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泄熱和胃。

【用途】適用於胃有實熱型胃炎與十二指腸潰瘍。

【用法】每天服用1劑,連服10~15天。

11、青椒香幹炒毛豆

【原料】青椒100克,香幹(即五香豆腐幹)100克,毛豆粒100克,精鹽、味精、白糖、香油、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青椒洗淨後去子,切成細絲;香幹洗淨,切成絲。炒鍋置旺火上,放入植物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青椒絲、毛豆粒,炒至毛豆粒將熟,放香幹絲、精鹽、白糖及少量的水,再翻炒片刻,加入味精調味,淋上香油,出鍋即可。

【功效】溫補脾胃,散寒除濕。

【用途】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不佳等。

【用法】隨意食用。

12、白菜燴豆腐

【原料】白菜120克,豆腐30克,精鹽、味精、鮮湯、植物油、濕澱粉各適量。

【做法】將白菜洗淨,切成長約3厘米的小片;豆腐切成小方塊。油鍋燒熱後放入白菜片煸炒,半熟後加入鮮湯,淹過白菜,煮沸,然後將豆腐塊放入,加精鹽、味精,再將濕澱粉入鍋中略翻動,煮沸即可。

【功效】調和脾胃,益氣和中。

【用途】適用於脾胃虛弱、神疲乏力、氣短食少及病後恢複期,尤其適合年老體弱者。脾胃虛寒者禁服。

【用法】佐餐食用。

13、沙鍋豆腐

【原料】嫩豆腐500克,香菇50克,冬筍50克,火腿50克,口蘑25克,熟雞脯肉50克,菜花100克,豌豆苗25克,蝦仁1克,精鹽9克,蔥25克,薑25克,鮮湯750克,雞油5克,熟豬油50克,味精、黃酒適量。

【做法】將嫩豆腐上籠蒸15分鍾,取下晾涼後切成3厘米長、0.6厘米寬的條,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用涼水過涼。

菜花去雜,洗淨,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過涼,切成小塊;豌豆苗擇洗幹淨;蝦皮放入碗中用水浸泡2分鍾,洗淨泥沙;冬筍、火腿切成排骨片;口蘑切薄片;香菇衝洗幹淨;熟雞脯肉切斜刀片。

炒鍋上火,加油燒熱,下蔥段、生薑片、蝦皮,煸炒出香味後加入鮮湯,水沸後撈出蔥、生薑不用,再加入香菇、冬筍片、火腿片、口蘑片、雞肉片、菜花、料酒燒開,放入豆腐條略煮一下,起鍋倒入沙鍋內,蓋上蓋用文火燉15分鍾,加入味精,撒上豌豆苗,淋上雞油即可。

【功效】補中益氣,和胃理血。

【用途】適用於病後體虛、脾胃虛弱、氣短食少等。

【用法】佐餐食用。

14、款冬炒豆幹

【原料】款冬250克,豆腐幹250克,精鹽、味精、蔥花、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款冬去雜,洗淨,切段;豆腐幹洗淨,切片。炒鍋上火,加油燒熱,放入蔥花煸香,放入款冬段、豆腐幹片、精鹽、煸炒至入味,加入味精,出鍋即可。

【功效】潤肺化痰,益氣和胃。

【用途】適用於消渴、咳逆喘息、肺萎吐血、心虛驚悸、兩目昏花等。

【用法】佐餐食用。

15、玫瑰豆腐

【原料】鮮玫瑰花1朵,豆腐400克,雞蛋1個,麵粉、白糖、澱粉、植物油、青絲各適量。

【做法】將鮮玫瑰花摘洗幹淨,切成絲,放在盤內;雞蛋打入碗中,加澱粉、麵粉、植物油製成酥糊;豆腐切成小方塊,掛糊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瀝油。

炒鍋上火,放入少許水、白糖攪炒,至白糖呈金黃色時,放入炸好的豆腐塊翻炒均勻,放入鮮玫瑰花絲、青絲,再撒上白糖即可。

【功效】益氣和胃,和血散淤。

【用途】適用於肝胃氣痛、腹脹、消渴、乳癰、腫毒等。

【用法】當點心食用。

16、西紅柿豆腐魚丸湯

【原料】西紅柿250克,豆腐250克,魚肉250克,發菜25克,蔥1根,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西紅柿洗淨,切塊;豆腐切塊;發菜洗淨,瀝幹水,切碎;蔥切成末;魚肉去魚骨、刺,洗淨,瀝幹水,剁爛成泥,加入發菜末、蔥末及適量水,攪至起粘,做成魚丸。

豆腐塊放入鍋中,加適量水,旺火煮沸後放入西紅柿塊,再沸時放入備好的魚丸,煮熟,加精鹽、味精調味,出鍋即可。

【功效】健脾清胃,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用途】適用於暑熱煩渴和陰虧、胃津不足或熱病傷津,症見咽幹、口渴、多飲、不欲飲食等。平時胃寒、胃酸過多者不宜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17、豆腐幹炒青蒜

【原料】青蒜苗250克,豆腐幹200克,精鹽、味精、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幹洗淨,切成菱形片;青蒜苗去根、老葉,洗淨,切成段。炒鍋放油燒熱,放入青蒜苗煸炒至翠綠色時加入豆腐幹片、精鹽,繼續煸炒後加味精調味,出鍋即可。

【功效】溫補脾胃,寬中行滯。

【用途】適用於脾胃虛寒、腹脹、食欲不振等。

【用法】佐餐食用。

18、銀耳燉豆腐

【原料】銀耳50克,嫩豆腐250克,香菜葉10克,精鹽、味精、香油、幹澱粉、濕澱粉、鮮湯各適量。

【做法】將銀耳用溫水泡發,去雜,洗淨,放入沸水鍋中焯透撈出,均勻地擺放在盤中;嫩豆腐壓碎成泥,加入精鹽、味精、幹澱粉攪成糊狀,上麵撒上香菜葉。

上籠蒸5分鍾左右,取出均勻地擺在裝銀耳的盤子裏。鍋中加入鮮湯、精鹽,燒沸後加味精,用濕澱粉勾芡,澆在銀耳上即可。

【功效】滋陰清熱,補脾養胃,潤澡生津,寬腸降濁。

【用途】適用於脾胃虛弱、久病體虛、氣血虧耗、陰液不足、心悸、腹脹、水腫、消化不良、小兒疳積、瀉痢等,亦可用於健康人養生保健。

【用法】佐餐食用。

19、蛋殼豆腐

【原料】豆腐100克,雞蛋殼粉6克。

【做法】將豆腐用雞蛋殼粉包好,上鍋蒸熟即可。

【功效】益氣和中,補虛扶弱,止酸,行氣。

【用途】適用於胃陰不足引起的胃脘疼痛。

【用法】頓服,每日2次。

20、蘿卜豆腐湯

【原料】白蘿卜400克,豆腐200克,精鹽、味精、蔥末、香菜末、胡椒粉、植物油,鮮湯各適量。

【做法】將白蘿卜洗淨,去皮,切絲,放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投入冷水中;豆腐切成粗條。炒鍋加油燒熱,放入蔥末煸香,隨即加入鮮湯、白蘿卜絲、豆腐條,用旺火燒沸。

白蘿卜絲熟透時加入精鹽、味精,文火燉至豆腐入味,出鍋裝入湯碗,撒上胡椒粉、香菜末即可。

【功效】健脾補虛,行氣消食,寬中潤燥。

【用途】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停不化、脘腹脹滿、嘔吐反酸,以及病後體虛、食少納差等,亦可用於健康人養生保健。

【用法】佐餐食用。

21、肉絲蕨菜拌豆幹

【原料】熟豬肉絲50克,鮮蕨菜150克,豆腐幹50克,精鹽、味精、醬油、香油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幹洗淨,放沸水中焯一下,切絲、鮮蕨菜洗淨,去掉葉柄上的茸毛和未展開的葉苞,放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切段後再切成細絲。將蕨菜絲裝盤,放上熟豬肉絲、豆腐幹絲,加入精鹽、味精、醬油、香油,拌勻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滋陰潤燥,和胃補腎。

【用途】適用於腸風熱毒、脾胃虛弱的腹脹、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等。

【用法】佐餐食用。

22、豆腐白湯

【原料】豆腐300克,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洗淨,切塊,放入沸水鍋中煮20分鍾,加入精鹽、味精即可。

【功效】涼胃,止血。

【用途】適用於水土不服引起的惡心嘔吐。

【用法】隨意食用。

23、銀耳杏仁豆腐湯

【原料】銀耳25克,甜杏仁50克,豆腐150克,小米50克,豬瘦肉200克,火腿、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銀耳用水浸透泡發,洗淨;小米、甜杏仁、豆腐、火腿、豬瘦肉分別用水漂洗幹淨,甜杏仁去衣,豆腐切成片,火腿切成小方塊,豬瘦肉切成末。

