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衣灑水,潮軟,撕掉邊筋,平攤台上,先後塗上兩層水澱粉,拌入鹹鮮調料、土豆泥(熟泥),上麵放主八寶餡心,放成鴨身的長度、粗度、形狀,包成12厘米長、7厘米寬、粗度合適的鴨身,邊用麵糊粘牢,再用手捏搓一下,使它形狀逼真,即頭呈半圓形,略大地尾,並捏出背、肚、尾。
用豆腐衣(切三角形)包餡心,製成腿形,兩隻(可參照龍鳳腿)。再把豆腐衣截成26厘米長、1厘米寬的條,塗水澱粉、土豆泥,放餡心,卷成鴨頸(邊粘牢)。用筍肉扡批,雕成軟翅膀,又用筍片批6厘米長、5毫米厚兩片,修削成鴨嘴,筍尖用雕刻刀雕成鴨頭。
把身、腿、頸排放漏勺上,放於五成熱油鍋中上氽邊舀油,一直淋炸至淡黃色,定型,出鍋,逐一放於扣碗中(先放入身體,肚皮朝上),再加入頭、嘴、翅、腿、頸、扣緊實,但不要撳壓。
上籠,旺火蒸30分鍾左右(扣碗口可用玻璃紙紮封,防蒸汽水滴入)出籠,複於長魚盆中,頭頸、腿、翅分別排放於有關位置,吲插於頭前(頭頂處可以放用水燙煮熟的冬菇剪成的鴨冠)。
鍋熱滑,放入生油30克燒熱,推入冬菇片、筍片、略拌炒,加入黃酒、鮮湯、白糖、醬油、鹽、味精、木耳、燒滾,淋入水澱粉,拌薄型芡鹵,加入沸油,推打吸收,淋入麻油,澆蓋鴨身上。
【特點】形狀逼真,色澤光亮,香氣濃鬱,酥而不膩。
3、素白雞
【原料】平湖鍋巴10張,熟香菇絲300克,鹽15克,味精2克,香菇原汁水適量,麻油30克,香菜適量。
【做法】幹香菇放入冷水中淹沒浸發1小時,浸至軟漲,無僵塊,撈出,洗淨,剪去梗。浸過香菇的冷水經沉澱後,使沙泥沉於下麵,把水潷於容器中就成為香菇原汁水。
將鍋洗淨,加入香菇原汁,少量冷水、鹽、味精,在爐火上燒滾,放入香菇煮熟(表層泛出黑色光澤),撈出擠幹,切成細絲(如火柴醒粗細)。
鍋中放入香菇原汁水燒開,再放入香菇絲拌入後帶汁撈出,又放入對折的平湖鍋巴浸至軟,收汁入味,帶潮撈出,攤放在長魚盆中,中間放香菇絲,厚度適當,寬5厘米,厚1.6厘米,然後折包成長方形,斬成三段,中間一段作橋麵,左右兩段斬成扇形橋柱和填度作橋基;先填底(可用不規範料)填成橋基長度、寬度、形狀,左右兩旁各直豎扇麵,然後放上橋麵,就為“拱橋形冷盆”,上桌。
【特點】色澤潔白,吃口鮮美軟嫩,不肥膩,含麻油香味。
4、素鹵鴨
【原料】百頁20張,生油100克麻油30克,醬油50克,白糖40克,素鮮湯700克,味精6克,堿水少許,桂皮、茴香適量。
【做法】將20張百百頁疊在一塊,先用刀截切成合適寬度條形,再在條上橫刀切成菱形塊。
鍋中放水,石堿少許,燒至8成熱(水響尚未沸滾),將百頁抖散放於水鍋中,燒至百頁泛折,軟實,用手 掏翻,小火燜焐2分鍾。因水中加堿後百頁易軟爛,但冷後要回硬,所以再要熱焐一下,命名 它不回硬。另一中放入開水,少量鹽,撈起百頁乘投入此鍋,上下拌翻,燒滾,使百頁收入鹹味,更加軟爛。
將一塊清潔白布放在開水鍋中浸一下,撈出攤於台上,撈出百頁放於布上,攤成56.6厘米厚,把布折包起來,上麵壓上合適重量的重塊(或其他物體)壓平整,使布中不斷溢出水分,百頁粘拚成塊,就成為百頁素雞。
素雞截切8厘米長、2厘米塊,投入7成熱油鍋中用漏勺翻炸,炸至表層硬皮,色澤金黃,撈出瀝油。
鍋熱滑放入生油50克燒熱,推入茴香爆香,加入鮮湯、白糖、醬油、味精、桂皮、炸好的素雞塊,燒滾,小火蓋燜小滾10分鍾左右。燜至鍋中鹵汁稠濃改用中火,沿鍋邊淋入生油,旋鍋、晃鍋,舀鹵澆淋(發現鍋起粘,可即淋少許滑鍋防粘)。稠至鹵絕大多數為素雞濃包,就為鹵鴨。出鍋,裝容器,冷後裝盤。
【特點】色澤棕紅,質感糯軟,鹵汁大量收入,吃口鮮美,微甜,含香。
5、素八寶鴨子
【原料】土豆500克,豆腐衣4張,水麵筋200克,青豆二個,不發香菇、草菇、蘑菇、冬筍、水發蓮子、白果、水發銀耳各100克,油麵筋100克。白糖20克,醬油50克,味精5克,料酒25克,綠豆粉60克,花生油1000克(約耗125克),鹽2.5克,麻油5克。
【做法】將土豆洗淨,下鍋煮熟,撈出去皮,碾成泥,然後加入鹽和綠豆粉50克,捏成鴨子頭和腿骨。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備用(加二個青豆於鴨頭上做眼睛)。再將香菇去蒂洗淨,切片;將銀耳去雜質及老根切碎,油麵筋切成塊狀;草菇、冬筍及蘑菇切成片。
鍋上火,加花生油50克,燒熱後,加入香菇、草菇、蘑菇、冬筍、蓮子、白果、銀耳、油麵筋,料酒15克,醬油30克,味精2.5克加水,白糖15克,燒入味後,用調好的綠豆粉勾芡,起鍋,倒入盤內備用。
將水麵筋切成片狀,上麵剞上十字花刀,鍋上火。燒熱加花生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水麵筋炸至金黃色撈也,然後原鍋上火。加入醬油10克、味精1.5克、料酒10克、白糖5克,加水燒入味後,起鍋備用。
炒鍋上火,加花生油燒至四成熱時,逐張下入豆腐衣,炸至金黃色撈出,放入涼白開水中,浸軟後撈出,備用。
取大魚盤一個,將炒好的八寶餡放在盤中,碼成鴨子形狀,將豆腐衣一張一分為二,取一半切成二半,取一份包裹在鴨子腿骨上,露出膝蓋部分,如法再做一個鴨腿,然後按放在鴨腿部位上,取另一頭包裹在炸好的鴨脖子上,然後順著卷成長卷即成鴨脖子,按放在鴨子脖腔內。
將入好味的水麵筋依次平碼在鴨身上做鴨肉,然後將剩下的豆腐衣蓋在水麵筋叟,包成鴨身(腐衣做鴨皮),八寶鴨子形狀,然後上籠蒸10分鍾取出。
炒鍋上火,加水200克,醬油10克,味精,待湯開後,撇出浮沫,用調好的綠豆粉勾薄芡,淋上麻油,起鍋,澆在八寶鴨子上即可上桌。
【特點】此菜製作複雜,原料多樣,形似鴨子。
6、素香酥鴨子
【原料】豆腐衣9張,土豆300克,水發香菇150克,冬筍150克,豆腐幹150克,青豆二粒。麻油15克,醬油15克,味精1.5克,鹽5克,料酒10克,白糖2.5克,花生油1000克(約耗100克)。
【做法】將土豆去皮洗淨蒸熟,碾成泥,加鹽,麻油拌勻,然後取一半土豆泥,加澱粉一兩,拌勻,用手捏成鴨頭,和鴨腿骨二根。
冬菇去蒂洗淨,切成絲狀,冬筍、豆腐幹切成絲,鍋上火,加花生油75克,燒熱,放入切好的絲,煸炒幾下,放入料酒、醬油、白糖、味精、煸炒入味後起鍋,放入盤內做餡心。
取豆腐衣2張,切成二個扇形,平放在案上。上麵抹上一層土豆泥,土豆泥上放少許餡心、裝上鴨腿骨,骨頭要露出一點,然後包裹成鴨腿形。如法包上另一條鴨腿,備用。
取豆腐衣2張,切去邊角,成長方形,粘在一起,上麵抹上一層土豆泥,放入少許餡心,卷成鴨脖子。
取豆腐衣1張,切成長方形,放上土豆泥抹平,卷成成長條形,在二端各自切成尖形,即為鴨翅膀。
將豆腐衣四張粘在一起,放上土豆泥再放上餡心,用刀將豆腐衣邊切去,成橢圓形,然後包裹成鴨身。
將包好的鴨腿平放在案上,翅膀橫放在二腿交叉處,連接部分用麵糊粘好,脖子上按上捏好的鴨頭,另一頭連接在鴨腿交接處,取鴨身下麵放上麵糊,放在上麵,然後將鴨脖子翻在鴨身上,頭向後,鴨翅膀折成叉形,用牙簽紮在鴨身上,用青豆二個,裝在鴨眼部位上。
鍋上火,放花生油1000克,燒至五成熱時,將整鴨放上漏勺內,下鍋炸,邊炸邊油於鴨身上至金黃色撈出,端放在盤即可。
【特點】製作精細,造型逼真,外酥香,內軟嫩。
