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咱們自己也同樣存在著這個問題。既然如此,我看不如就采取某種變通的方法,把城市的各個街道分成四類:第一類,在城市的重要地段以及某些景觀區域全天候禁止擺攤設點。第二類,某些次重要區域分時段采取眼睜眼閉的鴕鳥策略,白天的大多數時間禁止擺賣,晚上下班以後或者在主流的大商場關門以後默許小販們上街,譬如北京的西單王府井前門大街等地。第三類地區則是城市重要的功能區和交通要衝部位,例如機關醫院學校車站等地區,城管們可以不定時地上街巡查,巡查的目的並非要抓住小販,而是讓小販們望風而逃,城管上街巡查的時候最好避免與小販們發生直接接觸或衝突,即便抓到也不要強行沒收財物以免對小販造成經濟上的損失。第四類地區則是城市寬鬆地帶,例如居民區附近,城市外圍等地,城管們“高興”了就來轟一轟,城管們“忘記”來的話小販們就抓緊時間做點生意掙點錢。
城管們在“抓”小販的時候也要有所區別,先抓那些占據馬路的小販和破壞環境衛生的小販,然後再抓自覺讓開馬路的且不大破壞環境衛生的小販。這樣一來,小販們漸漸也就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最不為接受的了,於是某些嚴重擾亂公共交通秩序破壞環境衛生的小販也就會自覺地有所收斂了。當然,對那些故意使用地溝油過期肉等坑害顧客的街頭小販,無論如何應該緊抓不怠才對,至於躲藏在城市的陰暗角落裏偷偷販賣毒品的小販,更應該堅決打擊嚴厲懲辦。
小販們難,城管們也難!管也難,不管也難,大家都難!
西方人乘坐大巴的方式值得學習
2009年3月,我剛剛從南非旅行回來,就有幾個朋友約我一道去中南半島進行了一次四國遊(老撾、泰國、越南、柬埔寨)。我們多次選擇乘坐大巴,完成在各個國家之間的穿越。
記得在柬埔寨,當旅行社的大巴來接我們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先上車的西方遊客幾乎全都自覺地選擇了車廂裏靠後的位置,而柬埔寨本地人則爭先恐後地坐到了前排的位子上。“有趣”的是,中間的位置便空了出來留給了最後上車的我們。我其實早已注意到西方人的這個特點,即先上車的人幾乎全都自覺地往後麵坐。
到國外自助遊的時候,其實很有必要參加個一日遊或兩日遊的旅行團作為整個遊程的必要補充,尤其是路途較遠的景點或者交通不大方便的地方。不管參加幾日遊,都需要先在旅行社報個名參個團。我在泰國參加過水上市場的一日遊,在越南參加過古芝地道的一日遊,在日本參加過京都寺廟的一日遊,在地中海參加過古城堡的一日遊等等。我參加過的團既有八九個人的小團,也有二三十人、三四十人的大團,而且同團的人以歐美遊客為多。遊玩下來,我發現歐美遊客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麵很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在乘坐旅遊大巴的時候。
首先就是“上車”這個環節。我們知道,乘坐大客車時,坐在前幾排的位置要比坐在後麵舒服得多——前麵視野開闊,後麵則異常顛簸。按照中國人先來後到的習慣,先上車的往往會選擇坐在靠前的座位上,最後上車的就隻好“自認倒黴”坐到最後麵去。可是大多數歐美遊客卻不是這樣,凡是先上車的,基本上都習慣於向車廂的最後麵走,依次從車廂的最後排座位開始就座,而最後上車的人反而有機會坐到車廂的前幾排。開始,我以為坐到後排是年輕人照顧年長者的自覺選擇,可暗暗觀察之後,發現即使是上了點年紀的人也照樣遵守這不成文的規定。“把方便讓給別人”的理念就體現在了這一小小的舉動之中。
說來有點慚愧,最初我上車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這一約定俗成的習慣,一上去就坐到了司機後麵最靠車窗的位置上。當發現別的遊客上車以後全都向車廂後麵走以後,才敏感地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好在咱也是“知恥而後勇”,再上車的時候就自覺地按照順序去後排的座位就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