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成功之事,缺了勤就會變得不易實現,如果有了勤,成功也就不會太難了。
偉大的勞動造就偉大的成就,而勤勉耕耘也就得出了豐碩的果實。
兩部曆史著作,都出自勤勞者之手。而縱觀曆史,到處都是勤勞者汗珠的閃光。曆史是勤勞者的曆史,由勤勞者來執筆。而現在,以至將來,都會是如此。青年人要養成“勤”的良好習慣。
因為千金唾手得,一勤最難求。
有這樣一則令人欣賞的小故事:
從前有一位老農,臨死的時候,他把他的三位兒子召集到床前,對他們說:“我老了,我很快就要離開你們了。我不知道你們能否在我去世之後比現在過得更好?我擔心將來你們會受苦,因此,在我們家的那塊地裏,我埋下了一壇金子,這是我一輩子積攢得來的,我死後,你們就把它挖出來分了吧!”
當老人於幾天後死去後,他的兒子們便一齊在老人所說的土地上挖金子,然而,令他們感到奇怪的是,他們翻遍了每一寸土地,卻始終沒有找到那壇金子。兒子們失望了。恰逢播種的季節,帶著失落的心情,兒子們將那塊地進行了耕種。
幾個月過去了,收獲的季節來臨了。由於兒子們深翻了地,地裏的莊稼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兒子們此時才恍然明白了老人的深意。
勤奮是一筆價值遠遠超過金子的財富,金子雖然珍貴,但金子是不會失而複得的。縱然你有黃金萬兩,但坐吃山空,你總會有窮困的一天。唯有勤勞才是永不枯竭的財源。這一點,我們應該牢牢記住。勤能使人走向成功,聰明的人,勤而努力它能成就大事業,而比較愚笨的人,如果能以勤為本,笨鳥先飛,同樣是獲得成功的贏家。記得《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帝給你打開一扇門,同時就要給你關上一扇窗。你應該記住,勤奮實際上是彌補你自己某一方麵缺陷的良藥。
古希臘有位演講家,他的口才很好,每一次演講都能吸引眾多的聽眾。但他年青的時候卻有口吃的毛病,經常受到大家的嘲笑。為了改正這一缺點,他堅持天天練習說話。有的時候就跑到山項上,嘴裏含著小石子,訓練自己的口型,摸索發音的規律。但是勤奮不懈的努力使他改掉了口吃毛病的同時說出了一口流暢悅耳的話音,從而實現了做演講家的夢想。
自身的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勤奮的精神。自身之拙,可能會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障礙。但偉人、名人就是在克服障礙後得到桂冠的。即使是太行、王屋二山那麼大的障礙也會被我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勤奮一點點的挖掉,如果我們始終不放棄理想的話。勤奮麵前,再艱巨的任務都可以完成,再堅定的山也都會被“移走”,成事成功隻有勤,踏實勤勞,才能獲得真正的東西,從而助你走向成功。
青年人要勤,就要忌“懶”,忌“惰”。懶情是人的本性之一,稍不留神就會流露出來。所以青年人要時刻提醒自己:“成事在勤,謀事忌惰”。因為人生短暫,懶惰如自殺。
勤奮的人瞧不起懶惰的人,心靈的恬靜是勤奮的人始終追求的,而懶惰的人卻是始終沉湎於肢體的舒適之中。怕吃苦怕受累是懶惰者的症狀,一無所得,受人嘲笑是懶惰者的下場。
懶惰者,缺少的是行動,他們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而其實,幸運隻給勤奮者,等待隻會浪費時間,等不來生命。懶惰,其實就是否定自己。把自己的生命,一點點送入虛無,而不想做一次奮鬥,拯救自己。懶惰作為一種浪費,浪費的是比任何東西都寶貴的生命。青年時期,正是人生的黃金時期,這時勤一些將來受益無窮,相反,若懶惰一些,後患也將無窮。一個成功的人,是不會有任何機會讓懶惰得逞的。
青年人隻有養成勤奮的習慣,才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勤奮是成功的奠基石
天道酬勤。沒有一個人的才華是予生俱來的。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著一連串兒的讓人精神為之振奮之事。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奮,是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的,在每個成功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勤勞可好的習慣。
