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名人的記憶方法(1 / 3)

第三章名人的記憶方法

一個不懂得學習方法的人,付出學習的代價和得到的收獲會相互抵消,他既不了解學習的可愛之處,也不會知道它的用途。看看名家是怎樣記憶的吧,你一定能從中獲益匪淺。

造就自己非凡的記憶力

一個不懂得學習方法的人,是一個呆板的讀書人,他在自己的腦子裏給別人跑馬。

隻掌握一種學習方法的人,是一個膚淺的觀察者,他用自己的見識去空想“井”外的世界。

掌握多種學習方法的人,是一個深沉的思索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讀曆史的經典和人世的書。

在社會上不難看到,當資曆、條件、努力等因素差不多時,有的人碩果累累,事業成功,有的人卻毫無建樹。認真分析一下原因,就會發現,人才的成長有其內在的規律,凡是學有所成者,無不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那些名家大師,不僅創立了輝煌的知識體係,還都總結出自己獨特的治學之道。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就一言以蔽之:“一切知識中最有價值的是關於方法的知識。”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成功方程式”即“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也體現出正確的學習方法在愛因斯坦的成功因素中占了重要的位置。

記憶是與生俱來的。人從出生開始,就有了時間的烙印,記憶就開始了。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學習,學習書本知識、生活知識、工作知識,然後把這些知識經驗儲存在大腦中,保持下來,變成記憶。有了對知識和經驗的記憶,我們才能工作和生活。如果沒有對記憶的保持,我們將一無所獲。

有了強大的記憶力,就有了一個滿滿的智力庫,就能喚醒我們身上巨大的潛能和力量,取得非凡的成功。許多出色的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都以其驚人的記憶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天才的非凡記憶力

羅馬偉大的哲學家塞內加,他的學生向他讀出選自不同作品的詩句,讀出一句以後,塞內加就將原詩整篇背下來。學生讀了大約兩百句以後,塞內加又把讀過的詩句從頭到尾背誦下來,一字不差。然後,他又把210行詩句倒背如流,沒漏掉一小節。他曾經編纂一部大部頭的神父文選集,受到當時教皇的讚歎,他是全憑記憶寫出這本書的。古希臘舉世聞名的大哲學家帕拉圖、亞裏士多德都有這種令人驚歎的記憶力。

法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拿破侖也具有超常的記憶力。據說他能記住每一個士兵的麵孔和姓名,能將18世紀軍事家所重視的所有軍事理論全部熟記在心。常常在大戰正酣之際,捕捉到轉瞬即逝的戰機,不用查看地圖僅憑記憶就能果斷地發布命令,從而改變兩軍的命運,使他的大軍猶如狂風席卷了整個歐洲。所以,他的名言“沒有記憶的腦袋,等於沒有警衛的要塞”流傳至今。

僅上過4個月小學,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林肯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和淵博的知識,他的成功與記憶力突出有很大的關係。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記憶18至20萬單詞,是英美人士中記憶單詞最多的一位。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也因為有極強的記憶力而獲得成功,在他的《成功之路》叢書裏有專門的介紹。

我國的文學巨匠茅盾先生一生著作豐厚,許多作品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他不僅熟讀唐詩宋詞,能夠張口即來,而且還隨時向人們背誦120回的長篇古典名著《紅樓夢》。茅盾先生輝煌的成就與他出色的記憶力是分不開的。

周恩來總理也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張聞天曾說:“周總理的記憶力就像一台電子計算機。隻要會見一次,他就完全把你記住了。”周恩來總理也常因為準確的記憶力引起人們的驚歎,使他周旋於國際政治舞台得心應手,非凡的記憶力是他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四多”記憶法

良好的記憶力是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許多巨匠偉人都有超強的記憶力,他們是怎樣獲得如此非凡的記憶力呢?

