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知識與智力

一、知識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知識是人類認識和經驗的總結,它包含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知識是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智慧教育的主要內容。沒有知識就談不上教育,孩子所學的課本,教師所講的課都是知識。人沒有知識就無法進行正常活動,沒有知識的人是愚蠢的人,要發展孩子的智力必須讓他們掌握豐富的知識,烏申斯基說過:“智慧不是別的,而是一種組織得很好的知識體係。”聰明的人往往是博學的人,愚昧的人往往是無知的人,不好好學習基本的知識要讓孩子成為一個聰明的人是不可能的,家長培養孩子智力的前提是學好知識,學好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

現在社會上宣傳得較多的是如何發展智力,給家長一個錯覺,似乎隻要孩子聰明就行了,知識多少無關緊要,因而對孩子的學習抓得不緊,其實這是錯誤的。知識的掌握與智力的發展是有密切聯係的,雖然不能說知識多智力發展一定快,但知識少卻會有礙智力的發展。知識是智力發展的載體,知識的掌握為智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沒有知識,就說不上智力的發展,離開知識談智力的發展是舍本求末,知識是智力發展的基礎。人的知識與智力是相輔相承的,它們會互相促進,隨著知識的增長,智力得到發展,智力越發展,掌握知識越快,沒有知識,智力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要讓孩子聰明,要想讓孩子早日成材,就要讓孩子把知識學得紮實,成為博學多聞的人。有人對美國科研機構中的1311位科學家進行為期5年的調查研究,發現成績卓越的人大都是博學的人,這是因為係統的科學知識豐富了他們的頭腦,便於他們創造時聯想,廣博的知識使他們在創造的領域裏自由遨遊。知識越多越易於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越易於激發創造力。所以我們發展孩子智力的前提是讓孩子掌握豐富的、係統的、科學的知識。

我們要讓孩子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發展觀察力;在記憶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記憶力;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力;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創造力。列寧說:“我們不要死記硬背,但是,我們需要用基本事實的知識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這就是說,思考力來源於基礎知識。要發展孩子的智力,必須抓緊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二、智力是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武器

有些孩子學習不錯,小學時經常考雙百,可是一上中學就不行了,尤其是到高中分化得更明顯,一些“死用功”的孩子成績並未提高,而一些“小淘氣”成績卻突飛猛進。這個事實告訴我們死記硬背知識並不見得能發展智力,要發展智力光有知識是不夠的。

智力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認識能力,它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對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係統的加工、整理過程,即在分析、綜合、抽象、比較、概括等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心理特征,是人們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一種能力。

我們生活中經常發現,同樣學習知識,有的孩子掌握知識迅速,有的遲緩;在理解知識時有的深刻,有的膚淺;處理一個問題時,有的靈活,有的呆板,這就是說他們的智力有差別。所以說智力是學習知識的武器,是運用知識的能力。隻有發展了智力,孩子學知識才能學得更快、更深、更活。

智力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其中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是衡量一個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標誌,它主要表現在思維的廣度、深度、速度和靈活性、針對性、條理性等方麵。

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時,既要讓孩子掌握基礎知識,更要注意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去發展孩子的智力,使孩子成為智慧過人的智者。

三、知識≠智力

有些家長以為讓孩子多背知識就會提高智力,於是逼著孩子像小和尚念經一樣整天背呀寫的,其實這樣做並不見得會提高孩子的智力,有時甚至會起反作用。有的家長不顧孩子生理、心理特點,憑主觀願望找來一些零亂的、繁瑣的,甚至是虛偽的知識硬灌給孩子,結果損壞了孩子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這是因為加大作業量、“題海戰術”、“考試枷鎖”使孩子大腦負擔過重,擾亂了孩子大腦的正常運轉。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信息輸入大腦後並不是馬上儲存,必須有一個在人腦中程序編碼的過程,如果信息量過大過猛,舊的信息在大腦中還未固定下來,新的信息又來了,就會產生幹擾,形成倒攝抑製。所以對於智力的發展來說,知識過量過猛不如知識少而精。

要弄清知識在智力發展中的作用,我們必須弄清知識與智力關係,知識是智力發展的基礎,但知識又不等於智力。它們的區別如下:

①知識是靜態的,智力是動態的。

②知識是經驗的總結,智力是大腦的屬性。

③知識的掌握是由少到多,由簡單到複雜,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智力是與人的神經係統相聯的,它隨人的年齡的提高而增長,可達到頂點後又會隨著人的衰老而降低。

知識的多寡並不完全反映出智力的水平。有的人學了不少知識,但隻會背現成的結論,不善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成了“兩腳書櫥”,而有的人雖然知識不多卻能靈活運用。這種知識與智力不成正比的現象說明了知識不等於智力。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是常有的事。大家都知道曹衝稱象的故事,曹衝當時並不懂得阿基米德定律(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所排開液體的重量)但他卻能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船體載重越多,吃水越深),間接地解決了稱象的難題。曹衝年齡很小,知識不多,可他卻靈活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在旁的大臣,很多人熟讀經書,知識可謂淵博,卻解決不了這個難題。德國教學家高斯小時候隻運用加法和乘法迅速地計算出了1+2+3+4+……96+97+98+99+100的結果。這些事例都說明知識與智力不見得完全同步發展,隻要科學地開發智力,智力的發展可以超前於知識的積累。如果學習知識時不注意智力的發展也會使智力的發展落後於知識的積累。不少孩子把公式、法則背得滾瓜爛熟卻解答不出難題,背了不少詞語、修辭手法卻寫不出好文章,這也充分說明知識本身並不等於智力,知識隻為智力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如何發展智力還有其自身的規律。孔夫子幾千年前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知識和發展智力必須同時進行,互相促進,同步提高,這就需要我們輔導孩子學習時運用科學方法,掌握發展智力的規律。