湯鍋上火,加水適量,用旺火燒沸,放入銀耳、甜杏仁、小米、火腿粒、豬瘦肉末,改用中火燉約1小時,加入豆腐片和精鹽即可。

【功效】健脾開胃,清熱潤燥。

【用途】適用於頭痛、大便不暢、失眠、煩躁等。脾胃虛寒者宜少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八、腹瀉

1、煸炒菜豆腐

【原料】豆腐250克,油菜梗50克,植物油、精鹽、味精、醬油、蔥絲、薑絲、蒜片、高湯、香油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用沸水焯透,撈出,用冷水過涼,瀝幹水分後,切成薄片。油菜梗用沸水焯一下,切薄片。炒鍋內放油,用旺火燒熱,放入油菜片,煸炒一下,放入漏勺內,備用。鍋內放底油,燒熱,豆腐倒入鍋中,煸炒至淡黃色後,倒入漏勺中,備用。

鍋內另放底油,燒熱,放入蔥絲、薑絲、蒜片熗鍋,隨即加入炒好的油菜片、豆腐片,再放入醬油、味精、精鹽、高湯,待湯燒淨,入味後,淋上香油,出鍋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和脾利水,明目消炎。

【用途】適用於痢疾、流腦、月經過多、內傷吐血等症狀。

【用法】佐餐食用。

2、翻炒醋豆腐

【原料】豆腐500克,豆油50克,醋50克,精鹽、蔥花少許。

【做法】將豆油燒熱,加入蔥花和鹽少許,再倒入豆腐,用鍋鏟將豆腐壓成泥狀後翻炒,加醋,再加少許水,繼續翻炒,起鍋,即成。

【功效】調和脾胃,清熱生津,收斂止瀉。

【用途】適用於風寒咳嗽,以及腹瀉反複不愈,體製虛弱等症。

【用法】溫熱空腹食用,每日2次,連服5~7天為一個療程。痛風病人不宜食用。

3、飯豆煮鯉魚

【原料】紅飯豆100克,鯉魚250克,紅棗10枚,生薑30克。

【做法】同煮湯後調味服食。

【功效】清熱祛邪。

【適應症】用於腹瀉痢疾患者。

【用法】每天1劑,連服3~4劑。

4、豌豆紅糖方

【原料】豌豆10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豌豆淘洗幹淨,溫水浸泡數日。將泡好的豌豆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用旺火燒開,再改用文火煮至豌豆熟爛,而後加入紅糖調味,即成。

【功效】消腫通乳,益氣健脾,祛濕利水。

【用途】適用於胃腸失和引起的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等症狀以及產後乳汁不下等。

【用法】日服2次,空腹食用。

5、莧魚豆腐湯

【原料】紅莧菜350克,大魚頭1個,豆腐200克,生薑2克,精鹽適量。

【做法】先將大魚頭用清水洗淨,斬開備用,將紅莧菜、嫩豆腐分別用清水洗淨備用,取湯鍋上火,加清水適量,用旺火燒沸,放入紅莧菜、魚頭、豆腐和生薑,改用中火繼續燉約2個小時,加入精鹽適量,即成。

【功效】清熱祛濕,止癢明目。

【用途】適用於胃腸濕熱之泄瀉,以及濕熱內蘊之眼瞼濕爛、刺癢難忍。

【用法】佐餐食用。痛風病人不宜食用。

6、鯽魚紅豆粥

【原料】鯽魚250克,紅豆50克,粳米100克,蔥白、生薑末、精鹽、味精、黃酒適量。

【做法】先將紅豆洗淨,用清水浸泡4小時。鯽魚去鱗、去內髒、去鰓,洗淨,切塊,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黃酒、蔥白、生薑末、精鹽,旺火燒開,煮至熟爛。

用湯篩過濾,去刺留汁,加入泡好的紅豆和洗淨的粳米,再加入適量清水,改用文火慢慢煮至粳米開花時為止,加入味精,即成。

【功效】健脾益胃,利水消腫。

【用途】適用於胃腸失和引起的脘腹冷痛、反胃嘔吐、腹瀉等症狀。

【用法】日服1劑,分數次食用。

7、山藥赤豆粥

【原料】山藥、赤豆各30克,白砂糖適量。

【做法】先將赤豆洗淨煮至半熟;然後加入去皮的山藥,續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砂糖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止瀉。

【用途】適用於脾虛外痢等。

【用法】佐餐用。

8、荷葉綠豆糯米粥

【原料】:綠豆50克,鮮荷葉2張,白糖150克,糯米100克。

【做法】先將綠豆去雜質洗淨,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燒開煮熟,綠豆欲爛時,加入淘洗幹淨的糯米,一同煮為稀粥。

荷葉漂洗幹淨後用開水燙一下,將1張荷葉放在鍋底,倒入煮開的綠豆糯米粥,上麵再蓋上另一張荷葉,蓋好鍋蓋,燜5分鍾後,去掉荷葉,調入白糖後,即成。

【功效】清暑解熱,生津止渴。

【用途】適用於胸煩口渴、腹脹腹瀉等。

【用法】日服1劑,分數次食用。

9、炒豆腐腦

【原料】嫩豆腐400克,植物油40毫升,香油10毫升,精鹽、味精、料酒、生薑末、濕澱粉、清湯各適量。

【做法】將細銅絲羅放在湯碗上,將嫩豆腐放入羅中,撚碎,過羅成細茸。炒鍋上火燒熱,放入植物油,燒至六七成熱時,放入生薑末煸炒出香味。

再放入豆腐茸,用手勺不斷推炒至豆腐茸稠時衝入青湯,再加入精鹽、料酒、味精,繼續用手勺推成羹,用濕澱粉勾芡,用手勺快而輕地推攪成腦狀,淋入香油,倒入湯碗中即可。

【功效】養胃生津,清熱解毒。

【用途】適用於脾胃失運、腹脹、腹瀉、全身乏力等。

【用法】佐餐食用。

10、醋煎豆腐

【原料】醋250毫升,豆腐250克。

【做法】將豆腐切成3厘米見方的塊,與醋同放入沙鍋內煎煮,至醋快幹時起鍋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益氣和中,澀腸。

【用途】適用於休息痢。

【用法】1次服用,連服數日。

11、香椿拌豆腐

【原料】鮮嫩香椿50克,嫩豆腐500克,香油20毫升,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切成大塊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撈出,瀝幹水,晾涼,再切成小丁,裝盤;嫩香椿洗淨,放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切成細末,放入碗內,加精鹽、味精、香油,拌勻後澆在豆腐丁上,吃時用筷子拌勻即可。

【功效】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化濕,潤膚明目。

【用途】適用於美膚美容和病後體虛、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氣短無力、胃腸濕熱所致的痢疾、小便短赤等。身體虛寒者少食。

【用法】佐餐食用。

12、土當歸炒豆腐幹

【原料】土當歸嫩莖葉200克,豆腐幹200克,精鹽、蔥花、味精、豬油各適量。

【做法】將土當歸嫩莖葉去雜,洗淨,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瀝幹水,切成段;豆腐幹洗淨,切片。

炒鍋上火,放油燒熱,下蔥花煸香,投入土當歸嫩莖葉、豆腐幹片煸炒,加入精鹽,炒至入味,加入味精,出鍋即可。

【功效】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

【用途】適用於消渴、脾肝陽虛、氣血不足、痢疾、月經不調等。

【用法】佐餐食用。

13、醋豆腐

【原料】豆腐500克,植物油50毫升,醋50毫升,蔥花、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炒鍋置火上,加油燒熱,加入蔥花、精鹽,再倒入豆腐,用鍋鏟將豆腐壓成泥狀後翻炒,加醋、水繼續翻炒,出鍋即可。

【功效】調和脾胃,清熱生津,收斂止瀉。

【用途】適用於腹瀉反複不愈、體質虛弱及風寒感冒等。

【用法】溫熱空腹食用,每日服2次,連服5~7日為1個療程。

14、銀耳珍珠豆腐丸

【原料】水發銀耳50克,豆腐泥200克,雞茸80克,雞蛋3個,熟火腿片10克,小白菜葉20克,幹澱粉25克,鮮湯1000毫升,精鹽、味精、料酒、蔥薑汗、熟雞油各適量。

【做法】將水發銀耳去根蒂,撕成小片,洗淨;豆腐泥、雞茸一同放入大碗中,加味精、雞蛋清、幹澱粉、精鹽,攪拌上勁,再擠成核桃大的丸,入溫水鍋中氽熟撈出,盛入大湯碗內。

