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卓越的科學家,沒有一個不強調指出勤奮在成才中的重大作用。
愛因斯坦說:“在天賦和勤奮兩者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她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才的催產婆。”
達爾文強調自己沒有過人的機智,他說:“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學工作,都是通過長期的考慮、忍耐和勤奮得來的。”
馬克思認為,在科學上麵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隻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居裏夫人說過:“在捷徑道路上得到的東西決不會驚人。當你在經驗和訣竅中碰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你會知道: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僅是汗水,更多的是心血;他們的名字不是用筆而是用生命寫成的。”
郭沫若說:“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當是勤奮。”
錢三強說:“古今中外,凡成就事業,對人類有所作為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艱苦攀登的結果。”
那些卓越的科學家,所以能在科學上做出巨大貢獻,無一不是他們長期勤奮、頑強奮鬥的結果。
卓越的物理學家牛頓,出身貧寒,自幼艱辛,但是,他少年發憤,終生奮鬥,終於成為一代科學偉人。牛頓在學習和研究中常常廢寢忘食。有一次,朋友來訪,牛頓竟忘了朋友。朋友實在餓了就把牛頓準備好的燒雞吃了。待牛頓研究告一段落出來,看到盤子裏的骨頭時,他大笑著說道:“哎呀,我還以為我沒有吃飯,原來早已吃過了。”他的朋友也跟著大笑起來。還有一次,牛頓研究到深夜,便煮雞蛋充饑,可是煮的卻不是雞蛋,而是把一塊懷表煮“熟” 了。最嚴重的是,牛頓與情人約會時,竟然錯把情人的手指當做通條塞進煙鬥,最後與情人分手,以致終身未娶。
中國卓越的科學家李四光、童弟周、華羅庚、錢學森、茅以升、吳有訓、錢偉長、錢三強等,他們哪一個不是勤奮好學。長期奮鬥而獲得成功的!
這些卓越科學家的勤奮人生,永遠是我們成才過程中的學習榜樣。
四、態度
態度,就是在學習中的態度,在成才過程中的態度。
態度,是由兩個基本因素構成的,或者說是由兩個基本因素決定的,一個是性格特征,一個是品德特征。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心理特性,就有什麼樣的態度;有什麼樣的品德,就有什麼樣的態度。
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特性,健康的心理素質,對人的學習過程、成才過程有重要影響。在這裏,特別是人的意誌、毅力、熱情等性格特征對成才過程有重大作用。
品德因素對人的學習過程。成才過程也有重要作用和影響,但是,人們普遍對這個問題認識不足。
改造思想以成才,這未必是一個新題目,但是,這卻是人們普遍忽視的問題。本書就是要真誠地大聲呼籲,家長們、老師們和同學們,要重視思想修養、思想鍛煉或者思想改造。今天,學生們的思想素質遠遠不能適應人類社會進步事業的需要;麵對挫折的適應能力,也遠遠無法適應當今社會激烈競爭和生存的需要;更不能適應畢業後參與社會工作的需要;而且也不能適應學生時期成才過程的需要。
每個人都希望過幸福的生活,但什麼是幸福呢?幸福就是人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相結合後的一種美好的自我感受。每個人的主觀因素不同,客觀因素也不同,因而,每個人的個人感受就不同,而且千差萬別。幸福主要是包括三個基本方麵:一是身體狀況,二是物質條件,三是精神狀態。一個身體多病的人,他常常為此而感到痛苦,這勢必嚴重影響他生活的幸福。因而,健康的身體是幸福的一個基本條件。物質條件固然也是幸福生活的一個基本條件,但是,由於人們主觀世界的差異,不同的人對物質條件、物質生活的認識往往並不一樣。精神狀況也是人們幸福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人人都承認這一點,但是,人們對這一點的認識差別太大了。而且,精神因素也包括得太廣了。這種種精神因素都會從不同角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決定著人們是否幸福。
在這裏,沒有別的辦法,隻有按以下方法去做:首先,應當充分認識品德修養在成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逐漸堅信不移;其次,才會在自己的人生成長過程中從認識上真正重視品德修養;然後,才會在實踐中注意進行自我思想改造,加強品德修養;最後,你才會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慢慢品味到品德修養,的確對提高才能、特別是提高智能有重要促進作用。
五、方法
學習應當是一個苦學與巧學相結合的過程。這兩個方麵都是非常重要的。隻強調苦學,不重視巧學,是不正確的;同樣,隻強調巧學,不重視苦學,也是不正確的。光苦學,不巧學,不能成才;光巧學,不苦學,也不能成才。苦學,就是刻苦學習,勤奮學習;巧學,就是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去學習。很多人講學習的奧妙,成才的奧妙,奧妙是什麼?其實,奧妙就是一個學習方法問題。