7、素香酥雞
【原料】豆腐衣9張,土豆300克,水發香菇50克,冬筍50克,豆腐幹50克,草菇50克,水發蓮子50克,水發銀耳25克,水發黑木耳25克,水發猴頭蘑50克,馬蹄50克,青豆二粒。鹽5克,醬油15克,味精2.5克,料酒10克,幹澱粉50克,白糖5克,麻油15克,花生油1000克(約耗75克)。
【做法】將土豆去皮洗淨,蒸熟,碾成泥,加鹽,麻油拌勻,然後取一半土豆泥加澱粉一兩,攪拌勻,然後用手捏成雞頭和雞腿骨二根。
將冬菇去蒂洗淨,冬筍、冬菇、豆腐幹蘑菇、草菇、蓮子、馬蹄、水發銀耳、水發黑木耳、猴頭蘑均切成小粒。炒鍋上火,加花生油一兩五、燒熱,放入切好的丁,煸炒幾一放入料酒、醬油、白糖、味精、煸炒入味後,起鍋,倒入盆內,做餡心。
取豆腐衣2張,切成二個扇形,平放在案子上。上麵抹上一導土豆泥,土豆泥上麵放入餡心,裝上雞腿骨,骨頭要露出一點,然後包裹成雞腿形,如法包上另一條雞腿備用。
取豆腐衣2張,切成邊角,成長方形,粘在一起,上麵抹上一層,土豆泥,放入少許餡心,卷成雞脖子。然後裝上雞頭,備用。
取豆腐衣4張,粘在一起,放上土豆泥一層,再放上餡心,用刀將豆腐衣邊切去,成橢圓形,然後包裹成雞身。
將包好的雞腿放在案上,翅膀橫放在二腿的交叉處,連接部分用麵糊粘好,將雞身下麵粘上糊放在上麵,然後將雞脖子有麵糊在雞胸下部,將有雞頭的一頭折起,將頭放好位置,然後用牙簽,將和脖子固定住,雞翅膀折成叉形,有牙簽紮在雞身二側,有青豆2個,裝在雞上即可。
炒鍋上火,放花生油1000克,燒至熱時,將整個雞放在漏勺內,下鍋炸,邊炸邊淋熱油於雞身上,至全身金黃色撈出,端放在盤內,上桌既可。
【特點】此菜做工精細,原料多樣,表皮酥脆,鹹鮮適口,造型逼真。
8、素百花雞
【原料】豆腐衣35張,水發香菇15張,冬筍17克,豆腐幹17克,青豆25克,鮮蘑25克,胡蘿卜25克,紅泡椒25克,馬蹄25克,草菇25克,欖仁25克,醬油50克,白糖20克,味精5克,精鹽5克,料酒15克,麻油25克,五香粉5克,花生油1000克(耗150克),幹澱粉100克,麵粉50克,發酵粉5克。
【做法】取豆腐衣30張,切成指甲大小的塊,炒鍋上火,加水500克左右,料酒5克,醬油35克,味精1.5克,白糖15克,五香粉,燒開,然後加麻油,隨即倒入豆腐衣中,攪拌勻。
用布平在案子上,上麵放上吃入味的腐衣,然後用布包裹緊,再用麻紮結實,上籠用2蒸一個半小時左右,取出,除去布,用刀切成雞頭與雞腿和雞翅膀形,備用。
將冬菇洗淨去蒂、冬筍、豆腐幹各取150克切絲,炒鍋上火,加花生油50克,燒熱放入冬菇、冬筍、豆腐幹絲煸炒,烹入料酒5克、醬油15克、白糖5克、味精1.5克,炒入味後起鍋倒入盆內,為三絲餡。
取豆腐衣5張,每一張上麵放入三絲餡,包裹成食指粗的卷,然後每卷切成五份,將麵粉、幹澱粉倒入盆裏,加水、精鹽2.5克、味精1克、發酵粉,攪拌勻。
然後將炒鍋上火,加花生油1000克,燒熱,將豆腐衣卷粘上麵糊,下入油鍋,至金黃色撈出,平碼在魚盤中間,將切好的雞頭、雞腿。雞翅下油鍋炸熱,取出各自按在相應的位置上。
將胡蘿卜洗淨,切丁,香菇、冬筍、豆腐幹、鮮蘑、紅泡椒、馬蹄、草菇均勻切丁,然後炒鍋上火,加花生油一兩,燒熱,放入切好的丁及青豆、欖仁、煸炒,烹入料酒,加鹽2.5克、味精1克,加湯少許,燒開後和水澱粉勾芡, “雞身”上即可。
【特點】此菜色彩鮮豔,如百花圃,一菜兩吃,口味鮮鹹。
8、素金雞
【原料】豆腐衣20張,水發冬菇50克,冬筍50克,醬油15克,白糖5克,味精1克,花生油500克(約耗75克),料酒15克。
【做法】將豆腐衣每四張為一疊,淋上清水少許,用方筷子放在中間,卷成姆指粗的卷然後抽出筷子,切成5厘米寬的段。
炒鍋上火,加花生油500克,燒至六成熱下豆腐衣段,炸至金黃色,撈出備用。
將冬菇去蒂洗淨切片,冬筍切片,鍋上火加花生油一兩,燒熱下入冬菇、冬筍片煸炒,加入豆腐衣段,烹入料酒、醬油、湯少許、白糖、味精、燒入味,勾芡起鍋即可。
【特點】此菜豆腐衣形似金錢,入口耐嚼。
9、素黃燜雞翅
【原料】冬筍幹200克,生麵筋250克,不發冬菇50克,鮮冬筍50克,醬油15克,料酒、水澱粉各10克,白糖5克,味精1.5克,花生油1000克(約耗100克)。
【做法】取筷子二支,將生麵筋包裹在筷子上,如法將生筋做完,炒鍋上火,加水燒開後,放入生麵筋,煮熟後撈出,取出筷子,切成一寸半長的段備用。
將筍幹泡二天,待發軟後取出洗淨,切成筷子條狀,然後將其穿入麵筋段中間,二頭要露出一點。
鍋上火,加花生油1000克,燒至六成熱,將麵筋下油鍋炸,至表皮收縮,發緊後撈出。
將冬菇去蒂洗淨切片,冬筍切片。鍋上火,加花生油一兩,燒熱將冬菇、冬筍片下鍋煸炒幾下,隨即放入加工好的麵筋,烹入料酒、醬油、湯少許、白糖、味精、待鍋開後,改用小火、至湯汁稠濃後,勾芡,起鍋,淋上少許花生油。
【特點】造型逼真,色澤金黃,鮮香味美。
10、荷花雞米
【原料】水麵筋250克,青豆50克,西紅柿三個。鹽3克,味精1.5克,白胡椒1克,料酒15克,幹澱粉20克,水澱粉10克,花生油1000克(約耗75克)。
【做法】將水麵筋切成粗絲,橫切成小丁,加料酒5克、鹽1克、味精1克、白胡椒粉0.5克、幹澱粉20克,拌勻上漿,即為“雞米”。
炒鍋上火,加花生油1000克,燒至六成熱時,下入“雞米”,滑油,撈出瀝幹油。
炒鍋上火,加底油少許,燒熱,加入胡椒粉0.5克,隨即放入雞米、青豆、煸炒、加鹽2克,味精1克、湯少許,翻炒幾下,勾芡起鍋,淋上麻油裝盤。將洗好的西紅柿用開水燙幾分鍾,取出剝去皮,每個切為四瓣,打去心,留皮肉,圍在雞米四周,既可。
【特點】此菜紅、白相映、軟滑鹹鮮。
11、素翡翠雞絲
【原料】水麵筋500克,柿子椒50克。鹽2.5克,味精1.5克,白胡椒粉1克,麻油5克,料酒15克,水澱粉10克,幹澱粉15克,花生油1000克(約耗100克)。
【做法】柿子椒洗淨切絲,將水麵筋切成細絲,然後加入酒5克、鹽1克、味精1克、白胡椒粉0.5克,幹澱粉攪拌勻,即為雞絲。
炒鍋上火,加底油50克燒熱,放入白胡椒粉,隨即放入柿子椒絲,煸炒幾下,放入雞絲,加料酒、鹽1.5克。味精1克,翻炒幾下,用水澱粉勾芡,起鍋淋麻油既可。
【特點】此菜,雞絲潔白,軟滑,柿子椒碧綠,香脆,鮮堿適口。
12、素脆皮肥鵝
【原料】豆腐衣10張,醬油25克,白糖7.5克。味精2.5克,麻油10克,料酒10克,鹽2.5克。幹澱粉100克,麵粉50克,花生油1000克(約耗50克),黃豆牙湯500克。
【做法】炒鍋上火,加黃豆牙湯500克,醬油25克,白糖7.5克,味精1.5克,料酒10克,燒開後,撇去浮沫,淋入麻油,倒入盆內,將豆腐衣十張疊在一起泡入湯內,待吃入味發軟後,撈出卷成上籠用旺火蒸十分鍾取出,即為肥鵝生胚。
取大碗一個,加入澱粉、麵粉、少許清水調成稠糊狀,加入鹽、味精1克,將肥鵝沾上麵糊備用。
炒鍋上火,加花生油1000克,燒到六成熱後下入肥鵝,炸至金黃色表皮酥脆時起鍋即可。
【特點】此菜色澤金黃,酥脆可口,是佐餐佳品。
13、素糖醋魚
【原料】豆腐衣2張,土豆100克,冬筍100克,水發冬筍100克,馬蹄100克,鮮蘑100克,麵粉50克,幹澱粉100克,鹽5克,味精2克,醬油1克,料酒10克,水澱粉10克,番茄醬15克,白糖60克,花生油1000克(約耗15克),醋10克。