湯鍋置旺火上,加入鮮湯、銀耳、精鹽、味精、熟火腿片、小白菜葉燒沸,倒入蔥薑汁、料灑,淋入熟雞油,放入豆腐丸,待再沸時出鍋即可。

【功效】補脾養胃,生津潤燥。

【用途】適用於中氣虛弱、泄瀉下痢、四肢乏力、食欲不振、虛勞羸弱、消渴、幹咳痰少及病後虛弱等,亦可用於健康人日常養生保健。

【用法】佐餐食用。

15、金花菜燒豆腐

【原料】金花菜(又名黃花苜蓿)200克,豆腐200克,精鹽、味精、蔥藥、豬油各適量。

【做法】將金花菜洗淨,切段;豆腐切塊,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

炒鍋置上,加油燒熱,放入蔥花煸香,放入豆腐塊、金花菜段、精鹽和水適量,燒沸後改用文火,燉至金花菜入味,放上味精,出鍋即可。

【功效】益脾寬胸,補中潤燥。

【用途】適用於脾胃虛弱的腹脹、胃氣上逆、消渴、便秘、熱毒等。

【用法】佐餐食用。

16、鮮菱燉豆腐

【原料】鮮菱肉100克,嫩豆腐250克,精鹽、蔥花、香油、植物油、味精、鮮湯各適量。

【做法】將嫩豆腐切成小塊,下沸水鍋中焯透。炒鍋放油燒熱,投入蔥花煸香,加鮮湯、鮮菱肉、豆腐塊、精鹽,旺火煮至豆腐浮起,加入味精,用文火燉至菱肉、豆腐入味,淋上香油,出鍋即可。

【功效】止瀉,抗癌。

【用途】適用於脾虛泄瀉、休息痢、腸炎、痢疾、食管癌、胃癌等,亦可用於健康人日常養生保健。

【用法】佐餐食用。

九、結腸炎

1、綠豆馬莧瘦肉湯

【原料】瘦肉100克,綠豆150克,馬齒莧200克,蒜仁少許。

【做法】瘦肉洗淨切片;馬齒莧洗淨切段;綠豆洗淨待用。先將綠豆放入清水煲內煮約15分鍾,再放入其他用料。

大火煲滾後,改慢火煲約1小時,下鹽調味即可。

【功效】湯清濕毒,止熱痢疾。

【用途】適用於脾虛型結腸炎。

【用法】喝湯,食肉。

2、藕節黑豆塘虱魚湯

【原料】塘虱魚1條(約3兩),藕節(鮮品)120克,黑豆30克,黨參、龍眼肉各15克。

【做法】將塘虱魚亂淨,去鰓及腸雜;藕節洗淨、切塊;黑豆洗淨,先用溫水浸泡2~3小時;黨參、龍眼肉洗淨。

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後,文火煮3~4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養血止血。

【用途】適用於脾虛型潰瘍性結腸炎。

【用法】每日1次,隨量飲用。

3、豆蔻大蒜田雞粥

【原料】白豆蔻6克,生大蒜30克,田雞2隻,粳米60克。

【做法】將田雞刮淨,去爪及腸雜,切塊;大蒜洗淨、切粒;白豆蔻、粳米洗淨。

把田雞、粳米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費後,文火煮1小時,加入在蒜、豆蔻,稍煮片刻,調味即可。

【功效】溫中化濕,行氣止瀉。

【用途】適用於寒濕積滯之結腸炎。

【用法】每日1次,酌量食用。

十、便秘

1、菜蛋豆腐

【原料】豆腐400克,雞蛋3個,玉蘭片、青椒、火腿、植物油、精鹽、味精、蔥、薑、蒜、澱粉各適量。

【做法】玉蘭片、青椒、火腿、蒜切成片,蔥、薑切成絲。將豆腐攪拌成泥狀,加入雞蛋液、澱粉,調勻後備用。

炒鍋上火,燒熱後加油,待油燒熱後,分次放入豆腐泥,在此過程中,應配合放入適量植物油,一邊炒,一邊放入豆腐,豆腐全部放入後,炒至豆腐泥蓬鬆、外皮略硬後出鍋。

再在炒鍋內放入適量油,油熱後,用蔥絲、蒜片熗鍋,而後放入玉蘭片、青椒片、精鹽、味精,略炒片刻後放入火腿、炒好的豆腐泥,迅速翻炒,打明油出鍋,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淤,消炎止痛。

【用途】適用於高血壓、心絞痛、便秘等患者。

【用法】佐餐食用。

2、鬆子仁豆腐

【原料】北豆腐500克,鬆子仁50克,雞湯500克,香菜末50克,蔥薑油25克,雞油15克,白糖75克,精鹽、味精、黃酒適量。

【做法】將豆腐去兩麵皮,切成2厘米長的豆腐丁,放入開水鍋內燙煮至浮起,撈出控淨水,放在案板上用牙簽紮出漿水。

鍋中放入蔥薑油燒至六成熱,放入白糖25克,用小火炒成棗紅色,烹入黃酒,加入雞湯,將鬆子仁放入湯內,再加入精鹽、白糖50克及味精,放入豆腐丁,再用小火燒,並用牙簽紮,使湯汁滲入豆腐丁待湯收幹豆腐脹起後,迅速盛入盤中,香菜末撒在一邊,即成。

【功效】滋陰潤燥,潤肺滑腸。

【用途】適用於燥咳、便秘,尤其是老年性便秘,以及健康人日常養生保健。

【用法】佐餐食用。痛風病人不宜食用。

3、白菜腐皮湯

【原料】白菜幹150克,腐皮75克,紅棗10枚(去核),麻油、精鹽少許。

【做法】先將白菜幹洗淨泡發,與紅棗一起放入瓦煲中,加入清水適量,煮湯約1小時,待半熟時加入腐皮,最後加入麻油、精鹽少許,調味,即成。

【功效】益氣生津,止咳消痰,清熱潤肺,養胃陰。

【用途】適用於老年性慢性支氣管幹咳、秋冬肺燥咳嗽,胃熱腸燥、大便幹結等症。

【用法】佐餐食用。痛風病人不宜食用。

4、菜豆豬皮湯

【原料】幹菜豆150克,豬皮200克,精鹽、麻油各適量。

【做法】菜豆洗淨,用清水浸泡個小時。豬皮去毛洗淨,用開水焯一下,切成短條。將泡好的菜豆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用旺火燒開,改用小火燉至菜豆快熟時,再加入豬皮,繼續燉半個小時,加入精鹽調味,淋上麻油,出鍋即成。

【功效】補腎健脾,滋潤肌膚。

【用途】適用於脾腎不足以及由於陰虛火旺導致的咽喉幹痛及陰虧便秘。

【用法】佐餐食用。

5、白菜幹腐皮紅棗湯

【原料】白菜幹150克,腐皮75克,去核紅棗10枚,麻油、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白菜幹洗淨泡好,與紅棗一起放入瓦褒中,加入適量清水,煮湯約1小時,待半熟時加入腐皮,最後加入麻油、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益氣生津,止咳消痰,清熱潤肺。

【用途】適用於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幹咳、胃熱腸燥、大便幹結等症狀。

【用法】佐餐食用。

6、蠶豆葉湯

【原料】鮮蠶豆葉(或莢殼)10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蠶豆葉或其莢殼洗淨,加水煎湯後,入紅糖調服。

【功效】健脾益氣,補血止血。

【用途】適用於習慣性便秘等。

【用法】每日早晚餐食用。

7、豆皮湯

【原料】黃豆皮200克。

【做法】加水水煎。

【功效】健脾寬中、潤腸,通便去火。

【用途】適用於大便秘結等症。

【用法】分2次服,每天1劑,連服數日。

8、涼拌五香豆腐幹

【原料】五香豆腐幹150克,蒜苗50克,精鹽、味精、醬油、香油各適量。

【做法】將五香豆腐幹切成絲;蒜苗洗淨,切成小段。把豆腐幹絲、蒜苗段在盤內排好,放入精鹽、味精、醬油、香油,拌勻即可。

【功效】清腸利胃,生津潤燥。

【用途】適用於大便秘結。

【用法】佐餐食用。如把適量白糖與稻皮放入熏鍋裏拌勻,再把煮好的幹豆腐卷擺在熏篦上,放入熏鍋裏,蓋嚴熏鍋加熱熏製,則熏製後的幹豆腐卷為“熏五香幹豆腐卷”。

9、蟹腐湯

【原料】蟹1500克,豆腐100克,青菜、生薑末、料酒、精鹽、鮮湯、澱粉各適量。

【做法】將蟹洗淨,取出肉與豆腐搗爛,加入精鹽、生薑末、料酒、澱粉攪勻,做成丸子。鍋內放鮮湯,燒開後將豆腐蟹肉丸子逐個放入湯內,燒開,然後放入精鹽和少量青菜,丸子熟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生津潤燥。

