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某材料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由於要記的材料比較枯燥,十分抽象,就隻好死記硬背了,然而死記硬背的效果是很差的,這時,你可想到過采用聯想的方法嗎?聯想時,不必都合乎情理和邏輯,隻要對你的記憶有利,即使是牽強附會也不要緊。
比如,地理課本上講到我國的金門、馬祖、台灣和其所屬的澎湖列島麵積為35981平方公裏。這個數字很難記。有個同學馬上發現了這個數字的特點:“‘359’可以記成‘三五九旅’‘81’可記成‘八一’建軍節。”因此,他把這幾個島嶼的總麵積想象成“三五九旅在八一建軍節誕生。”於是,一下子就記住了。
以上的聯想雖然古怪荒唐,但對記住學習材料極為有利。在記抽象材料時,你不妨多花些工夫,先進行聯想把它轉化為具體的形象,然後再記憶。
聯想法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動態式
在聯想時要盡量讓靜止的材料活起來,動起來,這是因為動態比靜態更吸引人,更能引起大腦興奮,產生較好的記憶效果。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廢寢忘食地研究苯分子結構,大腦極為疲乏。在一次緊張的工作後,坐在一輛馬車上昏昏沉沉地睡了,但他沒有完全熟睡。睡夢中,他似乎覺得碳分子都活了,在他眼前翩翩起舞,結成一條長鏈,長鏈像蛇一樣扭動,突然一口咬住自己的尾巴,盤成了一個圓圈……就在這時,他驚醒了,忽有所悟地大喊一聲:“我找到答案了,苯分子是一個環狀活物!”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動態法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夢中的苯分子仍是一堆死物,絲紋不動,就不會產生強烈的印象,就不可能記憶猶新。
由此,記憶時,你就可以有意識地運用動態法。比如,學地理時,要記住我國的四大盆地,即塔裏木盆地、準葛爾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可聯想作“盆地中有座塔、塔裏有根木頭,準備割(葛)木耳(爾),四麵穿(川)上,操起柴刀打(達)木頭。”
要記住初中語文課本中魯迅的八篇文章名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一件小事》、《故鄉》、《論雷峰塔的倒塌》、《孔乙己》、《藤野先生》、《友邦驚詫論》。就可以用動態法這樣想象: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經過《故鄉》去看《社戲》,路上遇到《孔乙己》和《藤野先生》,談起了《雷峰塔的倒塌》的《一件小事》,這件事引起了《友邦驚詫論》,於是魯迅屢遭攻擊。
運用動態法應該注意,凡是能動事物的動作,最好恢複常態,如要記“戰馬——黑板——鮮花”,可以想象戰馬奔騰、踏倒黑板,黑板上長出一朵鮮花。
運用動態還應該注意,要動靜相間,張馳有致。如果記“蚯蚓——電話——麵條”,可以想象蚯蚓從電話聽筒鑽入,又從講話筒擠出麵條來。設想蚯蚓動,麵條動,而電話就不要動。這樣大腦接受信息時才能避免單調的感覺。否則,都動起來,反而影響效果。
2代用式
即將記憶材料用另一事物取代的聯想方式。甲乙兩事物隻要在形狀、讀音、意義、質料等方麵有相似之處,就可以相互取代。
如記“蠶蛹——機槍——大米”可以想象把蠶蛹當子彈塞進了機槍裏,機槍裏打出一粒粒大米。這樣就會經久不忘。
運用代用法時應該注意,甲乙事物的互相替代是有條件的,兩者最好在形狀、音響、性質、質料等方麵有相似之處。如皮球可以代替火車輪,但用帽子代替車輪就不見得巧妙,就容易忘記。忽視了這一點,代用法便難以收到最佳效果。
3誇張式
即把記憶材料誇大或縮小、增多或減少進行記憶的聯想方式。如記“手表——倭瓜——滑梯”可以想象手表像倭瓜那樣大,從滑梯上滾下來;記“火柴——電筒——閃電”,可以想象火柴裝進電筒裏,一按開關,電筒裏射出閃電。又如把張太雷想象為一個姓張的大爺敢上天去抬(太)雷,把楊虎城想象為一個楊先生騎著老虎進城,把張天翼想象為把姓張的添(天)上了雙翼等,都能收到較好的記憶效果。
運用誇張法時應注意:一定不要把原型混淆了。比如可以把一個饅頭想象成一座山,但不要把這座山具體想像成桂林山水的模樣,而必須保持實物的原型。同時運用誇張的材料最好與後麵的材料掛起鉤來,這樣就容易記住了。
4結合式
即把要記的材料與其它事物離奇地交接或結合在一起,使之產生荒誕可笑的效果,以提高記憶效率的聯想方式。
這四種方式是聯想記憶法的基本方法,當然,也不僅僅局限於此,運用四種方式時要靈活,可以把兩條或三條結合起來,隨意使用,以形成清晰的物象,留下深刻的烙印,收到最佳記憶效果。
聯想是人們的一種創造,而自己創造出來的成果是不容易忘記的。創造力越強,想象力越豐富,聯想就越奇特。聯想越奇特,物象越深刻,記憶也越牢固。這是相輔相成的。聯想記憶法之所以要運用奇特的方式進行聯想,是由我們要記憶的信息的性質決定的。掌握了奇特這一原理,那些毫不相關的信息就會聽從您的調譴,有聯係地輸入,有次序地取出了。
提示:
·所謂聯想法就是通過離奇的、特別的聯想,並在頭腦中呈現相應的物象來增強記憶的方法。
·生活中人們往往對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東西過目即忘;而“奇”、“趣”的東西能給人以聯想的東西卻往往牢記不忘。
·聯想是人們的一種創造,而自己創造出來的成果是不容易忘記的。
·聯想越奇特,物象越深刻,記憶也越牢固。
·聯想時,不必都合乎情理和邏輯,隻要對你的記憶有利,即使是牽強附會也不要緊。
·在聯想時要盡量讓靜止的材料活起來,動起來,這是因為動態比靜態更吸引人,更能引起大腦興奮,產生較好的記憶效果。
·運用代用法時應該注意,最好在形狀、音響、性質、質料等方麵有相似之處。
方法14
比較記憶法
通過比較進行記憶,在比較中加深印象,這種方法叫比較記憶法。
記憶材料有相似的、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好記憶。
如果我們隻是孤立地研究某一事物,不把它和別的事物加以比較,那麼,這一事物固有特點就會被掩蓋起來,它和同類事物的不同特點,以及和不同事物的相同特點也就難以認識。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生識字時,注意引導學生作精細觀察,認真比較。他先在黑板上寫上“今”、“折”、“氏”三個字,然後在每個字上用紅粉筆添了一點,構成了“令”、“拆”、“氐”三個字,然後告訴學生“點令不點今,點拆不點折,點氐不點氏”, 一下子就給學生們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實踐證明,精確的認識客觀事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是我們進行有效記憶的重要方法之一。
比如,數學中的多邊形麵積、邊長公式,可列成這樣的對照表,見表2-5。表2-5名稱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n邊形麵
積
S與a的關係34a2a21425+105a2332a2與R的關係334R22R2332R2n2R2sinαa與R的關係3R2R1210-25RR2Rsinα2注:S表示麵積;a表示邊長;R表示半徑;α表示圓心角。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這種列表,不是無順序無規律的羅列,而是按照事物的相同或不同,運用比較法,把相似或區別之點,分別集中起來,組成一個簡單明了的對照表。
