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了解記憶力的開發環境(3 / 3)

因此,在建立自己的城堡時,應盡量避免這種現象產生。這樣,即使是毫無興趣,或極為辛苦的功課,也會因為置身舒適、良好的環境中而記憶得十分順利。

提高記憶效率的方法之一:獨處

不知你是否有過這種體會,一個人獨處一室時記憶材料比室內人多時記憶效果好,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記憶材料需要高度集中,最好是不受幹擾,而單獨一人的時候,最容易專心致誌了。在單獨存在的空間中,有一種暫時與世隔絕的感覺,你可靜下心來背材料,而人多時,你會一邊背,一邊無意識地聽到別人談話,或者防備著別人問你話,就是肅靜的圖書館,雖然都在自己看書,你仍不會有獨處時毫無戒備的精神狀態,“周圍都是人”的想法總在或多或少的幹擾你。

可是,我們生活在集體之中,不論在家裏、在學校裏。還是在工作單位,周圍都是人群,隻有一人的時候太少了,使我們每天忙於事務的時間多,真正能夠靜下來思考的時間少,這樣的環境使我們背記材料時反複幾遍也記不住,這時我們會埋怨自己的腦袋不好使,可沒注意到環境不好影響了記憶力。

可有的人卻在這大千世界的人海中發現了一個每天都必須去的一個獨處的環境,並巧妙利用了這裏的安靜和每天都必須花費的這段時間。國外有一位飛機製造業的權威。他博學多才,善於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和時間,在家中的浴室和廁所裏也放一本固定的書,獨自一人積極主動思考問題。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由於看慣了書,一時拿不到什麼書,有塊帶字的紙也反複看它幾遍。自家廁所裏放一本書或兜裏帶著書去公共廁所,人們都會有所興致地去看這惟一的一本書,即使不喜歡的書也比平時能看進去,把那些枯燥的需要死記的材料也帶進去背幾遍,能比平時記得快。人們在單獨的廁所中,會有一種安全感,不會有人來幹擾你,這是你可以自由地獨立進行思考的時間和境地,你可以集中精力記憶材料而不必精神緊張。我們每天反正必須去廁所幾次的,反正是要花費一些時間的,既然獨處記憶效果好,我們何不充分利用這幾分鍾呢?想一想我們每天能獨處的機會到底有多少,除了極少數人獨身生活或者家裏房間多,我們多數人簡直不容易找到更多的獨處時間。除非別人都人睡了或者還沒有醒來時,才會有與獨處相似的環境,那時你可要比別人少休息了。

認知到獨處時對記憶的好處,我們就應當抓住並利用這一機會,衣兜總要帶著需要記憶的材料。寫在卡片上、紙上或小本上都有利於隨身攜帶。上廁所不必約人同去,在單獨處的洗澡間帶一本書看,在陽台上、在樓房平台上、在公園的角落裏也可以發現獨處的境地。在家裏、在教室或在工作單位偶而也有獨處的時候,那時充分利用能夠獨處的機會,拿出你的小本子來記憶吧。

專心致誌是克服不良記憶環境的法寶

環境的好壞對於記憶效果的影響不是絕對的,有的人由於家境貧寒,很難營造一個舒適和完全屬於自己的環境,然而經過時間適應性的鍛煉,他們幾乎適應了一切惡劣的記憶環境,在他們的眼中,環境的惡劣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因素。在生活中,有時同樣是在列車上或公園裏,有的人能靜心讀書,有的人卻坐立不安。奧妙在於你是否有著專心致誌的能力,隻要能做到,甚至在菜市場在高速公路也能看書記憶。

安寧舒適的環境,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但卻不是絕對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做到專心致誌。能,就可以在心目中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城堡或港灣來。憑借這座城堡或港灣,就可以不受身邊各種事物的幹擾。

熱衷於玩具的小孩,對媽媽的呼喚聲充耳不聞,那是因為他玩得太專心了。

發明家愛迪生在工作時把手表當雞蛋煮了半天,也是因為他太專心了。

常見一些人,因為家中沒有理想的環境,便跑去搭乘地鐵、或到公園找個長凳坐下。這裏雖然也嘈雜,但卻沒有父母和老師的幹預,也不受任何約束和壓抑。驚恐不安的心情得到解脫,他專心專意地沉浸在書本或作業中,忘記了周圍的一切,不介意人的走動,不留心聲音的消長。在他的心裏,此刻隻有一片安寧的綠茵世界,蔚藍色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嘈雜熱鬧的車廂和公園,反而成了他理想的書房——這就是專心致誌帶來的好處。

不易感到疲倦的記憶環境——集體

記憶是辛苦的腦力勞動。一個人埋頭讀書,氣氛過於沉寂、嚴肅,身心始終處於緊張狀態。遇到問題,沒有人可以請教,自己冥思苦想,很感孤獨,時間稍長,就會感到疲倦產生厭煩感。

和同學們一塊兒記憶就不一樣了。大家在一起,沒有孤獨感。有的看書,有的背課文,有的解習題,有的寫外語單詞,氣氛很和諧。遇到難題,還可以互相爭論,共同探討,選擇出最佳答案來。累了,偶然開一兩個玩笑,不僅不會妨礙記憶,還能活躍氣氛,消除過分沉寂帶來的倦怠感。

記憶的倦怠,心理學上稱為“心靈飽和”狀態,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發現它是由於“連續重複單調作業”而造成的。換句話來說,一種作業本身過程是否活潑多變,和“心靈飽和”的程度有密切聯係。