【用途】適用於火熱內熾引起的大便秘結、口幹口苦、身熱口渴、皮膚生瘡等。

【用法】佐餐食用。

10、加香豆腐

【原料】豆腐750克,果脯60克,核桃仁20克,鬆子仁15克,花生仁15克,熟豬油30克,白糖60克。

【做法】將豆腐用開水燙片刻,撈出控幹水,在豆腐中間挖1個孔,底不能挖透,四周留適當的邊。將果脯、花生仁、核桃仁、鬆子仁切碎,與白糖、熟豬油拌勻,填入豆腐孔內,孔口再用挖出的豆腐切1片蓋上。將豆腐放入瓷盆內蒸15分鍾即可。

【功效】潤肺,和胃,補氣,養血。

【用途】適用於大便秘結。

【用法】隨意食用。

11、炸荸薺豆腐

【原料】大荸薺10個,豆腐1000克,雞蛋4個,豬肥肉150克,植物油1000毫升,蔥末、生薑末、精鹽、味精、料酒、花椒粉、麵粉、幹澱粉、濕澱粉、香油各適量。

【做法】將花椒粉放入用文火燒幹的炒鍋中,翻炒至香,倒出與精鹽攪拌一下,製成花椒鹽;荸薺去皮,洗淨,切成片;豬肥肉洗淨,切片;豆腐製成泥,放入碗中,加入1個雞蛋的蛋清,加蔥末、生薑末、精鹽、料酒,用筷子攪成糊;將幹澱粉撒在荸薺片上,放上豆腐餡,再分別蓋一片豬肥肉,製成荸薺豆腐生坯。

炒鍋上火,放入植物油燒至六成熱,將生坯抹勻雞蛋糊,投入鍋中炸至淡黃色時用漏勺撈出,瀝油,裝盤,撒上花椒鹽即可。

【功效】清肺潤燥,養胃生津。

【用途】適用於肺熱燥咳、咽幹喉痛、消渴、腸燥便秘等。

【用法】當點心食用。

十一、水腫

1、紅莧豆腐湯

【原料】紅莧菜(又名紅末莧)250克,豆腐400克,蒜1瓣,生薑片、香油、植物油、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炒鍋加油燒熱後爆香生薑片、蒜片,倒入切碎的紅莧菜翻炒,加水煮沸後投入豆腐塊,加味精調味(最好淡食),煮沸後淋上香油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

【用途】適用於濕熱蘊結引起的小便不利、澀淋不爽、水腫、血尿等。脾虛便溏者慎服。

【用法】當點心食用。

2、山藥豆腐湯

【原料】懷山藥200克,豆腐400克,蒜1瓣,醬油、得油、蔥末、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懷山藥去皮,洗淨,切成丁;豆腐用沸水燙後切成丁。炒鍋加油置火上燒熱,爆香蒜茸,倒入懷山藥丁翻炒,加水適量,待沸加入豆腐丁、醬油、精鹽、味精煮沸,拔苗助長上蔥末,淋上香油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分赴脾利尿。

【用途】適用於體弱脾虛引起的四肢頭麵水腫、小便不利、腰膝無力等,亦為家庭保健延壽之常用湯。

【用法】佐餐食用。

3、消腫豆腐

【原料】豆腐200克,杜莖山、泡桐、通草各適量。

【做法】將杜莖山、泡桐、通草水煎,去渣取汁,加豆腐燉15分鍾即可。

【功效】祛風,利水,消腫。

【用途】適用於水腫。

【用法】1次食用,每日1次。

4、苜蓿燉豆腐

【原料】苜蓿葉15克,豆腐250克,豬油90克,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苜蓿葉研末,與豆腐、豬油共燉10分鍾,加精鹽、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清脾胃,利大小便。

【用途】適用於水腫。

【用法】每日1次,連服數日。

5、利水豆腐湯

【原料】血滿草嫩葉及根皮10克~20克,豆腐250克。

【做法】將血滿草嫩葉及根皮洗淨,與豆腐共煮30分鍾即可。

【功效】祛風,利水,活血。

【用途】適用於水腫。

【用法】食豆腐,喝湯。

6、腐竹赤豆燜鯉魚

【原料】腐竹100克,赤小豆100克,鯉魚1條(約500克),生薑、青蒜、植物油、料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鯉魚宰殺,去鱗、鰓及內髒,洗淨,放入七八成熱的油鍋中炸至皮硬,撈出瀝油;腐竹洗淨,用幹淨布擦幹,折段,放入熱油鍋內炸香;赤小豆、生薑、青蒜分別洗淨,生薑刮去皮,切成片,青蒜切段。

炒鍋置火上,加油燒熱,先煸炒生薑片、青蒜段至香,灑入料酒,放入赤小豆和炸好的腐竹段,加水適量,先燜15分鍾,再放入鯉魚,燉熟,加入精鹽即可。

【功效】健脾開胃,補血強身。

【用途】適用於氣血不足的頭暈目眩、小便不利、營養不性水腫、精神不振等。感冒、咳嗽、燥熱者不宜服用。

【用法】佐餐食用。

十二、膽囊炎

1、豆腐燉泥鰍魚

【原料】豆腐200克,泥鰍魚250克,調料少許。

【做法】將泥鰍去腮、腸、內髒,加入豆腐,一同燉湯,加入調料少許。

【功效】有消炎散腫解毒的功能。

【用途】適用於急性膽囊炎。

【用法】吃魚、豆腐,並飲湯。

2、抱石蓮燉豆腐

【原料】鮮抱石蓮60克,豆腐100克。

【做法】將鮮抱石蓮與豆腐同入沙鍋,加水燉10分鍾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補虛。

【用途】適用於膽囊炎。

【用法】吃豆腐,飲湯,每日1次,連服數日。

十三、黃疸

1、血人參燉豆腐

【原料】血人參(即綠葉胡枝子的根)90克。豆腐250克。

【做法】將鍋內加水煮血人參30分鍾;豆腐切成小塊,放入鍋內,燉10分鍾,去血人參即可。

【功效】解毒,利濕,活血,補虛。

【用途】適用於全身發黃、四肢無力等。

【用法】1次食用,連服數日。

2、小青草煮豆腐

【原料】小青草(又名爵床)15克,豆腐90克。

【做法】將小青草洗淨;豆腐切成小塊。加水共煮30分鍾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活血,補虛。

【用途】適用於黃疸、勞瘧發熱、翳障初起等。

【用法】吃豆腐,飲湯。

3、水楊梅蒸豆腐

【原料】水楊梅(又名水石榴)9克,苦蕒菜3克,豆腐250克。

【做法】將上3味加水共煮15分鍾即可。

【功效】消炎,瀉火,補虛。

【用途】適用於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等。

【用法】吃豆腐,飲湯,每日1次。

4、蓴菜豆腐湯

【原料】豆腐250克,蓴菜200克,冬筍50克,精鹽、味精、胡椒粉、香油、蔥、生薑、清湯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冬筍、蔥、生薑切成絲。鍋內放清湯燒開,放入蓴菜及豆腐絲、冬筍絲、蔥絲、生薑絲,待湯開後再煮3分鍾左右,放入精鹽、味精、胡椒粉,出鍋時淋上香油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

【用途】適用於黃疸、癰腫、胃潰瘍、胃癌等。

【用法】佐餐食用。

5、萵苣炒豆幹

【原料】萵苣250克,豆腐幹200克,味精2克,精鹽、蔥花、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萵苣去皮,洗淨,切成條;豆腐幹衍淨,切成條。炒鍋置火上,加油燒熱,加入蔥花煸香後,投入豆腐幹條煸炒,加入精鹽、萵苣條,炒至入味,加入味精,出鍋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滋陰,潤燥。

【用途】適用於小便不利、尿血、陰虛幹咳、消渴、產後乳汁不下等。

【用法】佐餐食用,每日1次,5日為1個療程。

十四、肝病

1、蟹肉燒豆腐

【原料】蟹肉100克,豆腐150克,豆油、精鹽、醬油、澱粉、蔥末、薑末、黃酒各適量。

【做法】先將蟹蒸熟,取出蟹肉,蟹殼煎濃汁,豆腐切成小方塊,澱粉用水調成汁,備用。沙鍋上火,加油燒熱,將蔥薑放入,煸炒出香味,再將豆腐倒入,用旺火快炒,然後將蟹肉及蟹殼汁倒入,並加入黃酒、醬油、精鹽等,急炒,加入澱粉汁,勾芡,燒開調勻即成。

