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漫步走讀華盛頓
我們從紐約出發,走高速公路,約3小時便到達華盛頓。
華盛頓是美國的首都,是以美國國父華盛頓的名字命名的。喬治·華盛頓(1732-1799)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1775年,當獨立戰爭打響後,他被推為“大陸軍”總司令,1781年打敗了英國殖民軍,贏得了美國獨立。由於功勳卓著,華盛頓於1789年榮任美國第一屆總統。
在大約200年的歲月中,華盛頓市經過風雨的衝刷,也遭過戰火的洗禮,既有古典建築的高大輝煌,也有現代設計的摩登奇想,它風景秀麗,環境清幽,街道寬闊,綠樹成萌。華盛頓的建城方案是法國工程師提交的,設計中吸收了巴黎和歐洲許多城市的特點,街道的建設采用棋盤式與輪輻式相結合的形式。在市中心,由西向東一字排開的林肯紀念堂、華盛頓紀念碑和國會大廈成橫中軸線。而南麵是傑佛遜紀念堂,北麵是白宮,與紀念碑形成縱的中軸線。這種布局,雄偉壯觀,既充分體現了美國首都的氣派,也刻意避免了商埠雲集的擁擠嘈雜。我感到房屋建築的多樣化是華盛頓建築的特色,希臘式、法國式、羅馬式等不同的建築風格兼容並蓄,情調各異。市內找不到紐約式的摩天大樓,更找不到一塊裸露的黃土,到處林木蔥鬱。樹多、銅像多、雕塑多也是這個城市的特點,這使華盛頓成為一座宏偉的城市。
國會大廈
幾乎所有的旅遊者都要參觀國會大廈,我們先來到這裏。這是一座巨大的希臘殿堂式建築。它建造在市中心一塊海拔27米的高地上,因此這塊高地就稱“國會山”。這座高80米的圓型樓房,銅製的屋頂上豎立著7米高的自由女神像。美國官方規定,首都建築物除華盛頓紀念碑外,高度均不得超過國會大廈。陪同介紹,大廈於1800年建成,1814年遭英軍焚毀,1819年開始重建,於1850年完工,是華盛頓最雄偉壯麗的建築。在大廈門口,每個遊客都要經過警察嚴密的安全檢查後方能進入。大廈圓穹頂上的油畫吸引了眾多的遊客駐足。它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據說此畫是一位叫布魯米迪的藝術家畫的,他從1858年開始,在圓頂內部畫了“華盛頓之神”,還畫了13幅女神,代表美國當時13個州。他刻苦工作了20多年仍沒畫完,後由另外兩位藝術家繼續畫,整個圓頂的繪畫先後花了近100年時間。該油畫十分精美,人物形象生動,線條流暢,色彩豔麗。
圓型大廳內,牆壁上掛滿了描繪美國獨立、西部開發等曆史場麵的巨幅油畫。四周放置著在美國曆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總統塑像。這座圓廳位於整個建築的中心,幾座大門通向不同的方向。我們來到一個小會議廳,廳內有幾十張老式桌椅排成半圓,解說員告訴我們,這是眾議院的預算委員會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使用的會議廳。美國的參眾兩院都在大廈內辦公和開會,而參眾兩院開會,遊客可坐在樓上旁聽,可惜我們參觀那天未趕上兩院開會。在國會大廈旁邊另一座白色的大樓裏,有分配給各位議員的辦公室。雖然議員們不一定在這裏辦公,但他們的工作人員都在這裏上班。每個辦公室的門上都掛有銅牌,標明議員來自的州。門口兩邊插著國旗和州旗。任何選民如果想見到代表本州的參議員或眾議員,隻要在這裏報上自己的名號,讓秘書安排好時間,便可得到議員的接待。
國會通過的法案成為聯邦法律,該法律為美國各州遵循。有趣的是國會大廈建築本身也成為標兵,美國大部分州的議會建築幾乎是照抄華盛頓國會大廈的樣式。在美國各地,除了麥當勞快餐店和比薩餅屋,還真不容易找到如此一致的連鎖建築呢。
和國會大廈相鄰而立的,就是國會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是全世界著名圖書館之一。同樣是白色大理石的建築內,千百萬冊書籍手稿和全部的國會記錄吸引著來自全美各地的讀者。一些不能親來此地的讀者可以通過遍布全美的圖書館館際網絡借閱這裏的書籍資料。
白宮
白宮位於賓州大道1600號,是美國總統辦公的地方,也是總統一家人居住的地方。它比我想象的小多了,麵積隻有18英畝,共有132間房屋。世界上許多國家元首的辦公室及住宅都比白宮寬大、華麗。東廂房是總統夫婦的臥室,西廂房是總統的辦公室,中間是紅、藍、綠幾個小宴會廳,最多隻能容納120位貴賓。它每周有幾天是對外開放的,來自各地的遊客,都想目睹這個國家的總統官邸。去白宮遊覽,我們隻參觀了東翼向觀眾開放的房間。在這裏可以看到美國曆屆總統辦公、會客的場所及室內藝術品,還可以了解到美國曆屆總統的政績和愛好。白宮的南麵兩側是茂密的樹林,掩映著大片綠色草坪,是總統散步休息和會見客人的地方。
