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走遍全世界(2)(2 / 3)

其次,西方的遊客還有另一個優點,就是在旅行途中,參團的遊客即使互不相識也盡量找機會與全團的人打個招呼。上車時可以順便和每個已經上了車的說聲“Hi”,哪怕僅僅來個微笑對視,而來不及都打招呼的,也會在下車遊玩的過程中盡力彌補。很多互不相識的遊客還會利用吃飯的時機或在遊覽途中友好地自我介紹一番。

此外,愛護車廂內的環境,及時帶走垃圾也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好習慣。這一點我想無論是東方遊客還是西方遊客都能夠認同。

在海外很難買到中國貨

在海外旅行時,我常常有意關注一下那裏有沒有中國貨。在巴黎,除了十三區的唐人街以外,其他地方幾乎難見到中國貨,偶爾見到一些產自中國大陸的商品,卻又明明白白地打著洋人的牌子。在日本行走期間,所見幾乎也是如此,雖然中日兩國早已經互為對方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每年出口到日本的中國產品也是千億美元的量,但大多數都被打上了日本的品牌,而以中國品牌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東京或者大阪的商店裏的“純粹中國貨”,雖然不能說沒有,但絕對屬於鳳毛麟角。在泰國越南等稍微落後的東南亞國家,百貨商店裏的“純粹中國貨”並不比在發達國家更容易見到一些。

據說中國的摩托車在越南賣得極好,但大街上始終難以見到我們熟悉的宗申、力帆等品牌,倒是在河內的大百貨商店裏見到了躲在角落中的占地很小的TCL彩色電視,比起膾炙人口的東洋品牌和後起之秀韓國品牌來,多少顯得有些寒酸。後來,我在大街上攔住了一輛“摩的”,正兒八經地問人家知道不知道宗申和力帆摩托。載客的小夥子滿腹狐疑地看了看我說:“知道,我騎的不就是宗申嗎?”我連忙好奇地低頭尋找,卻赫然發現了本田的標誌。不用解釋我也明白了,中國的大街上不也有把奧拓的車標換成了他“哥哥”奧迪標誌的嗎?看來,中國的商品因為物美價廉而受到了別人的追捧,但咱們的品牌卻成了別人眼裏的雞肋,即便是在我們眼中遠遠落後於自己的第三世界。

最近聽說我們的宇通大轎車光榮地占領了古巴的市場,盡管又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以及國內人力成本的逐步提高,我們總有一天將喪失在製造成本上的優勢,如果再僅僅滿足於OEM那樣的貼牌生產(況且讓別人吃肉自己喝湯的窘境亦非我們所願),我們的企業單靠為別人代工而賺一點點蠅頭小利,那麼終有一天孟加拉國或是阿富汗等人工更加便宜的國家會毫不留情地把我們取代。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據資料顯示,今年以來珠三角地區服裝加工企業的定單已經在減少,而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國,我們卻始終沒有出現一個真正叫得響的品牌。同樣的尷尬在自行車企業也如出一轍,作為全球最大的自行車生產國,我們也終沒能出現一個膾炙人口的牌子,這大概可以算是我們這個自行車王國最為尷尬的“遭遇”了。稍微能讓我們意淫一下的,也許就剩下海爾、聯想與華為了。

盼望中國人在國外不再被歧視

大前年夏天——確切地說是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的三個月,我在歐洲進行了一次跨越二十幾個國家的旅行,長途奔波中的幾次小插曲讓我感受到了發達國家對中國人無形的歧視,這是那些持公務護照出國的人沒有機會體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