【功效】清熱活血。

【用途】適用於肥胖症、高血壓、冠心病、肝炎、結核病、骨質軟化症、軟骨病、腫瘤等患者服用。

【用法】佐餐食用。

2、蔥花蠶豆

【原料】鮮蠶豆200克,蔥花5克,豆油、精鹽各適量。

【做法】鮮蠶豆洗淨,炒鍋上火,加油燒熱,放入少量蔥花煸炒至蔥香,放入蠶豆,繼續翻炒,至蠶豆快熟時加入精鹽,繼續翻炒,至蠶豆熟後,撒上蔥花,炒勻,出鍋即成。

【功效】清熱利濕,補中益氣。

【用途】適用於肥胖症、肝炎、高血壓、冠心病、腎炎等患者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3、豌豆豆腐煲泥鰍

【原料】嫩豌豆莢200克,豆腐200克,泥鰍250克,生薑2克,精鹽適量。

【做法】:先將泥鰍用精鹽搓擦,用沸水衝去粘液,去頭和內髒,放入熱油鍋中煎至微黃色,備用。豌豆莢摘去蒂筋,生薑刮皮切成片,備用。

取湯鍋上火,加清水適量,用旺火燒沸,下入嫩豌豆莢、豆腐、泥鰍、生薑片,用中火繼續燉約兩個小時,加入精鹽適量,即成。

【功效】健脾益胃,生津止渴。

【用途】適用於肝炎病人,症見身體疲乏、食欲不振、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

【用法】佐餐食用。

4、薏米豆腐羹

【原料】鮮豆腐100克,薏米50克。

【做法】將豆腐與薏米加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

【用途】適用於急性肝炎。

【用法】每天2次,連服3~5天。

5、赤小豆鯉魚湯

【原料】赤小豆50克,新鮮鯉魚一尾(500克以上)去鱗及內髒,玫瑰花15克。

【做法】三物同煮爛後,去玫瑰花,加入適量調味品。

【功效】補益五髒,通經活絡。

【用途】適用於肝硬化腹水。

【用法】分2~3次服食,隔日服用一次。

6、赤豆花生紅糖飲

【原料】赤小豆60克,連衣花生仁30克,紅棗20克,紅糖20克。

【做法】先將紅棗用溫開水浸泡片刻,洗淨。赤小豆、花生仁洗淨後放入鍋內,加入清水2000毫升,用小火慢燉一個半小時,再放入紅棗、紅糖,繼續燉半個小時,燉至熟爛,離火即成。

【功效】補血益肝,健脾利濕。

【用途】適用於慢性肝炎患者食用。

【用法】做點心食用,每日2次。

7、綠豆大蒜湯

【原料】綠豆250克,大蒜15克,白糖適量。

【做法】綠豆淘淨,與大蒜同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共煮至綠豆熟爛,入白糖調味。

【功效】散熱利尿。

【用途】適用於肝硬化腹水者。

【用法】分次酌量服用。

8、米仁赤豆湯

【原料】薏米仁50克,赤小豆30克,紅棗10枚,冰糖適量。

【做法】上物加水煮成湯。

【功效】滋陰潤燥。

【用途】適用於肝硬化腹水病人。

【用法】長服無不良作用。

9、西瓜皮綠豆湯

【原料】西瓜皮、綠豆各50克。

【做法】水煎,取湯去皮,煮綠豆數沸,待微溫時連湯帶豆一起吃下。

【功效】清熱解毒,補益五髒。

【用途】適用於急性肝炎。

【用法】每天3次,連服數天。

10、丹參黃豆蜜汁

【原料】丹參500克,黃豆1000克,蜂蜜250克,冰糖30克,黃酒15克。

【做法】先將黃豆去雜質洗淨,用冷水浸泡1個小時,撈出,倒入鍋內,加水2500~3000克,先用旺火燒開,再改用小火煮3個小時,待黃豆熟爛後,煮至剩餘濃汁750克時離火,將豆汁濾出。

丹參洗淨後,用清水浸泡1個小時後,加水煎煮取藥汁2次,去掉渣子,將藥汁與豆汁混合,加入蜂蜜、冰糖,隔水蒸2個小時,離火,待汁液冷卻後裝入瓶中。

剩餘的黃豆,可以加入味精、精鹽、醬油、黃酒、白糖、香蔥製成紅燒香酥黃豆。

【功效】滋陰潤燥,清熱消腫。

【用途】適用於動脈粥樣硬化、慢性肝炎等患者食用。

【用法】每日2次,飯後1小時服用,溫開水或米湯送服,每次服用15克。紅燒香甜酥黃豆佐餐食用。

11、玉米須冬葵子赤豆湯

【原料】玉米須60克,冬葵子15克,赤小豆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玉米須、冬葵子煎水取汁,入赤小豆煮成湯,加白糖調味。

【功效】祛火、消炎、止痛。

【用途】適用於脂肪肝的輔助治療。

【用法】分2次飲服,吃豆,飲湯。

12、枸杞豆腐羹

【原料】豆腐200克,枸杞子15克,精鹽、味精、料酒、鮮湯、濕澱粉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切小丁,入開水鍋燙一下。炒鍋加鮮湯,放入豆腐丁、枸杞子、料酒、精鹽、味精,燒開後用濕澱粉勾芡即可。

【功效】滋補肝腎,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保肝。

【用途】適用於脂肪肝。

【用法】佐餐食用。

十五、丹毒腫痛

1、蒜苗炒豆腐

【原料】豆腐100克,蒜苗50克,植物油、精鹽、味精、薑末、花椒油各適量。

【做法】豆腐用開水燙透,撈出,瀝幹水分後切成豆腐條,備用。蒜苗摘洗幹淨後,切成段。花椒油炸好備用。

炒鍋上火,加油,待油熱後,放入薑末熗鍋,倒入豆腐條,加入精鹽、味精,炒至豆腐入味後,放入蒜苗,翻炒數下,待蒜苗八成熟時,淋上花椒油,出鍋即成。

【功效】清熱祛火,消炎止痛。

【用途】適用於皮膚紅熱、腫痛者。

【用法】佐餐食用。

2、八寶豆腐

【原料】嫩豆腐250克,水發海參15克,熟火腿10克,熟雞肉10克,水發海米4克,水發冬菇少許,油汆核桃仁少許,油汆鬆子仁少許,雞蛋清3個,雞湯適量,淡煉乳、精鹽、味精、水澱粉、熟雞油、凍熟大油、熟大油各適量。

【做法】將水發海參、熟火腿、熟雞肉、海米、冬菇、核桃仁、鬆子仁分別切成末。豆腐放在碗中攪拌,加入精鹽,加入蛋清,繼續攪拌均勻後,放入凍大油、水澱粉、煉乳、味精攪拌均勻。

炒鍋上火,用旺火燒熱後,放入大油,將雞湯和豆腐同時倒入鍋內,用勺子攪拌1分鍾左右,至豆腐變成玉白色時,加入雞肉末、火腿末、冬菇末、海參末、海米末、核桃仁末、鬆子仁末,攪拌均勻,燒開後出鍋,倒入碗中,淋上雞油,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用途】適用於癰腫疼痛等症狀。

【用法】佐餐食用。

3、肉片燒豆腐

【原料】豆腐200克,瘦豬肉50克,油菜少許,植物油、精鹽、味精、醬油、水澱粉、高湯、蔥、蒜各適量。

【做法】豆腐用開水焯透,撈出,瀝幹水分,切成片,備用。油菜切片,蔥切成絲,蒜切成片。把精鹽、味精、醬油、蔥絲、蒜片、高湯、水澱粉放在一起,攪拌均勻,配成調味汁,備用。豬肉切成片後,放入清水中,漂洗幹淨,撈出,瀝幹水分,放入少許鹽,用水澱粉上漿,備用。

炒鍋內放入植物油,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上好漿的肉片,在油中劃開,撈出,瀝幹油,之後,將油菜片在漏勺中用油澆過,備用。

另起炒鍋,放入少量植物油,油熱後,將豆腐片、肉片、油菜片放入,煸炒片刻後,加入調好的調味汁,翻炒數下,出鍋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散血去淤,通經活絡。