【做法】將土豆洗淨去皮,上籠蒸一個小時至熟後取出,碾成泥,香菇去蒂,洗淨,剁碎,冬筍,馬蹄,鮮蘑均剁碎。
炒鍋上火,加底油75克,燒熱,放煸入馬蹄、鮮蘑、冬筍、香菇、土豆泥煸炒,烹入料酒,加鹽5克,味精1.5克,繼續煸炒至入味,加入麻油起鍋攪拌勻備用。
取豆腐衣二張粘在一起,中間放入餡心包裹成魚形,取盆一個加麵粉、幹澱粉、鹽1.5克、味精0.5克,加少許清水調成糊狀,將魚沾上麵糊。
炒鍋上火,加花生油1000克,燒至六成熱時,下入掛上麵糊有的“魚”炸至金黃色撈出,瀝淨油放入盤內。
原鍋上火,加底油少許燒熱,投入番茄煸炒幾下,放湯少許,加糖、醋、醬油用手勺攪拌勻,燒開鍋後用水澱粉勾芡,淋熱油少許,起鍋澆在“魚”上即可。
【特點】此菜形似真魚,醋糖適口。
14、素武昌魚
【原料】豆腐衣2張,土豆200克,青豆5克。幹辣椒5克,馬蹄5克,糖75克,鹽5克,香醋15克,番茄醬25克,醬油2.5克,麻油50砍,幹麵粉100克,幹澱粉50克,水澱粉10克,花生油1000克(約耗75克)。
【做法】將土豆洗淨去皮,上籠蒸熟,碾成泥,為炒鍋上火,加麻油50克,燒熱放入土豆煸炒,加鹽、味精繼續煸炒至入味,起鍋備用。取盆一個加入幹麵粉,幹澱粉,加少許清水調成麵糊。
取豆腐衣二張疊在一起鋪在案子上,上麵抹少許麵糊,將炒好的土豆泥放在上麵,包成武昌魚形狀,然後將“魚”掛上麵糊。
將炒鍋上火,加花生油1000克燒至六成熱下入“魚”炸一下,待麵糊定型後,改用文火炸,炸至酥黃,撈出瀝幹油,用刀切成小塊,原型不變,放在魚盤內。
將馬蹄切丁,幹辣椒煸炒幾下,放入番茄繼續煸炒,加水100克、馬蹄丁、青豆、糖醋、醬油、燒開鍋後,用水澱粉勾芡,淋少許熱油,起鍋澆在“魚”身上即可。
【特點】此菜金紅色,酸、甜、辣、適口,形似真魚。
15、素清蒸桂魚
【原料】豆腐衣2張,水發冬菇250克,冬筍150克,豆腐幹150克,土豆10克,醬油2克,白糖7.5克,味精3克,鹽5克,麻油15克,水澱粉10克,筍湯150克,花生油200克,料酒15克。
【做法】將土豆洗淨去皮,上籠蒸熟,碾成泥,加鹽3克,麻油5克,味精0.5克,攪拌勻備用。
將冬菇洗淨蒂,取150克切絲,冬筍、豆腐幹切絲。加底油50克,燒熱放入三絲煸炒幾下,烹入料酒10克,加白糖5克、醬油15克、味精1克,糖炒入味後起鍋。備用。
炒鍋上火,加油少許。將餘下的100克冬菇放入煸炒。加醬油5克、白糖2.5克、味精0.5克、料酒5克,煸炒入味。取出。用圓截刀製成圓片狀,備用。
取豆腐衣二張粘在一起,上麵抹一層土豆泥,將香睛按到土豆泥上,按到底,使其能粘在腐衣上,取三絲餡,放在土豆泥上,包裹成魚形,放入魚盤中上籠蒸10分鍾取出。
炒鍋洗淨,加筍湯150克,鹽2克、味精1克,燒開後,用水澱粉勾薄芡,起鍋淋底油,澆在魚身上即可。
【特點】此菜形似桂魚,口味鹹鮮。
16、素菊黃蟹鬥
【原料】豆腐衣10張,土豆500克,胡蘿卜200克,麵粉100克,鹽6克,味精2.5克,白糖50克,料酒15克,米醋10克,花生1000克(約耗150克),番茄醬15克,麻油10克,水澱粉50克,幹澱粉50克。
【做法】將土豆、胡蘿卜洗淨去皮上籠蒸熟,分別碾成泥,用白淨紗布,將胡蘿卜湯擠幹,同土豆泥一部分,加鹽3克,味精1克,攪拌勻,剩下的土豆泥加鹽1.5克、味精0.5克、麻油備用。
炒鍋上火,燒熱加花生油100克,燒熱後,放入土豆及胡蘿卜泥煸炒,加鹽2克,味精1克,白糖3克,料酒100克,米醋50克,炒至熟、形狀不散時起鍋。倒入盆內備用。
將豆腐衣6張,分為12份,然後切成圓形,取腐衣一份,上央放一份餡,然後包裹成扁圓形,每個如法做完後取另四張豆腐衣切成長方條形,上麵抹上土豆泥,然後卷成蟹腿狀製成12副蟹腿,然後和牙簽將蟹腳固定在蟹身上。
取大碗一個,加幹澱粉50克,麵粉100克,加清水調成糊狀,然後將蟹掛上湖備用。
炒鍋上火,加花生油1000克,燒至六成熱,放入掛好糊的螃蟹,至表皮酥脆撈出,瀝幹油裝在盤內,然後將牙簽抽出來。
原鍋上火,加底油少許,放入番茄煸炒,放入料酒、鹽1克,白糖、味精0.5克,米醋、燒開後用水澱粉勾芡,淋在螃蟹身上即可。
【特點】此菜造型新穎別致,形象逼真,食之似蟹。
第二節 食療豆腐
在一定程度上,身體健康為我們奠定了幸福人生的基礎。不要隻是在得病的時候,才來關心自己的身體,也不要以為增進人體健康隻是醫生的工作。每個人都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維護自身的身體健康,而養生之道還在於膳食條理,也就是飲食養生。
從我國傳統飲食習慣看,諸如蔬菜、大豆、木耳,以及雞鴨魚肉等都是人們喜歡食用的日常食品。特別是大豆,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製得多種多樣的豆製品,如豆芽、豆腐、豆腐於、豆油、豆粉、豆豉、豆漿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喜愛的食品,更是中國人餐桌上的常備菜肴。
按照科學分析,大豆製成豆製品之後,不僅保持了原有的營養成分,而且更有助於營養成分的吸收,經常食用豆類及豆製品,不僅能有效防止過氧化脂肪的生成,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而且還能夠養生保健、防治疾病,延緩機體的衰老。
同時,常食豆製品還能夠起到一定的保顏功效,使肌膚光滑圓潤,保持健美。因此,經常食用大豆及豆製品,有利於養生保健,維護身體健康。
人的一生難免會生病,有病就要求醫問藥,為了達到療效,往往需要其他方法配合治療,如運動療法、飲食療法等,其中飲食療法最為病人所看中,可謂老少皆宜。但如何配合醫療進行飲食,吃什麼,怎麼吃,常常讓許多患者感到困惑,如果行事不當,反而可能加重病情,適得其反。
因此,如何安排、調理患者的飲食,已成為現代醫學治療中的一個研究方向,在協助患者治療、恢複健康等方麵起到重要作用。
飲食治療是患者治療計劃的一部分,人體若能每日攝取平衡的飲食,即可獲得良好的營養以維持平日身體的健康,且在生病時可以加速身體的複原。許多疾病的治療雖然屬於醫生的責任範圍,但也與營養有關。在藥物治療期間或其他疾病治療前後,若能在飲食中攝取適合病情的營養物質,更容易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有利於患者早期病愈。
患者常由於本身生理或心理的改變而影響了正常的飲食,同時又由於病情症狀輕重的變化而消耗更多的營養物質,一直更難以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因而延長治療時間。
人體缺乏營養素而與某些疾病的產生有直接的關係:如消化性潰瘍患者,即使在接受治療病情減輕後,如果仍不注意飲食營養及飲食衛生,患者亦會在短時間內在度複發,甚至使病情加重。
飲食治療的目的就在於避免患者由於飲食不當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並配合藥物等治療方法,增加療效,恢複或維持患者良好的營養狀態,以加速患者康複。
那麼如何進行飲食治療呢?