四、發展智力比掌握知識更重要

輔導孩子學習,掌握知識固然很重要,沒有知識拿什麼去思考,去創造,但是,現代社會是個“智力社會”,“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已開始過時,對未來社會的人來說智力比知識更重要。

現在世界上的知識正在迅猛增長。每一分鍾世界上就有一本新書出版。英國技術院預測專家詹姆斯·馬丁推測:

人類科學知識:19世紀,每50年增長一倍

20世紀初,每10年增長一倍

70年代,每5年增長一倍

目前,每3年增長一倍

有人預測50年後世界知識總量將是現在的32倍。有人統計6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新發現、新發明比過去2000年總和還要多。科學技術水平以幾何等級數的速度在迅猛增長,知識的陳舊周期在縮短。

18世紀為80~90年

19世紀到20世紀初為30年

20世紀初到50年代為15年

目前縮短為5~10年

美國做了一次調查,在現在學校的專業課程中,新開的專業是17年前的一倍。

世界上的知識增長如此迅速,任何一個人要想把它全部掌握都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是發展智力。隻要有了聰明才智,無論知識如何發展變化都可以迅速跟上。

未來的社會最重要的是智力,一些體力勞動將由機械或機器人代替,一些記憶性的腦力勞動將由電腦代替,而人的主要優勢是創造,這是任何非人的東西所代替不了的。創造就需要智力,未來的社會對人的智力要求更高,發展智力是世界的大趨勢。為了使我們的孩子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就非常注意智力的發展,在幫助孩子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大腦,使我們的孩子才華出眾,智慧過人。

在發展智力上家長不要有顧慮,有的家長總認為自己孩子的腦子笨,沒有什麼潛力可挖,其實不然,人的智力潛力是很大的,人腦由1000億個細胞組成,分為5000千萬種不同類型,人腦相當於一台1015開關的電腦,這比世界上最大的電腦不知大多少倍,人腦一生中儲存的信息較為保守的估計是1000多億,根據一些專家估計人類至今隻利用了大腦潛力的10%。現在人腦的潛力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人自身的智力潛力如不挖掘,就會萎縮乃至泯滅,“用進廢退”是腦科學的一個原則,大腦不用就會退化,我們必須從小就注重孩子智力的培養,點燃他們的智慧火花,催開他們創造的萌芽。

我們說智力比知識更重要,就是告訴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時要發展智力,而不能眼睛隻盯著分,讓孩子死記硬背,成為“讀死書”、“死讀書”的書呆子。“呆讀死記”是會扼殺智力的,誇美紐斯曾說:中世紀的學校是“才智的屠場”。恩格斯也說過,愛比思特中學“半年時間就會使一個學生變成傻瓜”,不發展智力,讓孩子死讀書,使孩子越讀越傻的例子是有的。知識能不能發展智力既要看知識本身是不是科學的,是不是係統的,還要看傳授知識的方法是不是科學的。家長的頭腦中不能隻有學習知識的意識,還要有發展智力的意識,這樣才能指導孩子把知識學活。

社會在變革,知識在更新,新的時代要求我們把孩子培養成為思維最靈敏,判斷最準確,主意最巧妙的智人,隻有這樣我們的孩子長大才能成為靈活自如地駕馭時代的人,未來的社會最需要的是既有知識又有智能的人,“學曆社會”必將轉為“能力社會”,“高分低能”的人終將被曆史所淘汰,我們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超前意識,為未來社會培養高智能的人才。第一章提高觀察力的方法

怎樣提高孩子的觀察力

一、關於觀察力的基本理論

(一)什麼是觀察力

觀察是利用各種器官如眼睛、耳朵、舌頭、皮膚等對客觀事物從多側麵、多角度進行的一種有意識、有計劃的知覺活動,是直接地、具體地反映客觀事物。

有一位醫生給學生上課,訓練學生的觀察力,他當著全體學生的麵,親自用手指蘸了一下糖尿病人的尿,放在嘴裏嚐了一下,然後對每個學生說,你們也要像我一樣嚐一嚐糖尿病人尿的味道。學生們都皺著眉頭照著做了。醫生問是什麼味的,學生們說:“甜的。”醫生說:“你們都上當了。我並沒有嚐尿的滋味,我伸進尿裏的是食指,可舔的是中指,你們可要鍛煉自己的觀察力啊!”

大文學家歐陽修得到一幅古畫,畫麵內容是一叢牡丹花下臥著一隻貓,十分逼真。但是歐陽修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於是就去問宰相吳正肅。吳正肅一看到畫就說:“這是‘正午牡丹’。”歐陽修反問說:“何以見得?”吳正肅回答說:“畫上的牡丹,花瓣色澤濃豔而幹燥,正是中午牡丹的樣子。花下貓的眼睛眯成一條線,正是中午貓的形象。如果是清晨,牡丹的花瓣應該是收縮而濕潤,貓的眼睛也應該是圓的……”。歐陽修聽後恍然大悟,十分佩服。那麼,吳正肅的判斷為什麼如此準確呢?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他對牡丹花一天的變化及貓的眼睛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扁圓情況,作過細致的分析和研究,因而對它們有了一個整體、準確的知覺。這種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形式就是觀察。觀察和我們平時所說的看不是一回事。看有的是有目的的,有的是無目的的。而觀察則是有目的的看,帶有一定的研究性質。例如,一個學生看到樹葉上有一條小毛蟲在爬,這種看不叫觀察,如果他一邊看,一邊分析毛蟲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有幾條腿?怎麼行走的?這才叫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