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增強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

1.應付新環境給孩子帶來的緊張

搬家是常常讓學齡兒童最為緊張和沮喪的事情之一。在大多數方案中,搬家意味著遷移到新的社區中去,因此孩子也要換不同的學校。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生命中極其重要的友誼中斷了,他們已經習慣的日常生活被破壞了,他們珍愛的家也被毀了。

不過,最讓人不安的也許是更為微妙的問題,搬遷中的父母和孩子幾乎都還意識不到。當學齡兒童調整自己以適應搬遷時,為了獲得情感上的保障,他必須再一次幾乎完全地依賴父母,而此時他正開始形成更加具有個人色彩的獨立性。

孩子的情感生活中的這種倒退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是,被動地“沉溺”於厭煩之中,變得更加不成熟了,或者為了表達個人某種力量——即使它是負麵的——反抗。年齡超大,學齡兒童賦予獨立性的價值越高,這種反應就越糟。

為了使你處於上學年齡的孩子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家庭的這種轉變,盡量按照下麵的建議去做:

①在搬家之前,要告訴孩子這個消息和搬家的原因。

你的孩子越早知道搬家,他用來調整自己以適應變化的時間也就越多。同時,如果你越仔細地向他解釋搬遷的正麵原因,你的孩子越容易把這一變化當作對自己有利的。

要和孩子具體談談真正搬遷的時間和環境,這樣他就會感到這次搬遷是經過周密計劃的,很容易想象而且不可避免。還有,你宣布的搬遷原因中應該包括對孩子具有吸引的具體原因,比如一個更大的臥室,一個他自己的臥室,一個更大的玩耍的庭院,一所更好的學校,和他喜歡的親戚或者喜歡的娛樂場所離得更近了。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立刻對於你的搬遷熱情做出反應,不要失望。重要的不是你的孩子“接納”搬遷,而是他腦海中能夠形成一些與搬遷有直接關係的而且具有吸引力的畫麵。

②承認搬家會帶來很多困難,同時表示你相信它們會被克服的。

你的孩子需要知道,你明白搬遷對於他個人的世界將是一個多大的打擊。允許他自由和完整地表達關於搬遷的焦慮之情,而且要指出在特定的情況下這些都是很自然的。然後讓孩子明白,你會盡你所能使搬遷變得更為積極,而且你相信他應對的能力,他將來會感到快樂的。

③讓孩子參與了解你們所要搬去的地方。

和孩子分享能使他更加熟悉你們新的居住地的地圖、照片、消息和故事。如果可能,在搬遷之前你們要多次去那個地方參觀,這樣他就能培養出對於新家的喜愛。

④在搬遷過程中,給孩子分派特殊的任務。

在搬遷的過程中,給孩子分派和他的年齡相適應的工作:比如整理家中的工具並給它們掛上標簽,在鄰居那裏尋找結實的盒子,把所有要去道別的人列一份名單,或者在新家中打開某些盒子拿出東西來。這些責任能夠幫助你的孩子感覺到自己對搬家也有所幫助。

⑤一旦你們已經搬到新家,讓孩子參與由學校、社區或者當地組織發起的以家庭力取向的活動。

如果這樣做,孩子不僅有交新朋友的可能,還能獲得令人愉快的消遣,而且你也應該為你的孩子樹立如何融人新的環境並盡可能地了解它的榜樣,先到家庭教師協會查看一下,再尋找團體、教堂和猶太教的教堂,以及當地報紙上登的以家庭為取向的活動的名單。

2.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傷心事,我們沒有辦法控製別人的行為,但卻能控製自己的行為。孩子們常為小事情動感情,當你看見孩子又坐著發呆,或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就要和他聊聊,或許他正在情感的低穀。

卡瑟琳簡直不相信她的耳朵,她最好的朋友卡羅琳告訴她,愛麗絲沒有邀請卡瑟琳參加她將舉辦的大家都來過夜的聚會。卡瑟琳和愛麗絲確實並不算是最要好的朋友,但是她們畢竟住在一個小區並且經常在一起吃午飯。卡瑟琳很傷心又不想表露出來,所以她表麵上表現出一點兒也不在乎的樣子。但是實際上,她的確很在意,她的感情受到極大的傷害。卡瑟琳應該怎麼做呢?