參觀白宮不用花一毛錢,在華盛頓其他地方參觀也不收費。每年進入白宮參觀的人數有150萬,旅遊旺季一天要接待6000人。進入白宮要先領票,一般9點之前門票即被領取一空。參觀白宮從地下層的圖書館進入,經過一間放金銀器物的房間,再上一樓的綠房、紅房、藍房和國宴廳;白宮最早稱為“總統之家”,由華盛頓主持興建,但未建成他就去世了,所以華盛頓是惟一沒有住過白宮的總統。1814年,英軍放火燒毀,牆壁被煙熏黑,修複時隻好把牆壁塗成白色,白宮才名副其實。
林肯紀念堂
林肯紀念堂是由亨利·培根仿效雅典的巴特農神殿設計的。雄偉的希臘式建築和巨大的林肯石像,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紀念堂有高44英尺的大理石圓柱36根,代表當時加入聯邦的36州;堂中央為高19英尺的林肯坐姿像,是用20塊佐治亞州的大理石拚成,其技術之巧,使人看來像是一整塊石雕。林肯是美國第16屆總統,他領導軍隊平定了南方奴隸主的武裝叛亂,並於1862年頒布了《解放黑奴宣言》,1865年4月14日夜晚,在看戲時遇刺身亡。紀念堂於1915年奠基,1922年5月30日揭幕。每年的4月6日,美國傳統的複活節這天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林肯紀念堂瞻仰。因為,林肯的宣言宣布了黑奴解放並防止了美國分裂,他的曆史地位正如這紀念堂,將永存於美國人民心中。
從林肯紀念堂高大的石階下來稍稍向左一拐,有一堵彎曲的百米長牆。牆頭和牆後的草坪等高,使牆前後的地麵形成一道大坎。牆的高度從高過頭漸漸低至隻有幾十厘米,好似步步消失湮滅。這就是著名的越戰老兵紀念碑。在打磨光滑似鏡的黑色大理石牆上,鐫刻著在越南戰爭中喪生的57,000餘名美國軍人的姓名。牆角下零零散散放有幾個花環,人們似乎在懷念那些被政府的錯誤政策投向戰場並在錯誤的戰場上喪生的士兵們。我想選用黑色大理石作碑銘,恰是人們對美國曆史上這黑色一章最沉重的紀念。
傑佛遜紀念堂
出林肯紀念堂向南走,便是傑佛遜紀念堂。傑佛遜是美國第三屆總統,又是出色的哲學家、科學家、外交家、音樂家和園藝家。他的墓石題詞是:“美國獨立宣言與維吉尼亞州信仰法規的起草人及吉尼亞大學之父”。1942年傑佛遜誕生200周年時,紀念堂由第32屆總統羅斯福主持揭幕。巨大的青銅雕像高19英尺,放在堂中,獨立宣言製成碑文嵌在牆上,留芳千古。每當春季,櫻花盛開,紅白相映,使紀念堂周圍風景更加優美。
華盛頓紀念碑是一座直矗向天的方尖碑,它是為紀念華盛頓而於1848年7月4日動工興建的,曆時36年,1884年12月6日完工,1888年10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碑以馬裏蘭州和麻州的白色大理石做外層,高達555英尺,能承受12級台風的襲擊。內部鐵梯有898級,另有電梯開至頂部可俯瞰全市風貌。我們沿梯而上,見內壁有各國贈送的碑石,特別令人驚喜的是,其中還有中國在清朝鹹豐三年贈送的中文碑石,很有意思。走出碑門,人們會不自覺地仰望高聳入雲的紀念碑,高大而莊嚴,令人肅然起敬。
海軍廣場
華盛頓市另一個以主題鮮明為特色的遊覽地是海軍廣場。它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石砌圓形世界地圖。暗色石塊使地圖的海洋部分看上去總是濕漉漉的。站在“太平洋”上望著北美大陸的是一個真人般大小的銅像,他站在行李袋上,雙手插兜,豎起衣袋子領,滿眼祈盼。他的名字叫“孤獨的水兵”。沿地圖邊沿有兩道矮牆,嵌著表現美國海軍戰史的22塊浮雕。再向外圍有4個水池,池中水號稱取自世界各大海洋和美五大湖。廣場入口處的地麵上刻有指北針和肯尼迪總統稱頌海軍的話語,兩邊桅杆上升著旗幟。廣場一側大廈的底層設有參觀者中心,沿著下樓階梯是一麵海水玻璃牆,牆上按年代鑲著30艘美國海軍曆史上最著名船艦的肖像。參觀者中心除了專賣有關海軍的紀念品和書籍外,還有兩台計算機,任何人隻要在設置在大廳裏的屏幕上打入名字,就能查到所有曾服役於海軍的船艦、飛機和個人的資料。船艦的資料可以顯示用途、船型、噸位、航速、下水日期、服役年代等等;個人資料包括生卒年、服役時間、榮譽獲得、軍銜等。唐人街