這種表對於記憶一些容易弄混的相似概念、公式、化學反應式比較有用。
一張表整理出來了,自己腦子也就清晰了,再去記憶,就已經可以記得很牢了。因為在查找、分類和填寫表格的過程中,大腦已經進行了積極的思維,把知識條理化了。
如果我們常常整理自己所學過的知識,找出他們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對比著學習,這樣就理解得更透徹,記得也更清楚。
比較,特別是列一張表,可以使記憶材料簡化,在記憶時,可拋去材料的大部分不管,記最主要、最精華的部分,既可省時間,又能記得準確,我們應掌握這一方法。
方法15
特征記憶法
什麼是特征記憶法?特征記憶法就是抓住學習材料的獨有特征來記的一種記憶方法,共性中的個性就是特征,它可以刺激大腦產生興奮,使大腦皮層形成一個興奮灶,留下鮮明的形象,因此,抓住特征進行記憶是很有效的記憶方法。
人們記事物往往記特征,凡是在同類事物中突出的,凡是在人們眼中新奇的,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在記憶時首先要抓住記憶材料的特征,突出識記材料的特點,使自己獲得深刻的印象。
如何抓特征呢?隻要你對要記的材料認真地作觀察、動腦思考、分析、發掘,記憶材料的特征就會顯露出來。比如漢字“己、已、巳”,“拆、折、柝、析”,隻要抓住封口不封口,多一點與少一點,點橫撇之差的特征,就容易進行記憶了。記“買、賣”二字,可想到“插上標簽賣,抽掉標簽買”的特征來記;記“滅”字,可想到“一蓋扣火”的特征來記。再如“良、郎、朗、琅、狼、踉”與“很、狠、痕、懇、根、跟”兩組字,隻要抓住前一組韻母都是ang,後一組韻母都是en,ang韻有點,en韻無點的特點,就不會記錯寫錯了。
一些地名、年代、元素符號、數理化中的一些常數,也可以找出它本身的特征進行記憶。下麵以記曆史年代為例:
383年淝水之戰
特征:以8為軸,兩端數字為3
646年日本大化革新
特征:以4為軸,兩端數字為6
676年新羅統一朝鮮
特征:以7為軸,兩端數字為6
1234年蒙古滅金
特征:連續自然數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特征:16的重複
1661年鄭成功收複台灣
特征:從中間劃開,兩邊對稱
1777年美國內戰中薩拉托加戰役
特征:後三位數相同
1818年馬克思誕生
特征:18的重複
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簽訂
特征:從中間劃開,兩邊對稱
1888年英國侵略西藏
特征:後三位數相同
1919年“五·四”運動
特征:19的重複
上例事實充分說明,抓住特征記憶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因此,為了增強記憶效果,我們就應在抓特征方麵動點腦筋。
1使用特征法的步驟
(1)認真閱讀材料
閱讀幾遍要記的材料,形成初步印象。要使自己對所記憶的材料有所理解,有個總體的了解。
(2)尋找所記材料的特征
仔細觀察、分析,從材料本身找特征;如果材料本身看不出什麼特征,就要通過聯想,給材料賦予特征。
(3)牢記特征
要注意細心辨別,抓住真正的特征來進行記憶。
2在抓特征時的注意事項
(1)認真觀察、仔細辨別
特征,隻有經過觀察後才能抓住,抓住了特征才便於記憶。事實也正是這樣,不經觀察,怎麼會知道正午貓眼是眯成一條線的,而早晚才是圓的呢?
實際上,在觀察辨別過程中,隻要你尋找出的特征一經確認,你就已經記住了。
(2)要多分析、發掘
沒有明顯特征的材料,就要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發掘,運用聯想的方法,賦予它某種特征來記,也會有較好的記憶效果。3使用特征法時的注意事項
(1)要抓實質
抓特征,要抓住實質,要抓住本質特征,而不是表麵的東西。特征,一定是記憶材料的集中反映,一定要有代表性,非本質的特征就不那麼重要。
(2)不要牽強附會
抓住特征記憶,是為了通過記特征加深對整個記憶材料的印象,因此,不要牽強附會,實在找不出特征的材料就不要用特征記憶法,否則,不可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特征記憶法用途很廣泛,日常生活中記人、記事,學習中記單詞、記年代、記公式,看電影、電視中記情節、記事件都可用特征記憶法。學會了特征記憶法不但對學習有好處,對生活也有好處。
提示:
·人們記事物往往記特征,凡是在同類事物中突出的,凡是在人們眼中新奇的,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仔細觀察、分析,從材料本身找特征;如果材料本身看不出什麼特征,就要通過聯想,給材料賦予特征。
·抓特征,要抓住實質,要抓住本質特征,而不是表麵的東西。特征,一定是記憶材料的集中反映,一定要有代表性,非本質的特征就不那麼重要。
·隻要你對要記的材料認真地作觀察、動腦思考、分析、發掘,記憶材料的特征就會顯露出來。
方法16
網絡記憶法
網絡記憶法就是利用知識的內在聯係對識記材料進行記憶的方法。
任何一個學科的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之間都有內在聯係,都可以編織在某個網絡之中。知識與知識之間雖然縱橫交錯,但是都能理出頭緒。隻要把住主要的、關鍵的,次要的、從屬的部分便會納入網絡之中了。正如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在《詩譜序》中說過的:“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傑羅姆·S·布魯諾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儲存而是檢索,而檢索的關鍵則在於組織,識記材料如果沒有納入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那麼就很容易遺忘。這就是說,善於把零散的知識編織成網絡,是鞏固記憶的重要措施。網絡法是記憶的一個重要方法。
網絡法不但要側重於抓縱向線索,而且要突出材料間的橫向聯係,使其縱橫交錯,溶於一爐。
1建立網絡的注意事項
(1)條理性
網絡要具有鮮明的條理性,拿到識記材料首先要概括出網絡圖,要突出材料的層次以及各層次之間的關係,抓住這些條理,記憶時就比較清晰,回憶時就可以“按圖索驥”了。
經驗告訴,我們背一篇課文,不明主次,不清條理,雖然也能背下來,但卻背得慢,費時費力。如果先抓住中心思想,分析一下這篇文章分幾個層次,是從幾個方麵來表達中心思想的,那麼再去背,就會容易很多。例如,記憶桃花源記,應該先整理出一個綱目:
《桃花源記》逢桃源緣溪行
逢桃花林
欲窮盡
訪桃源景土地
屋舍
良田
桑竹
阡陌
雞犬
人衣
貌
行
神
德
情理想社會
尋桃源遂迷
未果不可得
然後再記憶就好記了,因為有了條理。
(2)概括性
編織網絡的過程就是對材料施行高度壓縮,使之化繁為簡的過程。編織網絡要集知識之精華,覽材料之概要,這樣才便於記憶。例如,把複數概括出一個網絡:複數實數有理數整數正整數(自然數)
零
負整數
分數(正、負)有限小數
無限循環小數
無理數(正、負)—無限不循環小數
虛數
這樣編織綱目因為概括性很強,所以便於記憶和理解。
(3)聯係性
編織網絡要特別注意知識間內在的聯係,把內在聯係弄明白了,網絡就好編了,當然也就好記了。例如,記數學公式。
孤立地記圓的麵積公式、扇形麵積公式和弓形麵積公式,那就不太好記。可是如果抓住了這三種形狀的關係,扇形是圓形的一部分,弓形又是扇形的一部分,找出這些麵積公式的內部聯係,把它們串起來記,就並不困難了。
圓的麵積公式S=πR2
扇形麵積公式S=12R2θ
弓形麵積公式S=12R2(θ-sinθ)
注:R表示半徑θ表示圓心角(以弧度計)
看看這網絡,再記憶不是很清楚嗎?
