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成為旅遊熱點
如今,旅遊業成了小鎮的支柱產業。每年夏秋是旅遊旺季。街道兩邊擺滿小攤,人們穿戴著馬克·吐溫時代的服裝,用馬克·吐溫時代的工具現場製作各種食品和工藝品等。鐵匠鋪子的打鐵聲、小攤販的吆喝聲、明快的音樂聲,使人們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
每年國慶期間,小鎮還要舉辦“湯姆·索亞日”。從全國各地選拔的中小學生趕到這裏參加湯姆·索亞知識競賽。最後,人們從中選出“年度湯姆”作為漢尼拔鎮的旅遊親善大使。他們要給遊客講湯姆的故事,頭頭是道地回答人們提出的問題。我好奇地問他們:“你們碰到最多的問題是什麼?”小鬼們不約而同地回答:“請問廁所在哪兒?”
巴西庫裏提巴環保的典範城市
巴西南部巴拉那州首府庫裏提巴市,是聯合國命名的“生態城市”。那裏的居民和曆屆政府都極其重視保護環境,給外地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到庫裏提巴,首先引起人們注意與好奇心的是橫臥街頭的一個個巨大的玻璃圓筒。這些直徑約2米的透明圓筒就是庫裏提巴的公共汽車站。圓筒的一端是入口,另一端是出口。入口處設有旋轉柵欄和售票台,乘客買票後推動柵欄進入站台候車。乘坐輪椅的殘疾人由液壓升降平台送入站台。車站靠馬路一側是兩道氣動門。汽車靠站時車門和站台門對接,同時打開,這種特別設計的公共汽車沒有上下台階,底盤與站台高度相同,上下乘客進出汽車時如履平地,方便快捷,有些像地鐵列車。這種公交車係統也有人稱作地麵地下鐵。
市政府選擇這種獨特的公交係統,初衷是減少城市空氣汙染。其邏輯是這樣的:城市私家車越來越多,嚴重汙染空氣,而公共汽車通行緩慢,難以使人放棄私人汽車改乘公交車。公共汽車通行速度緩慢的主要原因是停車上下乘客比較費時。新式車站使汽車停站時間大大縮短,這樣通行速度就可以大為提高,吸引人們改乘公共汽車出行,市區道路上汽車減少,汙染自然也就減少了。
庫裏提巴市政府早在數十年前就作出決定,市區和近郊不得興建工礦企業,原有的工廠一律搬遷到幾十公裏以外。城近郊原來有一處礦山,因為破壞生態環境被停業。在礦山原址,庫裏提巴人把采礦炸開的山溝開辟成公共休閑地。小橋流水,綠地花木,山坡上一座全木建築是公共圖書館,藏書以環保書籍為主。山澗深處還有一座劇院,這是一座完全由鋼架和玻璃造就的透明的劇院,晶瑩剔透,別具一格。
庫裏提巴人熱衷於環境保護,已有上百年的傳統。早在19世紀巴西帝國時期,一位有遠見的貴族出巨資在市內興建了頗具規模的植物園,園中那高大敞亮的玻璃溫室,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去委內瑞拉!迷失在絕色美人堆
1499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維斯普奇溯馬拉開波湖而上,發現這裏水上村落星羅棋布,頗似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便稱這一帶為“委內瑞拉”,西班牙語意為“小威尼斯”。
雖然這個國家一直有石油之國、蘭花之國、瀑布之鄉的美譽,但是最出名的,還是另一個稱呼:“美女之國”。
委內瑞拉國內印歐混血種人占總人口的58%,白人占29%,還有黑人和印第安人。大概因為血緣的關係,美女特別的多,在曆年的世界小姐環球小姐等類似選美中,委內瑞拉小姐的風采都令人驚豔……
我們為什麼要去委內瑞拉?就是因為這裏絕色美女泛濫成了災……
“中國之船”從這裏出發--墨西哥博物館
阿卡普爾科曆史博物館裏陳列的中國瓷器
墨西哥南部海港城市阿卡普爾科,因擁有美麗的海灘而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沿著半圓形的阿卡普爾科灣而建的這座城市,不僅以依山傍水的美景吸引著八方遊客,還有獨具特色的懸崖跳水表演令人歎為觀止。除此之外,墨西哥朋友告訴我,這裏的曆史博物館也很有特色,是一個值得一看的去處。
阿卡普爾科曆史博物館的所在地是古老的聖迪戈要塞。這是一座五角形建築物。與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同為世界上著名的五角形建築。要塞始建於1616年,為防止海盜入侵而建。原建築於1776年毀於地震,後於1783年設計重建。新設計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建築理念,使這一建築成為軍事建築的一大傑作。後來防海盜的功能逐漸淡化和消失,而作為建築藝術傑作的價值卻日益明顯。1986年聖迪戈要塞終於找到了它最好的歸宿,成為阿卡普爾科曆史博物館。