【用途】適用於乳腺炎、丹毒、癰腫等病症。

【用法】佐餐食用。

4、糟鴨泥豆腐

【原料】光鴨1隻,嫩豆腐300克,豬油100克,香糟250克,料酒250毫升,雞湯500毫升,精鹽少許。

【做法】將光鴨整隻洗淨,撒上少許精鹽,放盤中;香糟和料酒拌和,裝入紗布袋內縫好,蓋在整鴨上麵,上蒸籠隔水蒸爛,取出,拆除鴨皮與頭、骨,將鴨肉攪碎。

豆腐放碗中切碎。起豬油鍋,將碎鴨肉、豆腐末下鍋,加雞湯和蒸鴨的糟汁2匙,用精鹽調味,炒成稀糊狀即可。

【功效】補虛,除熱,調和髒腑,通利水道。

【用途】適用於小兒抽風、丹毒、熱痢等。

【用法】佐餐食用。

5、絲瓜豆腐湯

【原料】豆腐250克,鮮絲瓜根120克,精鹽適量。

【做法】將鮮絲瓜根洗淨,切碎,與豆腐一同入鍋,加精鹽和水適量,煮約10分鍾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

【用途】適用於丹毒。

【用法】吃豆腐,飲湯,每日早、晚各服1次,連服數日。

十六、高血壓

1、全蛋炒豆腐

【原料】豆腐300克,雞蛋2個,植物油、精鹽、蔥末各適量。

【做法】雞蛋在碗中打好,備用。炒鍋內放油,燒熱,用蔥末熗鍋,放入豆腐,用炒勺攪碎,翻炒數下,炒至豆腐外堅裏嫩時,將打好的雞蛋漿倒入,將雞蛋漿包在豆腐上,迅速翻炒,待雞蛋呈金黃色時,出鍋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養血益肝,通經活絡。

【用途】適用於高血壓、心絞痛、便秘、痔瘡等疾病的預防。

【用法】佐餐食用。

2、口蘑冬筍燒豆腐

【原料】豆腐300克,水發口蘑20克,罐頭鮮蘑20克,淨冬筍30克,豆油、精鹽、味精、黃酒、醬油、白糖、蔥末、薑末、麻油、濕澱粉、鮮湯各適量。

【做法】先將豆腐切成長方塊,放在七成熱的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撈出備用,水發口蘑去雜質,洗淨備用,冬筍切成片,放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備用。

沙鍋放油,燒熱後放入蔥末、薑末,煸炒至有香味,下口蘑、鮮蘑、冬筍片煸炒一段時間,加入醬油、黃酒、精鹽、白糖、鮮湯、豆腐塊,用旺火燒沸後,再用小火煨燒幾分鍾,待豆腐入味後加味精,再改用旺火用濕澱粉勾芡,淋上麻油,出鍋即成。

【功效】補中益氣、清熱化痰。

【用途】適用於肺熱痰火、病後體虛、脾胃虛弱、飲食不佳、氣短食少等症,以及高血壓、高血脂症、動脈硬化、癌症等患者。

【用法】佐餐食用。

3、蘑菇豆腐湯

【原料】水發蘑菇100克,豆腐200克,青蒜25克,海米25克,精鹽、味精、麻油、鮮湯各適量。

【做法】先將水發蘑菇去雜質洗淨,切成小片,豆腐切成小塊,青蒜洗淨切成碎末,備用。鍋內加入鮮湯,放入豆腐、蘑菇、泡好的海米、精鹽,燒沸後撇去上層浮沫,用小火燜至豆腐入味,加入味精,淋上麻油,出鍋裝盆,撒上青蒜末,即成。

【功效】降脂、降壓、抗癌。

【用途】適用於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患者。

【用法】佐餐食用。

4、花生蠶豆湯

【原料】嫩蠶豆50克,帶紅衣花生米50克,紅糖適量。

【做法】花生米用水浸泡後撈出,瀝幹水分,蠶豆洗淨。炒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再放入花生米和蠶豆,旺火燒開後,改用小火煮至蠶豆皮破裂,放入適量紅糖,略煮片刻,出鍋即成。

【功效】健脾利尿,降壓止血,降膽固醇。

【用途】適用於脾虛水腫及慢性腎炎、高血壓、血尿、血膽固醇過高等患者食用。

【用法】每日1劑,分數次食用。

5、羊肉黑豆燉當歸

【原料】羊肉1000克,黑豆100,當歸10克,桂圓肉5克。

【做法】先將黑豆洗淨,放入鍋中,加水煮軟,羊肉洗淨切成薄片,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出去浮沫及肥油,然後將黑豆及羊肉連湯倒入燉盅內,加入當歸和切碎的桂圓肉,隔水燉約3個小時,即成。

【功效】補血活血,鎮靜止痛。

【用途】適用於更年期綜合症、高血壓等患者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6、綠豆芝麻糊

【原料】綠豆500克,黑芝麻500克。

【做法】將綠豆和黑芝麻共同炒熟,研成粉末,用開水調成糊狀,即可服用。

【功效】清熱降壓。

【用途】適用於高血壓等患者食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50克。

7、豆腐芹菜粥

【原料】豆腐30克,芹菜20克,粳米100克,食鹽適量。

【做法】先將芹菜洗淨,切碎;然後與豆腐、粳米一同煮粥;最後加入鹽調味即成。

【功效】清熱生津,消腫解毒。

【用途】適用於高血壓症。

【用法】每日1劑,分數次服用。

8、香菇燒豆腐

【原料】水發香菇30克中,豆腐300克,筍片10克,油菜葉10克,精鹽、味精、料酒、醬油、白糖、蔥末、花椒水、鮮湯、濕澱粉、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切成小長方塊,放鍋中煮沸後撈出,瀝幹水;水發香菇去雜,洗淨後切成片。

炒鍋加底油,燒熱後加蔥末煸香,加鮮湯、筍片、香菇片、醬油、精鹽、料酒、花椒水、白糖、味精、豆腐塊,燒沸後改用文火致豆腐入味,加入油菜葉,用濕澱粉勾芡,出鍋即可。

【功效】補氣生津,降血脂,抗癌。

【用途】適用於脾胃虛弱、病後體虛、氣短食少,以及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癌症等。

【用法】佐餐食用。

9、薺菜豆腐湯

【原料】嫩豆腐200克,薺菜100克,胡蘿卜30克,水發香菇30克,熟竹筍30克,麵筋50克,精鹽、味精、生薑末、濕澱粉、鮮湯、香油、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嫩豆腐、熟竹筍、麵筋分別切成小丁;水發香菇洗淨,切成小丁;薺菜去雜,洗淨,切成細末;胡蘿卜洗淨,入沸水鍋中焯熟撈出,晾涼,切成小丁。

炒鍋放底油,燒至七成熱,加生薑末煸香,再放入鮮湯、豆腐丁、午菇丁、胡蘿卜丁、竹筍丁、麵筋丁、薺菜末、精鹽,燒沸後加入味精,用濕澱粉勾薄芡,淋上香油,出鍋裝入湯盆即可。

【功效】清熱利水,降血壓。

【用途】適用於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動脈硬化、腎炎水腫、乳糜尿等,。

【用法】佐餐食用。

10、香幹炒芹菜

【原料】香幹50克,芹菜200克,醬油、植物油、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芹菜擇洗幹淨,切成3厘米的段,用開水焯一下;香幹洗淨,切成絲。

炒鍋上火,加油燒熱,先煸炒芹菜段,中入精鹽,再放入香幹絲、醬油、味精,用旺火快炒幾下,出鍋裝盤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平肝,降血壓,止咳化痰

【用途】適用於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氣管炎、結核病、牙痛、胃病、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貧血、腎炎、血清膽固醇增高等。

【用法】佐餐食用。

11、獾油炸豆腐

【原料】獾油500毫升,豆腐500克,精鹽適量。

【做法】將豆腐切塊,用精鹽醃漬片刻;獾油入炒鍋置火上,待五成熱時下豆腐塊,炸至金黃色即可。

【功效】袪風補體。

【用途】適用於半身不遂、中風等。

【用法】每日2~3次,每次60~90克。

12、鯇魚頭豆腐湯

【原料】鯇魚頭2個,豆腐200克,生薑3塊,植物油、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鯇魚頭切開,去鰓、淤血,洗淨;豆腐切塊。炒鍋置火上,放油和生薑片,把鯇魚頭爆香,再放入適量水,然後放豆腐塊和精鹽,煮至鯇魚頭熟爛即可。

【功效】祛風補腦,活血消腫。

【用途】適用於頭痛、高血壓頭昏等。

【用法】佐餐食用。

十七、動脈硬化

1、平菇燉豆腐

【原料】豆腐500克,鮮平菇200克,精鹽、味精、黃酒、醬油、麻油各適量。

【做法】先將鮮平菇去雜質洗淨,撕成小片,豆腐放入鍋中煮沸一下,撈出去水,切成小方塊,備用。

沙鍋內放入豆腐、平菇、醬油、黃酒、精鹽,加適量水,燉豆腐和平菇入味,加入味精,淋上麻油,出鍋裝盆即成。

【功效】舒筋活血。

【用途】適用於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癌症等患者,以及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不舒等症狀。