(4)直觀性
網絡圖線條要清晰,隻有這樣才便於直接觀察,縱橫關係才能一目了然。編織網絡要盡最直觀形象,要盡量給人以清新之感,直觀能夠給人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記憶生產力、生產關係和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可以畫一個直觀的網絡圖,見圖2-9。
圖2-9網絡圖這樣的網絡形象直觀,可以一目了然,便於記憶。
2運用網絡法記憶的注意事項
(1)抓住主幹
對識記材料進行係統組織,首先要抓住骨幹,骨幹抓住了才好編織網絡,這樣才不至於主次不分,亂成一團麻。
(2)條理化
對知識分析、加工,使其條理化,並納入大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這樣,記憶時才條理清楚,主次分明。
(3)進行比較
許多人喜歡背老師編織的網絡,這樣記憶效果不高,最好自己動手編織網絡,然後和老師的對比,以進一步求得網絡完善化。
提示:
·任何一個學科的知識,知識與知識之間都有內在聯係,都可以編織在某個網絡之中。
·編織網絡要集知識之精華,覽材料之概要。
·最好自己動手編織網絡,然後和老師的對比。
方法17
凝神記憶法
什麼是凝神記憶法?凝神記憶法就是凝聚注意力,增強記憶效果的一種記憶方法,簡言之,凝神法是聚精會神記憶的方法。
詩人歌德曾對他的學生說:“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要丟掉那匹。”注意力不集中,大腦就收集不到強烈的信息,就會產生“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現象。
如果注意力集中了,即使有幹擾也能排除掉。因為大腦皮層上與學習有關的區域興奮越強烈,其它跟學習無關的區域的抑製也就越強,這樣注意力就更加集中在要學習的內容上,凝神默想記憶。即使得到的信息比較微小,也會被“放大”,當然記憶的效果就高。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常常喜歡用“忘了世界”這句話來形容自己讀書的時候所達到的專心致誌的境界。在這種境界裏記憶當然就更牢固,要想成功地運用凝神記憶法,就要學會在記憶的時候善於集中全部的注意力,盡可能達到“忘了世界”的境界。
凝神記憶較之心不在焉地記憶效果要好得多,可以說真正的記憶術就是凝神記憶術。
我曾做過試驗,結果是凝神閱讀材料兩次,比心不在焉地閱讀五次的記憶效果還要好。因此,凝神記憶法,是記憶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記憶方法。
凝神記憶法要求排除幹擾,隔絕與記憶材料無關的視覺、聽覺、嗅覺等刺激,把精神專注於所記的材料上。
1凝神記憶法的方式
(1)閉目再現式
把要記的知識熟悉一下,閉上眼睛,竭力回想知識內容,使它在頭腦中再現出來,然後再睜開眼睛查核。如果記得不準就再記一下,然後再閉目回想,直至記住為止。
據傳,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把墨研好,總要躺在床上睡一覺,才起身動筆一揮而就,從不改動一字。其實,王勃不是在睡覺,而是在閉目靜心思考,在閉目中再現生活素材,在閉目中構思、作文,在閉目中記住腹文。由於他凝神默想、記憶,所以,提筆作文就能做到一字不改。王勃的“睡覺作文”,是典型的閉目再現式。
在考試中遇到難題,閉目凝神一會兒,這樣能產生較好的再現效果;在背誦時,邊背邊閉目再現,記憶效果會更好。入睡前用閉目再現法,可以把當天所學的知識記得很牢。總之,閉目再現法在學習生活中可以廣泛運用。
閉目再現之所以能增強記憶,是因為閉上眼睛可以斷絕外界的各種視覺刺激,使注意力高度集中起來,從而加強知識的記憶。閉目再現是一種很可行的凝神記憶方式。
(2)獨處專注式
選擇盡可能隔絕與所記材料無關的外界的視覺、聽覺、嗅覺刺激的場所,獨自一人專注記憶。
所選的場所要能有效地排除種種幹擾,從而達到集中注意力,專注記憶的目的。在家裏可以選擇獨自一人的書屋、無人幹擾的庭院;在學校可以選擇空教室、無人幹擾的操場一角;在校外可以選擇僻靜處,總之要選擇幹擾小,易於集中注意力的地方。獨處的優點是排除了幹擾,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記憶比較複雜的材料,效果也是比較好的。
(3)踱步凝思式
用來回踱步邊走邊思索的方式來增強記憶,也是凝神記憶的一種方式。機械的反複踱步動作,可以集中注意力,排除各種幹擾,使大腦處於專注狀態,用心思考和記憶。曹植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箕,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就是在這種踱步凝思中吟成的。
軍事指揮官思考作戰方案時來回徘徊,禪師坐禪時將念珠一顆一顆有節奏地撥動都是為了凝神,我們在記憶時運用這種方法也可以起到神效。
(4)動作習慣式
借自己平時的習慣動作來集中注意力,也可以增強記憶效果。一般說來,一個人平時專心思考或記憶時,會習慣於某個動作,形成習慣後,他一旦要專心思考或記憶時,就會出現相同的動作。因此,我們在記憶時,就可以用這種習慣動作,使自己很快進入專注狀態。
傳說馬克思寫字台的地上都被磨出坑了,就是這種習慣動作的記錄。不少作家也有類似的習慣性動作。每個人的習慣動作是不同的,比如,有的習慣用指頭不停地輕輕敲打桌子,有的習慣於玩弄手指,有的習慣於輕輕咬住筆杆,適當地運用這種習慣動作,對集中注意力、幫助回想和記憶很有好處。當然這些都不可硬性模仿,這些習慣往往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的,它隻是幫助我們凝神的一種形式,不可刻意去做。
方法18
及時記憶法
有些孩子認為,“今天剛學的,背什麼呀,等忘了再背也不遲。”其實不然,按記憶的規律,尚未在大腦中建立牢固的興奮中心的知識,最容易遺忘。如果及時記憶,使新知識尚未淡忘時反複強化,在大腦中建立起穩固的神經聯係就不容易忘了。如果等忘了再複習,那就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重新學習了,浪費時間和精力。
遺忘有個規律叫“先快後慢”,也就是說,剛學的知識如果不記牢,幾天內就可以忘掉一大半,如果及時記憶、趁熱打鐵就不容易忘的那麼快了。這就是有名的“遺忘曲線”所提示的規律。
德國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1850~1909)用無意義音節和有意義的文字為識記材料,對記憶保持和時間推移關係,學習材料的份量和誦讀次數的關係,重複學習和分配學習的影響等問題,通過實驗統計做了深刻研究,發現了遺忘先快後慢的規律:剛剛記住的無意義材料最初幾小時遺忘速度很快,兩天以後就變得較為緩慢,以後則更慢。識記後的20分鍾內遺忘42%,1小時後遺忘558%,9小時後遺忘64%,1天後遺忘663%,2天後遺忘722%,6天後遺忘746%,31天後遺忘789%。其關係可用坐標曲線表示出來,心理學界把他這項成果稱之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這條遺忘曲線揭示的現象是在識記無意義音節時發生的。在識記有意義的材料中,如新奇的故事,新穎的圖畫等,遺忘的速度就取決於材料的內容和範圍。但總的來說,當識記的範圍增加時,遺忘的變化就開始接近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在他以後,許多人做了類似的實驗,其結果也都大體上與艾賓浩斯曲線相一致。因此家長要教育孩子當天功課當天清,及時記憶,不要等到考試前算總帳。及時記憶,趁熱打鐵有很多好處:
1有利記憶
剛剛學過,記憶猶新,便於記憶。
2便於及時補缺
當天記憶,有什麼不會的可以馬上補救,防止時間一長,被忽略了。
3減輕大腦負擔
當天記憶,不用花太長時間,大腦負擔不重,如果積累起來再記憶,大腦負擔過重。
4有利於培養責任心和良好習慣
及時記憶這是一種好習慣,及時記憶當天功課,使學習一環扣一環,能防止疲塌拖拉壞習慣的養成,增強責任心。
現在的孩子不重視及時記憶,家長必須督促孩子學完後馬上複習,及時記憶。我們不要等記憶的“大樓”倒塌後再修補,而應在倒塌之前加固。對所學的知識必須及時強化,反複強化,使記憶的“大樓”牢而又牢。
提示:
·遺忘有個規律叫“先快後慢”。
·及時記憶,不要等到考試前算總帳。
·知識必須及時強化,反複強化。
方法19
重點記憶法
福爾摩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認為人的腦子本來像一間空空的小閣樓,應該有選擇地把一些家具裝進去。隻有傻瓜才會把他碰到各種各樣的破爛一古腦兒裝進去。這樣一來,那些對他有用的知識反而被擠了出來;或者,最多不過是和許多其他東西摻雜在一起。因此,在取用的時候也就感到困難了。所以一個會工作的人,在他選擇要把一些東西裝進他的那間小閣樓似的頭腦中去的時候,他確實是非常仔細小心的。”
我們需要記憶的東西太多了,然而人的精力和時間卻是有限的,我們必須選擇重點記憶。當記則記,當忘則忘。
以研究記憶而著名於世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人記憶無意義的音節。結果是:記憶12個無意義的音節達到能背誦的程度,隻需念165遍。而記憶24個無意義音節達到能背誦的程度就需要念44遍,也就是說平均記12個音節就要念22遍了,多念55遍,效率顯然降低了。
還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每次記憶的內容份量不一樣,看平均記熟每個音節需多少時間,結果如下:第一次記7個無意義音節,21秒就記住了,平均3秒記1個音節。第二次記12個無意義音節,用168秒記熟,平均14秒記1個音節。第三次記24個無意義音節,用685秒,平均29秒記1個音節。第四次記36個無意義音節,用1520秒,平均42秒記1個音節。實驗表明,每次記憶量越大,平均每個單詞記憶所用時間越長。
記憶無意義的內容是這樣,記憶有意義內容的實驗結果也是類似的。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記100字的一段課文,用了9分鍾。記200字的一段課文,就要用24分鍾,平均每記100字用12分。記500字的一段課文,共用了1小時5分鍾,平均每記100字用13分鍾。記1000字的一段課文,竟用了2小時45分鍾,平均每記100字用165分鍾。
實驗結果也表明每次記憶量越大,單位時間記憶量越小,記憶效果越差。
在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的確有許多人不加選擇,事無巨細,一古腦全記。這樣記憶是不行的,我們記憶必須有選擇,有重點,記憶那些重要的,非記不可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注意力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說人的心理活動在每一瞬間隻反映一定的事物;“集中性”是說集中精力反映一定的事物就可以獲得清晰的、深刻的印象。因此人在同一時間裏,隻能感知引起注意的少數事物,而對另外的事物就很模糊,甚至毫不介意。認識到這一點,生活中“心不在焉”、“充耳不聞”、“熟視無睹”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連作家馬克·吐溫都忘過車票放在哪裏。愛因斯坦在爭論中竟不知道吃的是魚子醬;他還經常忘記帶鑰匙,就是結婚那天,還讓新娘孤零零地站在門外等他取鑰匙;更可笑的是,曾忘記了自己的住處,打電話問秘書了解自己住在哪兒;排隊納稅時,竟回答不出自己的名字!可見天才也不是什麼都記,他們隻記與自己的研究有聯係的最重要的信息。
馬克·吐溫忘了車票放在哪兒,忘了去何處,但在乘車中構思作品情節卻記得很清楚,對演講材料記得滾瓜爛熟;愛因斯坦忘了自己的住處甚至名字,但對物理學上的許多高深的學問卻記得十分嫻熟。很多文學家、科學家,他們經常忘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對自己的研究課題卻記憶精確。這都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他所研究的項目上,而不在生活瑣事上的緣故。
我們在記憶中也應向他們學習,集中注意力記憶重點內容,隻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記憶效果。
記憶的時候無選擇、無重點,還不僅僅在於增加大腦負擔、降低記憶效率,而且也說明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不夠,消化得不夠,當需要他從記憶庫中提取所需的知識時,就會像福爾摩斯所說的那樣,摻雜一團,互相幹擾,看起來記得不少,偏偏在考試時怎麼也想不起來。到了要用的時候提不出,這樣的記憶有什麼用呢?
