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會是最有勢力的封建主集團,是封建製度的國際政治中心,並且壟斷著文化教育和意識形態。隨著封建製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關係的產生,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主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而一切反封建的鬥爭必然采取神學異端的形式。
早在13、14世紀,已經有了改革天主教會和建立廉儉教會的呼聲。文藝複興運動給了宗教改革以巨大的推動作用。到16世紀,宗教改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提出以信仰得救為核心和建立廉儉教會的係統理論,並且發展成遍及西歐各國的運動。
最先向教會發難的是德國人路德。
16世紀初,德意誌是羅馬教廷搜刮的主要對象。教皇派人到德意誌去兜售贖罪券,使財富源源不斷地流進教皇的財庫。這種赤裸裸的斂財行徑,遭到德意誌人民的強烈反對。路德為反對教皇的壓榨,於1517年10月31日首先提出抨擊教皇出售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九十五條論綱》成了德意誌人民反對教皇及天主教會的共同綱領和農民、平民舉行反封建起義的信號。1520年,路德又接連發表《致德意誌基督教貴族公開書》、《羅馬教皇權》、《論基督教徒的自由》等論文,提出信仰得救,不必通過由教士主持的各種宗教儀式,建立廉儉教會和改革文化教育的主張,號召驅逐天主教會勢力實現德意誌獨立。
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的壟斷地位,天主教的大量土地和財產被沒收。英國、荷蘭、瑞士、北歐諸國和德意誌部分地區,紛紛成立不受羅馬控製的新教組織。天主教雖竭力反撲,殘酷鎮壓一切被稱為異端的人,但已無法恢複以前的狀況。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並對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重大影響。是文藝複興時期另一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對後來的科學革命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