魯迅說得更清楚:“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絕不會就是一首好詩。”“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天道酬勤,“笨鳥先飛,尚可領先,”何況並非人人都是“笨鳥”。“勤奮”,使青年人如虎添翼,能飛又能闖。
任何事情,惟有不停前進方可有生命力,學習更是如此,不前進就是後退。社會不是享樂的天堂。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裏,人才雲集,競爭對手強大。快節奏的生活,高度的競爭又時刻令人體會到一種莫大的壓力,潛移默化地催人上進。
成績的得來可不像老鷹抓小雞那樣容易,而是勤奮學習得來的。停滯一步便會落後於人。北大是中國的最高學府之一,這裏的人的勤奮學習的精神,應該對青年人有所啟發,讓我們來共同看一看吧。北大學生普遍形成勤奮的學風。很多同學早上六點就起床,晚上十一二點才去睡覺,去圖書館、教學樓苦讀,長年不懈。
清華人不但勤於學習,還勤於思索,勤於社會實踐活之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始終是清華精魂裏長流不息的血液,他們思考著人生、思考著社會……,並為之付出相應的行動。每逢寒暑假,他們都不放過學習的大好機會,或留在校園中讀各類書籍,以強化專業、拓展學識;或積極投身於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走南闖北,了解祖國各地的方方麵麵,大有一番“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情。比如,中西部發展協會,在1997年寒假期間就曾奔赴湖南沅陵做社會調查,以促進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
錢穆是現代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是從鄉土中走出來的國學大師。他1931年到北大任教,之後又隨西南聯大到西南後方,直到1940年離開昆明去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任教。這期間也曾在清華兼課,可以說是對北大、清華兩校都有影響的國學大師。
作為一代國學大師,錢穆與同代其他思想家、學問家不同,他沒有念過大學,非學院派;他沒有留過洋,他非西洋派;他甚至比長期生活在文化政治中心的梁漱溟都不如,他來自中國社會最底層的鄉村。他是從鄉土中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走出來的史學巨擘。他在中小學任教之餘,利用一切時間,博覽群書,經、史、子、集無不涉獵,考據、訓詁亦極嗜好,終身以史學為歸宿。
他的勤奮是很有特點、也很有代表性的。
他無論是吃飯、課間休息、上廁所都要看書,不分嚴寒酷暑。夏天為防蚊叮,他學父親把雙足放在水中堅持夜讀。又效仿古人剛日讀經、柔日讀史的方法,定於每日清晨必讀經、子等難讀之書,夜晚後開始讀史書,中間上下午讀一些閑雜書,科學安排時間。為了提高讀書效率,有時間思考問題,1918年他學會了靜坐,每天下午四點後必在寢室靜坐,體悟到人生最大學問在求能虛此心,心虛才能靜,才能排除雜念,專心攻讀和思考。
語言學專家王力教授也自有其一番激人奮進的經曆。
王力教授常常向青年一代傳授他的治學之道。他的成功來自於他的刻苦勤奮。他年輕時夜以繼日地看書,天文地理、經史子集,博覽群書,打下了後來做學問的基礎。他24歲學英語,27歲學法語,50歲學俄語,80高齡開始學日語。這種精神使他後來精通六國隔言和幾十種中國方言。文革期間,王力遭到批鬥,晚上堅持著書立說。1976年以後,他加快了研究的進度,每天堅持工作8小時以上。正是勤奮刻苦地學習,才使得王力教授博學多才而且碩果累累。
王力教授一生寫了40多種學術著作,近200篇科學論文,共上千萬字(譯著不計在內)。他的研究涉及語言學的廣闊領域,無論是語法、音韻和詞彙,無論是漢語的現狀和曆史,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一發,無不是用勤勞的學習而獲得的。