記憶的重點應該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比如學習數學、物理,基本的公式、定理是需要記憶的,可是有些孩子連解題過程包括答案都要靠強記來背,就沒有必要。因為應用這些基本公式和定理已經可以解決各種各樣變化多端的習題了。
就是記定理、定義、公式的時候,也應該有詳有略,有所選擇和淘汰。對於精髓所在,一定要牢牢抓住,其他可以舉一反三,通過聯想或者通過簡單推導得出,不必死記硬背。比如記憶三角公式的時候,兩角和、差、倍、半角的公式很多,變化不少,一寫一大片。很多同學一古腦兒全背下來。這個方法就不科學,也十分費力。有一位數學家參觀一所中學的教室,看見牆上有一張紙條寫著:“一定要牢記!”下麵寫了二十幾個三角公式。他不同意這樣做,說:“這麼多公式,讓我背也背不出,其實隻要記住最基本的幾條,其他推導一下就可以得出,沒必要加重記憶負擔。”他認為: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這兩個公式就是許多三角公式的牛鼻子,要特別記牢。
我們學習時不少孩子不加思索,不加選擇什麼都記,這種記法不但費時、費腦子,而且往往記了半天主要的沒記住,次要的記住了也沒用,費力不討好,所以一定要記憶重點,重點記憶。
學習要善於抓住精髓,抓住重點。善於讀書和記憶的人,往往發現一本書最有價值的不過是幾段,一篇文章最有價值的不過是幾句話,把這些東西挑選出來,深刻理解、加深記憶是十分必要的。愛因斯坦曾經說:“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這才是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現在是信息時代,信息如同海洋一樣,誰要都記也記不住,世界上每一分鍾就出一本新書,誰能全記住。有些東西就讓電腦去記吧,用時一查電腦就可以了,我們的人腦隻記最基本、最重要的就可以了。
提示:
·每次記憶量越大,單位時間記憶量越小,記憶效果越差。
·記憶必須有選擇,有重點,記憶那些重要的,非記不可的。
·記憶的重點應該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比如學習數學、物理,基本的公式、定理是需要記憶的。
·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這才是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方法20
分散記憶法
每到考試前都是孩子最忙的時候,背公式、背定律、默字詞、默課文,搞得腦袋都大了,昏昏沉沉,到考試時效果並不好。可有些孩子不是這樣,他們考試前並不緊張,真有一種“大考大玩,小考小玩”的勁頭,但一考試分並不低。其中的奧秘是什麼呢?
原來他們采用的是科學的記憶方法:分散記憶。把一段較長的學習時間分成幾段來使用,中間穿插以休息或其他活動,或者把一個較長的學習材料分成幾段加以記憶,這種方法叫做分散記憶法。
分散記憶實際上是“難點分散”,他們不是在考試前集中記憶,而是在平時就一點一點地記住了,到考試時稍一複習就行了。可有些孩子平時不下功夫,等考試前搞突擊,結果“貪多嚼不爛”難以消化,影響了考試成績。
有人為此專門做了實驗:
兩個班,同一教材,同一個老師,用同一種方法教學。兩個班原來的學習水平也相當,隻是複習的方法不同,最後導致成績有很大差距。甲班在臨近期末時集中複習5個小時。乙班分四次也複習5個小時(第一次半小時,第二次一小時,第三次半小時,第四次二小時,每次複習都把前次複習的內容再複習一遍)最後考試結果,甲班不及格人數占56%,乙班不及格人數占0%,甲班優秀率6%,乙班優秀率27%,可見分散記憶大大優於集中記憶。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
讓一組四年級學生反複閱讀一首長詩,直到逐字逐句地記熟為止,另一組采取分散記憶法。結果表明,第一組集中記憶,需要閱讀18次才能熟練地背誦,而第二組平均讀8次就夠了,可見分散記憶可以省時省腦。
這些實驗說明,記憶比較長的材料,或者記憶材料的難度比較大的時候,分散記憶的效果比較好。
采用分散記憶法,不僅記憶的速度快,而且出現的錯誤也少。
分散學習的效果之所以較好,原因主要有:分散學習可避免因學習時間長而造成的興趣降低和注意力減退,分散學習還可以避免前後學習材料的互相幹擾。
人們的大腦對記憶的材料是有承受力的,一次記內容太多必然導致大腦疲勞,短期內單一內容的刺激容易造成大腦皮層的抑製。
臨近期末一次性複習,時間緊,任務重,容易造成緊張心理,這也會影響記憶效果。而分散記憶,每次記憶內容不多,不會使大腦負擔過重,時間充裕,心情愉快,當然會增強記憶效果。
分散學習應該注意的是間隔時間不能過長,如果下次學習時,上次記的材料已全部忘光,就說明間隔過長了。這一點要在實踐中逐步摸索,找到最適當的間隔時間。
提示:
·把一段較長的學習時間分成幾段來使用,中間穿插以休息或其他活動。
·或者把一個較長的學習材料分成幾段加以記憶。
方法21
交替記憶法
有些家長怕孩子不用功,給孩子留下了一大堆需要記憶的材料,並揚言,不背下來別吃飯。孩子麵對這一大堆東西,背呀背,背會了又忘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記不住。一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還罵孩子懶、不用功,其實這是不科學的方法。
人的大腦分為很多區域,每個區域負責一類工作。如果長時間記憶同一類型的材料,就會造成這一區域的負擔過量,影響記憶效果。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先讓四年級學生都記一批形容詞,然後讓第一組休息五分鍾;讓第二組繼續記數學;第三組繼續記名詞;第四組乃繼續記一批形容詞。再過五分鍾後,讓四組同學把第一次記的形容詞默寫出來,結果,第一組成績最好,因為這個組隻記形容詞,沒再記其它的,沒受任何幹擾。第二組比第一組成績低8%;第三組比第一組成績低20%,第四組比第一組成績低28%。
實驗證明,後麵記憶的材料與前麵的越接近,記憶效果越差,記憶內容區別越大,記憶效果越好。這是因為大腦中神經聯係接近,易於產生重疊,回憶起來容易混淆,材料越相似越容易互相幹擾。因此複習時應避免單科獨進,而要交替複習。
長時間記憶同一類型的材料,實際上是一種單調的刺激,它易於引起大腦麻痹,就如同聽下雨聲或鍾表滴嗒聲一樣,單調乏味,引人入睡,這是單調刺激抑製了大腦。
家長要告訴孩子學一會兒文科再學一會理科,然後再學一會兒文科。交替記憶可以使大腦不同區域輪流休息,總有一種新鮮感,增強記憶效果。
列寧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非常注意學習內容的變換。他在向自己的妹妹瑪·伊·烏裏揚諾娃介紹學習經驗的信裏說:“我還勸你按現有的書籍正確地分配學習時間,使學習內容多樣化。我很清楚地記得,變換閱讀或工作的內容,翻譯以後改閱讀,寫作以後改作體操,閱讀有分量的書以後改看小說,是非常有益的。”
著名物理學家居裏夫人在談到自己讀書方法的時候曾說:“我同時讀幾種書,因為專研究一種東西會使我寶貴的頭腦疲倦。”
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變換工作就等於休息。”
穿插變換學習內容,可以使大腦得到一種積極的休息,以防止疲勞,提高記憶的效率。表麵上看人並沒休息而實際上大腦不同部位卻輪換地得到休息。
交替記憶的注意事項:
1文理交替
變換學習內容要注意變換得當。穿插得好,記憶效果好,穿插不當,反而白費力氣。
