件相結合的結果,是由後天條件去開發先天條件的結果。在這裏,先天條件就是大腦的結構條件,就是天賦條件;後天條件就是社會環境因素、教育因素和個人的學習因素。同樣,在第二階段的過程中,單有大腦能力也是不能獲得才能的。在這裏,人的才能也是由兩個基本條件決定的,一個是大腦能力條件,一個是後天條件,即環境的教育條件和個人的學習條件。人的才能正是這兩個條件相結合的結果。
人一生下來,就應當對其大腦的天賦進行開發,甚至在出生前的胚胎階段就應當進行大腦開發,即所謂“胎教”。有些人不認識後天條件對開發大腦的重大作用,甚至認為孩子本身必然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具有大腦能力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一個人的天賦再高,或者說大腦的天生結構資質再好,如果沒有後天條件的開發,他也決不會有人的大腦能力。一個人的天賦僅僅是一種潛在的大腦能力,一種可能的大腦能力,隻有經過後天條件的開發,才可能變成現實的大腦能力。而且,一個人的天賦越高,後天開發條件越好,那麼,他的大腦能力就越好,即記憶力和思維力越強。
我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1920年,印度人辛格在狼窩裏發現了兩個“狼孩”,大的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小的第二年死去,大的活了下來,名叫卡瑪拉。在卡瑪拉的教育和培養上,辛格和他的夥伴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卡瑪拉兩年後學會直立,6年後才艱難地學會獨立行走,4年之中隻學會了6個詞,7年才學會45個詞,隻能勉強地說幾句簡單的話。她16歲時死去。據辛格估計,當時她的智力隻相當於一個三四歲的普通孩子的智力。“狼孩”的事實有力地說明,人如果在早期脫離了人類的社會環境,得不到後天的教育和學習,他就會失去人固有的特點,失去人的腦力,失去人的記憶力和思維力。
自發現第一個“狼孩”到現在,幾十年來,人們已經發現了好幾十個由狼、狗、熊、豹等哺養過的孩子。他們回到了人間,但是,他們中都沒有任何人恢複到人的腦力,他們中沒有一個人能完全回歸到人類社會,這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在這些孩子中,在動物那裏的時間越長,回到人間的時間越晚,他們就越遠離人類社會,就越沒有人的腦力和人的能力。相反,在動物那裏的時間越短,回到人間的時間越長,越能融人人類社會,他們的記憶力和思維力越能得到較好的恢複。這就無可辯駁地說明了:同樣是人的大腦,同樣的天賦,如果沒有後天條件的開發,就不會具有人的記憶力和思維力,就會失去整個人生;而且,後天條件越好,開發得越好,開發得越早,開發的時間越長,被開發者的大腦就會越聰明,就會有更強的記憶力,更高的思維力。
因而,我們沒有理由不重視對大腦的開發,特別是對孩子大腦的開發。對大腦的開發,就是將後天條件與先天的天賦條件相結合的過程。天賦條件越高,後天條件越好,經過開發後,被開發者就會越聰明,就會有更好的大腦能力。
三、勤奮
成才的決定性因素是勤奮,這可以說是科學家們的共同看法。
勤奮,在“大腦開發”過程中和“才能增長”過程中都起著重大作用。這也就是說,勤奮是“後天條件(一)” 和“後天條件(二)”中的最基本的因素。沒有勤奮,就不能使大腦的天賦素質得到有效的開發,就不能把大腦的潛在能力變為現實的大腦能力,即記憶力和思維力——識記記憶力和動作記憶力(模仿記憶力)、推理思維力和想象思維力(即推理力和想象力)。同時,沒有勤奮,就不能使記憶力變成知識、經驗和技能,就不能使思維力變成智能。這也就是說,沒有勤奮,就沒有才能,更沒有天才。
勤奮包括腦勤和體勤。一般說來,在成才的過程中,腦勤的作用是決定性的,但是,體勤也是重要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腦勤,就不可能成才;沒有體勤,也會嚴重地影響成才過程,甚至使人不能成才。
想成名,又不想經過勤奮,經過艱苦奮鬥,這對於很多人來說,僅僅是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