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課堂要認真做筆記
一、筆記的作用
做課堂筆記,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技巧,是整個學習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
1.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大腦記憶方麵的限製
人的短時記憶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一堂課下來,即使是再聰明再仔細的學生,最多也隻能回憶起課堂內容的大概結構,大部分細節很快就會淡忘,特別是那些資料性比較強的內容,如圖表、數字、公式等更容易被遺忘。為了充分消化和理解,記錄聽課內容非常有必要。
2.筆記是一份長久的記錄,可以給日後溫習帶來方便
對於一些難度較大,需要課後反複思考的科目,這種方法很好。
3.做筆記需要充分調動耳、眼、手、腦等器官協同工作,可幫助學習
表麵看來,做筆記會妨礙聽課——一邊聆聽,一邊又要寫重點,似乎永遠都是比講話者落後——但隻要處理得當,兩者便可兼顧。比如,專心聽講,隻寫下適當的重要字眼,事後再重新組織內容。
事實也證明會做摘錄筆記的學生,成績好過沒有做摘錄筆記的。在一次實驗中,讓一批學生聽一堂課,數星期後對他們進行了一次測驗。結果表明,那些課堂上做過摘錄筆記的,平均得分是65分,而沒有做過摘錄筆記的,隻得了25分。
將論點寫在筆記本上,是否真能幫助我們記下該要點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專家們作了一項實驗:讓一班學生邊聽一段課文,邊做筆記。一星期後,讓他們嚐試回憶內容。結果發現,他們回憶筆記內容的能力,是回憶筆記以外資料的能力的6倍。所以,如果你想記下一項資料,那就將它寫在筆記本裏吧!
二、怎樣做筆記
聽講最忌變成“聽寫”,做筆記不是要將所有的東西都寫下來,我們要處理好聽與記的關係,因為,我們需要的隻是“詳略得當”的筆記。
做筆記究竟應該完整到什麼程度才能算詳略得當呢?對這個問題很難作出簡單的回答。課堂筆記,最詳的可逐字逐句,有言必錄;最略則寥寥數筆,提綱摯領。做筆記通常在這兩種極端之間。我們認為,筆記的詳略要依下麵這些條件而定。
講課內容——對實際材料的講解之類的課程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筆記。
對講授的主題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學科,筆記就越需要完整。
所講授的知識在教科書或別的書刊上是否能夠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難從別的來源得到這些知識,那麼就必須做完整的筆記。
有三種做筆記的方式可供選擇:盡可能完整記錄;隻作概略的提要;做提綱式筆記。一般都采用第三種方式。另外在必要時,可以較為詳細地記下一些定義、表格、圖解等。
特意把筆記記得很全的人,主要是擔心漏掉重要內容,影響以後的複習和思考。但一貫把筆記做得特別詳細並不好,其主要缺陷在於,太忙於記錄,便無暇緊跟老師的思路去思考。
做聽課筆記時,要主次分明,有係統、有條理地理順知識原框架與知識點之間的關係,記下新思路、新方法與新技巧。如果隻是零星記下一些突出的短語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那筆記就可能顯得淩亂。當然,這同老師的授課水平有很大的關係。
做提綱式筆記因為不是自始至終都在埋頭做筆記,故可在聽課時把時間更多地用於理解所聽到的內容。事實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綱式筆記的關鍵。
三、記筆記的四點注意
1.清晰。
記筆記要做到提綱化、層次分明、一目了然。好的筆記應當是讓人一看就明白這節課內容的重點、難點是什麼,知識框架與體係是什麼樣子的。記筆記要分段分條,不要幾個問題都摻雜在一段文字裏。
2.準確。
筆記通常都是隻給自己看的,因而可以隨意使用任何符號或速寫辦法,創造性地記筆記,從而大大加快記錄速度。但是要學會習慣地使用一些固定的符號和縮寫,以免在過後複習時,連自己都不明白它們都代表了一些什麼意思。
比較常見的通用符號和縮寫有:
NO.——第……
e.g.——例如
cf——比較(注意:僅在此處是這個意思)
n.b.一這一點是重要的
∵——因為
∴——所以
>——大於
<——小於
=——等於或與……相同
≠——不等於或與……不相同
19C——19世紀
3.醒目。
要利用字體的大小把主與次、綱領性的東西與一般內容區別開來,適當時候還要使用藍、紅等顏色不同的筆把重點與非重點區分開來,但不要顏色太多,把聽與記都搞得很複雜。在這裏我們可以借鑒前麵所說的“精讀時在書上作記號”的辦法。除此之外,繪圖要大而清楚。