阿卡普爾科曆史博物館以其豐富的藏品,向人們展示了阿卡普爾科早期居民的文化、格雷羅州的大量考古發現、墨西哥民族英雄莫雷洛斯為墨西哥獨立作出的傑出貢獻等等,並向參觀者介紹了古代航海業和貿易的發展情況。
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博物館以大量實物和模型生動地告訴人們,在墨西哥和中國等亞洲國家之間存在著長期友好交往的曆史。而阿卡普爾科港就是當年墨西哥與中國等東方國家貿易往來的唯一門戶。博物館裏陳列著一艘大船的模型,它就是著名的“馬尼拉大帆船”,又被稱為“中國之船”。據記載,公元1564年11月20日,一艘船名叫“弗裏亞爾·安德列斯·德烏爾達內塔”的大船從阿卡普爾科港起錨駛往亞洲,並於1565年4月27日抵達菲律賓。同年10月8日,從菲律賓馬尼拉駛出的“聖巴勃羅”號,經過129天的航行終於抵達阿卡普爾科港,運來了來自中國的瓷器、絲綢、象牙雕刻等,從此開辟了墨西哥和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海上貿易航線。這條航路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在這條航線上航行的大帆船被稱為“中國之船”。現在,博物館裏還陳列著當年“中國之船”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等。“中國之船”在返回菲律賓和中國時又將墨西哥的白銀、玉米、花生、西紅柿等運往亞洲。
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使阿卡普爾科繁榮起來,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了大城市。“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條航線一直延續了200多年。直到1815年,名為“麥哲倫”號的最後一艘“中國之船”駛離阿卡普爾科港,這條航線才告結束。但是,“中國之船”的停駛並不等於中墨友好往來的終止。中墨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繼續得到保持。特別是1972年中墨兩國正式建交後,雙方的友好合作關係不斷發展。去年12月溫家寶總理訪墨期間,中墨兩國正式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中國之船”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傳統得到了空前的發揚光大。
和墨西哥的許多博物館一樣,阿卡普爾科曆史博物館每周二至周日對公眾開放,門票每張38比索(約合3.45美元)。但星期日和節假日免費開放,平時對學生、教師以及13歲以下少年兒童等也免費。我們來這裏參觀時正好有好幾批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前來參觀。他們看得很仔細,聽講解也十分專心。對他們來說,參觀博物館就是學習、上課,博物館就是最好的課堂。
南美最負盛名的巴西
進入2004年,中國旅遊的好事情一件接一件,隨著歐盟十二國的整體開放,其他國家也一個接一個走進中國人的視野。
5月24日,巴西正式成為中國人的旅遊目的地國家,這樣,巴西成為了第一個對中國遊客開放的南美洲國家。至此,除了南極洲以外的六大洲,中國人都有了自己的旅遊目的地。
成行時間為八月份
據巴西旅遊局負責人透露,中國遊客踏上巴西土地的時間將與巴西—中國的直航同步,而為這一次旅遊開放做準備,巴西已經先期與中國政府簽署了中巴航運備忘錄。“我們計劃從8月份起,最晚不超過9月份,在聖保羅和北京之間開通直航,每周4個航班。”巴西航空公司負責人阿爾伯特·弗吉明介紹。他認為,隨著直飛航班的開通,到今年年底,預計將會有20萬名中國遊客訪問巴西。
又是一條高價線路
去年年底,位於中美洲的古巴已經成為中國人出境旅遊的目的地國家,但是由於路程過長、價格偏貴,市場反應一直不理想,這一次巴西開放,勢必將對古巴旅遊也產生相應的影響。
由於組織古巴與巴西之間的航線存在許多操作問題,而且價格偏貴,因此多數旅行社人士認為,在直航初期將古巴與巴西連線旅遊困難較大,而單純開展巴西一地的旅行線路比較現實。由於是直航線路,巴西一地的旅行費用應該會比古巴一地的旅行費用便宜一些,預計將在20000元~25000元之間。在航線成熟以後,如果要將古巴和巴西兩地連線,旅行費用預計將會超過40000元。