同女兒討論一下下麵的選擇:

●告訴愛麗絲她恨她,並再也不同她講話。

●給愛麗絲造謠,但這會傷害愛麗絲的感情。

●同愛麗絲繼續友好相處,自己仍然很快樂。

●找愛麗絲談話,詢問為什麼不邀請她。

●讓卡羅琳詢問愛麗絲為什麼她不邀請卡瑟琳。

●根本不理睬愛麗絲,就好像她沒有生活在地球上一樣

除了以上方法,還可以想出更好。更有創造性的方法來處理這種情況。

幫孩子出出主意,如果她的感情受到傷害,告訴女兒,她可以采取以下行動:

●找一個人傾訴你受到感情傷害後的感覺。你應當把發生的事情和內心的感受告訴你的父母或朋友,她們需要知道這些情況,以便更好地幫助你。記住,你不是孤立無援的,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都愛你,不要讓自己獨自傷感。

●考慮找傷害你感情的人談一次話,讓她了解她所做的已經傷害了你。有時人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會傷害別人的感情,人與人之間需要一種溝通才能減少誤解,消除矛盾。

●把你的感受寫在日記裏或“自讀”信裏,這會幫助你將全部傷感和痛苦從心中排解出來。

●通過你自已釋放全部感情。放聲大哭,憤怒、傷心、驚慌或無論其他什麼都發泄出來。

●仔細考慮一下是否應該還同此人有比較密切的關係。她以前是否多次傷害你的感情?如果你們每次在一起都使你受到傷害或不愉快,這已經向你亮起“紅燈”,說明她不是一個能令你快樂、健康的朋友。你可能需要找一個新朋友,因為你不能隨時隨地都感到受傷害。相反,你應該能在朋友那裏得到有益的交流和溫馨的友情。

還有一件事情很重要,要幫助孩子辨別朋友是不是有意傷害她,並且學會處理這樣的情況。

愛琳同她的朋友莎莎玩得很好,這時其他人叫莎莎做什麼事,於是她們把愛琳一個人留下離開了。愛琳沒有被邀請,隻好呆呆地站在那裏,因為朋友忽視了她而難過。最好的朋友卻這樣對待她,就好像她根本不存在一樣,確實令她難過,愛琳希望她的朋友在乎她並重視她的感情。

愛琳應該怎麼想呢?她可能會想,“我決不會那樣對待她!”不幸的是,我們都有這樣的時候,不能做到很全麵周到地對待他人。但我們應該記住別人這樣對待你時,自己的痛苦感覺,並且記住自己決不能像這樣對待別人。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傷心事,我們沒有辦法控製別人。在物質上成功的究竟是少數,今天如此,將來也是如此,孩子們需要有物質以外的生活支點使人生充實起來。如果父母用深刻自省後的認識與教育孩子的實踐結合起來,恐怕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運用不同的指導方法。

隻有在內在精神的滿足的平衡下,一個人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最持久的潛力。不要害了孩子,用那些奢華,風光來引誘他們,讓他們看不到生命淳樸的本來意義,看不到內心最寶貴的追求是什麼。物質鼓勵的效用是明顯的,但也是短命的,更為可怕的是由它造就出來的隻能是一個膚淺的人。

3.讓孩子學會壓製怒火

讓孩子學會壓製怒火是讓孩子走上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凱昏霍倫科家住新澤西州,她5歲的兒子亞當上次學溜冰時,發了一陣脾氣。離凱茜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旱冰場,前去溜冰的孩子們很多,於是,亞當便纏著媽媽,讓媽媽給他買了一雙漂亮的旱冰鞋,帶著他前去練習溜冰。一上溜冰場,亞當便被一些大孩子們的優美的溜冰動作吸引住了。這些孩子們能夠隨心所欲地轉向,偶爾還要做幾個漂亮的動作,亞當看得心裏癢癢的,便也跟著學了起來。然而,亞當每次想做一個稍微複雜的動作時,便會摔倒在地。

“我看到他越來越生氣了,他心中的怒火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摔倒,而越燒越旺。”凱茜回憶說。最終,亞當憤怒到了極點:坐在地上,把新買的旱冰鞋脫下來,使勁往遠處一扔,便哭了起來。

不管是蹣珊學步的兒童,或者是不惑之年的成人,都有發怒的時候。然而,那些沒能學會控製情緒、捺住性子的人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總會傷害朋友的感情,沒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喪失晉升的機會,與他人發生衝突,甚至栽更大的跟頭。