同樣是記憶,參與的人多,氣氛自然比較輕鬆,富於變化。比起一個人埋頭苦記,效果當然要好得多,而且,大家一起學習,氣氛很濃,無形中就會形成一種約束力。對於那些缺乏自製力,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的人,也是很好的鞭策。

有助於記憶提高的環境——冷色書房

顏色具有三個組合要素:色相,光度和色彩。顏色不同,人們的心理反映也不一樣。光度高低與爽朗與否有關,彩度高低與緊張、鬆弛神經有關。就色相而言,一般說來,紅色使人興奮,給人熱烈向上的感受;黃色散發著溫馨、柔和的氣息;白色是純潔無步的象征;綠色讓人安詳滿足;藍色留下認真的印象;深紫色卻表現出哀愁的情絲;黑色則是肅穆、莊重的標誌……暖色係列的顏色大多能刺激人的感情亢進,也能產生極端強烈的衝動;冷色係列具有穩定情緒,使人安寧的作用。

書房牆壁的色彩對記憶非常重要,一般人認為,書房及工作室都不宜使用彩度高、光度低的色係。太過活潑的顏色及光度太高、彩度太低的牆壁,會讓情緒變得緊張又不開朗。

對性格活潑的人,要采用冷色來集中精力,避免太活躍而分散了注意力。而性格文靜的人,則宜用暖色係列來激發情緒,抖擻精神,振奮學習意識。所以在色彩的選擇上,還應考慮到個別差異。

一般人認為早晨起床後是學習最為有效的時間。因為這時頭腦最清醒,但是從記憶角度來看,很多心理學實驗證明,臨睡前的效果最好。例如,這一組實驗中較有影響的一個實驗是讓兩個年青的大學生學習由無意義音節所組成的字母表,學習時間分兩種,一種是晚上門點鍾到次日淩晨1點鍾之間學習。學到背出這些字母表後就入睡;另一種是在上午8~12點鍾之間學習,學到能背出後就照常進行日常活動,然後,在每次學習以後隔1、2、4、8小時,要求他們回憶這些材料。實驗進行了一個多月,結果表明,學習以後立即睡眠的記憶成績大大超過學習以後照常進行活動的成績。

為什麼睡眠之前記憶效果好呢?從幹擾說來看,因為學習之後立即入睡,沒有什麼幹擾,所以遺忘就少;相反,在學習之後照舊進行日常活動,這些活動明顯地幹擾了剛才學習的材料,所以產生了較多的遺忘。當然也有種假說,認為睡眠本身好像是對清醒時候學習材料進行篩選,把重要的信息貯存起來,因此睡眠實際上是積極的鞏固記憶過程。

有人有一種很好的習慣,每天臨睡前,總要把一天學習的內容,像過電影一樣在頭腦裏過一遍,這樣就能收到鞏固記憶的效果。

最佳記憶時間的發現

人是生物,當然要服從大自然的規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理時間”和“心理時間”。頭腦與身體節奏的彼此適應,心理時間、生理時間和鍾表上所謂“物理時間”三者之間最大程度地協調配合,就能夠收到最佳記憶效果。在一天的不同時間段裏,記憶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有一段時間,記憶似乎特別好,而另一些時間,效果就要差一些。這就是說,有一個最佳的記憶時間的存在,隻有在記憶的“巔峰期”裏去進行識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一天當中,人的頂峰期有兩個,即上午十點和下午三點。這是因為,人們在起床後二小時,為頭腦最活躍的時候(中午由於午睡,精力得到恢複,便形成了另一個高峰期),這正好與上述時間吻合。掌握了這個規律,主動地配合生物時鍾來學習和讀書,就能獲得最高的效率。

然而,由於個人的個性特點、生理條件和學習習慣都不一樣,最佳的記憶“巔峰期”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依據實際情況來找出最佳的記憶時間。怎麼找法呢?其實也不難。隻要做個有心人,是不難發現的。你可以注意觀察自己一天之內哪段時間精神最容易疲勞,先把這段時間排除掉,然後以一小時為單位(年齡小的這個單位時間要相應地縮短),作記憶效果的記錄,並根據記錄繪製出不同單位時間的記憶效率曲線。縱坐標表示記憶效率,橫坐標記不同單位的時間。十天半月以後,把每天的效率曲線加以比較,看看能不能找出效率的共同點。時間一長,這類資料積累多了,就不難發現你的最佳點了。

分散記憶的采用

一般來說,分散記憶的記憶效果比集中記憶好。例如,有一項研究,讓兩組學生用兩種方法記憶一篇短文,一種方法是在一定時間內連續地背誦,直到記熟為止,即采取集中複習法。另一種用分散複習法,即每一天把短文讀兩遍,直到完全記熟為止。采用分散記憶的一組學生,平均誦讀17次就能正確無誤地再現,而集中記憶則平均需要誦讀18次;學習外語,記憶外語單詞和短句也是這樣,如果每周用兩個半天來學習,不如堅持每天用一小時學習的記憶效果好。

休息是為了記憶更多

長時間記憶同樣的內容,中間應當適時休息,才能增進記憶效果。隻有完全放鬆的休息,才能迅速地恢複疲勞——“休息是為了記憶更多”。

長時間記憶同一內容,記憶效果不好,因為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一長,興奮性降低,抑製作用加大,不如適當休息一下,換換腦筋,適當穿插些體力勞動或做做操也好,不使大腦陷入疲勞狀態,以積極的態度科學地利用時間,越是臨近考試了,越是保持大腦的清晰。緊張的複習當中最好穿插著看連環畫或說笑話,但應該注意,必須選擇短篇小說,不要看長篇小說,如果被內容吸引住,一看就放不下,反倒誤了學習。

133 解析記憶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