有的人說:讀書沒有定法,學習沒有定法。這種說法具有片麵性。對於一部分具體的學習方法而言,一個人一個方法,對此可以說學習無定法,僅此而已。“學習無定法”不僅對基本學習方法是不能成立的,同時對於某些具體的學習方法來說也是不能成立的。比如說,“在記憶的基礎上加強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這一正確學習方法就是對一切人都適用的學習方法。
學習、成才有沒有近路?有沒有捷徑?有人認為,學習隻有刻苦奮鬥,勤奮,沒有近路,沒有捷徑。這種意見是不正確的。應當客觀地說,學習的確有近路,的確有捷徑。學習方法就是學習的途徑、道路。如果沒有不同的道路,沒有不同的途徑,而隻有一條道路,一條途徑,那麼,在這裏就無所謂近路,無所謂捷徑,因為沒有比較。但是,學習方法是非常繁雜的,即使是同類的學習方法也是各式各樣的。既然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就有一個比較,就有比較好的和比較差的,差的學習方法就是笨路,就是彎路。有彎路就有近路,有笨路就有捷徑。近路、捷徑就是好的學習方法,科學的學習方法。
所謂近路。捷徑決不是投機取巧,科學與投機取巧完全不相容。走近路、走捷徑的惟一解釋,就是尋找科學的學習方法,並應用這種學習方法到學習實踐中去。如果不研究學習方法,不尋求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找捷徑,不走近路,而總是走彎路,走笨路,總是繞道走,那就永遠也達不到目標,永遠也不能成才。有的人勤奮一生,但卻始終不出科學成果,原因何在?主要就是一個方法問題。而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再加上其他條件,就會事半功倍,就會以較快的速度達到目標,而成為人才。
“學會怎樣學習”,這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學會怎樣學習”,有兩個問題,一個就是以什麼態度去學習,另一個就是以什麼方法去學習。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就永遠也學不會怎樣學習。
我們應當在學習態度上進行一場革命,同時也應當在學習方法上進行一場革命。
自我測查學習習慣與應試技能
一、學習習慣與應試技能自我測查的方法
第一步:仔細閱讀每一道題,在每一道題左側橫線上填寫“是” 或“否
第二步:依照表一的格式造表,將表中的“標準答案”改為“個人答案”,然後在“是”“否”兩欄內分別填上自己所選的題號。
第三步:對照標準答案分析個人所選的答案。例如,“準備與應試”這部分內容,“標準答案” 中答“是” 的題目序號是3和6,如果受測者將這兩道題答成“否”,說明受測者在寫作應試的準備工作方麵存有缺陷。其他部分測查內容的對照分析與此類似。通過自選答案與標準答案的對照分析,受測者就能比較客觀地發現自己在學習習慣與應試技能方麵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為以後糾正不良學習習慣、提高應試技能提供了方便。
二、學習習慣與應試技能自我測查
1.直到臨考前的晚上,我才對需要複習的大部分功課進行突擊。
2.當準備應試的時候,我變得緊張、不安,或由於某些其他原因而難以學習。
3.在參加論述題考試前,我閱讀所有與考試內容有關的材料。
4.我常常得反複讀幾遍,才能理解一份材料。
5.在閱讀中,我抓不住重點。
6.在答論述題之前,我先把答案想好,寫在草稿紙上。
7.在閱讀時,遇到生詞或詞義無法從上下文中推測確定,我就查字典。
8.除了重要的引證之外,我用自己的話記筆記,而不照搬作者的原話。
9.考試期間,我緊張不安,不能像平常那樣從容應答。
10.我在零星的紙片上記筆記,而不記在筆記本上。
11.在閱讀中,有時我記下綱要,畫出簡圖,或將有代表性的觀點畫成圖表。
12.我實際上連一個完整的句子包括哪些部分都不知道。
13.我常常需要有一定的壓力才能學習。
14.我定期複習。
15.我的學習常常被來訪者、電話以及娛樂活動打斷。
16.隻有在完成指定的學習任務後,我才做其他事情,我把這作為一項製度。
17.我常利用做作業的時間玩耍、約會、看電影、散步、讀小說、看電視或聽音樂。
18.有時,當我坐下來學習時,才意識到自己對課外作業究竟是什麼還不清楚。
19.我用學校裏所學的書本知識來幫助自己理解外部世界中的各種事情。
20.我把聽課筆記認真整理並妥善保存。
21.在寫論文時,我不知結論怎樣寫。
22.我往往無意中將不重要的材料記在筆記本上,這些材料考試中根本用不上。
23.開始寫作前,我要擬提綱,或擬定一份寫作計劃。
24.我是在閱讀課完了以後才記筆記,而不是邊讀邊記要點。
25.交論文之前,我通常要花幾天時間來進行推敲,以便在定稿前,能把論文修改得更好一些。
26.有時我不能如期完成作業,或匆匆忙忙地應付一下便交上去。
27.我不喜歡某些教師或課程,這影響了我的學習成績。
28.我常常發現,自己還沒弄清讀的究竟是什麼,便已看了好幾頁了。
29.我常常跳過閱讀時所碰到的表格和圖解。
30.我把書上的重點或難點做上標記,以便複習時能對此格外留心。
31.我有一個卡片簿或索引本,用來記錄生詞和詞義。
32.閱讀過程中,在一章結尾,我經常停頓一下,以便歸納本章要點。
33.當我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我會毫不猶豫地提出來跟老師進行討論。
34.看書時,有時我會自言自語讀出聲來。
35.我感到教師對我很冷淡。
36.即使我知道正確的答案,我也時常害怕在課堂上回答問題。
37.我常常睡眠不足,因而上課時昏昏欲睡。
38.碰到新詞彙適用的場合,我就去應用它們。