第一步,患者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自己過去的飲食情況。
第二步,要製定可行的飲食方案,其中包括飲食營養、飲食量等,是患者獲取所需的營養量並補充由於醫療對患者的營養所產生的營養。
第三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執行,在患者治療的全部過程中,應始終如一地貫徹適合病情的營養飲食結構,食用有利於身體康複的食品,隻有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第四步,評價,必須定期對患者的飲食營養情況與病情進行評價,從而不斷根據病情製定新的飲食治療計劃,在治療的不同階段,都應根據病情反饋的信息,製定新的食譜,以適應患者身體對營養成分的需求,隨著患者病情減輕和健康的恢複,逐漸過渡至正常的飲食及食糧。
豆類食物,在飲食養生與治療中是很重要的,多吃大豆和豆油能防止血中膽固醇增高,可以阻止動脈硬化的發生。大豆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在於增加糞便中膽固醇和它的代謝產物的排泄,據國外資料報道,高血脂病人因常用大豆膳食治療,具有顯著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食用大豆蛋白2周後,血漿膽固醇平均減少14%,3周後平均減少21%。
豆腐入藥可見於姚可成的《食物本草》,內有:“凡人初到地方,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則漸漸調妥。”在談到豆腐的妙用時,《本草求真》曰:“豆腐,經豆腐爛,加以石膏或鹵汁而成,其性非溫。故書皆載味甘而鹹,氣寒無毒,且謂寒能動氣。至雲能和脾胃,正是火去熱除以後安和之語,並非裏虛無熱無火溫補之謂也。”《本草綱目》中有“清熱散血”的記載,《隨息居飲食譜》中曰: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中,寬腸,降濁。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故中國全國皆素食,已習慣為常,而不待學者之提倡矣。以下提供了一些有助於日常養生和預防疾病的豆腐菜譜。
一、感冒
1、薑絲炒豆腐
【原料】豆腐250克,鮮薑30克,雞蛋1個,植物油、精鹽、味精、水澱粉、高湯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用沸水煮透,撈出,瀝幹水分,切成粗絲,鮮薑洗淨,去皮,切成絲。雞蛋打好,放入水澱粉,調成漿,備用。
炒鍋內放油,油燒至四成熱時,將豆腐絲上漿,放入溫油中,炸散,倒入漏勺,瀝幹油,備用。鍋內留底油,燒熱後,放入薑絲煸炒,待香味飄出後,添適量高湯,加入精鹽、味精、炸好的豆腐絲,燒開後,用水澱粉勾芡,出鍋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溫中止嘔,健胃止咳。
【用途】適用於高血壓、冠心病、感冒風寒、風寒咳嗽、白癜風等病症。
【用法】佐餐食用。
2、豆豉燉豆腐
【原料】豆腐250克,淡豆豉15克,蔥白15克,精鹽3克,麻油5克。
【做法】先將豆腐切成小塊,放入鍋中略煎5分鍾,再將淡豆豉放入,加入清水250毫升,煮5分鍾,放入蔥白絲,再煮3分鍾,加入精鹽,淋上麻油,即可出鍋。
【功效】解表發汗,退熱止痛,宣肺止咳,益肺化痰。
【用途】適用於外感風寒所引起的鼻塞、流涕、噴嚏、咽幹喉癢微痛、咳嗽等症。
【用法】每日1~2次,趁熱飲湯吃豆腐,蓋被而臥,出微汗則風寒可解。連服3天為1個療程。咽疼喉癢而咳喘者、痛風病人不宜服用。
3、黃豆芫荽湯
【原料】黃豆60克,鮮芫荽15克,蔥白4條,白蘿卜60克。
【做法】將黃豆洗淨,以清水浸泡半天;白蘿卜洗淨,去皮,切片;芫荽、蔥白洗淨。
把黃豆、蘿卜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半小時,再下芫荽、蔥白略煮,調味即可。
【功效】發散風寒,下氣化痰。
【用途】適用於風寒感冒。
【用法】隨量飲用
二豆湯
【原料】豆腐250克,淡豆豉12克,蔥白15克,調料適量。
【做法】先將豆腐切成小塊,放入鍋中略煮,後將淡豆豉加入,放水1碗,煎取大半碗。再入蔥白,煎滾後取出,趁熱內服,蓋被取汗。
【功效】祛寒發汗。
【用途】適用於暑濕型流行性感冒。
【用法】每天1劑,連服4~5天。
豆豉薑片湯
【原料】生薑6~7片,淡豆豉12克。
【做法】煮湯1碗,趁熱飲,飯後蓋被小睡。
【功效】發散風寒,溫中降逆。
【用途】適用於感冒初期頭痛。
【用法】隨時飲服。
4、蔥薑豆豉飲
【原料】蔥白6根,老薑30克,豆豉12克。
【做法】將切片的蔥白、老薑和豆豉一起入鍋,加1杯水熬 至隻剩半杯的濃度,濾出殘渣,趁熱喝下,臥床蓋棉被休息,使身體出汗。
【功效】發汗解表。
【用途】適用於防治感冒初期鼻塞、頭痛。
【用法】隨時飲服。
5、豆豉蔥酒飲
【原料】蔥30克,淡豆豉15克,黃酒50克。
【做法】先將豆豉放入砂鍋內加水1小碗,煎煮10分鍾,再把帶根須的蔥洗淨切段放入,繼續煎煮5分鍾,然後加黃酒,立即出鍋。
【功效】解表祛風。
【用途】適用於治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虛煩、無汗、嘔吐、泄瀉等症。
【用法】趁熱頓服,注意避風寒。
6、黃豆三白飲
【原料】黃豆3克,蔥白3根,白菜頭1個,白蘿卜5片。
【做法】以上四味洗淨,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煎,去渣取汁,即成。
【功效】祛風散熱,活血解毒。
【用途】適用於防治四季感冒。
【用法】代茶飲。
7、銀花綠豆飲
【原料】綠豆30克,銀花6克。
【做法】水煎取湯。
【功效】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用途】適用於感冒引起的急性咽喉炎症。
【用法】衝服飲用,一日數次。
8、綠豆麻黃飲
【原料】綠豆30克,麻黃9克。
【做法】將二者洗淨,放入沙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用旺火煮沸,而後改用小火慢煎至綠豆熟爛,去渣留汁,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發汗散寒,宣肺平喘。
【用途】適用於傷風、流行性感冒等症狀。
【用法】代茶飲。
9、綠豆荷葉粥
【原料】綠豆、荷葉各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綠豆洗淨,倒入鍋內加水煮至料時加入洗淨的粳米、荷葉;然後煮粥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消暑生津。
【用途】適用於暑熱感冒、頭脹、胸悶等。
【用法】每日1劑,分數次食用。
10、綠豆百合粥
【原料】綠豆、百合各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綠豆、百合洗淨,倒入鍋內加水煮至豆熟時加入洗淨的粳米;然後煮粥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潤肺止咳。
【用途】適用於風熱感冒等。
【用法】每日1劑,分數次食用。
11、蔥豉粥
【原料】蔥白3段,淡豆豉1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粳米淘洗幹淨,按照日常煮粥的方法,煮粳米粥,待粥將煮熟時,放入蔥白和豆豉,再煮一會,加入適量白糖即成。
【功效】發汗解表。
【用途】適用於風寒感冒。
【用法】日服1劑,趁熱食用。
12、扁豆花粥
【原料】白扁豆花15克,粳米100克,蘆根12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白扁豆花、蘆根洗淨,切碎,加適量水煎煮,煮沸5分鍾後,過濾去渣取汁備用。
粳米洗淨,放鍋內,加入適量水煮成稀粥,至粥熟後,倒入藥汁,加入白糖調味,再煮片刻即成。
【功效】清熱化濕,解暑生津。
【用途】適用於暑濕感冒。
【用法】趁熱服食,每日1劑,分2次食完。
13、石膏豆豉粥
