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說過,當碰到與他所支持的學說有矛盾的事情就立即記錄下來。這是因為如果不把它寫下來很快就會忘掉。這一點是他親身體驗的。即使是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也不願意聽那些不愉快的話,此外,戰後優秀的文學家兼敏銳的人類心理觀察家太宰治曾說:“物件的名稱如果很貼切,即使不詳細打聽也會一目了解。我從我的皮膚感知,直呆呆地盯著物件的詞語就會逗引我的肌體發笑。名字不悅耳的植物,如‘薊’字,聽後任何反應也不會有。”
在各種各樣的心理狀態中,人的情緒狀態和記憶效果先給被試者記憶一組形容詞。然後將他們分為A、B、C、D、E、F六個組。讓A組被試者閱讀笑話書籍,以調整心理活動,驅散緊張的情緒;讓B組背3位數的數字;讓C組記憶無意義音節;讓D組記憶與實驗用過的無關的一些形容詞;讓E組記憶實驗用過的形容詞的反義詞;讓F組記憶實驗用過的形容詞的同義詞。等他們將這些作業全部完成以後,就請他們寫出實驗開始時記憶的形容詞。結果是A組被試者再現了45%,B組37%,C組26%,D組22%,E組18%,F組12%。可見良好的情緒確實能提高記憶的效率。
不良心理狀態的調節
過度興奮、緊張或悲哀、憂傷的情緒,都不利於記憶。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先讓情緒安寧下,或者散散步、聽聽音樂、看看電影、電視,讓情緒恢複了正常再來進行記憶。有時覺得壓抑感太重,還可以“放縱”一下自己,選擇一項自己最喜歡做的事,如玩2個小時的電子遊戲,買自己非常喜歡吃但又很昂貴的食品,或者跑到高處大叫一通,徹底地發泄和釋放一次,然後再重新投入到學習工作中。
如果您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而一時地無法解脫,在“盡量想開一些”的同時,最好的辦法是適當地調整原來的讀書計劃和發展。
如果,到了該讀英文時,可改做您所喜歡的數學題;原打算看完10頁書再喝咖啡,可改為看8頁,總之,若一味地勉強自己按原計劃去做,特別是做你不愛做的事,隻會使你的心情更壞,收效更差。
在記憶過程中失誤在所難免。如果一味地誇大失誤,隻會產生更大的挫敗感和自卑的心理,使自己精神頹廢,陷入惡性循環。這時候,您應該盡快冷靜下來,耐心地尋找出失誤的原因並采取相應的對策。不要一味地誇大失誤,斥責自己,過份強調與之相關的某種缺點。您應當告誡自己:“我隻是偶爾犯錯誤”、“我還會做得更好的”。堅持把“我總是很慌張”、“我每次都看錯題”中的“總是”和“每次”等字眼劃掉,使“自我暗示”朝向正麵,下次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使心情舒暢,把失去的信心撿回來。
記憶的動機要正確
記憶時記憶的動機起著重要的作用。動機一般都有股帶動你去記憶的強大力量,即驅動力。動機越強烈,記憶的意誌也越強烈,因此能記住。一切學習和記憶的根本是要有良好的動機,沒有十分強烈的動機和目的,即使你想記住某事也難以做到。想記住某事的動機越強烈,越容易記住,有了明確的目的,便又能更進一步加強動機,也就能大大地提高學習和記憶效率。因此,當你要記住某種特定的單詞、事物、觀念、姓名及麵貌時,自己必須充分理解為什麼要記住,並努力加強記憶動機。
有些學生記憶學習材料,隻是為了應付下節課教師的提問,或者隻是為了對付考試。以這種態度來對待記憶,當然就不可能長久地保持材料,考完了,學的東西也就還給老師了。所以僅從記憶這個角度來說,也要教育學生對學習要有正確的動機和遠大的目標。在心理學裏進行過不少這類實驗,讓甲、乙兩組學生背誦同樣的材料,對甲組學生說三天後檢查,對乙組說隔兩周檢查,實際上兩個組都在閱讀材料後3周才進行檢查,結果乙組的記憶力遠遠超了甲組。這就是近期目的和遠期目的影響了記憶的保持。
記憶目的要明確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東西你雖然天天接觸,卻對它沒有記憶,因為對這些東西沒有記憶的要求。例如,一個人常常回答不出他家的樓梯有多少組,手上戴的手表表麵是什麼花紋等等就屬於這種情況。一件事要求保持記憶時間的長短和記憶效率也有關係。我們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個新的電話號碼,當你電話打完了,這個電話號碼也就忘掉了,以後再要撥這個電話又得查閱電話簿。這就是我們前麵談的短時記憶。但是這種短時記憶為什麼不能轉化為長時記憶呢?主要原因就在於根本沒有要求長時記住這個電話號碼。
在記憶過程中,首先明確自己的記憶目的是非常重要的。下麵是記憶目的實驗中的兩種假設情況,如果測試者是你,你會覺得在哪種情況下會記得比較快呢?