【用法】佐餐食用。

2、薺菜炒肉幹絲

【原料】薺菜500克,豬腿肉200克,五香豆腐幹2塊,豆油、精鹽、黃酒各適量。

【做法】薺菜去雜質洗淨,切碎。豬腿肉洗淨切成絲,放入碗中加入精鹽、黃酒攪拌均勻。五香豆腐幹用水衝洗一下,切成絲。

炒鍋上火,放油燒熱,倒入薺菜翻炒3分鍾左右,加精鹽少許,炒至半熟,盛出備用。再將炒鍋上火,放油燒熱,倒入肉絲翻炒數分鍾,再倒入豆腐幹絲,繼續翻炒數分鍾,加入精鹽和適量清水,燜炒3分鍾,最後倒入薺菜,燒5分鍾,出鍋即成。

【功效】補心脾,益腎氣,降血壓,利尿解毒。

【用途】適用於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肝病、腎病等患者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3、兔肉紫菜豆腐湯

【原料】兔肉60克,紫菜30克,豆腐50克,精鹽、黃酒、澱粉、蔥花適量。

【做法】先將紫菜撕成小片,洗淨後放入碗中,兔肉洗淨切成薄片,加精鹽、黃酒、澱粉,攪拌均勻,備用,豆腐磨碎。

鍋內倒入清水500克,加入豆腐和精鹽少許,中火燒開後倒入兔肉片,煮5分鍾,放入蔥花,立即起鍋,倒入盛放紫菜的碗中,攪均即成。

【功效】清熱利水、化痰軟堅、降血脂。

【用途】適用於動脈硬化、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

【用法】佐餐食用。

4、豆漿粥

【原料】豆漿500克,粳米50克。

【做法】將豆漿與淘洗幹淨的粳米一同放入沙鍋中,用旺火燒開,改用小火熬煮成粥,以表麵有粥油為度,加入適量白糖或精鹽調味,即成。

【功效】補虛潤燥,利咽止咳。

【用途】適用於動脈硬化、高血脂症、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食用。

【用法】做每日早晚餐,溫熱服用。

十八、心髒病

1、赤小豆煲雞

【原料】淨重約500克的母雞1隻,赤小豆60克。

【做法】將宰殺好的母雞去毛、去內髒,洗淨後,瀝幹,將赤小豆洗淨後放入母雞的雞腹內,將母雞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清水,褒熟,調味,即成。

【功效】利水消腫,除濕解毒。

【用途】適用於心髒病水腫、營養性水腫、腎髒病水腫等患者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2、木耳豆腐羹

【原料】黑木耳15克,豬腿肉 50克,豆腐2塊,豆油、精鹽、黃酒、緝拿工友、清湯、蒜泥、豆瓣辣醬、花椒、辣油、味精、澱粉、米醋各適量。

【做法】將黑木耳用溫水浸泡1小時,發脹後洗淨,用冷水浸泡,備用,豬肉洗淨,切碎,加入精鹽、黃酒、醬油,攪拌均勻,備用,豆腐切成小方塊,備用。

鍋內倒入豆油,燒熱後倒入肉末、蒜泥,炒出香味後加木耳、豆瓣辣醬,翻炒3分鍾後加入清湯400克,倒入豆腐,而後加精鹽,再燜燒10分鍾,加入米醋、花椒、辣油、味精及澱粉勾芡成羹狀,小沸後出鍋即成。

【功效】調中益氣,活血散血,祛除寒濕。

【用途】適用於預防血管栓塞、心肌梗塞,老年人可經常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3、草菇豆腐羹

【原料】嫩豆腐200克,麵筋15克,水發草菇100克,熟筍50克,綠菜葉50克,豆油、精鹽、味精、薑末、濕澱粉、麻油各適量。

【做法】先將豆腐、麵筋、熟筍分別切成小丁,水發草菇去雜質洗淨,切成小丁,綠菜葉洗淨切碎,備用。

炒鍋放油,加至八成熱,用薑末炸鍋,加入鮮湯、豆腐、草菇、麵筋、筍丁,燒一會兒加入精鹽、味精,旺火燒沸後,加入綠菜葉,燒至主料入味,用濕澱粉勾芡,出鍋即成。

【功效】滋補養胃,降壓降脂,化痰,抗癌。

【用途】適用於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癌症以及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痰多咳嗽等症狀。

【用法】佐餐食用。

十九、冠心病

1、黃豆芽燉豆腐

【原料】黃豆芽250克,豆腐200克,雪裏蕻100克,豆油、精鹽、味精、蔥花、各適量。

【做法】先將黃豆芽洗淨,豆腐切成方丁,雪裏蕻洗淨切成小段,備用。鍋內放入豆油,燒熱後放入蔥花煸炒至有香味,放入黃豆芽,炒出香味後加適量清水,在旺火上燒沸,待黃豆芽酥爛時放入豆腐、雪裏蕻,用小火燉燒,加入精鹽、味精,入味後,出鍋即成。

【功效】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滋養健身。

【用途】適用於肥胖症、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動脈硬化、病後體虛、形容憔悴、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患者。

【用法】佐餐食用。

2、鳳菇豆腐湯

【原料】鮮鳳尾菇100克,豆腐200克,精鹽、味精、蔥花、香菜末、鮮湯、豆油各適量。

【做法】先將鳳尾菇去雜質洗淨,撕成薄片,豆腐洗淨切成小塊。將鍋置於火上,加油燒熱,放入鳳尾菇煸炒片刻,加入鮮湯、豆腐塊、精鹽,燒至鳳尾菇、豆腐入味,撒上味精、香菜末、蔥花,即成。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祛脂減肥。

【用途】適用於肥胖症、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

【用法】佐餐食用。

3、銀杏葉紅棗綠豆湯

【原料】鮮銀杏葉30克,紅棗20克,綠豆6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鮮銀杏葉洗淨後切碎,備用。紅棗用溫水浸泡片刻,洗淨備用。綠豆去雜質洗淨,瀝幹。

將銀杏葉倒入沙鍋中,加水1000克,用小火燒開,20分鍾後去渣取汁,再將紅棗和綠豆一起倒入沙鍋內,加入白糖適量,繼續煮1個小時。直至綠豆熟爛。離火,即成。

【功效】消暑解毒,補心血,降壓降脂。

【用途】適用於高血壓和冠心病發作。

【用法】做點心食用,每日兩次,每次1小碗。

4、麻婆豆腐

【原料】嫩豆腐200克,牛瘦肉80克,蔥段15克,豆豉10克,肉湯150毫升,精鹽、辣椒粉、味精、濕澱粉、醬油、花椒粉、熟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嫩豆腐切成小方塊,放在沸水鍋中焯1分鍾左右,撈出瀝幹水;牛瘦肉剁成餡。

炒鍋上火,倒入油,待燒至六成熱時放入牛肉餡,炒至金黃色,放入精鹽、豆豉炒勻,再放辣椒粉,炒至有香味時倒入肉湯和豆腐塊,煮約5分鍾,至冒大氣泡時加入蔥段、醬油、味精,用濕澱粉勾芡,翻炒幾下,出鍋裝碗,撒上花椒粉即可。

【功效】活血化淤,扶正祛邪,溫中和胃,驅風散寒。

【用途】適用於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及食欲不振等。

【用法】佐餐食用。

二十、腎炎

1、肉菜豆腐

【原料】油豆腐50克,瘦豬肉50克,白菜100克,黑木耳少許,豆油、醬油、精鹽、蔥花、薑末各適量。

【做法】先將加工好的油豆腐和豬肉切成片,豬肉片浸泡在部分醬油中,約5分鍾後取出,與蔥、薑一同放入燒至七成熱的油鍋中,炒熟,再將切好的白菜片放入鍋內,再將油豆腐片、發好的黑木耳及剩餘的醬油放入鍋中,炒熱起鍋,裝盤即成。