王力非常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在文字改革、漢語規劃化和推廣普通話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他還積極領導漢語教研室對語言文字教學的課程進行改革、創新。他主編的《古代漢語》,從1964年出版至今,一直是全國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好教材。
如果說天才,王力教授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天才了。可這“天才”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勤奮學來的;如果說成功,王力教授也可算得上是當之無愧的了,而這成功的途徑,是用辛勤刻苦的汗水來衝刷的。惟有勤奮、努力,不停地學習,進步,成功的征途才會少一些彎路,才會少一曲折。
自古以來,惟有勤奮才是無往不勝的成功秘訣。頭懸梁、錐刺骨;鑿壁借光;聞雞起舞……無不體現著一個“勤”字。青年人要養成勤的習慣,惟有如此,才會在成功之路上少走一些變路。
幸福是辛勤汗水的結晶
辛勤的勞動是成功的階梯,勤轂的習慣是成功的動力。八十年代的一首歌唱到:“幸福在哪裏?明友啊告訴你,她不在柳蔭下,也不在溫室裏,她在辛勤地工作中,她在美好的祝願裏。啊,幸福,就在辛勤的汗水裏……”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個人奮發向上的辛勤實幹是取得傑出成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任何一種傑出成就都必然與好逸惡勞的懶惰品行無緣。正是辛勤的雙手和大腦才使得人們富裕起來。事實上,任何事業追求中的優秀成就都隻能通過辛勤的實幹才能取得。沒有辛勤的汗水,就不會有成功的喜悅與幸福。
“真正的幸福決不會光顧那些精神麻木、四體不勤的人們,幸福隻在辛勤的勞動和晶瑩的汗水中。”懶惰,隻有懶惰才會使人們精神沮喪、萬念俱灰;勞動,也隻有勞動才能創造生活,給人們帶幸福和歡樂。任何人隻要勞動,就必然要耗費體力和精力,勞動也可能會使人們精疲力竭,但它絕對不會像懶惰一樣使人精神空虛、精神沮喪、萬念俱灰。因此,一位智者認為勞動是治療人們身心病症的最好藥物。“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空虛無聊更為有害的了。”“一個人的身心就像磨盤一樣,如果把麥子放進去,它會把麥子磨成麵粉,如果你不把麥子放進去,磨盤雖然也在照常運轉,卻不可能磨出麵粉來。”隻有汗水的結晶,隻有辛勤的勞動才會創造出未來。
“一個無所事事的人,不管他多麼和藹可親、令人尊敬,不管他是一個多麼好的人,不管他的名聲如何響亮,他過去不可能、現也不可能、將來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就是勞動,勞動就是生活。讓我看看你能幹什麼,我就知道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一向認為,熱愛自己的工作、尊重勞動是保持良好品德的前提條件,隻有熱愛工作、尊重勞動,才能抵禦各種卑劣思想、腐朽思想的侵蝕,才能抵抗各種低級趣味的引誘。我想進一步說明,隻有熱愛勞動、盡職盡責,才能擺脫由於沉溺於自私自利之中而帶來的無數煩惱和憂愁。無論是誰,他既不可能躲避煩惱和憂愁,也不可能避開辛苦的勞動。”
有些懶惰的人總想幹點輕鬆的、簡單的事情,但大自然是公平的,這些“輕鬆的”、“簡單的”事情對於懶惰者而言也會變得很困難、很艱難。那些一心隻想逃避責任的懦夫也遲早會受到應得的懲罰,因為這種人總是對高尚的、有利於公眾的事情不感興趣,於是他的私欲、各種卑劣、庸俗的念頭就會在他的大腦中膨脹起來,這種人的心思本來可以用在有益的、健康的事業上,結果都由於私心雜念過於膨脹,自己的心智腦力被各樣各樣瑣屑、卑鄙、甚至是幻想出來的煩惱和痛苦白白地耗費了,許多無所用心的人的腦力也是這樣白白地浪費了。
青年人要對自己負責,將來的生活隻有充滿快樂、幸福才是成功的,而快樂與幸福的方法之一就是勞動。經常從事一些適宜的勞動,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無害的。一旦離開這種經常性的、有益於身心的勞動,人們就會百無聊賴、無精打采,就會無所事事,精神萎靡不振,竟而會頭昏眼花,神經係統也會紊亂不堪,久而久之,身體自然會莫名其妙地垮下來,精神也會一蹶不振。千萬不要陷進這種狀態之中。戰勝無聊和苦悶的最好辦法就是勤奮地工作,滿懷信心地勞動。一個人一旦參加了勞動,快樂自然就會來到你身邊,無聊和單調的感覺就會逃之和夭夭。工作,勤奮地工作;勞動,愉快地勞動,總是去幹這樣或那樣有益的事情。