【原料】生石膏50克,葛根25克,生薑、荊芥各5克,淡豆豉、麻黃各1克,蔥白1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生石膏、葛根、生薑、荊芥、淡豆鼓、麻和蔥白續煮粥即可。
【功效】發汗解表,清熱解毒。
【用途】適用於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煩躁失眠、口渴咽幹等。
【用法】分數次食用,1日服完。惡風寒怕冷者忌用。
二、支氣管炎
1、麻黃煮豆腐
【原料】麻黃10克,豆腐200克,生薑25克。
【做法】將以上3味一同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同煮1個小時,即成。
【功效】疏風散痛。
【用途】適用於急性支氣管炎
【用法】飲湯吃豆腐,每晚服1劑。痛風病人不宜食用。
2、蘑菇燉豆腐
【原料】鮮蘑菇50克,嫩豆腐500克,熟筍片25克,素湯(用竹筍頭、香菇蒂、黃豆芽等熬製而成)300克,精鹽、味精、麻油、醬油、黃酒適量。
【做法】先將嫩豆腐放入盆中,加入黃酒,置蒸籠中蒸約40分鍾,取出切成小塊,放入鍋中,用沸水焯一下撈出,新鮮蘑菇去根部黑汙,洗淨,放入沸水中煮1分鍾左右,撈出,用清水漂洗,切成片待用。
沙鍋內加入豆腐、筍片、鮮蘑菇片、精鹽和素湯汁,湯量以浸沒豆腐為準,中火燒沸後移至小火上燉10分鍾,加入醬油、味精、淋上麻油即成。
【功效】健脾開胃,爽膈止呃,清化痰熱,補氣益血,抗癌。
【用途】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之咳嗽、痰多稠黃,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病人食欲減退、腕脹呃逆、營養不良。
【用法】佐餐食用。血中尿酸濃度含量高者不宜食用。
3、幹薑豆豉糖
【原料】幹薑30克,豆豉15克,麥芽糖250克。
【做法】將幹薑與豆豉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煎煮半個小時,而後加入麥芽糖,攪拌均勻,繼續煎煮至成絲狀,不粘手時,停火,趁熱攪拌,使糖成乳白色後,倒入已經塗好食油的瓷盤中,稍涼後切成100塊左右,即可食用。
【功效】補氣溫肺,止咳。
【用途】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隨意食用。
4、豆腐麥芽蘿卜湯
【原料】豆腐500克,麥芽糖100克,生蘿卜汁1杯。
【做法】三者混和煮開。
【功效】平喘消炎。
【用途】適用於肺熱性支氣管炎。
【用法】一天分次服食。
5、牛膽黑豆方
【原料】牛膽1個,橘紅末60克,黑豆25克。
【做法】:先將橘紅末、黑豆放入牛膽內攪拌均勻,放在陰涼幹燥處,陰幹即成。
【功效】消熱消炎,化痰止咳。
【用途】適用於急性、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每次服用所製黑豆7粒,早晚各一次。
6、冬瓜子豆腐湯
【原料】冬瓜子30克,豆腐500~1000克。
【做法】將豆腐切成塊,與冬瓜子同入沙鍋內,加適量水煮20分鍾即可。
【功效】宣肺平喘,化痰止渴。
【功效】適用於咳嗽多痰、慢性氣管炎。
【用法】食豆腐,飲水。
7、豆腐薑紅塘
【原料】豆腐250克,生薑10克,紅塘100克。
【做法】將以上3味一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沸即成。
【功效】止咳平喘。
【用途】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
【用法】飲湯吃豆腐。痛風病人不宜食用。
8、綠豆薄荷湯
【原料】綠豆20克,薄荷6克。
【做法】水浸泡煎湯,一滾即離火。
【功效】清熱解毒。
【用途】適用於急性支氣管炎患者。
【用法】待稍濕即服。
9、川貝燉豆腐
【原料】川貝15克,豆腐25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川貝研成粗末,與冰糖一同放在豆腐上,放入燉盅內,蓋上蓋,文火隔水燉1小時即可。
【功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用途】適用於肺燥咳嗽。
【用法】當點心食用。
10、淡豆豉蔥白豆腐湯
【原料】淡豆豉12克,蔥白15克,豆腐200克。
【做法】將豆腐洗淨,切成小塊;蔥白切段。煮鍋置火上加水適量,將豆腐塊下入鍋中煮5分鍾,放入淡豆豉、蔥白段,再煮3分鍾即可。
【功效】祛風散寒,止咳通竅。
【用途】適用於外感風寒的咳嗽,傷風鼻塞等。
【用法】每日1次,連服數日。
11、豆腐皮湯
【原料】豆腐皮1張(約10克),黑豆漿150毫升。
【做法】將豆腐皮洗淨,與黑豆漿同入鍋中,煮約3分鍾即可。
【功效】補虛潤燥,清肺化痰。
【用途】適用於虛勞咳嗽。
【用法】當點心食用。
12、蘋果豆腐
【原料】蘋果200克,豆腐400克,熟胡蘿卜400克,黃豆芽湯250毫升,水發香菇、大青豆、菠菜梗、嫩筍、精鹽、味精、濕澱粉、熟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去硬皮,放碗中,用手把豆腐捏成泥狀,加入少許植物油、精鹽、濕澱粉、味精拌勻;蘋果衝洗幹淨,去皮、核,切成小丁;嫩筍、水發香菇洗淨,剁成碎末。
炒鍋上火,倒入植物油燒熱,放入嫩筍末,放入開水中燙熟,撈出。用刀背將大青豆、熟胡蘿卜拍成細泥。取大號酒杯12個,洗淨擦幹,在每個酒杯底部的兩邊,再將豆腐泥(約半酒杯)放入杯裏,用手指在豆腐上壓成凹形,將拌好的餡放在酒杯中間,剩餘的豆腐泥放在上麵,用手抹平。其他各酒杯依此做好。
各酒杯入籠屜蒸15分鍾左右取出,把餡倒出,放入盤內,插上熟菠菜梗。原鍋上火,倒入黃豆芽湯,放入味精、精鹽,用濕澱粉勾芡,澆在豆腐餡料上即可。
【功效】補虛潤燥。
【用途】適用於體質虛弱、肺燥、幹咳,以及日常養生保健等。
【用法】佐餐食用。
13、腐竹鮮蘑
【原料】水發腐竹150克,鮮蘑菇100克,黃瓜50克,精鹽、味精、花椒、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水發腐竹切成3厘米長的段;鮮蘑菇去雜,洗淨,切成片;黃瓜洗淨,切成小菱形片。以上各料分別用沸水焯透,同用涼開水過涼,瀝幹水,裝盤。
炒鍋加油燒熱,放入花椒炸成花椒油,將花椒油澆在盤中,加精鹽、味精,拌勻即可。
【功效】補益脾胃,清肺化痰,滋陰潤燥。
【用途】適用於脾胃虛弱、肺虛有熱、肺胃陰虛、咳嗽多痰、久病體虛等。
【用法】佐餐食用。
14、蘿藦豆腐
【原料】蘿藦(又名羊角菜)嫩葉200克,豆腐200克,精鹽、味精、蔥花、豬油各適量。
【做法】將蘿藦嫩味去雜,洗淨,切段;豆腐切塊,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炒鍋置火上,加油燒熱,放入蔥花煸香,放入豆腐塊、蘿藦嫩葉段、精鹽和水適量,燒沸後改用文火,燉至蘿藦嫩葉入味,放入味精,出鍋即可。
【功效】滋陰潤燥,消腫解毒。
【用途】適用於肺虛咳嗽、體虛、消渴、疔瘡、腫毒等。
【用法】佐餐食用。
15、鬆子腐皮卷
【原料】鬆子仁150克,豆腐皮3張,山藥泥150克,鍋巴100克,茶葉、生薑汁、精鹽、味精、白糖、香油、熟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鬆子仁放入熱油鍋中稍炸;豆腐皮洗淨,順長切成兩半,放入盤中,裝入籠屜稍蒸,取出晾涼。
炒鍋上火,加入植物油燒熱,放山藥泥、精鹽、味精、生薑汁,稍炒後加入鬆子仁、香油炒勻,出鍋裝入盤中。豆腐皮鋪平,抹上鬆子山藥泥,卷成卷。
另取鍋上火,放入茶葉、白糖、鍋巴,上放箅子,再放入豆腐皮卷,蓋上蓋,用旺火燒至冒出煙時,將鍋離火,燜幾分鍾後揭開蓋,取出豆腐皮卷,切成片,擺入盤中即可。
【功效】補肺益腎。
【用途】適用於肺虛久咳、燥咳咽幹、腎虛精虧、虛贏少氣等。健康人食用可起到補五髒、益腦髓、聰耳目、潤肌膚、長肌肉、抗衰老的作用。
【用法】佐餐食用。
16、糖煮豆腐
【原料】豆腐500克,紅糖、白糖各50克。
【做法】將豆腐挖成箱子狀,納入紅糖、白糖,再把挖出的豆腐蓋上,入沙鍋。沙鍋置火上,加水約占豆腐的一半,煮30分鍾即可。
【功效】清熱,生津,潤燥,止咳,化痰,平喘。
【用途】適用於支氣管炎。
【用法】1次服用,連服3次。
17、蘿麻豆腐湯