【功效】補脾益氣,利尿止血。

【用途】適用於腎炎手術後恢複期病人、冠心病、結核病、牙齦出血等患者。

【用法】佐餐食用。

2、赤小豆冬瓜煲烏魚

【原料】赤小豆250克,冬瓜200克,蔥白5根,烏魚150~200克。

【做法】烏魚剖肚去內髒,將冬瓜洗淨連皮切碎,連同赤小豆一起放入魚腹,加蔥白、水、武火燒開,改文火煲熟爛。

【功效】溫補脾腎,利水消腫。

【用途】適用於急慢性腎炎水腫。

【用法】每日1次食用,連用7日。

3、赤小豆冬瓜鯉魚湯

【原料】鮮鯉魚1條約500克,赤小豆100克,冬瓜200克。

【做法】將鮮鯉魚去鱗去內髒後同赤小豆一起煮到半熟時加入冬瓜200克,再煮至肉爛湯白,不放鹽及其他調味品,熟後用紗布過濾去渣。

【功效】能提高血漿蛋白,有較強的利水消腫作用。

【用途】適用於慢性腎炎。

【用法】每日2次,每次服250毫升左右,連服10~14天。

4、冬瓜湯

【原料】赤小豆30克,帶皮冬瓜60克。

【做法】將帶皮冬瓜切碎,與赤小豆同入鍋內,加水適量煮湯,至豆熟即可。

【功效】利濕消腫。

【用途】適用於濕熱內蘊型急性腎小球腎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5、赤小豆湯

【原料】赤小豆60克,白糖20克。

【做法】將赤小豆去雜質洗淨,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用旺火燒開,改用小火繼續煎煮1個小時,加入白糖,繼續煮片刻,待赤小豆熟爛後即成。

【功效】利尿消腫,解毒排膿。

【用途】適用於慢性腎炎患者食用。

【用法】做點心食用,每日1劑,分2次用完。

6、蠶豆牛肉湯

【原料】蠶豆100克,牛肉200克,胡蘿卜50克,精鹽、味精、黃酒、白糖、蔥、薑、麻油各適量。

【做法】先將蠶豆洗淨放入鍋中煮透,剝去蠶豆皮,備用。牛肉切成厚片,用開水燙透,撈出,瀝幹水分。

沙鍋內放入牛肉片、蠶豆、胡蘿卜、蔥、薑、黃酒、白糖、精鹽和鮮湯,上火燒開,改用慢火燉熟,加入味精,淋上麻油,即成。

【功效】健脾利濕。

【用途】適用於腎炎水腫、高血壓患者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7、茅根赤豆粥

【原料】鮮茅根200克(幹品50克),赤豆200克。

【做法】鮮茅根洗淨,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加入洗淨赤豆,熬成粥。

【功效】補脾利濕,利尿消腫。

【用途】適用於慢性腎炎。

【用法】食粥,每日1次。

8、綠豆豬肝粥

【原料】綠豆50砍,豬肝、粳米各100克,鹽、味精複員適量。

【做法】先將豬肝洗淨切片;然後與綠豆、粳米一同入鍋,加適量水,用旺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熬煮,待粥將熟時加鹽、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消腫下氣。

【用途】適用於慢性腎炎、水腫等。

【用法】每日1劑。

二十一、神經衰弱

1、豆腐魚頭湯

【原料】鯉魚頭一個,豆腐200克,芡實25克,芹菜少許,精鹽、蔥、薑、麻油各適量。

【做法】先將鯉魚頭洗淨切成小塊,放入湯鍋中,加入蔥、薑、清水,煮沸後,除去上層泡沫。芡實在熱水中浸泡至軟,去皮後放入湯鍋內,放入豆腐,加精鹽調味,淋上麻油,再放入芹菜少許,稍煮片刻即成。

【功效】滋養健腦。

【用途】適用於神經衰弱。

【用法】佐餐食用。

2、黃豆排骨湯

【原料】黃豆500克,豬排骨1000克,精鹽、黃酒、蔥白、豆油各適量。

【做法】先將黃豆去雜質洗淨,用清水浸泡1個小時,瀝幹。豬排骨洗淨切成小塊。

炒鍋上火,放油燒熱,將蔥白放入,煸炒一下,再倒入排骨,翻炒數分鍾,加入黃酒和清水適量,燜燒10分鍾,至出香味時轉入沙鍋內。

再加入黃豆和適量清水,用旺火燒開,加入黃酒,而後改用小火慢煨3個小時,黃豆和排骨均已經熟爛,即成。

【功效】補血養肝,補骨益腎,補中益氣。

【用途】適用於身體虛弱、高血壓水腫、神經衰弱等患者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3、天麻豆腐湯

【原料】天麻10克,豆腐適量,調料少許。

【做法】天麻切片,加水煮湯,去渣取汁,入豆腐煮熟,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平肝利尿。

【用途】適用於亢進型神經衰弱。

【用法】佐餐常食。

二十二、糖尿病

1、苦瓜燒豆腐

【原料】苦瓜150克,豆腐100克,花生油、精鹽適量。

【做法】先將苦瓜洗淨去瓤、籽,切成薄片,豆腐切片,備用。

鍋中加入花生油,燒熱,倒入苦瓜,用武火炒至七成熟,再加入豆腐和精鹽少許,繼續用武火炒至熟為止,起鍋即成。

【功效】清熱止渴。

【用途】適用於燥熱糖尿病。

【用法】每日一次,連續食用。

2、雞腿蘑燉豆腐

【原料】鮮雞腿蘑250克,豆腐00克,豆油、精鹽、味精、蔥花、各適量。

【做法】先將鮮雞腿蘑去雜質洗淨,撕成條,豆腐切塊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撈出備用。

炒鍋內倒入豆油,加熱後放入蔥花,煸炒至有香味,加入豆腐、雞腿蘑、精鹽、和水適量,燒沸後改用文火燉至雞腿蘑入味,撒上味精,出鍋即成。

【功效】健脾益胃,潤燥解毒。

【用途】適用於體虛、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痔瘡、糖尿病等患者。

【用法】佐餐食用。

3、黑木耳扁豆粉

【原料】黑木耳60克,扁豆60克。

【做法】將黑木耳、扁豆一起研成粉末,備用。

【功效】健脾養血,降血糖。

【用途】適用於糖尿病。

【用法】開水送服,每日2~3次,每次9克。

4、南瓜綠豆湯

【原料】南瓜450克,綠豆200克。

【做法】將南瓜洗淨,除去瓤、籽,切成塊,與洗淨的綠豆一同放入沙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煮至綠豆熟爛即成。

【功效】補中益氣,清熱止渴。

【用途】適用於糖尿病。

【用法】隨時可用。

5、淮山藥綠豆羹

【原料】淮山藥50克(鮮品150克),綠豆50克。

【做法】兩物同煮至羹狀。

【功效】健脾清熱。

【用途】適用於糖尿病各期,有降低血糖、糖尿的作用。

【用法】隨量飲取。

6、山藥扁豆粥

【原料】鮮山藥、粳米各30克,白扁豆15克。

【做法】將鮮山藥去皮切片。先煮粳米、扁豆,後入山藥,粥成即可。

【功效】益氣養陰,健脾化濕。

【用途】適用於糖尿病脾氣虛者。

【用法】每日早餐食1碗,可常食。

7、豌豆粥

【原料】豌豆60克,粳米50克。

【做法】豌豆、粳米洗淨,放鍋內加清水1000毫升,用大火燒沸後改文火熬粥。

【功效】和中下氣,生津止渴。

【用途】適用於糖尿病初期。

【用法】每日分2次服食,常用。

8、蠶豆粥

【原料】鮮蠶豆8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蠶豆洗淨煮爛;然後與粳米一同入鍋,加適量水,用旺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熬成稀粥即成。

【功效】健脾利濕。

【用途】適用於小便不利等。

【用法】每日1劑,早晨起床時空腹服用。有蠶豆病者忌用。

9、沙鍋豬胰豆腐

【原料】豬胰2個,豆腐250克,水發香菇25克,冬筍25克,熟雞肉25克,水發黑木耳15克,雞湯500毫升,植物油50毫升,料酒、精鹽、味精、蔥、生薑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洗淨,整塊上籠屜蒸10分鍾,取出晾涼,切成3厘米長、0.6厘米寬的條,放開水鍋中燙一下撈出,過涼水;豬胰洗淨;冬筍洗淨,切成片;水發香菇洗淨,撕成小塊;熟雞肉切成小片;水發黑木耳洗淨,撕成小塊。

炒鍋上火,放入植物油,燒至七成熱,放入蔥、生薑,煸炒出香味,加入雞泊,煮開後撈出蔥、生薑不用,放香菇塊、冬筍片、熟雞肉片、豬胰、料酒、精鹽煮沸,放入豆腐條,稍煮一下倒入沙鍋,蓋上蓋用文火燉10分鍾,加入味精,淋上雞油即可。

【功效】豬胰味甘,性平,微毒,益肺,補脾,潤燥。

【用途】適用地糖尿病表現慢性腹瀉合並眼部疾病,以及視網膜動脈炎、白內障、青光眼等。血脂過高者慎用。

【用法】佐餐食用。

140 科學食療之豆製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