毛澤東說:“記憶的最好方法就是堅持‘四多’即多讀、多寫、多想、多問。”他自己就一直堅持這種方法。

多讀:除了博覽群書以外,還要對重點的書籍多讀幾遍。他對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一書,讀了多達17遍。在讀《飲冰室文集》、韓愈的古文及唐宋詩詞的時候,常常要求自己要達到背誦的程度,並且要精深了解,透徹領悟。毛澤東尤其喜歡古詩詞,能順口吟誦的就有四、五百首。他還有抄寫詩詞的習慣,他認為這樣做既練習了寫字,又鍛煉了記憶力。到晚年的時候,他的記憶力還很好。

多寫:多寫讀書筆記。毛澤東在多年的學習實踐中養成了手中無筆不讀書的習慣。邊讀邊寫被他認為是加強記憶的最好方法。毛澤東的讀書筆記形式靈活多樣,除了各種記錄本外,還有選抄本、摘錄本,以備做重點記憶。他還經常在書的重要地方畫上各種符號,寫眉批。豐澤園的圖書室裏就有13000多冊圖書被他眉批過。一本《倫理學原理》,全書不過10萬多宇,他用工整的小楷在書的空白處寫下了12000字的批語。他在讀《辯證法唯物教程》一書時,也寫下了近13000字的批語,其中第三章的批語就有1000多字,和文章的長度差不多。

多想: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清楚哪些觀點是正確的,哪些觀點是錯誤的,通過對比,使正確的觀點更深刻。在讀書批語中,他都有比較簡單的讚成、反對或懷疑的話,用筆談的形式與作者討論,彙總曆代學者的不同學說,提出自己的精辟見解。一旦結晶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就不會再忘了。

多問:學習時遇到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及時請教。在湖南第一師範學習時,毛澤東除了在校自修,向本校教員請教外,還經常向有學問的人請教,每逢有專家、學者來長沙講學,他都要拜訪求教。他常說:“學問一詞講的就是又學又問,不但要好學,還要好問。隻有問懂了,才能記得牢。”

一本書通過這樣的閱讀,到看完的時候基本上也就記住了大部分。毛澤東的記憶方法就是勤奮。

三、“多看多寫”記憶法

錢鍾書先生是中國數千年文化傳統在一個風氣開通、曆史轉型時期的特殊結晶。他幼承家學,天資過人,尤其在記憶力上,青少年時代就練就了文史方麵的“童子功”。他對我國古代的經、史、集很多篇章都能倒背如流,尤其對宋詩和古典詩歌,幾乎每一篇都能隨口吟誦。他所著的五卷《管錐篇》是當代學術的一座高峰。不僅如此,錢鍾書還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而且對西方的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哲學、心理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和透辟的理解。凡是錢鍾書的朋友、同事或學生,哪怕是僅僅與錢鍾書交談過一次的人,都為他超強的記憶力讚歎不已。他的經驗是:勤奮,惟有勤奮,才是成為天才的必要條件。

關於錢鍾書的勤奮,流傳著許多感人的故事。據50年代文學研究所的同誌講,當時他們還是年輕人,而錢鍾書早已是赫赫有名的大學者了,可是,他們每次進入線裝書庫,幾乎都會遇見錢鍾書。錢鍾書拿著鉛筆和筆記本,不斷地翻閱書籍,不斷地抄錄、作筆記、默記,常常不知不覺地就過了半天。有時,他會在那裏向年輕人介紹各類古籍,能準確地告訴他們這些書插在哪個書架的哪個具體位置,如數家珍。

文學研究所圖書館館藏的線裝書十分豐富,許多線裝書的借閱卡上隻有錢鍾書一個人的名字。文學研究所圖書館當年收藏的許多好書,特別是珍貴的外文書,不少是他幫助訂購和搜尋來的。他精讀的每一部書,都反複批點,有的連兩頭和頁邊都寫滿了,再也找不到一點空的地方。他每寫一部書,記憶整理的資料都要用麻袋來裝。

四、“日積月累”記憶法

茅以升是中國著名的橋梁專家。他自幼熱愛學習,喜歡讀書。1916年夏天,他畢業於唐山路礦學堂。為了掌握建橋的專業知識,他到美國進修,先後獲得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33年,他擔任杭州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他和同事及建築工人共同努力,終於建成了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鐵路、公路和大橋。

茅以升在學習和工作上的巨大成功,是和他良好的記憶力分不開的。少年時,茅以升為了鍛煉記憶力,每天清晨都到河邊背誦古詩。天長日久,他不但增加了知識,還有效地提高了記憶力,達到了過目成誦的境界。一次,爺爺在抄寫古文時,他在一旁默記。等爺爺放下筆時,他竟然把一篇《京都賦》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