【原料】白蘿卜60克,豆腐250克,麻黃30克,杏仁20克,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麻黃、杏仁用紗布包好,與切成丁的白蘿卜同入沙鍋內,加水煮沸20分鍾,取出藥包,放入2厘米見方的豆腐塊,繼續煮20分鍾,加精鹽、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下氣補虛,止咳平喘。
【用途】適用於肺氣壅滯所致的哮喘、喘息型支氣管炎等。
【用法】當點心食用。
18、肉絲炒幹豆腐
【原料】生肉絲100克,幹豆腐絲200克,蒜苗(或韭菜)段25克,豆油40克,醬油、精鹽、味精、蔥、薑絲、蒜末、香油各適量。
【做法】勺內加底油,放火上加熱至四成熱放入肉絲炒變色時,投入蔥、薑絲、蒜末、再炒幾下,加入醬油、精鹽、味精、幹豆腐絲、鮮湯(100克)繼續翻炒,湯快幹時放入蒜苗段,點少許醋,淋香油既可出勺裝盤。
【特點】鮮鹹、幹香。
19、肉絲幹豆腐炒雪裏蕻
【原料】豬瘦肉50克,幹豆腐50克,雪裏蕻100克,精鹽、醬油、生薑末、蔥花、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豬瘦肉洗淨,切成絲;雪裏蕻洗淨,切成段;幹豆腐切成絲。炒鍋放底油燒熱,放入蔥花、生薑末煸炒,炒出香味時加入豬肉絲,炒至將熟時加入雪裏蕻段、幹豆腐絲、精鹽、醬油,用旺火快炒至入味即可。
【功效】補益氣血,溫中利氣,宣肺豁痰。
【用途】適用於氣管炎、風寒感冒、食欲不振、結核病、心髒病、水腫、腳氣、神經炎、術後恢複期等。
【用法】佐餐食用。
20、豆腐生薑紅糖湯
【原料】豆腐250克,生薑10克,紅糖100克。
【做法】將上3味一同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煮約20分鍾即可。
【功效】止咳平喘。
【用途】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
【用法】吃豆腐,飲湯。
21、白菜豆腐皮紅棗湯
【原料】白菜幹150克,豆腐皮80克,紅棗(去核)20枚,香油、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白菜幹洗淨,泡發,與紅棗一同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煮約1小時,待半熟時加入豆腐皮,最後加入香油、精鹽調味即可。
【功效】益氣生津,止咳消痰,清熱潤肺,滋養胃陰。
【用途】適用於老年性慢性氣管炎幹咳、簩科肺燥咳嗽、胃熱腸燥、大便幹結等。
【用法】佐餐食用。
22、鴨兒芹燒豆腐
【原料】鴨兒芹(又名三葉)300克,豆腐200克,精鹽、味精、蔥花、熟豬油各適量。
【做法】將鴨兒芹擇洗幹淨,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洗淨,切成段;豆腐切成不塊。炒鍋置火上,放入熟豬油,燒熱後先煸炒蔥花至香,放入豆腐塊、鴨兒芹段、精鹽,炒至入味,放味精,出鍋即可。
【功效】活血,消炎,和胃。
【用途】適用於肺炎、肺膿腫、消渴、腹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用法】佐餐食用。
23、白及豆腐
【原料】白及30克,天門冬15克,麥門冬15克,甘草15克,嫩豆腐500克。
【做法】將上藥前4味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約30分鍾,去渣取汁,與豆腐同煮至熟即可。
【功效】養陰清熱,潤肺滋腎。
【用途】適用於肺結核。
【用法】每日1劑,分多次服用。
24、肉末口蘑燒豆腐
【原料】豬肉末50克,口蘑10克,豆腐200克,醬油、蔥末、生薑末、料酒、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口蘑用溫水泡洗幹淨,切成小方丁,留泡口蘑的水備用;將豆腐切成長方形片。
油鍋燒熱後,先把豆腐片煎至兩麵黃色,倒出,再下蔥末、生薑末、豬肉末,煸炒至透,然後將豆腐片倒入鍋中,加入口蘑丁、料酒、醬油及泡口蘑的水少許,燒至入味即可。
【功效】補氣益血,健脾醒胃,抗癌。
【用途】適用於貧血、慢性腎炎、肺結核、舌炎、皮炎、骨質軟化症,以及術後恢複期、癌症等。
【用法】佐餐食用。
25、鹵汁煮豆腐
【原料】豆腐200克,醃雪裏蕻的鹵汁適量。
【做法】將豆腐切成小塊,放鍋內加水煮沸,倒入鹵汁,再煮至沸,出鍋即可。
【功效】清肺,止咳,化痰。
【用途】適用於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炎、肺膿腫、急性咽喉炎、扁桃體炎等。
【用法】佐餐食用。
26、水浮蓮燒豆腐
【原料】水浮蓮(又名水葫蘆)450克,豆腐300克,精鹽、味精、蔥花、豬油各適量。
【做法】將水浮蓮去雜質,洗淨,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洗去苦味,瀝幹,切成段;豆腐切塊,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
炒鍋置火上,加油燒熱,放入蔥花煸香,放入豆腐塊、精鹽和水適量,燒至入味,再加入水浮蓮段燒至入味,加入味精,出鍋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滋陰潤燥。
【用途】適用於虛弱幹咳、腹脹、胃逆等。
【用法】佐餐食用。
27、馬蘭頭拌豆腐
【原料】鮮嫩馬蘭頭250克,豆腐200克,精鹽、味精、香油、白糖各適量。
【做法】將鮮嫩馬蘭頭去雜,洗淨,入沸水鍋中焯透,撈出,用涼水再衝一遍,瀝幹水,切碎裝盤,拔苗助長上精鹽拌勻。
豆腐切成丁後入沸水焯一下撈出,衝涼,放在馬蘭頭上,放入白糖,淋上香油,加入味精,吃的時候拌勻即可。
【功效】清熱涼血,水解毒,生津潤燥,止咳平喘。
【用途】適用於咽喉炎、扁桃體炎、慢性支氣管炎、鼻出血、吐血、消渴、煩熱等。
【用法】佐餐食用。
三、哮喘
1、刀豆鵪鶉丁
【原料】刀豆150克,鵪鶉肉150克,雞蛋清1個,黃酒、味精、精鹽、白糖、熟豬油、澱粉各適量。
【做法】先將刀豆撕去老筋,洗淨,放入沸水中,焯透,用冷水過涼,瀝幹水分後切成丁。鵪鶉肉洗淨切成丁,加適量黃酒、精鹽、雞蛋清、澱粉,攪拌均勻。
炒鍋上火,放入豬油,燒至六成熱時,加入鵪鶉肉丁,旺火翻炒,而後加入刀豆丁,加入適量精鹽調味,淋上豬油即成。
【功效】潤肺,補腦。
【用途】適用於哮喘、肺病、心髒病等症狀。
【用法】佐餐食用。
2、刀豆甘草蜜飲
【原料】刀豆子25克,甘草3克,蜂蜜適量。
【做法】將刀豆子和甘草洗淨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大火煮沸,改用文火煮至熟爛,加蜂蜜調味,即成。
【功效】溫補肺氣,止咳平喘。
【用途】適用於肺氣虛寒所導致的老年咳喘等症狀。
【用法】溫熱飲服,每日2次。
3、豆漿飴糖飲
【原料】淡豆漿500克,飴糖100克。
【做法】先將淡豆漿煮沸,再調入飴糖,攪勻即成。
【功效】補益脾胃,清肺化痰。
【用途】適用於肺虛哮喘,脾胃虛弱所致的胃脘隱痛等。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次。痛風病人不宜食用。
4、豆腐蘿卜汁
【原料】豆腐500克,麥芽糖100克,生蘿卜汁250克。
【做法】先將豆腐洗淨切塊放入鍋中,加入麥芽糖和生蘿卜汁,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燉,即成。
【功效】平喘止咳。
【用途】適用於支氣管哮喘。
【用法】每日2次。痛風病人不宜食用。
四、肺結核
1、銀耳豆漿
【原料】銀耳20克,豆漿500克,白糖50克,雞蛋1個。
【做法】先將銀耳用清水泡發,再將雞蛋打入碗中,攪勻,待用。煮豆漿時,將泡發好的銀耳放入,豆漿煮幾沸後,在打入攪勻的雞蛋,蛋熟後加入白糖,即成。
【功效】滋陰潤肺胃,止咳清咽,化痰止渴。
【用途】適用於肺陰虛所致的咳嗽,亦治肺結核見陰虛有熱之症。
【用法】飲豆漿食蛋花及銀耳。痛風病人不宜食用。
2、肉蘑燒豆腐
【原料】豬肉末50克,口蘑10克,豆腐200克,醬油10克,蔥花、薑末、黃酒、豆油各適量。
【做法】將豬肉剁成肉末,口蘑用溫水泡洗幹淨,切成小方丁,泡口蘑的水留用,再將豆腐切成小方塊。油鍋煎熱後,先把豆腐煎至兩麵黃,撥在一邊,再下蔥花、薑末、肉末,煸炒至透,然後將豆腐撥下,加入黃酒、口蘑湯、醬油,炒後同燒,待燒至入味,出鍋即成。