“發怒是宣泄情緒的一種方式,”密執安州西布魯姆菲爾德一位名列阿裏西姬·迪斯戴爾的家庭療法醫師說道,“但它並非經常發生。甚至連孩子們都知道,當他們對自己的情緒失去控製的時候,他們就沒有好心情了,就會生氣了。因此,我們可以教孩子們懂得,他們可以選擇捺住性子、不發脾氣,而且可以把自己內心感到煩悶、苦惱的原因和我們談談。”

凱茜·霍倫科和自己的丈夫喬治想方設法,幫助兒子亞當認識到,當他將要失去控製時,需要自我鎮靜一下,找出真正讓自己苦惱的原因所在,然後采取適當的行動。他們知道,幫助亞當真正學會這種控製情緒的方法,是一個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漫長過程。

同樣,一旦你認識到為何自己的孩子發怒,你就能幫助他(她)控製情緒。以下就是致使孩子心中產生憤怒的主要因素。

一個人是否容易發怒,以及發怒的程度,大都是由其性格特征所決定的。兒科醫師斯坦利·格林斯在他所著的《喜歡挑戰的孩子》一書中,把所有的孩子們劃分為五個類型:十分敏感型、自我專注型、目空一切型、漫不經心型、活躍、進取型。“每種類型可能都是一種健康性格形成的一部分,”格林斯說,“或者如果走極端的話,則是一種挑戰。關鍵在於通過了解你的孩子所屬的類型,你可以把挑戰轉化為力量。”

如果孩子正處於身體發育或社會經驗形成的飛躍時期,他(她)用緒波動比較大,容易發怒。不同的成長階段,致使孩子發怒的因素也備不相同。一個正在學步的孩子蹣珊地走到一碗草莓旁,正準備拿草莓吃時,突然聽到家長說:“這些草莓是留到晚餐的時候吃的,現在不能讓你吃。”此時,這個孩子可能就會發怒;而一個10歲的孩子,碰到同樣評情況時就比較能夠容忍,因為他(她)已經學會了耐心等待。

一般來講,男孩子比女孩子更自由地表達憤怒之情。對這種現象的形成原因,可能有文化方麵的解釋。據《陶冶孩子的情操》一書的作者梅格·伊斯特曼稱,家長及老師“看到男孩子怒氣衝衝時,覺得不足為奇;看到女孩子因遭受委屈或挫折而掩麵哭泣時,覺得屬於正常現象。然而,孩子們都需要學會,在不發生暴力行為或不逆來順受的前提下,平息他們心中的怒火。”

孩子深感不安的原因多種多樣,父母離婚、疾病、死亡、同胞弟弟或妹妹的降生、搬家,或其他發生在孩子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時常都會讓孩子感到惶恐不安,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因為孩子感受到了傷害,所以他(她)可能會設法把心中的憤怒情緒宣泄出來。

孩子是通過開個玩笑來化解心中的怨憤,或是把自己的小弟弟或小妹妹推倒在地,來宣泄胸中怒氣,在一定程度上,都取決於孩子家庭中的發怒方式。這在有些對孩子管教不嚴的家庭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在這類家庭中,孩子發怒時,常常高聲叫罵,並且做出一些使勁捶門、摔東西等舉動。在個別氣氛十分壓抑的家庭中,情況將更糟糕:由於家庭成員之間平日不能和睦相處,一旦哪位家庭成員怒火中燒,後果不堪設想。“孩子們總要效仿生活在他們周圍的那些人。”蒂斯戴爾說。

既然在孩子對人和事做出何種反應方麵,年齡也是一個必須考慮進去的因素,以下就根據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列出一些關於如何教孩子學會壓製怒火的獨到見解。

嬰兒的身體需求不能得到立即滿足時,便會發怒,又哭又鬧。同樣,小孩子們過度勞累、餓了、渴了,受到傷害、驚嚇或遭遇挫折,都會哭喊、尖叫或互相打鬧。

碰到這種情況時,有些孩子需要家長的擁抱,幫助他們慢慢地平靜下來,盡管他們可能會在剛開始的時候,拒絕家長的擁抱。你也可以通過心平氣和地安慰孩子,給孩子消消氣,讓孩子漸漸平靜下來。對於其他一些孩子,家長則需要通過安排他們參加一項新的活動,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把原先的憤怒之情拋之腦後。還有一些孩子,則需要睡上一覺,等他們起來之後,以前的惱怒早己忘得一幹而淨。“對家長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不要在孩子麵前隨意發火,”蒂斯戴爾說,“這麼做會嚇著孩子的。而且孩子心裏也會想,如果爸爸或媽媽碰到不用意的事情,都禁不住要發火,那我怎麼能壓住心中的怒火呢?”