如果複習數學以後又複習物理,或者是複習語文之後又馬上複習政治,這樣穿插就不好。穿插的時候應盡量做到文理交替,最好不要文文交替、理理交替。因為這往往會使學習的時候建立的暫時神經聯係發生混淆,不能明確分化。
2難易交替
除了要注意文理交替外,還要注意把難點分散,不要把比較困難的內容集中在一起記憶。
如果剛剛記完數學公式,又接著背誦物理中比較難懂的概念,最後還要背上一課古文。這些功課在內容上雖然不相同,可是都是難背的內容。這樣多的困難集中在一起記憶,一定會使大腦過於緊張,影響記憶效果。因此記憶中要注意把學習內容按難易進行交替記憶。
3方式交替
有時候,由於某些特殊原因不能變換複習的內容,隻能複習某一門課。比方別的功課都考完了,隻剩下一門功課了。這時也盡可能使複習形式多樣化。例如複習語文,可以先讀課文,然後默寫,最後造句等。總之要在記憶的方式上有所變化,這也能防止單調造成的大腦疲勞,提高記憶效果。
交替變換,是克服記憶過程中不利因素的好方法。但是這種變換一定要合乎規律,偉大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在人類機體活動中,沒有任何東西比節奏更有力量。”希望家長通過努力,使孩子的學習富於變化而又不紊亂,緊張而又有節奏。那時候,孩子們就會感到大腦格外清晰,記憶力無形中得到加強。
提示:
·長時間記憶同一類型的材料,實際上是一種單調的刺激,它易於引起大腦麻痹。
·變換工作就等於休息。
·盡量做到文理交替。
·難點分散,不要把比較困難的內容集中在一起記憶。
·學一會兒文科再學一會理科,然後再學一會兒文科。交替記憶可以使大腦不同區域輪流休息,總有一種新鮮感,增強記憶效果。
方法22
整分合記憶法
記憶知識要根據記憶的內容采取相應的方法。例如:內容短小、單一就可以采取“整體記憶法”,內容較長但沒有聯係就可以采取“部分記憶法”,把內容分成幾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記。但是內容比較長而且有一定內在聯係就要采取“整分合記憶法”。
整分合記憶分為三個階段:
1整體記
第一階段是把記憶材料從整體上記一下,有個整體印象。
2分段記
第二階段是把這個整體分成幾小段,集中力量一段一段地背。
3再整體記
第三階段是再從整體上記一遍。
這種記憶方法既不會打亂知識的整體性、係統性,又不會因一次記憶太長的內容而造成大腦疲勞。
整分合記憶的另一個含義是對整個學習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找出內在聯係然後再記憶,這種記憶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從整體聯係的角度進行記憶。對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係脈絡很清楚,這樣記,即使內容較多也不會產生混淆。
提示:
·記憶順序:先整體記,再分段記,最後再整體記。
方法23
清倉記憶法
遺忘有個規律叫先快後慢,也就是說學過的知識前幾天不複習忘得最快,心理學家研究,學生在識記材料之後前7天內遺忘最快,一周之後遺忘就緩慢下來了。因此當天功課要當天複習,這樣就不易遺忘。告訴孩子要安排課後複習、周末複習、單元練習和總複習,隻有反複強化、才能牢記不忘。這就叫清倉記憶法。清倉記憶法是把大腦比喻為倉庫,學習的東西比做糧食。倉庫必須及時清理否則糧食就要糜爛,學習知識也是一樣,要及時清理,防止知識混淆。因此當時學的要及時記憶,不要積累到期末再突擊記憶。
“今日事,今日畢”是說,今日的事情今日完成,當日的問題當日解決,當天的知識當天掌握,不要以為還有明天、後天……
現在的孩子不重視及時記憶,他們認為剛學的還沒忘呢,記什麼,可等忘了再複習就困難了,所以家長必須督促孩子學完後馬上複習,及時記憶。我們不要等記憶的“大樓”倒塌後再修補,而應在倒塌之前加固。對所學的知識必須及時強化,反複強化,使記憶的“大樓”牢而又牢。
清倉法,既通過“及時”記住了知識,又按“先短後長時間間隔”鞏固了知識,是一種效果突出的記憶方法。
1清倉法的步驟
(1)天天清
當天學的知識,一定在當天及時複習,決不拖到第二天。遺忘的規律告訴我們當天不複習第二天就會忘掉64%,所以當天功課一定要當天複習。
(2)周周清
每周所學知識,一定要在周末複習鞏固,決不要把每周所學知識拖到下周去複習和記憶,更不能把幾周的知識堆到考前一起複習記憶。因為遺忘規律告訴我們一周之內遺忘的比例最大。
(3)單元清
每個單元所學的內容,一定要在該單元學完後及時小結歸納,認真地複習記憶,這樣才能使一章的知識形成網絡,牢固記憶。如果等到期末算總賬,就容易混淆。
(4)逐冊清
即每學完一冊課本,應充分利用寒暑假按知識係統總結歸納,及時複習和記憶,決不要堆到畢業考試或升學考試才一起複習和記憶。
2使用清倉法時的注意事項
(1)相對清倉
清倉,是相對說的。一時很難全記住,可以以後再清倉記憶。
(2)不必每次都把以前學過的徹底清倉
凡是第一次或第二次清倉已牢牢記住的,後麵的清倉時就可以省略,不必每次都把過去的重記一遍。
提示:
·要安排課後複習、周末複習、單元練習和總複習,隻有反複強化,才能牢記不忘。
·今日事,今日畢。
方法24
目標記憶法
我們曾做過這樣的實驗:
讓兩個智力相當的孩子讀同一篇文章,對A說,你把這課書讀五遍。對B說,你把這課書讀兩遍,讀後告訴我文章寫了幾個人,並把每人外貌記一下。兩個人讀完後,我們問A,文章寫了幾個人,答得較準,再讓他把每個人外貌複述一下,A說記不太清,回答得很不準確。可是B回答得較準確。這說明有目標地讀兩遍課文比無目標地讀五遍效果都高。
有目標地記憶就能主動調動大腦去有方向地積極活動,它可以調動人的注意力,因而記憶效果好。有強烈的需求會促進人的記憶力,反之效果就不高。
在學習過程中,給自己提出一個記憶目標,充分利用有意識記憶,可以使記憶效果大大提高。比方今天要記十個英語單詞,你最好要求自己:今天“必須記十個”。這樣在讀、寫的過程中,就會花工夫分析這些生詞的特點,努力記下它們。如果隻是口中喃喃自語,茫無目的地讀,那真像俗話所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徒然虛耗了許多時間,記憶效果很差。
記憶的目標不僅僅是“必須記住”這樣一個籠統的要求,還包括準備記多久,記憶準確到什麼程度,這都影響到記憶的效果。
記憶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它不僅靠興趣,而是要以明確的目標、頑強的意誌,去用心地完成記憶任務。這種有明確目標的記憶,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使建成的暫時神經聯係得到鞏固,在大腦皮層留下較深的痕跡。
現在一些孩子學習的目標性不強,因此往往事倍功半,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每次學習都要給自己定指標,明確任務,這樣學習記憶得就快。如自己規定10分鍾背一篇文章,前5分鍾背前一半,後5分鍾背後一半等等,這樣目標明確地學習就能調動大腦的積極性,效果明顯。
每次記憶的目的必須具體,不能籠統。我們做實驗讓孩子背課文,對一組孩子說要記住每一個字,要求具體、精確。對第二組孩子說,記住文章的大致內容,要求是籠統的不精確的。同樣時間,二組記憶的效果顯然不同,第一組能記住32個字,第二組隻記住23個字。可見目標越具體、精確,效果越好。
記憶的總目標是學習目的,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學習就積極、主動,當然記憶的效果就好,反之,學習目的不明確,不愛學習,記憶就是被動的、不自覺的,當然效果不會好的。所以家長既要給孩子提出每次記憶的具體要求,使孩子有目標地記憶。同時家長也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目的,總的學習目的明確了就會刻苦學習,記憶效果也會提高。