39.我有一個明確的學習計劃表,列出了學習時間和地點。
40.我在學習時好做白日夢。
41.我在學習時常常坐不住,因而無法把精神集中起來。
42.開始學習新功課之前,我對先前學過的材料進行複習。
43.如果沒有正當理由,我一定堅持執行自己的學習計劃。
44.有時,我邊看電視邊學習,或者一邊聽同房間的人談話,一邊學習。
45.在某一課程上我花費時間過多,而在其他課程上時間則不夠用。
46.學習時,我常常站起來,來回走走,看看報紙,或吃點零食。
47.我喜歡想出具體的例子來證明所學到的一般原理和規則。
48.開學初,我靜不下心來,難以認真考慮功課。
49.有時,我在課堂上或坐下來學習時,才發現沒帶所需的課本、鉛筆、筆記本或其他學習用品。
50.我利用某一課程中所學的知識來理解其他學科的東西。
51.有時,我對所學材料進行“過度學習”,就是說,當第一次能夠正確背誦時,並不立即停止學習,還要再背幾遍。
52.我實在不知道一篇論文究竟應當怎樣開頭。
53.我對自己的功課感到擔憂。
54.準備應試時,有時我試圖把書本上的話一字不漏地記在腦子裏。
55.我習慣在間接光線下閱讀,而不在書桌前借助直接光線閱讀。
56.在對某章內容詳細閱讀之前,我先把這一章的內容大體例覽一遍。
57.我感到老師是我的朋友。
58.我發現自己的學校生活大多是有趣的。
59.在多數情況下,我是帶著某種材料僅僅記到考試結束這樣的想法,為應付考試而學習的。
60.我盡可能快地閱讀,以便能迅速而準確地完成指定的作業。
表一學習習慣與應試技能自我測查表的標準答案
歸類
序號測查內容標準答案答“是”的題目序號答“否”的題目序號A一般性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14、16、19、38、39、42、43、47、50、5112、13、15、17、18、37、40、41、44、45、46、48、49、53、55B閱讀習慣與技能7、11、30、32、56、604、5、28、29、34C對學校的態度33、57、5827、35、36D記筆記和寫論文8、20、23、25、3110、22、24、26、52E準備與應試3、61、2、9、21、54、59
學習習慣與應試技能自我測查表的標準答案,是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應試技能的受測者所應選擇的正確答案。
勤奮是成功的搖籃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是華羅庚的親身體會,也是他從一個初中生而成為大數學家的真實寫照。對清華的學生來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已漫透到一代代學子的精神中,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位清華學子的工作。
成事在勤,謀事忌惰
成事在人。這是俗語,也是真理。一件事、一項事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你用什麼樣的態度來付出,就會有相應的成就回報你。如果以勤付出,回報你的,也必將是豐厚的。所以,某種意義上講“成事在勤”實不為過。所以,養成勤的習慣,對於每一個青年人來說都是必須的。
有人將人生比作一段旅程是因為人生的艱難曲折,人在旅途上,他的目的不僅僅是遊山玩水,他肩負著人生的使命,他要向前走,不停地走,一直走到人生的終點,體味人生的意義,無怨無悔地走進墳墓。旅途上的食糧是勤奮。沒有它,一個人不可能在人生路上走很遠,即使能走遠,也是碌碌無為的,走了很長的路,卻依然兩手空空。隻有勤奮,才能走好人生的路,獲得事業的輝煌。無論是天才做到的亦或是沒有做到的事,勤奮都可以在生命裏令你做到。聖賢不是天生的,都是勤奮造就的。
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個從小立誌當孔子的人。在他讀書時,一天上午,老師有事外出,沒有上課,學徒們高興極了,紛紛跑到院子裏的沙堆上遊戲、打鬧。不大的天井裏,歡聲笑語,沸沸揚揚。這時候,老師從外麵回來了。他站在門口,望著這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們“造反”的情景,搖搖頭,輕輕地笑了。猛然,他發現隻有朱熹一個人沒有參加孩子們的打鬧,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會神地畫著什麼。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邊,發現他正畫著《易經》的八卦圖呢!從此,先生更對他另眼相看了。
朱熹這樣好學,很快成為博學的人。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讀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人”當朱熹無意中讀到這句話時,他高興得跳了起來。他自言自語地說:“是呀,聖人有什麼神秘呢?隻要主觀努力,人人都能夠成為聖人啊!”
高高在上的聖人其實並非可望不可及。治學之路就如同登山,唯有攀登不輟,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項。“高處不勝寒”的聖人們的成功其實亦是由勤奮得來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孔子讀《易經》竟然能把編聯簡冊的牛皮翻斷三次,可見其勤奮。不管你是一個凡人,還是一個聖人,“勤”在你成為聖人的努力過程中,始終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