不管是嬰兒或是學步兒童,家長都不應該放縱他們耍脾氣。據格林斯博士稱,把一個發怒的嬰兒或學步兒童隔離開,可以使他或她把發怒看作是“讓親愛的媽媽消失的行為”。孩子就會認識到,自己靠發怒是無法博得爸爸媽媽的喜愛的,反而隻會失去爸爸媽媽的關愛。

弗朗西斯·蘭茨家住加利福尼亞州聖巴巴拉島,她的兒子名叫普萊斯頓,今年剛剛4歲。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周末,弗朗西斯和她的一位朋友,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前去海濱遊玩。她這位朋友的孩子與普萊斯頓同歲。當他們在海灘散步時,普萊斯頓瞧見那個小孩子撿到一個漂亮的貝殼,於是便想把它要過來。“我不得不去阻止普萊斯頓,他見自己得不到那個小孩的貝殼,便哭鬧起來。”弗朗西斯回憶說。

學齡前兒童時常看到別的孩子擁有什麼好東酉時,自己就想要過來,一旦被對方斷然拒絕,那麼受挫的他或她便被激怒。可激怒學齡前兒童的因素還有:饑餓、疲憊、恐嚇、騎車技術不精、找不到合適的話用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以及他們想自己去做”時,成年人卻完全包辦。

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發怒時,家長應當采取“積極傾聽”的做法。這意味著你對孩子表示同情:“我看得出來你今天受了些挫折,你似乎有點氣憤。你能夠具體給我講一講嗎?”這給孩子一個更好了解自己的機會。

家長應當告訴他們的孩子,盡管為某些事情感到氣憤是可以理解,但為此去傷害其他人或損壞他人的財物的做法,則是錯誤的,是不可取的。設法讓孩子忘掉不快,及早平靜下來。

“我知道你想要湯姆那輛玩具車,但我們不能因為湯姆不給,就動手打他,並且去搶奪那輛玩具車。讓我陪你去玩具店看看,如果有合適玩具車,也給你買一輛。”

伊斯塔曼稱,家長如果采取了這些做法之後,孩子仍在耍脾氣,那麼家長不妨暫時別理睬他(她),讓他或她獨自反省一會兒。你可以呆附近,但別去管他或她。這樣做可以讓你的孩子知道,他們是不能左右你的。過了一會兒,你就可以對孩子說:“現在該控製一你的情緒了。我開始數數,當我從1數到10的時候,我想你就可以平靜下來了。”如果孩子繼續耍脾氣,那麼就讓他(她)嚐些苦果子,比如,取消原定在星期天的逛公園活動。

6到12歲的孩子,希望能夠被他們的同齡人接受。一個孩子生通常都是對感覺被排擠到一個群體之外所做出的反應。

由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都想被人看作充滿自信、能力不凡,因此他們可能有種錯誤的認識:在和他人發生的每一次爭吵或每一場衝突中,他們隻能贏而不能輸。這可能導致他們說起話來非常損人,做起來缺乏同情心。“你的鼻子長得真難看,”一位憤怒的孩子高聲叫道。“你是我們球隊中踢得最臭的一個,這是大家公認的,換成我的話,早沒臉踢球了。”另一位孩子反唇相譏。

家長必須給孩子們講清楚,即便他們生氣了,他們仍舊需要對如何應做出正確的選擇。失去理智、動手毆打或惡語相向都是不可取的。

家長還可教孩子學會用非暴力的身體活動,來消除緊張情緒,化解心頭的憤恨。到籃球場上練習投籃;到足球場上練習射門;到空曠的草地上玩飛盤或放風箏。如果孩子擅長畫畫,那麼可以讓他們畫一張表現自己是何等憤怒的肖像畫。

許多青少年都迫切希望早日長大成人、走向獨立,而他們的父母仍舊把他們當作孩子對待,處處保護著他們。他們之間的這種矛盾,時常會越來越尖銳,而青少年們的怒氣,大多都集中在這上麵。對這個齡段的孩子們來說,能融合在同齡人的群體之中,顯得比任何時候都要加重,而且在這個時候,性別吸引力也是融合的一部分。任何妨礙這種融合的做法——從你不讓孩子穿一件較為暴露的羊毛衫,到規定晚上過了10點鍾不讓孩子外出——都會激起孩子的憤怒。