總之,要注意筆記的整潔性與整體的視覺效果,要一目了然且過目不忘。
4.留白。
不要吝嗇紙張,要在筆記的每頁甚至每段的上下左右,都適當地留下一些空白,以便溫習時能夠有地方加上自己的心得、體會或者其他補充資料。
四、幾點建議
1.筆記是一種貫穿於學習過程始末的東西,而且也不是隻有聽講時才需要筆記,因此,筆記不應僅僅是在課堂上才要記,針對學習過程中各種不同階段,我們應做各種各樣的筆記。
預習時要羅列要點、試解疑點,這就需要做預習筆記。
複習時應當對課堂筆記作最深入、最全麵的整理,把課堂上的未盡事宜,如資料的補充、知識點的圖表化等做完整。
一般來說,考試或者測驗完了之後,很多人都會立刻很大程度地鬆弛下來,其時這對於以後的學習來說是不利的,作為一個好的學習者,應該懂得在每一次的考試之後對知識的運用作深刻的檢查與總結,對重點和難點作深入的理解,因此,我們還需要有考試筆記(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步入考場》這一章中作詳細的解釋)。
2.在記聽講筆記時還可以運用技巧。
利用老師看、讀教材與講義,或者書寫板書的時間,迅速掃視一下板書框架和自己的筆記,這樣一來,可以對已經聽過的課程做到“心中有數”,而且還有助於記憶。
計劃使用時間
時間是無情的,然而它又是公正的,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麵對無情,難道我們就束手無策嗎?麵對公正,難道我們還不倍加珍惜嗎?人生原本苦短,我們更不應該淪為時間的奴隸。合理,有效地使用時間是你成功的又一關鍵。
要善規劃時間
一、關於時間
時間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許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消費”著時間,利用著時間;陌生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時間”呢?時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是由過去、現在、將來構成的連綿不斷的係統,這是生硬的書麵解釋。通俗一點的說法是:時間是有著起點和終點的一個“過程”。正是由於時間包含著過去、現在、將來三大部分,正是由於時間的連綿不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時間有五大因素可以利用。
1.順序因素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客觀的發展變化的過程,為了不違背這一客觀規律,我們一定要遵循這一過程的發展順序,有條理地安排時間。有序會使你明顯感覺到目標正在明確地逐步實現著,而這一點在學習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應有它合理的目的和過程。
2.作休對比
作休時間安排要各占一定的比例,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工作和休息既是對立的,又是相互的,隻有在良好的休息之後,才能更好地工作;反之,工作完成得快,休息時間也就有了保障,甚至多了起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3.平衡因素
平衡因素運用到學習中來就表現為對“長短腳”學科和對優勢與不足方麵的調整。從整體的需要來考慮時間的分配,才能稱得上是科學的、合理的。
4.聯合因素
時間的調度,複習計劃的執行,應該是貫穿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的,要把學習與日常生活聯合起來統籌安排,從而從宏觀整體上進行調度,別讓學習占用了休息時間,也別睡過了頭而誤了學習。
5.協調因素
任何一件事情一旦放入大局中就有它的輕重緩急;每一個問題由於時機、地點、執行人的不同都會出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要講究主次,輕重有別地根據每天的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協調各種矛盾與衝突。
二、有計劃地使用時間
當我們抱怨事情太多時,當我們埋怨時間不夠時,有一個小精靈一直在我們身邊盯著我們,它是誰呢?是“計劃”。如果你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先後次序,以及做每一件事情所需的時長來計劃好每一段時間,那麼你就能準確地控製住時間,可以在較少的時間內完成較多事情,而不至於出現像想做的事,到最後卻沒完成的情況。