提示:
·有目標地讀兩遍課文比無目標地讀五遍效果都高。
·每次學習都要給自己定指標,明確任務。
·目標越具體、精確,效果越好。
·“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徒然虛耗了許多時間,記憶效果很差。
·記憶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它不僅靠興趣,而是要以明確的目標、頑強的意誌,去用心地完成記憶任務。
方法25
多感官協同記憶法
多感官協同記憶法是指記憶中要盡量動用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以增強記憶效果。
心理學實驗:在相同時間裏,第一組學生隻是聽老師念一段課文,第二組學生聽老師念完後自己念,第三組學生是又聽、又念、又默寫。結果,第三組的記憶效果最好,第二組次之,第一組最差。
實驗研究,識別一個事物如果用語言描述需要2.8秒,用黑白照片需1.2秒,加上彩色隻需0.9秒,如果看實物就更快僅需0.4秒。這就是說要提高記憶效果應盡量運用生動、形象、具體的東西,它可以調動多種感官使記憶深刻,家長輔導孩子記憶要多用實物、照片,帶孩子參觀、訪問、看實物,讓孩子親耳聽、親眼看、親手摸,就不容易忘了。
宋代學者朱熹主張讀書必須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焉,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
文學家魯迅則主張“五到”。他少年時期曾在一張書簽上寫道:讀書要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腦到。
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說:“應當在可能的範圍以內盡量通過感官去進行,使它能以較少的勞力去記憶”,“比如聽覺應該永遠和視覺聯合在一道,舌頭應該和手臂一起訓練”。
這些學者的經驗告訴我們,多感官協同記憶是記憶的妙法之一。
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在學習中充分調動各種感官的重要性。兩千多年前我國第一部教育學專著《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這個意思是說,如果不能動員五官參加到學習和記憶活動中,就學不好,記不牢。在記憶中,應該特別注意調動多種感官的方法。
記憶時耳朵、眼睛、手配合起來,留在腦中的印象就深了。萬一以後忘記了就可以回憶動手的情況,重新把公式推導出來或者回憶起來。
複習功課的時候,最好自己動動手,摘出要點,編寫提綱,或者把一些重要的習題再解一遍,重要的公式重新推導一遍。動了手的印象總比不動手的深。
學化學和物理,對於實驗要特別重視,因為做實驗不但實際進行了操作,看見了各種光、色,還聞到了氣味,聽覺信號、視覺信號、嗅覺信號一同湧入大腦皮層,建立起有機的內在聯係,就會比單純看書效果高多了。
有的孩子上課不喜歡記筆記,這就不太好。記筆記不但可以便於以後查找複習,還可以加深聽課印象。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寫一遍”,這就是強調動筆對於記憶的作用。
總之,多種感官協同活動,會使記憶的內容在大腦皮層上建立很多通道,留下彼此暢通的多種痕跡,即使某一種神經通路的痕跡消退了,還有其它神經通路的痕跡存在,這就可以保證記憶的牢固性。
孩子們學習時往往隻用單一的感官,如聽故事隻用耳朵,看書隻用眼睛。他們學習字詞隻是看書,既不出聲,也不動手,或是喃喃地讀卻不動腦,這樣記效果並不好,我們要告訴孩子盡量動員所有感官一起活動,邊看、邊讀、邊記、邊想,集中全部優勢兵力全殲“敵人”。
同樣的道理,記憶還應動員智力的各種因素協同作戰。理解是記憶的基礎,觀察是記憶的前提,聯想有助於記憶,專注更是記憶所不可缺少的因素。要讓智力的全部因素都參加到記憶中去,這樣會大大提高記憶效果。
1多感官協同記憶法的一般步驟
(1)眼看
總體上瀏覽一遍,記個大概即可。
(2)口讀
要多讀幾遍,讀至能勉強記住。
(3)手寫
先邊讀邊寫,試背記憶;再靜心默寫,反複幾次,直至記住為止。
2多感官協同記憶法注意事項
(1)幾個步驟不可截然分開
記憶時一般都要眼看、耳聽、口念、手寫同時使用。就是上課也要盡量做到眼、耳、手、腦同時投入,切不可眼看著老師,可思想上開小差。
(2)在多感觀中要以一個為主
根據某些專家的統計,在我們所記住的東西中,有大約85%是通過視覺記住的,11%是通過聽覺記住的,4%是通過觸覺、嗅覺和味覺記住的。因此要特別注意運用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在一切可能運用它們的場合,都要把它們運用起來。這就如同打仗一樣,在每一場戰役中,指揮員都有自己的主力部隊和輔助部隊。在攻占知識堡壘的戰鬥中,動員五官協同記憶,也有主次之分。視覺和聽覺就是吸取知識的主力。
(3)有些記憶可不必多感官協同
此記憶法的基本原則是多種感官聯合行動,但也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把所有的感官調動起來,有時候根本不可能,有時候也不需要。條件不允許或不必要的時候,能運用多少就運用多少,隻要有利於記憶就可以。
多感官協同記憶法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家長要教孩子掌握這一方法。有些孩子開始學習時往往顧了這兒顧不了那兒,這就需要訓練,需要家長提醒,當孩子養成習慣時,就能自然地把多感官協調起來。
提示:
·記憶中要盡量動用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以增強記憶效果。
·宋代學者朱熹主張讀書必須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文學家魯迅則主張“五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腦到。
·眼過千遍,不如手寫一遍。
·視覺和聽覺就是吸取知識的主力。
·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說:“應當在可能的範圍以內盡量通過感官去進行,使它能以較少的勞力去記憶”,“比如聽覺應該永遠和視覺聯合在一道,舌頭應該和手臂一起訓練”。
·我國第一部教育學專著《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這個意思是說,如果不能動員五官參加到學習和記憶活動中,就學不好,記不牢。
·我們要告訴孩子盡量動員所有感官一起活動,邊看、邊讀、邊記、邊想,集中全部優勢兵力全殲“敵人”。
方法26
清晨記憶法
清晨,是一般人“智力鍾”周期的高峰時期,頭腦最清醒,記憶能力最強,因此是記憶的大好時機。
1清晨記憶法的一般步驟
(1)早點起床
撥好鬧鍾,早點起床,以保證早晨有充裕的記憶時間。
(2)再現昨天複習內容
清晨,一醒來,閉著眼,靜靜地躺在床上,趁各種幹擾還沒進入大腦之前,回憶,再現一下昨天所記的知識。
(3)查漏補缺
翻開教材或筆記迅速查一下剛才再現時有無遺漏或錯誤,及時補記。
(4)記憶新內容
2清晨記憶法的注意事項
(1)回憶時間不要太長