美國被稱為是各人種民族的大湯鍋,華盛頓也體現了這個特點,到處可以看到不同的膚色,聽到不同的語言。中國人去華盛頓,通常要去看看“龍的傳人”在美國首都的聚集之地——唐人街。華盛頓的唐人街在市中心,占地不過幾個街區,但獨特的文化使這裏成為城中之城。我們來到街上,房屋建築看上去相當陳舊,林立的中國飯館、中國貨商店的裝潢招牌一概是中國式、中國字,英文僅起了注解作用。這些鬥拱飛簷,大紅燈籠,楷書匾額,屏風字畫紛呈著中國的商品文化,走入一家家商店,店內的貨色皆是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或香港。餐館一律是中國風味。這裏用不著英語,廣東話反而應用普遍,也聽得到福建、浙江的方言,台灣話和普通話。在這裏有中文書店,買得到中文報紙,甚至這幾個街區的路牌也是用英漢兩種文字書寫。龍的傳人們在異國他鄉不僅發揚著祖上傳下來的吃苦耐勞精神,還把自己文化中一切可能的都搬了過來。美國社會對異族文化的容納性也由此可見。
華盛頓唐人街最醒目的標誌是一座高大的中國古典牌樓。我第一眼看到它時就覺得非常親切。細細端詳後認出,這座牌樓是脫胎於北京頤和園東宮門前那座“涵虛、靜遠”牌樓。一樣的鬥拱重簷,一樣的雕龍刻鳳,一樣的紅漆描金,隻是為了方便交通,把四柱三跨改成了二柱一跨。牌樓匾額上有3個楷書金漆漢字“中國城”,柱基石座上刻有銘文。原來這是結為姐妹城市的中國首都北京市和美國首都華盛頓市兩個市政府共同樹立起來的。
在華盛頓的時間有限,遊覽匆匆而過,感覺意猶未盡。記憶可以收納進相機,而整個城市的典雅文化與滿目皆綠的優美環境卻是需要一遍一遍重溫的。
到美國漢尼拔小鎮感受馬克·吐溫的童年
名著取材於小鎮生活
漢尼拔是美國密蘇裏州的一個河邊小鎮,人口不到兩萬。漢尼拔鎮布局緊湊,我剛到鎮邊公路的入口,一眼就能看到鎮子的全貌。普通的小鎮有什麼特別之處吸引著我呢?
160年前,一個8歲大的頑童跟隨父兄搬到這裏。當時,人們沒有想到這個跑來跳去的孩子會將他們的音容笑貌,連同小鎮的一切帶入美國乃至世界的文學史,使漢尼拔鎮成為美國人追憶幸福童年的地方。這個小頑童就是著名作家馬克·吐溫。
從8歲到17歲,馬克·吐溫在漢尼拔鎮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少年時光。他的著名代表作《湯姆·索亞曆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均取材於此。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說:“美國的現代文學都源自一本書,它的名字就是《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
為此,我慕名而來。
感受童年的天真生活
漢尼拔鎮的街區保留著馬克·吐溫時代的模樣,整個城區隻有一條一眼望得到頭的大道。每年有近1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此探尋湯姆和哈克貝利的足跡。
在漢尼拔鎮,人們一眼就可以分辨出哪些人是遊客,哪些人是當地人。笑眯眯地看著你、向你頻繁點頭致意的多是馬克·吐溫的家鄉人,那些手拿地圖東張西望的肯定是遊客。
在鎮上惟一的大道的南麵有一幢白色兩層小木樓,這就是馬克·吐溫的故居。其實,大多數來這裏的人,麵對這幢小樓記起的恐怕不是叼著大煙鬥、留著濃密胡須的馬克·吐溫,而是他筆下那幫頑皮的少年。遊客們一邊指著故居一邊說:“瞧,三更半夜湯姆就是從這扇窗戶爬出去玩的……看,湯姆的姨媽就是坐在這兒繞毛線的……”在人們眼裏,鎮上最有地位的不是大人,而是滿街瘋跑、玩“官兵捉強盜”的淘氣小子。
在馬克·吐溫故居旁有一道半人多高、五六米長的用木板圍成的牆。那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湯姆·索亞牆”。遊客排著長隊,耐心地等著同這堵牆合影。人們大都記得在《湯姆·索亞曆險記》裏,湯姆的姨媽罰他刷牆,狡黠的湯姆想了個鬼點子“引誘”他的同伴來幫忙。結果,同伴們不僅爭著要為湯姆刷牆,還要給湯姆送禮物爭取刷牆的機會。遊客史密斯說:“這裏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景觀,但是它能讓我們回憶起童年的純真。”我想,人們站在這堵牆前,仿佛真的看到呼哧呼哧幹活的少年和一旁優哉遊哉的湯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