三、劃定起跑線
是比賽也好,不是比賽也好,無論做什麼事,必然要有一個開始階段,才有可能跑向比賽的終點。做為新階段學習的開端,起跑線的劃定是很重要的。因此,必須經常檢查目前你都在幹些什麼。具體的做法是,把日常生活過程以15分鍾一個間隔的明細表形式列出來,看看每一分鍾都花在了什麼地方。這對於常常覺得有很多時間不翼而飛的人來說尤為重要,你可以找出你每天所做的“無用功”,把它們剔除掉,學會優化工作程序,簡化繁瑣的辦事手續,從而掌握在同一時間內做多件事情的技能,讓在有限的時間裏完成更多的工作成為現實。
而我們所說的起跑線,就是指經過你的優化的時間表,也可以稱之為計劃書。在接下去的日子裏,你必須按著這個表格嚴格執行,並持之以恒,一段日子過後,你將會發現,原來時間是可以這麼充足的。
執行計劃的時候,請千萬不要為自己找一個臨時借口而放縱自己去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導致計劃的拖延,那樣的話你勢必又將回到以前那混亂、無序的生活中去。
你還必須在計劃書上給修正完善這份時間表留一點時間,畢竟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它有時會和你開一些玩笑,弄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來讓你做。
其實,應付的最好辦法很簡單,就是把計劃書做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敗”,當我們每分鍾都知道下一分鍾要做什麼時,意外也就鮮有發生的機會了。
另一種辦法是每天晚上找個時間修訂一下第二天的時間表,這有助於明確生活目的,也會使生活過得更充實。有的人說:“本來就沒時間了,還拿時間去寫計劃”,其實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之所以沒時間,恰恰是因為沒有定計劃安排時間。要知道,花時間去計劃時間,結果是多出了比寫計劃多得多的時間。
當然,修訂時間表並不是重頭再來,隻要給需要重新安排的事情找個合理的時間就可以,每天都必須重複的事情如吃飯、上學之類的,就不必去動它了。人生苦短,但隻要你堅持計劃時間,你的生命其實正在悄悄地延長。
如何製定時間
現在,想必你已經認識了規劃時間的好處了吧?可是如何具體製定時間計劃書呢?
一、規劃時間的原則
對於時間的安排必須遵循下列五大原則:
1.高效性原則
運用時間的關鍵就是提高時間的使用效率,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千方百計地提高單位時間的利用率。
怎樣做到這一點呢?這時我們就應該考慮到時間的順序因素。按事情應該有的發生發展順序進行安排,會使我們的生活過得有條不紊。不過,這也不是說一成不變的,有時我們也可以合理地改變一下事情的先後順序。特別是在做一些等待或停頓時間較長的事情時,可以試著把原本排在正在做的這件事之後的、較簡單的事情提到前麵來,利用那段等待的時間把它完成了,無形當中你就節省下時間了。比如在等公共汽車時,我們可以拿出英語課本來背誦原來要到學校後才讀的單詞。這種工作也可以在車上進行。這就是“擠”時間。釘子創造空間,而我們則像擠海綿裏麵的水一樣“擠”時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創造”了時間。
2.科學性原則
運用時間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時間的安排要符合每個人的年齡、心理、性別以及不同學習階段的特點。
每天無限製地讀書學習,遲早會把身體搞垮的,得不償失。有些學習者是夜貓子。他們聲稱,隻有在深夜,人們都已入睡後,他們的精神才會集中,他們認為這才是他們學習的最佳時間。但是,這種開夜車會使得早上總是沒精神,而且頭腦不清醒,也就不能聽好上午的課。還有的人相信學習到深夜可以幹出大量的事情,但是在夜半燈下完成的學習往往經不起白天的考驗。大多數正規的課程都安排在上午,為保持此時旺盛的精力和清醒的頭腦,你就必須保證前一天晚上的休息質量。有這麼一個學習與鍛煉的不等式:8~1>8,說的是從每天8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中抽出1個小時進行鍛煉或娛樂,然後再學習,其效率將會大大超過8個小時的連續學習。
3.定時性原則
定時原則,就是指定一定的時間學習同一科目內容。