茅以升不僅背誦古文詩詞很熟練,還背誦抽象的數字來鍛煉記憶力。一次,他看到有篇文章將圓周率的近似值計算到小數點後麵的100位。他想:背誦這些數字不也是一種鍛煉嗎?於是,他就一節一節地背誦這一長串的數字:14、15、92、65、35、……這些數字盡管難記,但他還是憑著堅強的個性,把一百位數字全背了下來。

傑出的天才人物出色的記憶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他們是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超出平凡人的付出得到的。

名人是這樣記憶的

記憶也是學習的基石,沒有記憶,任何學習都是不可能的。心理學家說:“學生在學校學習,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他們在學習記憶。學習一門功課,一種技能,能夠儲存起來,成為一種經驗,作為生活、工作的準備,學習才算成功。記憶標誌著人類的智能、生命和經驗。”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有出色的記憶力,並希望獲得學習的成功。既然上麵已經說明了記憶力是通過後天的努力培養出來的,那麼有了途徑就可以使我們擁有超越一般的記憶力。

一、調動你的新能量

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多湖輝說過:“記憶的關鍵,在於‘我能記住’這種自信心。”自信狀態影響著一個人記憶力的發揮。自信心是增強記憶的內在動力,信心越強,記憶力效果越好。科學研究表明,當人的自信心增強的時候,機體放鬆,情緒樂觀,血液的含氧量就高,大腦細胞獲得的氧氣就足,從而產生興奮和激發狀態,我們把它稱為大腦的新能量。新能量增進腦細胞的活躍狀態,產生良好的記憶效果。

二、腹稿記憶法

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孫冶方的案頭,貼著一句但丁的格言:“在科學的入口好比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在這裏意誌必須堅定,在這裏不能讓恐懼來做顧問’。”孫冶方就是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科學的。

1968年,他被扣上了“中國經濟學界最大的修正分子”的帽子。4月,他被迫入獄。在獄中,孫冶方不但沒有放棄自己的正確觀點,反而憑著堅定的信心和非凡的記憶力,寫下了《社會主義經濟論》一書。但是,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寫在心裏的。因為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中,根本沒有紙和筆供他寫作,但是大量的資料已經貯存在他的腦海裏,他必須盡快將書寫出來。他相信自己的記憶力一定能夠做到。他開始在心裏不停地打腹稿,一字一句,一章一節,他細心地構思著,然後靜靜地默背,讓每一個字都刻在腦海裏。

但是,這樣大部頭的理論著作要全部記住談何容易。當他“寫”完前一章,再構思下一篇的時候,前一章的內容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但他從不灰心,他堅信一定能憑著記憶力寫完這本書,他一遍又一遍地默記,一章一章地複讀,忘記了就從頭再來。這部書一共22章,183節。他一共在腦子裏“寫”了85次腹稿。每個月他都要把全書回憶一次,修改一番,重新記憶。出獄後,他憑著自己在監獄裏的記憶,一揮而就。《社會主義經濟論》在中國恢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起始階段及時地問世了,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孫冶方這種憑著堅定的信心記憶的方法和他艱苦卓絕著書的事例,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也不多見。可見,堅定的信念能夠創造記憶的奇跡。

人的記憶力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如果能擺脫自卑、自我限製等消極心理的困擾,奮發圖強,信心十足,那就沒有什麼事記不住了。

三、堅持記憶法

美國著名盲聾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小時候患上了猩紅熱,重病奪去了她的聽力和視力。由於失去聽覺,不能矯正發音的正誤,她說話也含糊不清。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說,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靜,要學會讀書、寫字、說話,沒有強大的記憶力,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倫·凱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為了能清楚地發音,用一根小繩拴在一個金屬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拴在手上,練習手口一心,寫一個字,念一聲。為了使寫出來的字不至於歪歪扭扭,她還自製了一個木框,裝配了一個滑輪練習寫字。她把自己的學習分成四個步驟:

每天用三個小時自學。

用兩個小時默記所學的知識。

再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將自己用三個小時所學的知識默寫下來。

剩下的時間她運用學過的知識練習寫作。

在學習與記憶的過程中,她隻有一個信念:她一定能夠把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記下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她每天堅持學習10個小時以上,經過長時間的刻苦學習,還有不屈不撓的信心,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知識,能熟練地背誦大量的詩詞和名著的精彩片段。到後來,一本20萬字的書,她用9個小時就能讀完,並能記憶下來,說出每章每節的大意,還能把書中精彩的句、段、章節和自己對文章的獨到見解在2小時之內寫出來。海倫的記憶力已經大大超過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

據說,在哈佛大學讀書的一個博士生聽到海倫·凱勒的事跡後,很不服氣,決定要和她比試比試。在嚴格的時間規定和教員的監督之下,他們進行了3輪比賽,博士生服了。他摘下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倫的頭上。

經過學習,海倫突破了識字關、語言關、寫作關,先後學會了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會各界的讚揚與褒獎。

馬克·吐溫說:“19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

1959年,聯合國發起了“海倫·凱勒”運動,號召全世界人民向她學習。

四、笨鳥先飛

北宋大臣司馬光,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史學家,他著有《司馬文正公文集》,並主編了曆史巨著《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一書共294卷,300多萬字,總括了中國1362年的曆史。

這部書是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著名的編年史書。作為主編的司馬光是一個博聞強記,通曉百家的大學者。

但是,據說司馬光小的時候,記憶力並不出色。惟一與眾不同的是要強,不服輸。在學習時,別人念一遍能背的,他就念三遍四遍,非背熟不可,決不落在別人的後邊。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學習,記憶更多的知識,他為自己設計了一套特殊的睡覺方式:一張木板床和一個圓木枕頭。圓木枕頭放在木板床上,很容易滾動,隻要頭部稍微動一動,圓木就會滾到一邊去,頭就會撞到床上,人就會醒過來了。

司馬光用這種方法,提醒自己抓緊時間學習,“笨鳥先飛”學在別人的前麵。他對能夠隨時喚醒自己的圓木枕頭非常滿意,給他取名“警枕”。

司馬光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苦學,掌握了豐富的知識,為著書打下了基礎。

五、SQ3R記憶法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羅賓森教授,小的時候學習成績十分不佳,特別是英語學習,反應遲鈍,單詞總是記不住,老師提問的時候他每次都要受到同學的嘲笑。但他絲毫也不氣餒,他對自己說:“我相信,通過努力,我也能達到他們的水平。”

他不僅達到了,而且超過了。在不斷地探索中,他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記憶的方法——SQ3R記憶法。這種方法很受人們推崇,在英、美等國家的心理學科教科書中多次被介紹,廣為流傳。

SQ3R是五個英語單詞第一個字母的縮寫,分別代表“瀏覽、發問、閱讀、複述、複習”五個階段的學習與記憶過程。

瀏覽:在讀一本書的時候,先概括地審查一遍。讀序或前言、內容提要、目錄、大小標題等,對書有一個總的印象,確定該書對自己的價值,決定閱讀的方式,以便不浪費寶貴的精力。

發問:對要讀的書有了大概了解以後,再次進行瀏覽略讀。這次主要閱讀書中的大小標題、黑體字或其它重要的標碼。弄清書的主旨和精髓,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來。

發問:不但可以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對加深理解和記憶有很大的幫助。

閱讀:這時的閱讀就有了明確的目的,帶著問題深入閱讀。弄清一些專業用語所代表的含義。勾畫出重點,注意章首和章末的關鍵性文字和重點段落。通過反複閱讀來增加記憶的效果。閱讀時,還要通過記筆記來加深理解,增強記憶。

複述:合上書來回憶。在這一階段,重新閱讀全書,對各個部分提出的問題予以解答。

然後放下原文,複述書的框架、各部分的主要內容和書中重點段落,進行學習和記憶效果的自我檢查。複述可以找到尚未掌握的難點,提高記憶效率。

複習:在複述的基礎上,根據問題及解答的結果,進行全麵的、有重點的複習。而且複習要及時,要根據記憶曲線遞減的規律,合理安排再次複習時間。複習可以鞏固記憶的效果。

SQ3R的學習法,使有關學習和記憶的一些心理理得到了綜合運用。這種記憶的方法,對各類學性很有適應性。

記憶力的可塑性非常大的,凡是記憶力強的人,都必須對自己有信心。一個沒有信心的人是無法把學習搞好的。

興趣能增進記憶

你也許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你是一個球迷,你就能順口說出任何年代任何球員的進球、得分、踢球特點,整個賽季的賽程等多得連你自己也驚訝的資料。