回憶睡前知識的時間不宜太長,要把大部分時間用於記憶新的內容。最好是利用清晨記憶外語或語文。
(2)先記憶後幹別的事
一般說來,先學習後幹其它事好,若先鍛煉、洗漱、吃飯等再記憶,將會因劇烈運動或因大腦進入了其他幹擾而影響記憶效果。
方法27
睡前記憶法
睡前記憶,學了就睡能有效地避免後攝抑製影響,是記憶的好時機。
入睡前,關好燈,躺在床上,對剛才記的知識進行回憶、再現。這不僅有鞏固記憶的作用,還有催眠作用。
在回憶、再現有關知識的情境中進入睡眠狀態。在回憶中,遇到經過努力回憶不能再現的,不必心急,不必去強力再現它;如睡意太濃,不必強行回憶完,就在這回憶、再現中安然入睡。
睡前記憶法的注意事項:
1入睡時間不宜太晚
最遲也不要超過晚上十點,否則影響睡眠和第二天的學習。
2記憶前要休息
睡前要先休息和娛樂一刻鍾,它能起到克服前攝抑製的作用,否則,影響睡前記憶的效果。
3避免幹擾
在記憶過程中,盡量排除各種幹擾,比如電視節目、娛樂、嘻戲打鬧等各種聲響。
提示:
·入睡前,關好燈,躺在床上,對剛才記的知識進行回憶、再現。這不僅有鞏固記憶的作用,還有催眠作用。
方法28
口訣記憶法
口訣記憶法就是把識記材料改編成口訣的形式來記憶的方法。
心理學實驗指出:10個無意義無韻律的字,需要背誦23遍才能記住,而10個無意義有韻律的字,隻用14遍就可以全部記住。
實踐經驗證明:有節奏、有韻律的材料,比沒有節奏、沒有韻律的材料要好記得多。章太炎先生曾說過:“兒童記誦,本以諧於唇吻為宜。古人教字,多用此體。”它的意思也是說編成口訣有利於記憶。
口訣記憶法是很古老的記憶方法。許多農諺、天氣諺語都是用口訣表示的,它已有上千年的曆史了。珠算口訣、九九乘法表更不知幫助了多少人。可見這種記憶方法運用得十分廣泛。
口訣法對於熟練地記憶一些本來隻能用機械方法記憶的內容有獨特的效果,運用的時候可以張口就來,速度很快。
例如記曆史朝代的順序,記住下麵的歌謠就省事多了:
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北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
運用口訣記憶法可以運用前人和別人已經編好的口訣,但最好是根據自己學的知識內容編一些適合於自己記憶的新口訣。1編口訣的方法
(1)特征法
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字,我們用發掘特征的辦法編成口訣特別便於記憶,容易分辨,比如,己、已、巳幾個字容易混,可以編成這樣的口訣:
堵巳(sì)不堵己(自己的己),
半堵才念已(已經的已)。
(2)概括法
如朝代歌:
夏代商代與西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3)形象法
例如漢語拚音字母的“n、m”樣子像門,“f”像拐棍,“t”像傘把,“h”像椅子,“k”像有個東西往牆上磕,“l”的發音像“嘞嘞嘞”的聲音。於是可編成口訣:
一門n,二門m,
拐棍f,傘把t,
椅子h,碰壁k,
小棍趕豬嘞嘞嘞。
(4)聯想法
如曆史朝代歌: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買、賣這兩個字很多人容易弄混,可以運用聯想法編成口訣:
少了就買,
多了就賣。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是缺少了什麼東西才去買,“買”字恰恰比“賣”字少了個“十”字頭,因此可以聯係起來記。
(5)簡縮法。
如《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6)對比法
(a±b)2=a2±2ab+b2
我們就可以用對比法編成這樣一個口訣:
首平方,尾平方,
首尾兩倍在中央,
二項符號看前麵,
它們兩個都一樣。
(7)羅列法
如《現代漢語修辭歌》:
比喻、借代、比擬,
誇張、雙關、反語,
設問、反問、反複,
對照、對偶、排比。
有一個標點符號的順口溜,也是用的羅列法:
一句話說完,畫個小圓圈(。句號)
中間要停頓,小圓點帶尖(,逗號)
並列詞句間,點個瓜子點(、頓號)
並列分句間,圓點加逗號(;分號)
引用原話前,上下兩圓點(:冒號)
疑惑與發問,耳朵墜耳環(?問號)
命令或感歎,滴水下屋簷(!感歎號)
引用特殊詞,蝌蚪上下竄(“”引號)
文中要解釋,兩頭各半弦(()括號)
轉折或注解,直線寫後邊(——破折號)
意思說不完,點點緊相連(……省略號)
特別重要處,字下加圓點(·著重號)
(8)歸納要點法
如元素化合價歌
一價氫鋰鈉鉀銀,二價氧鎂鈣鋇鋅;
銅汞一二鐵二三,碳錫鉛在二四尋;
鹵素負一三五七,硫為負二和四六;
負三到五氮和磷,二價記住硼鋁金。
歌訣八句概括了26種常見元素化合價,包括固定價和可變價。
又如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時,在搞清題解步驟後,記住一個口訣:
已知未知要分離,分離方法就是移;
加減移項要變號,乘除移了要顛倒。
記三角中的誘導公式:
縱變橫不變,符號看象限。
2編口訣的注意事項
(1)概括要全麵
把記憶材料認真體會,理解一下,用最簡明的話編擬,知識概括要全麵。
(2)大致押韻
語音和諧,節奏鮮明,壓住韻腳,琅琅上口,這樣的口訣容易記憶。
(3)語言精煉,句式整齊
語言要精煉,句式要整齊,這樣即便於存儲,又利於記憶。
(4)反複修改,力求完美
編完口訣要仔細推敲,反複修改,力求完美。
3運用口訣記憶法的注意事項
(1)不必全編
編口訣時要根據識記材料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識記材料不常用或不複雜,那大可不必畫蛇添足編口訣。
(2)自己編寫
自己創造的東西印象深,在誦記時有一種親切感;同時,自己編寫的過程本身就是理解和記憶的過程,編的時候就已記住了。
(3)準確簡煉
編口訣需要忠實於原文,強調準確。口訣要簡煉,不要太長,讓人望文生畏。
(4)認真理解
誦記現成的口訣時,需先把口訣與原文相對照,弄清口訣對原文的概括情況,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這樣才能記得快,記得準,記得牢。
提示:
·有節奏、有韻律的材料,比沒有節奏、沒有韻律的材料要好記得多。
·語音和諧,節奏鮮明,壓住韻腳,琅琅上口,這樣的口訣容易記憶。
·自己編寫的過程本身就是理解和記憶的過程。
方法29
諧音記憶法
諧音記憶法就是借助漢字的諧音關係,賦予識記材料可引人入勝的意義,籍此來增進記憶的方法。
所謂諧音,即指字與字、詞與詞的讀音相同或相似。例如聽到我的姓“關”的音,可以想到當官的“官”、雞冠的“冠”、棺材的“棺”、豬倌的“倌”、觀察的“觀”等等,還可以想到與關相近的如館、管、貫、罐、灌等等。
諧音能夠提高記憶效果的奧秘就在於它的雙關性。通過諧音,可以使識記材料具有雙重意義。這樣,一開始,識記材料便根據諧音以大量的信息輸入大腦,並分別與大腦中已有知識結構相結合。等到需要回憶提取時,就能以諧音的方式提出。根據這一原理,我們可以對某些零碎的、散在的、毫無意義的識記材料進行諧音處理,變枯燥無味為饒有趣味。例如:光的速度是每秒29.979萬公裏,可以用諧音的辦法,把這個數字意義化為“貳酒碘酒汽酒”。對孩子們來說,記憶這樣一句有意義的話比記一些互相之間沒什麼關係的孤立的數字要容易得多。
初二物理課本上講液體壓強公式:“p=ρgh”和浮力公式“F=ρgv”,同學們往往感到難記且易混。可以用諧音記憶法來記。你看,將公式右邊的物理量字母順序交換一下位置,如“p=hgρ”,再讀讀就是“愛吃雞肉”。同樣,“F=vgρ”就可讀成“喂雞肉”。一個“愛吃(h)”,一個就“喂(v)”。多好記!