【功效】補益氣血,健脾醒胃,抗癌。
【用途】適用於貧血,慢性腎炎,肺結核,舌炎,皮炎,骨質軟化,手術後恢複期,癌症等。
【用法】佐餐食用。風病人不宜食用。
3、豆漿煮雞蛋
【原料】豆漿500克,白糖10克,雞蛋1個。
【做法】先將豆漿放入鍋中煮沸,雞蛋打好,調入豆漿中,放入白糖調味。
【功效】滋陰潤肺,養陰生津。
【用途】適用於肺結核咳嗽。
【用法】當早點食用,每日1次。
4、銀陳綠豆粥
【原料】銀花露30克,陳皮15克,鮮荷葉25克,鮮竹葉20克,綠豆5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鮮荷葉、鮮竹葉、廣陳皮用清水洗淨,切碎,加適量水煎煮,煮沸約10分鍾後,過濾去渣取汁備用。
綠豆、粳米洗淨,置於沙鍋中,加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再改用文炎慢煮。煮至粥將熟時,倒入銀花露與藥汁,用文火緩熬至粥熟,調入白糖後即可服食。
【功效】解表清熱,宣肺止咳。
【用途】適用於肺炎、肺結核等。
【用法】每日早、晚各1碗。
五、消化不良
1、麻仁油豆腐
【原料】豆腐150克,麻仁30克,雞蛋2個,植物油、精鹽、味精、香油、澱粉、麵粉各適量。
【做法】豆腐用開水焯透,撈出,瀝幹水分,切成片,備用。取雞蛋清,打好後,放入澱粉、麵粉調勻,備用。將豆腐片放入碗中,加入精鹽、味精、香油調好後,備用。炒鍋上火,放入油,油熱後,先將豆腐片上滾上一層麵粉,而後用配好的蛋清糊掛漿後,撒上少許麻仁,用手按牢,放入油鍋內,待炸成乳黃色時,撈出,瀝幹油,碼入盤中,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消食化積。
【用途】適用於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用法】佐餐食用。
2、蔥油炒豆腐
【原料】豆腐200克,玉蘭片25克,水發木耳25克。海米15克,黃瓜25克,植物油、精鹽、味精、醬油、水澱粉、高湯、蔥白、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用沸水焯透,撈出,用冷水過涼,瀝幹水分後,切成丁。將玉蘭片切成薄片,木耳洗淨,海米用溫水泡好,黃瓜去瓤,切成丁,蔥白切成段。
炒鍋上火,放油,用旺火燒熱後,待油六成熱時,將豆腐丁用水澱粉上漿,隨即放入油鍋內,炸至金黃色時,倒入漏勺,瀝幹油,碼入盤中。炒勺內放底油,燒熱後,放入蔥段,待蔥段炸至金黃色,飄出蔥香後,將鍋內蔥油倒入小碗中,備用。
再將炒鍋上火,放入玉蘭片、海米、木耳、黃瓜丁,煸炒數下,勾水芡,淋上蔥油,倒在豆腐上,即成。
【功效】健脾開胃,促進食欲。
【用途】適用於消化不良等症狀。
【用法】佐餐食用。
3、八寶拌豆腐
【原料】豆腐、桂花、蘑菇、香草、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醬油、蔥、精鹽、麻油適量。
【做法】先將豆腐放入熱油鍋中煎後備用,把蘑菇洗淨切碎後備用,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入油鍋炸透後備用,將煮熟的豆腐入鍋,加入蘑菇、香草、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醬油、蔥、精鹽煮沸,最後淋上麻油即成。
【功效】開胃,助消化。
【用途】適用於脾胃虛弱的老年人和消化不良者。
【用法】佐餐食用。痛風病人不宜食用。
4、香菜腐竹
【原料】腐竹100克,香菜100克,榨菜25克,醬油、味精、醋、薑末、麻油、辣椒油各適量。
【做法】先將腐竹放入盆中,倒入開水,加蓋燜至無硬心,取出,切成斜粗絲,再放入沸水中焯一下,用涼開水過涼,瀝幹水分,裝入盤中。
香菜洗淨,放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擠淨水分,切成段,碼放在腐竹周圍。榨菜切成末,堆放在腐竹上麵。另取小碗,放入醬油、醋、味精、薑末、麻油、辣椒油,攪拌均勻,淋在腐竹上即成。
【功效】補益脾胃,清肺潤燥。
【用途】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用法】佐餐食用。
5、赤豆陳皮飯
【原料】赤小豆100克,陳皮50克,粳米250克。
【做法】赤小豆洗淨後,放入鍋內,加入清水,待赤小豆煮至半爛後,從鍋中取出,備用。
陳皮切成丁,加入適量水煎煮,煮好後,除去陳皮,用煮陳皮的水將粳米和半爛赤小豆作成飯。
【功效】健脾開胃,利水。
【用途】適用於消化不良,以及癌症病人脾虛、水腫等症狀。
【用法】當主食食用。
6、鴨血豆腐湯
【原料】鴨血500克,豆腐50克,青蒜1根,精鹽、香油、味精、澱粉、黃酒、醋適量。
【做法】先在鍋內放清水適量,水沸後放入切成丁的鴨血和豆腐,加入適量的精鹽和黃酒,待水沸後加入少許濕澱粉,再沸後投入適量的醋、胡椒粉、味精,撒上青蒜花,離火起鍋即成。
【功效】開胃消食。
【用途】適用於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用法】飯前食用。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7、帶魚豆豉湯
【原料】帶魚500克,豆豉6克,陳皮3克,胡椒1.5克,生薑3克。
【做法】先將帶魚洗淨,切成塊。豆豉放入沙鍋內,再放入生薑、陳皮、胡椒、加入適量清水,煮沸後,將帶魚放入鍋內,將魚煮熟後,盛入碗中,即成。
【功效】溫中暖胃。
【用途】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飲食減少、消化不良等症狀。
【用法】佐餐食用。
8、蘆根綠豆薑粥
【原料】蘆根、粳米各100克,綠豆150克,紫蘇葉15克,生薑10克。
【做法】將蘆根、紫蘇葉、生薑同加水500毫升煮汁,去渣取汁,加入粳米、綠豆熬成粥。
【功效】清胃寬中,降逆止嘔。
【用途】適用於胃陰不足、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
【用法】每日1劑,分2~3次食用。
9、黃瓜豆腐粥
【原料】黃瓜200克,豆腐500克。
【做法】先將黃瓜、豆腐洗淨,切片;然後一同入鍋,加適量水,煮沸15分鍾即成。
【功效】清熱生津,健脾和胃,消脹利水。
【用途】適用於消化不良等。
【用法】溫熱服用。
10、西紅柿豆腐羹
【原料】西紅柿200克,豆腐200克,毛豆粒50克,精鹽、味精、白糖、胡椒粉、濕澱粉、鮮湯、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切成片,放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瀝幹水;西紅柿洗淨,用開水燙後去皮,剁成茸,下油鍋煸炒,加精鹽、白糖、味精,炒幾下;毛豆粒洗淨。
油鍋置火上,放鮮湯、毛豆粒、精鹽、白糖、味精、胡椒粉、豆腐片,燒沸入味,用濕澱粉勾芡,下西紅柿醬汁推勻,待湯沸出鍋即可。
【功效】溫補脾胃,益氣和中,生津止渴。
【用途】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不佳、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等,常食可使身體健壯。
【用法】佐餐食用。
11、八寶豆腐湯
【原料】嫩豆腐300克,香菇屑、蘑菇屑、鬆子仁屑、瓜子仁屑、雞肉屑、火腿屑、雞湯、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鍋置火上,放入雞湯;豆腐切碎,與香菇屑、蘑菇屑、鬆子仁屑、瓜子仁屑、雞肉屑、火腿屑和精鹽同入湯內煮沸即可。
【功效】補脾健胃,生津養血,助消化。
【用途】適用於噎膈、脾虛乏力、消化不良等。
【用法】佐餐食用。
12、糟燴鮮蘑豆腐
【原料】嫩豆腐500克,鮮蘑菇100克,黃酒槽35克,濕澱粉25克,熟雞油25毫升,白糖25克,精鹽、味精、鮮湯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切成2厘米見方的小塊,下沸水鍋中焯透;鮮蘑菇洗淨,切成整圓片,然後下沸水鍋中焯透。
炒鍋放油燒熱,加入鮮湯、豆腐塊、白糖、精鹽、鮮蘑菇片,用旺火煮沸,撇去浮沫,用文火燉至入味,放入味精、黃酒糟,複用旺火燒沸,用濕澱粉勾芡,淋上熟雞油即可。