巴西魅力三麵
作為南美洲最負盛名的旅遊國家,巴西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那裏有著8000多公裏長的海岸線,美麗的海灣、沙灘數不勝數,其中裏約熱內盧的海濱更是風光迷人,那裏是歐美旅遊者度假的天堂。
另外,覆蓋了巴西大部分土地的廣袤的亞馬遜熱帶雨林也吸引了全世界旅遊者的目光,那裏有著迷人的風光與數不清的動植物品種,被世人認為是全世界最神秘的土地之一。
還有,巴西被人稱作“足球王國”,那裏的足球運動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這也是不少中國遊客向往巴西的原因所在。
長年赤裸嘴唇穿木棍巴西佐埃人
佐埃人生活的帕拉州林海
佐埃人正在用石器劈木
巴西是印第安人的繁衍棲息地之一。據巴西印第安基金會提供的資料,巴西現有約40萬印第安人,有215個部落,其中,有一個人數最少、保存最完整的原始印第安人部落———佐埃。成年佐埃人的下嘴唇穿有一支木棍,這種獨特的標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我在巴西工作,卻沒見過佐埃人的廬山真麵目,於是也滿懷好奇,聯係巴西印第安基金會想一探究竟。基金會的卡拉拉女士向我介紹說,佐埃人生活在巴西帕拉州北部、亞馬孫河流域的峽穀中。他們被發現時,自稱佐埃人,因而得名。佐埃部落現有152人,分散在原始森林中的4個村莊裏。佐埃人居住的村莊間相距數十甚至數百公裏,他們自己要互相見上一麵都非常不容易。佐埃人的社會結構分散,尚未形成一定的組織形式。村裏家裏都以長者為大。現在,佐埃人的居住模式有兩種:一是定居,在自然條件較好、物產較豐富的地方從事簡單的農業生產;一是居無定所的遊獵生活。由於鳥獸魚越來越少,大部分佐埃人選擇定居生活,用木、石製成工具進行農業生產,種植木薯等。為了保護佐埃人,巴西嚴禁外人進入該地區。
雖然不能身臨其境,但我想見識佐埃人的願望卻未落空。在巴西印第安基金會的放映室內,在人類學家帕蘇埃羅先生的陪同下,通過現存惟一的一部關於佐埃人近況的記錄片,我終於看到現實生活中的佐埃人。
帕蘇埃羅先生介紹說,佐埃人的生活環境和其他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的人一樣,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由於終年生活在天氣炎熱的熱帶雨林中,佐埃人長年赤身裸體,有時用樹葉花草蔽體。惟一不同的是,不論男女,佐埃人成年時———據專家考證,其實也就10歲出頭,父母便要為子女舉行隆重的成人儀式。父母精心準備了用白色樹枝做成的小木棍,在孩子的下嘴唇處由上往下插,直到木棍穿透下嘴唇能吊在下巴下麵。他們認為這樣一來,男人更有陽剛之氣,女人更搖曳多姿。小木棍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換,最長的有16厘米。
一邊聊,我一邊看記錄片,這時片中顯示的是一個佐埃人生活的村子,帕蘇埃羅先生與一群佐埃人親切地交談著。一個青年男子嘴上的白色木棍長約15厘米、直徑約2厘米,厚厚的嘴唇雖然有點合不上,但並不影響說話和幹活。佐埃人的生活簡單原始,人很隨和。記錄片裏並沒有提及除了美觀的因素外,人們插木棍是否還有其他的原因,帕蘇埃羅先生也無法解答。據巴西印第安基金會的專家說,佐埃人一生中差不多要換3次木棍,而更換的原因是身高增加。
通過記錄片,我了解到,弱小的佐埃人雖然要依靠其他部落生存,但是並沒有被同化,始終保持著本部落的特性,這也是印第安人發展史上的奇跡。
由於長期與世隔絕,佐埃人形成了樸素的信仰,他們崇拜月亮,相信祖先住在月亮上,自稱“月亮之子”,常在有月光的夜晚載歌載舞,舉行儀式,辟邪驅禍,祈禱平安。
上世紀70年代,一個地圖測量和礦產資源探尋小組到了佐埃人居住的地區。1989年,巴西首次向世界宣布佐埃人部落的存在,確認其居住地為印第安人保護區之一。
由於曾受到鄰近部落和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犯,佐埃人害怕“白人”,有強烈的排外情緒。當巴西印第安基金會的專家試圖接近他們時,他們用石頭器具和弓箭進行抵抗。專家們改變策略,不急於進入其居住地,而是把食品、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放在空地上,讓他們自己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