根據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原理,如果在固定的時間內,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一直看同一科目的書籍,那麼,每當在那時打開書本,大腦的有關部位就會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譬如,可以在每天早上固定的時間和地點背外語單詞,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可增強記憶效果,學習狀態就會自然而然地被發動。這就好比每到吃飯的時間,人的唾液和胃液會自然而然地分泌得多起來,人就會覺得餓,從而有進食的欲望是一樣的。所以,最好在固定的時間內做同一件事,並盡量保證準時完成,至少能夠由此保證學習的積極性。很難想像一個學習與生活沒有規律、散漫鬆垮的人,會在學習與事業上取得成效。法國著名文豪雨果就曾因為在他固定的寫作時間中常有人來請他赴宴,而不得不剪掉胡子與頭發的一半,謝絕出門,專心完成計劃。
4.整體性原則
把時間作為一個整體來計劃和安排,就能夠把個體效益和群體效益、微觀效益和宏觀效益、眼前效益和長遠效益協調並統一起來,以整體組合的思想創造出最佳的效率。
原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從26歲起就開始為自己的一生製定了一個個“五年計劃”,並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日有小結,月有大結,年有總結,56年如一日,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時間,並從中得到了收益——到82歲那年去世時,他發表了數量眾多得難以計數的學術專著,還寫了12500張打印紙的論文。
5.合理性原則
合理性原則與科學性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科學性原則側重於依據身體的承受能力安排時間,而合理性原則要求主動利用人的生理潛能,最大限度地開發時間,並在不同的時間安排不同的學習內容。
科學家們已經證實,人體內存在著一種智力周期,它控製著人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一般以33天為一周期。每個周期中,又區分為高潮期、低潮期和臨界期(高潮期和低潮期兩段時期起始的水準線)。高潮期也就是最佳時間。人在智力周期的高潮期時,腦子靈活、邏輯思維能力強,工作效率高;而在低潮期時反應較遲緩;到了臨界期就更差了。
人的頭腦在不同的狀況下,也會有著不同的學習效果。腦的學習效果與腦波的頻率有著相當大的關連。腦波可分為四種,而不同的腦波有其不同的學習效果。
波頻率為每秒8—12個周期,人體進入相當放鬆的狀況,此時學習效果最為良好;β波頻率為每秒13~25個周期為一般清醒時的自然狀況;θ波頻率為每秒4~7個周期時,人腦正在自動整理所接受到的信息;δ波頻率為每秒0.8~3個周期,為沉睡的階段,頭腦處於深睡休息狀態。所以聰明的學習者將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腦波,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由於長期的周末休息製,一周之中也會形成智力周期。星期一和星期五臨近休息日,智力會有下降趨勢。而在一天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科學家研究表明:上午8一10時和下午3—6時是效率最高的時間;中午1時左右和黃昏時效率最差;對於晚上讀書的人來說,晚上8—10時是最佳時間。
有鑒於此,我們不妨花點時間研究一下自己的“智力周期”,按照理性的原則去安排學習時間,如在高效率的時間段內複習薄弱科目,在效率低下的段裏時間進行放鬆休息。二、規劃時間的方法
1.明確每件事情的目的
以學習為例。我們要對自己各個學科的現狀有一個比較清楚明確的認識,哪些科目是學得好的,哪些科目還有所欠缺?原因在哪裏?要怎麼辦?哪些是可以逐步解決的,而哪些又是目前必須解決的?對於這些問題,自己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才能按照上麵所說的原則把每天的學習、工作劃分為幾大塊,從而根據實際情況給每一板塊確定一個目標。
2.以天為基本單位,詳細製定計劃
學習計劃必須有確定的基本單位,一般以一天為一個基本單位,每天你必須做的事情是什麼,真正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有多少,如何把自己與上課或者說把生活與學習協調好等問題,都應在計劃書中有明確的表示。
不過,這樣說也不並意味著訂計劃書一定要以天為單位,而是應該以實際情況為基準。一般而言,平常的學習可以以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為計劃周期,而在進入複習階段後,時間比較緊張,有時候甚至已不能用天來安排,就要精確到每小時該做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