【功效】益氣和中,健脾開胃。
【用途】適用於脾胃不合、納呆腹脹、消化不良、休息痢等,亦可用於健康人養生保健。
【用法】佐餐食用。
13、沙鍋腐竹
【原料】腐竹200克,青菜心100克,黑木耳25克,火腿片25克,海米25克,熟豬油100克,精鹽、味精、花椒水、蔥、生薑、鮮湯、香油各適量。
【做法】將腐竹用開水泡發,切成段;青菜心洗淨,一切兩片;黑木耳用水泡發,去除雜質;海米泡發。
炒鍋上火,加熟豬油燒熱,放蔥、生薑炸鍋,加入鮮湯、花椒水、精鹽、火腿片、海米、黑木耳,沸後撇去浮沫,將湯倒在沙鍋內,放入腐竹段,移至文火燉20分鍾,加入味精。青菜心下鍋前先用香油翻炒一下,再放入沙鍋,燉片刻即可。
【功效】滋脾胃,助消化。
【用途】適用於脾胃不和、飲食不佳、納呆、腹脹、小便不利等,亦可用於健康人養生保健。
【用法】佐餐食用。
六、食欲不振
1、炸五香卷
【原料】豬肉200克,豆腐100克,豆腐皮50克,洋蔥60克,蝦皮8克,蝦油、幹澱粉、味精、豬油、白糖各適量。
【做法】將洋蔥去根、外皮,洗淨,切片;豬肉洗淨,剁成末。炒鍋置火上,放油少許,放洋蔥末、豬肉末、蝦皮,煸炒至熟。取大碗1個,放入豆腐,臍壓成泥,將餘下的洋蔥末、白糖、蝦油、精鹽、味精攪拌均勻,放入炒熟的豬肉末和幹澱粉後攪拌成餡。
將豆腐皮平鋪,在豆腐皮的一端放上調好的餡,整理成長條狀,再將豆腐皮卷起來,末端抹上用幹澱粉製成的粉糊粘上。待油鍋燒至七成熱時放入豆腐皮卷,炸酥即可。
【功效】養肝益腎,強筋壯骨,健脾益氣,開胃理中。
【用途】適用於食欲不振、骨質軟化症、佝僂病、營養不良、腳氣、結核病、慢性病和術後恢複期,以及慢性肝炎、腎炎等。
【用法】佐餐食用。
2、口蘑豆腐
【原料】口蘑25克,豆腐150克,雞蛋1個,蛋皮絲、青菜絲、素火腿絲、玉蘭片絲、胡椒粉、黃豆粉、精鹽、味精、鮮湯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擠壓成泥,加打散的雞蛋,用胡椒粉、味精、精鹽調味,攪拌成餡料;口蘑洗淨,用水浸發(水留下備用),然後取出口蘑,用精鹽揉搓,切成薄片,抹上少許黃豆粉,再塗上餡料,盆置於小碟中。
將蛋皮絲、青菜絲、素火腿絲、玉蘭片絲鋪放於餡料上,做成菊花形狀,放入蒸鍋內蒸熟,取出裝入大碗內,然後將留下的口蘑加水燒開,倒入碗內即可。
【功效】舒肝理氣,健脾和中,開胃。
【用途】適用於肝火亢盛、食欲不振等。
【用法】佐餐食用。
3、蘆筍豆腐幹
【原料】蘆筍200克,豆腐幹100克,豬瘦肉50克,雞湯、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豬瘦肉切成絲;蘆筍切成絲,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漂除異味;豆腐幹切成細絲。共放入瓷碗內,倒入雞湯,加精鹽,蓋上蓋,上籠屜用旺火蒸熟,出鍋時加入味精即可。
【功效】增進食欲,消除疲勞,增強體質。
【用途】適用於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用法】佐餐食用。
七、胃病
1、胡蘿卜豆腐
【原料】豆腐250克,胡蘿卜50克,植物油、精鹽、味精、醬油、水澱粉、蔥花、蒜片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切成片,胡蘿卜切成片。炒鍋上火,燒熱,倒入植物油,待油熱後,將豆腐片下入,煎至豆腐片兩麵均呈金黃色後,將豆腐盛出,鍋內放少量油,放入蔥花、蒜片熗鍋,放入胡蘿卜片,煸炒至胡蘿卜變軟,放入煎好的豆腐片,同時加入醬油、精鹽、味精,翻炒數下,倒入高湯,燒開後,用水澱粉勾薄芡,出鍋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用途】適用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患者。
【用法】佐餐食用。
2、冰糖豌豆蓮子
【原料】幹蓮子200克,櫻桃25克,青豌豆25克,澱粉50克,冰糖200克。
【做法】先將幹蓮子放入盆內,加10克食堿及適量開水用硬刷子衝去蓮子皮,多洗數次,放入大碗內加入150克溫水,上屜蒸熟,取出,去掉蓮子心
。鍋內放入清水500克,加入冰糖熬化,再加入青豆、蓮子、櫻桃,煮開後,用水澱粉勾芡,煮熟後倒入碗內,即成,
【功效】和胃益腎,補脾澀腸。
【用途】適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健康人的日常保健。
【用法】做點心食用。
3、黃豆薑桔米粉
【原料】:黃豆500克,生薑10克,幹桔皮30克,糯米1000克。
【做法】先將黃豆去雜質洗淨,用淘米水浸泡4小時後再用清水洗淨,瀝幹水分。
粗砂500克倒入鐵鍋中,炒熱,再放入黃豆不斷翻炒,至黃豆發出炸聲,炒完迅速離火,此時黃豆皮呈老黃色,繼續翻炒,趁熱篩出黃豆,盛起粗砂,下次再用。
糯米洗淨,瀝幹水分,倒入幹淨鐵鍋中,中火炒至微黃盛出,防止炒焦。幹桔皮、生薑洗淨,切成絲,再切成碎粒,烘幹,備用。炒熟的黃豆磨成粗粉,再摻入幹桔皮粒和生薑粒,一同磨成細粉。
炒好的糯米磨成細粉,與黃豆粉攪拌均勻後再磨一次,裝瓶備用。每次服用時,取30克,下鍋打成米糊,加適量紅糖調好,服用。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暖胃,寬中下氣,開胃行滯。
【用途】適用於慢性胃炎。
【用法】當點心食用。
4、紅糖豆腐方
【原料】豆腐500克,紅塘60克。
【做法】將豆腐和紅塘一起放入鍋中,加清水500克,煮10分鍾左右,即成。
【功效】和胃止血。
【用途】適用於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黑便、吐血等症狀。
【用法】佐餐食用。痛風病人不宜食用。
5、羊肉蘿卜豆湯
【原料】羊肉100克,蘋果150克,碗豆100克,蘿卜300克,香菜、胡椒粉、鹽、醋各少許。
【做法】羊肉洗淨,切成六分見方的肉塊,香菜洗淨切成段待用。碗豆、蘋果、羊肉、薑放入鍋內。
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煮一小時,再放蘿卜塊煮熟,放鹽,蕪荽即成。
【功效】益氣和中,補虛養氣。
【用途】適用於脾胃虛弱、慢性胃炎等症。
【用法】喝湯,沾醋食羊肉。
6、蓮藕牛腩紅豆羹
【原料】牛腩500克,蓮藕500克,紅豆50克,生薑4片,蜜棗4個。
【做法】選鮮牛腩,洗淨,切大塊,割去肥脂,過水後再過冷河,漂洗幹淨,滴幹水;蓮藕洗淨,刮皮去節,拍成大塊;紅豆、生薑、蜜棗洗淨。
將全部用料放入清水煲內,大火煲滾後,改慢火煲3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開胃。
【用途】適用於久病脾虛,氣血不足,麵色萎黃,頭昏眼花,四肢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等。腸胃濕熱、外感熱病者不宜食用。
【用法】佐餐食。
7、白蓮粥
【原料】蓮子、白扁豆、薏米等份,白糖、桂花或玫瑰花各適量。
【做法】蓮子浸軟,去皮心。白扁豆浸軟去皮。薏米淘洗幹淨。以上三物各等量,放入碗中(不可太滿),再加入白糖與開水,稍加些糖漬黃桂花或糖漬玫瑰花,入籠蒸至極爛。
取出後翻碗,盛入瓷盆中,用拌好的糖和芡粉澆之,即成果羹。
【功效】健脾益氣,祛濕利尿。
【用途】適用於脾虛泄瀉、水腫,婦女白帶過多以及暑濕內蘊之嘔吐、腹瀉等症。
【用法】每次1小碗,每日2次,空腹食。正常人則隨意食用。
8、蛋殼豆腐湯
【原料】豆腐適量,雞蛋殼末6克。
【做法】用豆腐將雞蛋殼末包好。
【功效】益氣和中,補虛扶弱,止酸,行氣。
【用途】適用於胃陰不足引起的胃脘疼痛。
【用法】頓服,每日2次。痛風病人不宜食用。
9、白扁豆飲
【原料】白扁豆30~5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白扁豆洗淨,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煎取濃汁,加適量白糖調味,即成。
【功效】健脾和中,解毒除濕。
【用途】適用於胃腸炎。
【用法】日服1劑,分2次服用。
10、扁豆佛手粥
【原料】白扁豆60克(鮮品加倍),佛手15克,粳米60克。
【做法】先將佛手加水3碗煎湯後去渣,再入扁豆、粳米煮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