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思考: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1 / 2)

一點思考: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

就上麵我們已談到的史實,毫無疑問,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是非常輝煌的。在整個中世紀,中國的科學技術在總體上一直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然而,到了近代,中國很快就落後了,原因是西方誕生了近代科學。然後,在近代科學基礎上產生的工業文明席卷全世界,直至今天。然而,在為近現代科學的偉大成就歡呼之時,我們不得不思考這一問題:為什麼近代科學會誕生在西方,而中世紀科學技術一直領先的中國卻與此無緣?其實,這已成為許多中國人心中的痛。因為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從一定意義上說不過是因科技落後的挨打史,是西方近代科學打敗了中國的古代科學。

當然,曆史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它永遠無法重演,而今天的中國也接受了近代科學,並試圖在科學上超越西方。然而科學文化畢竟存在著某種繼承性,所謂前車之覆,後車之戒。我們必須正視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本身所存在的缺陷,正是這些缺陷使得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我們今天反思一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內在缺陷,對我們的未來應該是不無裨益的。

零散、沒有理論係統的經驗知識

近代科學的思想源頭在古希臘,而古希臘的科學脫胎於以探索世界本原為出發點的自然哲學,在這方麵,中國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絲毫不遜色於古希臘的哲人。從前麵對中國上古時期和古希臘的科學介紹可以看出,東西方自然哲學的思想理論有著明顯的相似性,特別是對世界本原的看法,無論是中國的陰陽,八卦,金、木、水、火、土五行,還是亞裏士多德等人的水、火、土、氣和幹、濕、冷、熱,很難說它們之間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實質上,他們都認為世界是由某種實物演變和發展而來的。

鄭和下西洋用的三桅大船盡管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的自然哲學相近,但由於發展方向不同,卻產生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自然哲學的發展本來就有兩種結果,其一是進一步理論化,形成嚴密的符號化的邏輯係統,並和嚴格的實驗相結合,形成自然科學理論。其二是進一步抽象概括,並和政治倫理道德觀念相結合,形成遠離自然科學的社會政治倫理觀念係統,走向政治倫理哲學。很顯然,後來的曆史是,西方走上了第一條道路,而中國走上了第二條道路。

這樣,中國的自然哲學總體上離自然科學越來越遠,最終成為封建統治者進行宣傳和說教的工具。例如,把帝王受命和五行聯係起來,漢朝的皇帝就自稱受命於五行“火”運之時,故稱“火德王”,又名炎漢。而中國的自然科學在剛開始就遠離了嚴密的理論指導,隻能憑著人們的經驗來選擇科學研究的方向。結果,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就形成了零散、沒有理論係統的經驗知識體係。各門學科及各類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很差。因而也無法形成像牛頓力學那樣把天上、地下統一起來的理論體係。

《天工開物》中關於用煤的插圖

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的許多學科裏都能看到。天文學主要的成果是修正前人觀測的數據,而在理論思想上並沒有多大突破;生物學主要是記述生產經驗,很少提出規律性的認識。一些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如《齊民要術》、《夢溪筆談》、《天工開物》)內容都比較廣泛,而沒有一定的中心,同公元1世紀亞曆山大時期普裏尼的《自然史》近似,也同後來弗蘭西斯·培根列出的搜集材料的項目相仿。其中雖有不少有意義的論述,但隻是零星的貢獻,就理論思想而言卻顯得比較貧乏。實用價值較大,而理論價值較小。主要是一點一滴地積累材料,還沒有提出科學的基本概念,形成係統的科學理論。所以嚴格說來,這些還不屬於近代的自然科學。

當然,中國的自然哲學選擇了第二條道路,遠離自然科學,使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失去了理論指導,這一過程並不是偶然發生的或宿命的。這是由中國曆史的發展選擇的。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思想文化壟斷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像墨家那樣更接近自然科學的自然哲學派別基本上失去了紮根的土壤,而更接近政治理論的儒家得以一枝獨秀。這樣,中國的自然哲學選擇走向第二條道路就是必然的了。這是中國古代科學的一大缺陷。

實用取向的科技價值觀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另一鮮明特點是它極端的實用性。這一點與古希臘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古希臘不講實用,有時甚至會為了理論而理論。而古代中國的科學研究動力主要來自實用。例如,中國的四大發明是實用性的。古代的天、農、醫、數四大學科所涉及的研究領域也大都來源於實際需要。學科體係也表現為實用知識的堆積。天文學偏重於用天象去說明封建製度和編寫修訂曆法;數學偏重應用題的解答,《九章算術》實際上是一本應用習題集;農學更是實用性質;隻是中醫學理論性稍強一些,《黃帝內經》作為理論基礎一直指導著中醫學的發展,至今未被西醫取代,這也正好從另一方麵說明了理論科學的優越性及其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