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旅行的意義(1 / 1)

去年春節後的某個下午,我在印度尼西亞的一個小島上被暴雨堵在了一家咖啡館。坐在臨窗的位子上,看著街上冒雨奔跑的路人,我忽然有種似曾經曆過的感覺——那昏暗的天空、狼狽的行人、街上閃爍的霓虹燈以及咖啡館裏飄著的咖啡香,這些似乎一下子把我帶到了東京、佛羅倫薩或者墨爾本,也可能是開普敦郊外的一個什麼地方……

我試圖回憶,眼前的景象到底發生在哪裏,一時許多記憶重疊交錯,無可分辨。我發呆地看著暴雨在路麵上濺起的水泡泡,那一刻竟產生了一種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雨水中的霧氣不僅模糊了眼前的視線,而且模糊了我腦海中關於這二十年來晃蕩在不同國家和不同城市的記憶。

那場大雨同樣讓我重拾兒時關於暴風雨的記憶——幼年的我跪在屋裏靠窗的沙發上隔窗凝視著雨中的行人和地上的水泡,美美地吃著母親剛剛烙好的蔥油餅,那時的我有一種要走進雨中的衝動,尤其想看一看院子外大街上究竟是種怎樣的景象。關於兒時這段雨中的記憶一直留存在大腦中的某個褶皺裏,終於在印尼的這個小島上又重現於腦際。

除此之外,關於兒時的記憶還有一個片段一直無法抹去,那就是貼在我家牆上的兩幅地圖: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以及一個與這兩張地圖有關的遊戲——讓哥哥說出省份名或國家名,我猜出省會城市或者某個國家的首都。記憶中,我很少出錯,許多拗口的外國地名在我稚嫩的小嘴中劈裏啪啦地報出來,時常惹得大人讚許不已。我斷定兒時的這個小遊戲一定在我心底埋下了將來要環遊世界的種子。

第一次獨自旅行緣於在中學最後一個暑假前,一天在路上拾到的一張北京至唐山的火車票,我大膽地和母親撒謊說學校組織去唐山參觀地震十周年建設成就,於是拿著母親給的二十塊錢就趕往了北京站。再後來讀大學,每個寒暑假幾乎都被我用來旅遊了。最開始用的是家裏的錢,後來就靠勤工儉學的收入。為此我做過家教、在學校食堂裏幫忙擇菜、在校外的路邊擺攤賣書、在歌舞廳裏為顧客拉門、從即將倒閉的小商店裏躉來便宜的戒指到夜市販賣……最令我自豪的是大三暑假,在桂林花光了身上的錢之後,竟然無師自通地跑到旅遊紀念品店為外國遊客做翻譯來賺取小費和商家的回扣。

大學畢業的那個暑假過後,我幾乎遊遍了除新疆和西藏之外的所有大陸省份,甚至在雲南邊境偷偷跑到緬甸玩了一天——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獨自“出國旅行”。再後來,開始遊走於五大洲的許多國家。

直到今日,旅行對我來說,已經成了某種自然需求,仿佛身體裏麵有一個鍾,隔一段時間,它就提醒我,哥們兒,該上路了。於是熟練地整理背包。邁出門的那一刻,沉睡的內心一下清醒。在路上的自己,和其他狀態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問,我肯定的回答是,我更喜歡在路上的自己。

二十多年的環球旅行,五十幾個國家,僅僅是憑著對外麵世界的好奇,對生活在同一星球的同類的熱情,一路走下來。我沒有刻意去總結我的收獲,但我想自己的蛻變是在這一次次走在路上時漸漸完成的。從二十幾歲走到四十幾歲,我從一個內在拘束、自我中心的人,成為一個習慣觀察、聆聽和內省的人。看到了那麼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立場,遇到各種人和事,有的讓人喜悅,有的讓人費解,更多的會引起思考。然而,尊重和包容永遠是生命共存的基礎。旅行對我最直接的改變應該是視野上和對生命的態度上的。

這本書裏,我想與別的旅行書不同的一點是,我寫的不是個人遊記,更多的是旅行中的觀察記錄。我的編輯說這本書裏有“深深的人文關懷”,我不敢當,但“關懷”這件事,卻真的是我一直試圖在做的。希望通過這本書已經做到一部分了,下本書裏,會做得更好。

感謝我在馬六甲的某個小吃店遇到的那位可愛的華人小姑娘,當她驚訝地聽說我已經走過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後,用羨慕的眼神看著我說:你真應該寫本書好好記錄下一路走過的經曆和故事。於是,不久以後,在吉隆坡機場的候機大廳裏,我開始下筆寫下了本書的第一個章節。

感謝一直在博客陪伴我的朋友,感謝因為旅行而結下的那些友誼。以另外一種身份,重新發現世界,重新認識自己。我想,這就是旅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