那些形成了工作習慣的人總是閑不住,懶惰對他們來說是無法忍受的痛苦。即使由於情勢所迫,他們不得不終止自己早已習慣了的工作,他們也會立即去從事其它工作。那些勤勞的人們總是很快就會投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中去,並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尋找,挖掘出生活中的幸福與快樂。青年人要享受成功的幸福,首先得要有勤的習慣來付出你的辛勞汗水,隻有這樣,你才會收獲耕耘的快樂。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春種秋收,這是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也是做事、成就事業的一個規律。凡事要成功,必須經過艱苦的奮鬥,隻想享受,不知勤奮,必將成為完成大業的絆腳石,這是人所共知的。隻有養成勤勞的習慣,一份耕耘才會有一份收獲。
一位清華學生這樣說他自己:我在初中時也很普通,隻不過有一次華羅庚金杯賽上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那時老師和父母的朋友都誇獎我,我覺得我不該混日子,我可以成為一各好學生,不能讓別人說笑我。就這樣我逐漸成為了一名好學生。仔細回想這段經曆,我並沒有什麼比別人強的,不過是競賽上的考試題在畫報上看過一些。因此比一般同學考得高並沒有什麼。而它卻成了我的轉折點。開始了我另一種人生。
中考的成績並不足以使我進入省重點學校,但金杯賽的成績使我進入了省重點高中。由於擔心跟不上會被開除,高一上學期我瘋狂地學習,即使其他人玩的時候我也在學習。除了一些課外興趣活動,我幾乎都在學習。那段時間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我的成績迅速升到年級前幾名。從此以後,我學習起來便輕鬆了一些。我個人認為,高一第一學期是萬分重要的。這是因為在高中和初中,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差異很大,而且大多數人中考後玩了一個暑假,即使到了高一也無法進入學習狀態,而少數人的努力使成績一躍居上。而且成績好了以後,無論是自己的要求,還是周圍的目光也都不允許你有明顯的退步,正像大家看到的,過了高一第一學期,成績已經相對穩定了。我勸剛入高中的同學不要放鬆,讓自己一入校便停留在很好的位置上。如果沒有以前的基礎,也許就不會有這樣一個轉折。
高二後,我投入到物理競賽的準備中去。因為保持高一的那種學習的刻苦精神,在競賽中付出了更多的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在全國物理競賽中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績,並進入國家集訓隊,進而保送進入清華大學計算機係。
做什麼事,都是要以許多為代價的。有一個同學,她的成績是讓人望塵莫及的,我也不明白她何以如此高的成績。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書桌上放著3本做完的物理精編時,我才感受到什麼是付出。其實,古訓說得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我們實力還不夠,獨自苦學時也正是人“窮”之時,而有朝一日學業有成便能用自己的學識和實力去證實自己,去實現理想了。辛勤地付出則是你達到目標的方法。
由此可見,不忍受一定的辛勞,不付出一定的勞動,肯定不會成就出一番事業來。隻有真誠地付出,辛勤地勞作,不停地努力,才會在收獲的季節裏嚐到豐收的滋味兒。
沒有付出,就不會有回報。這是每個人都懂得的道理。如果春天的時候沒有耕耘的辛苦,那麼秋天的時候就不會有豐收的喜悅。學習如此,做事如此,如果要成功,你就要為成功做好準備,不停地前進,直向成功的目標。
求知的心是最有生命力的,隻有抱定這樣一種心態,奔向成功,路上才會多出幾道耀眼的風景。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隻有辛勤勞作的汗水,才會換取成功的笑臉與歡樂。
青年時期,正是播種的時期,你現在種的是豆,將來就會收豆;你現在種的是瓜,將來收的就是瓜。你辛勤地付出了,努力了,忙過人生的風雨,洗禮在人生之秋的收獲季節裏,你收獲的也一定是輝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