你可能在學習上不是聰敏的學生,但你對球的熱愛,高度的動機,使你的記憶力超常發揮了。

一個人記憶效果的好壞,取決於他對所記的事物的興趣。對於有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的科目,隻要付出較少的精力,就能收到驚人的記憶效果。而對毫無興趣的東西要記住是很困難的。所以,記憶的要訣是先培養自己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撲在“麵包”上的高爾基

高爾基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是前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革命導師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他的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散文詩《海燕》。長篇小說《母親》塑造了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列寧讚譽它是一部“非常及時的書”。

然而,高爾基的學習生涯卻曆盡了坎坷。他的家境貧寒,根本無法跨進學校的大門,不僅如此,他還很小的時候,就出去做童工,養家糊口。但他強烈地熱愛讀書,用他的話說“我撲在書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他把讀書看作是“最高尚的享受”,是做人的根本,是生命的組成部分,他抓住做工的一切零散時間,如饑似渴地學習。

早讀:養成早讀的習慣,可以極大地提高讀書效率。高爾基給人當傭人的時候,時常趁人不注意偷偷看點書,但被發現了經常挨打挨罵。後來他發現主人早晨很懶,常常起來很晚。他抓住這個機會,在天剛一露出微明時就起床,趁機看點書。久而久之,養成了早起讀書的習慣。

晚讀:童年的時候,高爾基在一家裁縫店當學徒工,白天他擦銅器、刷地板、劈木材,帶孩子、洗尿布,累得精疲力盡。晚上,他躲開店老板的監視,偷偷地用罐頭盒做了一盞小油燈,趁主人沒留意時,悄悄地收集一點燭盤裏的殘油。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高爾基便躲到板棚的一個角落裏,借著微弱的燈光讀書學習。他讀起書來很專心,把所有的疲勞都忘掉了。

一天夜裏,老板起來上廁所,突然發現板棚裏有一絲亮光。他很奇怪,走近一看,原來是高爾基在讀書。老板追問高爾基從哪弄來的燈油和書,並一把撕壞了高爾基的書。高爾基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情嚇壞了,看著滿地殘破的書頁驚呆了,那是他千辛萬苦攢錢租來的書。

從那以後,店老板更加嚴密地監視高爾基,他再也沒有機會弄到燈油,但他又實在想讀書,他想等明月高懸時,也許能夠借助月光來讀書。終於等到月圓的晚上,高爾基把藏在爐灶下的書拿出來走到窗前。月光透過窗子照在書上。可不管高爾基怎樣努力,也無法看清那些密密麻麻的鉛字。他從架子上拿下一個銅鏡,想利用光的折射來看書,但還是無濟於事,仍然無法看清楚。最後,高爾基隻好壯著膽子爬到神台上,在神像前的長明燈下讀書。

零讀:隨時隨地讀書。高爾基在“彼爾姆號”輪船上給廚師當下手,他的主要工作是洗碟子。在輪船上,高爾基抓緊一切空閑時間學習,如饑似渴地從書中汲取知識,他還常常把書上讀到的各種各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為了讀書,高爾基時常付出昂貴的代價。有一次他看書被老板發現了,老板用一根木棒把他的背打得腫得老高,而且背上紮進了42根木刺。老板怕高爾基告狀,高爾基說:“隻要你借書給我看,我就不告你。”

“高爾基”在俄語中是“苦難”的意思。經曆太多苦難的高爾基以頑強的毅力自學,抓緊一切時間孜孜不倦地苦讀,艱苦的讀書環境和強烈的興趣,培養了高爾基過目不忘的本領,他憑著豐厚的學識和對苦難生活的回憶,寫出了著名的自傳三部曲,成為一代文學巨匠。記住高爾基的話:“熱愛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隻有知識才有救人的力量,隻有它才能使得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強有力的、有理智的人,這樣的人才能真誠地愛人,尊敬他人的勞動,誠心地欣賞人類不斷的偉大勞動創造出的美麗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