物理焦耳定律公式:“Q=I2RT”,可諧音記成:“阿Q等要矮平房反遭阿兒踢。”數學圓周率“π=3.1415926”,可諧音記作:“傘已撕,已無救而漏”。
西晉時期,住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有匈奴、氐、羯、鮮卑、羌,曆史上稱為“五胡”。可以分別取其一字諧音記為兄弟皆背槍。
利用諧音法記憶事物,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諧音不準確,很可能畫虎類犬,弄巧成拙。同時,它的應用範圍也是有限的,不能處處生搬硬套。記憶材料要與另一事物構成讀音完全相同的諧音是極少的,有時即使構成了,意義上卻沒有多大奇異性,起不到明顯的記憶效果,因此,使用最多的是音近的諧音記憶。對於一些零散的、晦澀的、枯燥的而又無意義的材料,才宜選用諧音記憶法。所以,在運用諧音法時一定要考慮到材料的性質,一定要使材料變得妙趣橫生才好。
在構造諧音關係時請注意以下幾點:
1越近似越好
越近似,越容易聯想,越近似,越不容易弄混弄錯。近似的更便於記憶。
2聯係越密切越好
諧音記憶盡可能與要記憶的材料本身的內容有關,這樣才能充分引起相似聯想,而想到要記的事物本身上去。
3越形象越奇特越好
構成的意義要盡量形象、奇特。比如有人在記果戈裏作品《死魂靈》中的一個地主梭羅皤奇加時,用諧音構成“佐羅怕騎馬”。誰都知道佐羅是一個騎馬的俠客竟說他怕騎馬,直是怪事!這樣就記得特別牢了。因為這樣諧音形象鮮明且大家都熟悉,再加上奇特,就會產生良好的記憶效果。4不要濫用諧音記憶
那些好記的,或者無諧音的,就不宜硬用諧音,而應選用其它方法記憶。否則會弄巧成拙,增加記憶負擔。
孩子們都喜歡奇特,也喜歡用諧音記憶法,但我們家長不要讓他們把精力都放在編奇特的諧音上,還是要讓他們紮紮實實地學功課,不要光圖好玩,隻有順理成章的諧音才省事。
提示:
·所謂諧音,即指字與字、詞與詞的讀音相同或相似。
·對某些零碎的、散在的、毫無意義的識記材料進行諧音處理,變枯燥無味為饒有趣味。
·在運用諧音法時一定要考慮到材料的性質,一定要使材料變得妙趣橫生才好。
·諧音記憶盡可能與要記憶的材料本身的內容有關,這樣才能充分引起相似聯想。
·諧音越形象越奇特越好。
·不要濫用諧音記憶,那些好記的,或者無諧音的,就不宜硬用諧音。
·利用諧音法記憶事物,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越近似,越容易聯想,近似的更便於記憶。
·不要讓孩子們把精力都放在編奇特的諧音上,還是要讓他們紮紮實實地學功課。
方法30
漸進記憶法
所謂漸進記憶法是指記憶知識時不能貪多求全,不能“一口吃個胖子”,而要根據自己原有知識水平,循序漸進地記憶,由低到高,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著名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原來已經吸收和記憶的內容,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認知結構。如果新學的內容與原有的知識結構相吻合就便於理解、記憶,就能順利地融入舊的知識結構中,這時存入記憶倉庫的知識是牢固的。如果新學的知識超出原有知識水平太多,與原有的認識結構毫無聯係,那麼新學的東西就無法組織到原有的認知結構裏去,這樣的知識就不容易理解和記憶,非要記憶隻能靠單調重複、死記硬背來存入一些僵死的知識,這些知識就是零散的、不鞏固的。所以記憶知識一定要采用漸進的方法。這就如同蓋樓一樣,蓋樓必須一層一層地蓋。
有一部叫《百喻經》的古書上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愚蠢的富翁,看到人家有一座三層樓房,特別是那第三層,造得富麗堂皇,使他十分羨慕。回家後,他就把工匠找來說:“你也照樣給我蓋一座三層樓!”
工匠就開始測量地形,破土動工了。富翁看到工匠先挖地基,然後又一磚一石地砌牆,從第一層蓋起,就問工匠:“你這麼費事幹什麼?我不要一層二層,我隻要那金碧輝煌的第三層樓呀!”……
這是一個引人發笑的故事,哪有不要基礎的空中樓閣呢?上層的房子再好,也需要一磚一石、一層一層地逐步砌成嗬!
記憶也是一個道理,記憶也需要自己的基礎,有自己的階梯,否則怎麼能形成聯係呢?因此在記憶的時候隻有循序漸進、逐步積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些孩子在記憶的時候犯急性病,想要把許多知識一下子全部裝入腦海,他們一下子看許多書,記許多大大超出自己現有知識水平的內容。凡是這樣做的最後總是事倍功半。原因就在於忽視了記憶的階梯,沒有循序漸進,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欲速則不達。
凡是容易和已知的知識建立起聯係的內容,都比較容易記憶。因此知識麵越廣,基礎知識掌握得越牢,建立這種聯係的可能性就越多,記起來也就越快。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不要犯急性病,基本的東西還沒有學好,貪多求快是不行的。
循序漸進是記憶和積累知識的一個重要方法,表麵看起好象慢一些,其實並不慢,退一步是為了進二步,打好基礎,雖然多花了一些功夫,但基礎紮實了,後麵再學習和記憶就快了。巴甫洛夫在《給青年的一封信》中不厭其煩地反複叮嚀;“要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循序漸進。你們從一開始工作起,就得在積聚知識方麵養成嚴格循序漸進的習慣。”家長在讓孩子記憶和學習知識時,不要犯急躁病,要記住巴甫洛夫的話,一定要循序漸進。
提示:
·不能“一口吃個胖子”,而要根據自己原有知識水平,循序漸進地記憶。
·要教育孩子不要犯急性病,基本的東西還沒有學好,貪多求快是不行的。
方法31
理解記憶法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較強的記憶力,有的家長為此找出一些古詩詞讓孩子背,可今天背下來,明天又忘了,家長很著急,孩子也很煩惱,一提背詩就頭疼。家長以為孩子懶,記憶力差,其實不然。
記憶是有規律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規律就是“理解記憶優於機械記憶”,平時我們說的“要想記得,先要懂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孩子背兒歌時能很順利,而背古詩,背抽象的政治術語就很困難,其原因就是一個是理解的,一個是不理解的。
我們平常說泰國的首都是曼穀,實際上這是一個簡稱,泰國首都的全稱是:“共台甫馬哈那坤奔他娃勞狄希阿由他亞馬哈底陸浦改勸辣塔尼布黎隆烏冬帕拉查尼衛馬哈灑坦”,共41個字。
要把這41個字都背下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比一下三首詩,合起來比這41個字還多許多字,可是卻好記多了。
鵝、鵝、鵝,
曲頸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青波。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
更上一層樓。
為什麼這三首詩比曼穀全稱好記呢?
原因就在於這三首詩形象,好理解,又順口,所以好記。
法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以自己為被試作了一次實驗,記12個無意義的音節,需要1.66次能夠成誦;記24個無意義的音節,需要記44次,而記六節詩,共480個音節,卻隻需7.7次,便能成誦了。由此可見,理解在記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記歐姆公式I=V/R,理解了電流與電壓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就比死記硬背好記得多。對於公式,理解了不僅好記,而且,就是一時忘了,還可以推導出來。
背古文,不把古文的意思弄懂,那麼就會像背天書一樣,非常吃力。如果把意思理解了,背起來就快得多,印象也深得多了。
家長要教育孩子運用記憶的這條規律提高記憶效果。告訴孩子理解是記憶的前提。記什麼東西都要先行理解,對內容理解得越深,記憶得就越牢。這是因為理解的過程實際上是大腦積極思維的過程,自己大腦活動越積極,記憶就越清楚。因此凡是可以理解的東西就不要死記硬背,而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布魯姆說:“理解一個觀點和一個原理的含義,知道怎樣應用這些觀點和原理,能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記憶得也更牢”。
當然,並不是說,任何記憶材料都必須徹底理解之後才能記憶,比如人名、地名、外語單詞等還是要用機械背誦的辦法去記憶的。不過,有的雖然沒有什麼意義可理解,也可以通過你的改造,賦予一定的意義後有效地記住它。
提示:
·記憶是有規律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規律就是“理解記憶優於機械記憶”,平時我們說的“要想記得,先要懂得”,就是這個道理。
·對內容理解的越深,記憶得就越牢。
·布魯姆說:“理解一個觀點和一個原理的含義,知道怎樣應用這些觀點和原理,能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記憶得也更牢。”
·法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以自己為被試作了一次實驗,記12個無意義的音節,需要1.66次能夠成誦;記24個無意義的音節,需要記44次,而記六節詩,共480個音節,卻隻需7.7次,便能成誦了。由此可見,理解在記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