條件l.有大量的閑工夫,為了消磨時間每天讀十章《英語會話入門》。
條件2.你是一個等著參加三星期後就業考試的大學生。投考的公司是一個在紐約、倫敦、新加坡等地有子公司的大貿易公司。這次規定錄取者有到海外出差的特權條件。因此會說英語的人當然要優先錄取。所以在這三星期內必須每天讀十章《英語會話入門》,以備應考。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為了達到錄取而可以海外出差的目的,你會產生強烈記住《英語會話入門》的欲望。這樣,你在下一步的學習記憶中效率特別高也就毫不稀奇了。
你乘坐別人的汽車兜過風嗎?有過兜風經曆的人很快就明白,坐公共汽車或電車去兜風與坐別人的車去兜風不同,因為到了什麼地方,怎樣行駛,道路如何幾乎完全記不住。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時你沒有記憶道路的目的,或者即使有也非常淡薄。所以到了什麼地方,如何到的,也幾乎不去注意,即使記住了景色或河川的名字也不會注意行駛當中的重要路標或在什麼地方拐彎,從第幾條路向南走等等。但是,汽車司機肯定會記住道路特別是走原路返回時更加明顯。因為他與你不同,他有強烈的記憶目的。
學習外語時僅僅聽老師講課作筆記或囫圇吞棗地記下公式、曆史事件時,請你想一想這些東西對你有多大必要,有多少益處。在學校學的東西很快就遺忘,這是因為你頭腦中的意圖僅僅是為通過考試而學習,學習的動機僅僅是為應付考試。由於缺乏積累知識的目的,所以大多數的人考試一過很快就忘掉已學的東西。
記日記的習慣也是一樣。通常我們想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但開始幾天或一星期以後就漸漸懶散起來,或是縮短日記內容,或是隔一兩天才記。然而,寫日記的習慣對於作家卻不會丟掉。我們由於對日記沒有強烈的動機和目的,而作家卻有多動筆這樣一個明確的目的和盡量準確、盡量詳細地記下日常經曆的動機。這個動機驅使作家毫不懶惰地記日記。不僅動機不同,而且寫了日記以後還要記住,這對記憶很有好處。
此外,很多實驗證明:有明確受益的目的比沒有明確受益的目的記憶效果要好。在記憶時,以特別積極的意圖去想這種記憶對你有多少利益、有多少報酬也很有好處。
記憶時要充滿熱情
有位學者曾經這樣說過:“要牢牢記住你新學的知識,必須向其傾注你的全部感情。要像凝視你初戀的情人那樣去看書,愛之越深,記之越牢。”比如,同樣是看一篇千字左右的短文,假如你對它感興趣,傾注了十二分熱情,全神貫注地看,在看的過程中,腦子裏絕無半點雜念(當然,這樣並不排斥邊讀邊思考,邊聯想,以致觸類旁通),完全沉浸在文章的藝術氛圍之中。這樣,當你讀完全文後,腦子裏就會有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對文章中的獨特見解、警句箴言也會過目不忘。這時倘若複述全文,那文章的脈絡,重要的論點、論據也能準確無誤地把握。反之,假如讀書時你腦子裏還想著其它事情,心不在焉,那麼,讀書的效果肯定不會好。
因此,不論看什麼東西,腦子一定要排除雜念,聚精會神。
記憶時要擁有適合自己的個人天地
環境會製約和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也會直接影響到記憶的效果。平時要注意改變一下自己記憶所要處的環境,使它盡量適合自己的心理習慣,免受外界幹擾。建立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心理“領地”,以使自己置入其中時可獲得一份適然的安全感,以使我們的記憶過程順利進行。
列賓曾說過:“行動是人和環境的函數。”
這就是說,人的一切行動,是由心理因素和生存環境共同決定的。中國人、日本人和美國人之所以有很大的差別,就在於生存的環境不同。而中國人同日本人,又比日本人同美國人的差別要小一些,因為他們同在亞洲的東部具有共同的心理和文化。由此,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何等重大。
記憶也是一種“行動”。除了人本身的條件外,環境對記憶的影響同樣是很重要。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記憶是人和環境的函數”——記憶效率的高低,取決於人和環境的配合程度。
書房裏的天花板太低給人以壓迫感;氣溫太高令人昏昏沉沉;色彩暗淡讓人緊張不安;客廳裏傳來嘈雜聲使人心煩意亂……這些都是妨礙記憶的因素。了解這些因素對自己的影響,了解自己對環境的需求和適應能力,就能因勢利導,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記憶天地來。
比如說,目前您的書房能否讓您完全集中精力?會不會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使自己安心讀書?答案如果是否定的,則不妨調整桌椅位置,改動照明設備,或將整個書房按自己更喜歡的色彩和布局重新布置一番。
在集體宿舍、在公共場所,假若你找不到一個安靜的地方讀書,就想想其他辦法。比如找一個相對僻靜的角落,遮一遮周圍強烈的燈光,或幹脆弄點兒棉花把耳朵堵上,背朝嘈雜的方向,在心中,給自己創造一個適合於記憶的小天地。總之,可以改變的盡量去變。按照自己的需要,建立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心理“城堡”,你才能在其中安心自得地記憶。有了歸屬感,一切就會得心應手,將記憶效率提到最高限度。
這裏有一點必須記住:並不是習慣於某種環境後就可以長期保持好的記憶效果。一旦“太習慣”了,變得麻木時,反而會起反作用。例如“奮鬥”、“必勝”、“每天務必背四十個英文單詞”之類的座右銘,貼在牆上,久而久之,失去新鮮感,便會“視而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